新媒体背景下地方文化综艺类节目的新突破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_w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2013年以来,各大电视台纷纷从文化角度入手,不断地推出了文化类的综艺节目,并且受到了电视观众的好评和欢迎。目前此类节目的制作播出平台还是以中央或省级电视制作播出平台为主,有着深厚文化底蕴资源的地方城市电视制作平台,如何在这样激烈的电视节目竞争态势中突破重围,值得关注。文章从地方电视台文化综艺类节目的突破角度入手,主要分析扬州电视台文化综艺类节目《一路楼台直到山》在节目形态以及传播方式中的创新点。
  关键词 地方文化节目;《一路楼台直到山》;新突破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5-0119-02
  自从2013年以来,电视荧屏掀起了文化类综艺节目制作播出的热潮。《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传承者》等原创文化综艺类节目的出现,打破这几年各大卫视电视台越演越烈的引进海外版权综艺节目制作的怪圈。这种转型给处于劣势的地方电视台有了新的发展机遇,如扬州电视台推出大型益智竞技类节目《一路楼台直到山》。本文立足于此节目,分析其在节目制作传播中的创新点,总结出其在地方文化综艺类节目中的新突破。
  1 节目形态创新
  1)节目定位精准。精准定位收视人群。扬州是拥有2 50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早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丰富的市民文化活动,扬州人对扬州文化有极高的认同和自豪感。节目类型定位精准。扬州电视台在此前的节目类型中,民生新聞节目《今日生活》、相亲真人秀节目《相亲相爱》、调解类节目《甲方乙方》都有很好的收视率。《一路楼台直到山》作为益智竞技类文化节目,弥补了扬州本土电视节目中益智竞技节目的空缺,给了扬州人民深入了解自己家乡文化习俗的渠道。
  2)节目选题创新。节目选题标新立异。该节目着眼于人文、地理、诗歌、民俗等文化元素,全方位挖掘扬州文化,设计出独特的九宫格题库:历史进程、戏曲曲艺、民俗风情、名人风采、工艺美术、名优特产、诗文书画、园林建筑和历史波澜。选手从这九大题库中选择答题角度。每周五晚上黄金档9:30播出,适合全家围坐自电视机前进行家庭娱乐活动,顺势成为扬州观众的观看首选节目。
  3)赛制创新。(1)海选选手形式创新。节目组以社区为单位,开办6场社区选手选拔。海选中抢答竞赛,直接传播扬州传统文化;在竞赛的环节刺激下,观众浸润于扬州传统文化的环境中;海选过程中的扬州传统文化表演,让广场上不单有广场舞的喧闹,多了高雅的艺术表演。老百姓在家门口培养对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树立起对本地文化的自信与认同。(2)打擂方式创新。节目中采用双线作答打擂台的形式,增强节目的竞技性。每期节目中,有3位争夺擂主宝座的选手,其中两位先进行个人单项作答,两人分别回答两轮快问快答一共11道题,答题正确多者胜,为暂时擂主。2轮题目分别是一马当先环节的5道判断题和追风逐月环节的6道选择题。每位上场的选手,可以从九宫格题库选出自己擅长的类别进行答题。答题多者胜出。若两人答题正确的数量一致,则进行加时赛,用抢答的方式,3道抢答题最先回答正确两题的选手获胜。20位扬州文化爱好者在舞台对面与2位选手一同在快问快答11道题中进行答题,20人中答题正确率最高,用时最短者,上台与获胜者进行下一轮比赛。2人用抢答的方式,一轮比拼角逐出本期的擂主。(3)出题形式创新。在读题方式外,节目采用情景式出题方式。由外景主持人小逸当(扬州本地方言)大伟讲解的外景故事过程中,给出相关题目,增强了节目的趣味性和故事性。诗文类题目中用沙画出题,突破给上句答下句的单一出题模式,将诗文中的意象融入出题环节,增强了节目题目的难度系数和视觉传达效果。答题环节中邀请两位扬州文化专家进行文化解读。
  4)舞美设计新突破。节目从道具、灯光、音乐、背景都融入扬州传统文化元素,极具扬州文化特色。主持人出场时,用现场追光来营造竞技比赛的紧张热烈之感,背景音乐采用琵琶、笛子、扬琴等古典乐器,用听觉展现扬州文化。出题人李征身穿传统长衫,从舞台右侧升降梯升到舞台上方,选手从舞台左侧升降梯升到舞台上方,形成左右双星的视觉点。选手从仿制的二十四桥上徐徐走下,来到现场,舞台前后两大主体背景均采用明月形象,与扬州“月亮城”的雅喻契合。
  2 传播方式创新:紧跟网络流行风
  全媒体时代中,宣传推广既要涵盖纸媒、电视台电台、户外、PC和移动平台做到360度无死角全覆盖,《一路楼台直到山》紧紧抓住新媒体传播,紧跟网络流行风,创新传播方法,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1)开播造势。《一路楼台直到山》当年5月进入筹备期,10月海选结束进入正式比赛。节目宣传片在扬州电视台3个频道滚动播出3个月;在扬州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日播民生新闻栏目《今日生活》宣传造势;6场进社区直播海选活动的主持人是扬州知名主持人大禹老师。线下线上联动宣传营造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广告效应的叠加为收视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扬帆App同步观看。立足扬州电视台全媒体平台扬帆App,《一路楼台直到山》突破了电视播出终端限制。应用软件“扬帆App”的开发更是突破了电视终端的播出限制,让观众突破地点和时间收看节目,走在了地方电视台新媒体传播的前列。《一路楼台直到山》借助扬帆平台,拉长了节目的传播寿命,延长了节目的收视效果,还可以直接收集评论进行收视效果分析。这是新媒体终端给文化类电视节目带来的新发展思路。
  3)节目互动增强用户黏性。三种类型互动方式增强用户黏性。第一种参与方式是2 000元红包雨,节目直播中每隔15分钟会在电视屏幕上给出红包口令,观众可以通过支付宝输入手机红包口令参与抢红包互动。第二种参与方式是“让中小学生更加亲近扬州”,每期节目给出不同主题,学生发送作品到“幸福加”公众账号参与互动。第三种参与方式手机关注“幸福加”公众账号或者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参答题赢取奖品。这三种类型的互动方式可操作性强,方式灵活多样,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参与度。另外从文化传承角度看校园颁奖这一环节应该作为重点环节进行校园推广,为扬州市区以外的中小学学生提供亲近传统文化的渠道,在中小学生群体引起更广泛的热潮。   3 创新主流价值导向传播方式
  本土文化节目引领当地重视文化学习的风潮。《一路楼台直到山》作为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深挖扬州文化元素,展现扬州的风土人情,立体表现参赛选手的个人生活面貌,还原出爱生活爱家乡的扬州百姓群像,传播社会正能量。“让中小学生更加亲近扬州”的互动活动中,采用学生上传个人书画作品等互动命题,丰富了中小学生学习亲近扬州文化的形式和途径,让扬州学生树立起爱学习尊重文化的意识,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目前选秀节目、抖音等小视频宣扬拜金主义和博出位的网红文化氛围下,引领青少年树立起热爱学习的正确价值观,难能可贵。《一路楼台直到山》栏目无论在展现中华传统美德,传播扬州本土文化,还是在建立起扬州人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信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4 结束语
  目前《一路楼台直到山》节目的收视率远超节目预定的收视效果,并且已经获得了扬州市2018年文化引导专项资金,因其展现了地方电视台在传播本土文化中的范本,第一季播出完在当地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成绩。无论是观众还是文化学者,都对这档文化节目表达出了赞意。困于城市台的节目制作播出渠道和制作运营团队的现状,在节目制作上不免出现一些硬伤,存在着后续发展不足的困境。如过多挖掘参赛选手的故事,竞技比赛变成了各种感情故事的合集,导致节目整体节奏缓慢拖沓;嘉宾答疑讲解环节设置中互动环节被编导台本限制不能做更多自主参与,无法对相关问题深入讲解;节目赞助商在总决赛中进行长时间的品牌故事介绍并给选手颁奖的形式感过强;节目传播能力受地方电视台平台限制传播面窄的因素被弱化。
  纵有瑕疵,难掩光彩。正如原创文化节目领域的知名学者张爱凤提到“原创文化类节目通过电视重构激活文化记忆,并在价值层面融入了争取文化领导权、实现媒体公共文化服务价值、重塑文化自信的战略要求,但同时仍需进一步思考节目可持续发展以及文化向外传播的问题。”[1]文化类节目是地方电视台在进行本土深耕细作的宝库,也是地方媒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抓手和途径树立地方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如何挖掘使用好文化牌来增强地方媒体的公共服务影响力和传播力,是地方電视人的重要课题。目前第二季节目已经在策划中。
  参考文献
  [1]张爱凤.原创文化类节目对中国“文化记忆”的媒介重构与价值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5):85-90.
其他文献
摘 要 互联网时代,“微传播”已成为主流传播模式。东方烟草报社全力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力求体现权威、突出时效、关注热点、加强原创,以便在微信公众号推出更多高点击量的文章。  关键词 行业报;新媒体;点击量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5-0054-02  近年来,互联网日益成为热点事件的源头。新传播技术使新媒体迅速发展,人们信息获取方式
期刊
摘 要 在互联网背景下,受众的诉求能得到回应,受众的需求能得到满足是一个节目吸引观众的重要方面。电视媒体传播信息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它的传播效果也受到时间、方式、范围等方面的限制。当电视媒体与微博结合起来,用移动端的社交App进行节目的宣传和信息内容的传播,必然会受到更多的人关注。《爸爸去哪儿》第五季开播以来,收视率稳居综艺节目的第一。该节目是星爸带萌娃出现在受众面前,满足了粉丝对明星私生
期刊
摘 要 以河北广播电视台《一路向东》全媒体直播的成功报道为例,从新闻直播机制、多角度融合报道和广告经营模式等方面探讨其成功的原因,并结合其传播特点进行总结,从战略、融合、质量等几方面寻找全媒体融合报道之路,以期为更好地进行全媒體融合报道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全媒体直播;创新;融合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5-0075-02  2017
期刊
摘 要 2018年春季,街舞文化引爆网络要归功于两档纯网综艺《热血街舞团》和《这!就是街舞》。除了令街舞这一小众文化进入大众视野,其植入广告模式也相当值得探究,内生广告的全面繁荣,对受众的精准定位,特别是其中艺术性与创意性兼具的“创意中插”,更是做到了营销与艺术的双赢,在“润物细无声”的品牌营销之外,还能让观众对每期节目的“创意中插”有所期盼。  关键词 纯网综艺;植入广告;创意中插;街舞;受众 
期刊
摘 要 社会交往,是人们认识自己的基本途径之一,是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领域研究的重点。当今社会,网络交往已成为人们日常交往模式,它开拓了社会交往研究的新领域。中学生正值青春期,经历着“暴风骤雨”般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此时,社会交往在他们成长中发挥的作用尤为显现。文章基于现有文献,着重强调网络的匿名性、平等性特征,通过调查南京市中学生,观察中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同陌生人交流的情况及其社会化水平,探究
期刊
摘 要 以安徽农村广播金牌栏目《金色田园》为例,剖析传统农村广播如何与新媒体进行有效的融合。  关键词 农村广播;互联网;微信;短视频;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5-0084-02  近年来,随着手机报、微信、短视频、微博、博客的广泛应用,以智能手机、电脑、移动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媒体强势崛起,基于互联网和无线网络的各种形态的新媒体令人目不
期刊
摘 要 借助黑箱方法研究“白鹿原”旅游信息的网络传播,基于旅游信息的视角,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政务网站、电子商务网站和网络平台为研究样本。将“白鹿原”旅游信息的网络传播过程视作黑箱,通过对输入和输出端的信息内容的分析,探讨输入端和输出端信息差异的影响因素是政策因素、网站本身因素以及信息需求因素。信息传播优化的对策,是要保持白鹿原文化的原真性和丰富性,发挥信息引导作用,突出旅游资源特色,确保信息传播链条
期刊
摘 要 新媒体时代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为网络“污文化”的迅速扩散提供了传播平台。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群体在使用微博时,对“污文化”的接触情况可能会影响其性观念。本研究对广州市五所高校开展微博“污文化”对大学生性开放度影响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接触微博“污文化”频率与其性开放度呈正相关;接触动机主要是拓展知识与人际交往需要,与性开放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该群体接触微博“污文化”的行为也间接反映
期刊
摘 要 随着媒介的融合发展以及受众对纪录片越来越高的要求,党建类微纪录片也要寻求突破,微纪录片质量的源头是创新、是策划,微纪录片是纪录片的全新呈现形式,迎合受众碎片化观赏需求。《我的初心 我的使命》是一档讲述党员故事、宣扬党员先锋作用的系列人物微纪录片栏目。在《我的初心 我的使命》栏目策划方案的不断优化过程中,寻求党建类微纪录片策划优化的方向和对策。  关键词 党建类微纪录片;策划;优化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 2016—2017年我国短视频行业出现了井喷态势,短视频对于新闻报道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定会成为新闻报道的另一个风口。文章在结合“梨视频”的相关发展情况基础上,对新闻短视频的国际发展形式以及目前国内新闻短视频的品牌特点与生产方式进行分析,并指出了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国内新闻短视频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 短视频;新闻报道;“梨视频”  中图分类号 G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