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儿童自言自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是儿童用于自我交流、自我引导和自我调节行为的言语。在儿童的建构游戏中,可观察到在游戏开始前、游戏过程中、游戏结束时,儿童会利用自言自语来引导、支持自己游戏,一边说一边操作。本文通过对已有关于儿童自言自语相关研究行梳理和对儿童的建构游戏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在游戏过程中儿童发生的自言自语行为,并提出一些教育建议,以期利用儿童自言自语促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自言自语;自我中心;建构游戏;支持作用
儿童自言自语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儿童在建构游戏过程中,在开始前、游戏过程中、游戏结束时,儿童会利用自言自语来引导、支持自己游戏,发挥自我指导作用。儿童的“自言自语”也可以称为儿童的“自我中心语言”,是儿童用于自我交流、自我引导和自我调节行为的言语,从语言功能来看具有工具、启发性、想象性、信息性等;从儿童的发展来看,具有练习性、调节性、引导性、支持性、表达性等。通过对儿童游戏中自言自语的观察与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自言自语不是无意义的语言,自言自语对于儿童的素养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儿童自言自语的相关研究
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在学界有很高的关注度,皮亚杰和维果茨基这两位巨人都在自我中心言语和思维上的研究影响深远,但两者对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以及儿童認知发展的本质具有不同的见解。
来自瑞士的发展心理学泰斗皮亚杰认为,思维的存在先于语言,并能控制支配语言,他在《儿童的语言和思维》(1980)一书中指出,儿童的思维发展路径是从个人思维到社会思维(我向思维通过自我中心思维到达社会化的逻辑思维),语言发展路径是从非言语到自我中心言语再到社会化言语。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自言自语是站在自己角度出发的,主观而带有幻想性(皮亚杰,1980),不能理解他人或社会,并随着认知的发展逐渐向能理解他人的观点、能与他人交流的社会化言语转变(Kammii,1944)。
基于儿童发展、思维和语言关系的理论框架,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对儿童的自言自语则有不同的解读。与皮亚杰的观点相反,维果茨基通过观察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社会思维到个人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自我中心语言即自言自语,承担过渡作用(维果茨基,1997)。社会化言语不断促进自言自语的发展,通过不断内化变成内部言语。维果茨基认为儿童自言自语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社会起源阶段(行为受到他人言语的调节和指导,仍不会使用自己的言语进行自我引导)、自我中心语言阶段(结合自己的言语和他人的言语来控制行为,开始使用语言调节行为)和内化阶段(行为受自言自语调节并逐渐转化为思维控制) 。
通过文献梳理和分析,发现近二十多年来大量关于儿童自言自语的研究都倾向支持维果茨基的理论假设,并且儿童自言自语的调节、支持、引导作用在进行复杂游戏或完成任务时能够显现。
二、建构游戏中儿童的自言自语
建构游戏又称结构游戏,是幼儿园常见的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游戏之一,是指儿童利用各种建筑和结构材料,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性地进行各种建筑和构造活动,以及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建构游戏能够促进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同时对提高学前儿童空间能力、创造力和好奇心、注意力与观察力等方面有独特的价值 。
黄人颂认为,建构游戏是幼儿使用各种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或砂、土等)进行建筑和构造的游戏。邱学青指出,建构游戏是指儿童操作各种结构材料,来构造物体的一种游戏。 建构游戏的材料包括:积木、积塑、胶粒、花片等专门的结构材料;沙、石、水、土、雪等自然的结构材料;以及瓶子、挂历、纸盒等废旧物品和半成品的结构材料 。
在儿童进行建构游戏时,细心留意可以观察到在游戏开始前、游戏过程中、游戏结束时,儿童会利用自言自语来引导、支持自己游戏,一边说一边操作。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存在两种自言自语的形式,并且会发生在游戏过程中的不同时刻,一种是游戏语言,儿童在游戏中一边进行建构动作,一边自言自语来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为;一种是问题语言,在建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儿童借助自言自语来寻求解决办法 。
以下为对一名儿童建构游戏过程中的观察记录与分析:
(一)游戏开始时
案例:乐乐来到了建构区,看到有各种不同颜色、种类、形状的积木,她走到大块的木块面前,一边坐下一边嘀咕道:“那就玩这些木头吧,昨天已经玩过雪花片了。”接着,乐乐又站了起来,“还是再拿点雪花片吧!”跑到材料区把雪花片搬到积木旁边。
分析:在游戏开始前的准备,已经可以观察到幼儿进行自言自语的行为,这属于游戏语言,儿童的自言自语和行为相结合,用语言来补充自己的动作行为,一种白描式的叙述,体现了思维与行动的一致性,是自我中心意识的表现。
(二)游戏进行中
案例:乐乐对拿到的材料进行搭建,“我要建一个城堡”,她拿起一个长方体木块放在最底下,“这是这座房子的底座”,接着她继续叠加两块细长的长方体立在上面,“这是柱子,爱丽公主的宫殿还需要一个屋顶”,她又继续添加了一个三角形。乐乐又拿起了两“V”型的积木,直接拼在一起,“哈哈麦当劳,爱丽公主也要吃麦当劳”……在接下里的一段时间内,乐乐在一堆材料面前一直摆弄,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搭建,“不对不对……不要放这里”,“是圆的,但是没有孔”,“要有斜坡”……“我知道了!”,经乐乐多次对雪花片、塑料棒、积木块的多次摆弄拼接后,她给一块积木四边插上了塑料棒,在塑料棒卡上了雪花片,并且放在一个三角形积木来回滑动,“对了对了!”。
分析:在搭建游戏中,乐乐同时拥有了“游戏语言”和“问题语言”,通过比较分析,乐乐的游戏语言是比较完整、详细的,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表现力,大致意思能让观察者理解;而在乐乐在搭建构成中遇到问题时,她的语言更多是意思残缺、断续、跳跃式的,更为抽象,在没有完成搭建前并不能推测出儿童会发生什么行为。可以看出,在儿童在碰到困难时,常常借助自言自语寻找解决办法的一种语言,是“问题语言”。相比于“游戏语言”,“问题语言”更具有内隐性,真正体现了儿童在行动过程中主动对自己、环境以及自己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进行探究性的思考,是儿童儿由社会性思维向个性思维转化过程的体现。 (三)游戏结束时
案例:乐乐蹲在地上,继续设计她的城堡,她把“车道”放在“城堡”的右边,用剩余的长条积木把“城堡”和“车道”围起来然后一遍鼓掌一边兴奋地说:“我搭好啦!爱丽公主的城堡!”这时老师在课室中央喊道:“时间到啦!收啦!收啦!”乐乐嘟囔了一句:“这么快,还想玩呢!”然后慢吞吞地把积木分类放到柜子里面。
分析:在游戏结束时,儿童用语言来总结自己的活动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我搭好啦!爱丽公主的城堡!”是乐乐用来标志自己搭建结束的“游戏语言”,给自己的身体一个标志信号,引导搭建行为的结束。在老师宣布时间到游戏结束时,乐乐说了一句“这么快,还想玩呢!”充分表达了她的情感,表达了内心的想法,具有情感上的调节作用。
“游戏语言”和“问题语言”都是儿童在建构游戏中从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转化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的语言形式 ,“游戏语言”体现了儿童思维与行动的一致性,是自我中心意識的表现,大都是对儿童对自己行动过程的一种白描,比较完整、详细,有丰富的情感和表现力。在游戏中,儿童多用“游戏语言”对行为进行解释,对情感进行宣泄,具有行为和情感上的支持作用。“问题语言”则是在幼儿遇到新奇事物或者遇到困难时,所产生的对问题的疑问、困惑或惊奇等,当其找到解决办法时,也会用这种言语反映出来,比较简短、零碎,多由一些压缩的词句组成。在游戏中,儿童多用“问题语言”对疑惑和困难进行思维上的引导,其语言也是思维火花产生的痕迹,体现了儿童主动对自己、环境以及自己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进行探究性的思考,具有思维和智力上的支持作用。无论是“游戏语言”还是“问题语言”,两者都在儿童心理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丰富、强化和提高了儿童的心理活动水平。
三、充分利用儿童自言自语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维果茨基的观点认为“有时语言变得非常重要,如果不允许使用它,儿童将不能完成手中的任务。”自言自语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教师通过观察到儿童自言自语现象,可以评估儿童的发展水平,特别是在儿童设法借助自言自语来解决难题,需要教师进行思想交流以获取指导时,更需要教师根据儿童技能现有水平,给予适度的帮助。
(一)通过自言自语评估儿童发展水平,促进鹰架式儿童学习
儿童自言自语现象是教师了解儿童的窗口,反映了儿童个体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以及认知发展水平;儿童在进行某项任务时所表达的与任务有关的自言自语,可以反映出此任务的难易程度是否恰当 。教师要成为研究性的教师,首要的一点就是要了解儿童的发展水平,而要了解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必须学会观察儿童。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兴趣等来调整教学。通过儿童的自言自语现象去挖掘其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可以通过儿童自言自语了解到儿童的个性、兴趣爱好和现有的发展水平,从而使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把握教学活动的难易程度。如在游戏或者任务中,儿童发生的自言自语最多,则可判断任务难度适中,处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中,教师尽可能让儿童独立解决问题,必要时提供支架式帮助。若自言自语发生较少,教师需要考虑是否任务难度过高或过低,不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之中,适当调整任务难度。
(二)营造宽松自由的言语氛围,鼓励儿童自我中心言语的发生
自言自语在教室在家中普遍发生,教师、家长对儿童自言自语现象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能对儿童自言自语置之不理,在适当情况下要给予必要的引导,更不能遏制儿童自言自语,而应该为儿童自言自语提供宽松自由的氛围。
参考文献:
[1](瑞士)皮亚杰.儿童的语言与思维[M].傅统先,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2](苏)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余震球,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 唐玮.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建构游戏的推进与实施[J]. 华夏教师, 2018, 117(33):87
[4] 刘娟. 建构游戏中幼儿教师言语介入研究[D]. 2016.
[5] 刘晓峰. 论自言自语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30(5):33-36.
[6] 韩波. 游戏中儿童的自言自语现象[J]. 学前教育:幼教版, 2008:48-49.
[7] 赵旭曼. 儿童自言自语现象的研究综述[J]. 教育导刊:下半月, 2011(2):37-40.
【关键词】自言自语;自我中心;建构游戏;支持作用
儿童自言自语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儿童在建构游戏过程中,在开始前、游戏过程中、游戏结束时,儿童会利用自言自语来引导、支持自己游戏,发挥自我指导作用。儿童的“自言自语”也可以称为儿童的“自我中心语言”,是儿童用于自我交流、自我引导和自我调节行为的言语,从语言功能来看具有工具、启发性、想象性、信息性等;从儿童的发展来看,具有练习性、调节性、引导性、支持性、表达性等。通过对儿童游戏中自言自语的观察与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自言自语不是无意义的语言,自言自语对于儿童的素养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儿童自言自语的相关研究
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在学界有很高的关注度,皮亚杰和维果茨基这两位巨人都在自我中心言语和思维上的研究影响深远,但两者对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以及儿童認知发展的本质具有不同的见解。
来自瑞士的发展心理学泰斗皮亚杰认为,思维的存在先于语言,并能控制支配语言,他在《儿童的语言和思维》(1980)一书中指出,儿童的思维发展路径是从个人思维到社会思维(我向思维通过自我中心思维到达社会化的逻辑思维),语言发展路径是从非言语到自我中心言语再到社会化言语。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自言自语是站在自己角度出发的,主观而带有幻想性(皮亚杰,1980),不能理解他人或社会,并随着认知的发展逐渐向能理解他人的观点、能与他人交流的社会化言语转变(Kammii,1944)。
基于儿童发展、思维和语言关系的理论框架,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对儿童的自言自语则有不同的解读。与皮亚杰的观点相反,维果茨基通过观察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社会思维到个人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自我中心语言即自言自语,承担过渡作用(维果茨基,1997)。社会化言语不断促进自言自语的发展,通过不断内化变成内部言语。维果茨基认为儿童自言自语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社会起源阶段(行为受到他人言语的调节和指导,仍不会使用自己的言语进行自我引导)、自我中心语言阶段(结合自己的言语和他人的言语来控制行为,开始使用语言调节行为)和内化阶段(行为受自言自语调节并逐渐转化为思维控制) 。
通过文献梳理和分析,发现近二十多年来大量关于儿童自言自语的研究都倾向支持维果茨基的理论假设,并且儿童自言自语的调节、支持、引导作用在进行复杂游戏或完成任务时能够显现。
二、建构游戏中儿童的自言自语
建构游戏又称结构游戏,是幼儿园常见的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游戏之一,是指儿童利用各种建筑和结构材料,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性地进行各种建筑和构造活动,以及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建构游戏能够促进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同时对提高学前儿童空间能力、创造力和好奇心、注意力与观察力等方面有独特的价值 。
黄人颂认为,建构游戏是幼儿使用各种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或砂、土等)进行建筑和构造的游戏。邱学青指出,建构游戏是指儿童操作各种结构材料,来构造物体的一种游戏。 建构游戏的材料包括:积木、积塑、胶粒、花片等专门的结构材料;沙、石、水、土、雪等自然的结构材料;以及瓶子、挂历、纸盒等废旧物品和半成品的结构材料 。
在儿童进行建构游戏时,细心留意可以观察到在游戏开始前、游戏过程中、游戏结束时,儿童会利用自言自语来引导、支持自己游戏,一边说一边操作。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存在两种自言自语的形式,并且会发生在游戏过程中的不同时刻,一种是游戏语言,儿童在游戏中一边进行建构动作,一边自言自语来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为;一种是问题语言,在建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儿童借助自言自语来寻求解决办法 。
以下为对一名儿童建构游戏过程中的观察记录与分析:
(一)游戏开始时
案例:乐乐来到了建构区,看到有各种不同颜色、种类、形状的积木,她走到大块的木块面前,一边坐下一边嘀咕道:“那就玩这些木头吧,昨天已经玩过雪花片了。”接着,乐乐又站了起来,“还是再拿点雪花片吧!”跑到材料区把雪花片搬到积木旁边。
分析:在游戏开始前的准备,已经可以观察到幼儿进行自言自语的行为,这属于游戏语言,儿童的自言自语和行为相结合,用语言来补充自己的动作行为,一种白描式的叙述,体现了思维与行动的一致性,是自我中心意识的表现。
(二)游戏进行中
案例:乐乐对拿到的材料进行搭建,“我要建一个城堡”,她拿起一个长方体木块放在最底下,“这是这座房子的底座”,接着她继续叠加两块细长的长方体立在上面,“这是柱子,爱丽公主的宫殿还需要一个屋顶”,她又继续添加了一个三角形。乐乐又拿起了两“V”型的积木,直接拼在一起,“哈哈麦当劳,爱丽公主也要吃麦当劳”……在接下里的一段时间内,乐乐在一堆材料面前一直摆弄,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搭建,“不对不对……不要放这里”,“是圆的,但是没有孔”,“要有斜坡”……“我知道了!”,经乐乐多次对雪花片、塑料棒、积木块的多次摆弄拼接后,她给一块积木四边插上了塑料棒,在塑料棒卡上了雪花片,并且放在一个三角形积木来回滑动,“对了对了!”。
分析:在搭建游戏中,乐乐同时拥有了“游戏语言”和“问题语言”,通过比较分析,乐乐的游戏语言是比较完整、详细的,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表现力,大致意思能让观察者理解;而在乐乐在搭建构成中遇到问题时,她的语言更多是意思残缺、断续、跳跃式的,更为抽象,在没有完成搭建前并不能推测出儿童会发生什么行为。可以看出,在儿童在碰到困难时,常常借助自言自语寻找解决办法的一种语言,是“问题语言”。相比于“游戏语言”,“问题语言”更具有内隐性,真正体现了儿童在行动过程中主动对自己、环境以及自己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进行探究性的思考,是儿童儿由社会性思维向个性思维转化过程的体现。 (三)游戏结束时
案例:乐乐蹲在地上,继续设计她的城堡,她把“车道”放在“城堡”的右边,用剩余的长条积木把“城堡”和“车道”围起来然后一遍鼓掌一边兴奋地说:“我搭好啦!爱丽公主的城堡!”这时老师在课室中央喊道:“时间到啦!收啦!收啦!”乐乐嘟囔了一句:“这么快,还想玩呢!”然后慢吞吞地把积木分类放到柜子里面。
分析:在游戏结束时,儿童用语言来总结自己的活动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我搭好啦!爱丽公主的城堡!”是乐乐用来标志自己搭建结束的“游戏语言”,给自己的身体一个标志信号,引导搭建行为的结束。在老师宣布时间到游戏结束时,乐乐说了一句“这么快,还想玩呢!”充分表达了她的情感,表达了内心的想法,具有情感上的调节作用。
“游戏语言”和“问题语言”都是儿童在建构游戏中从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转化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的语言形式 ,“游戏语言”体现了儿童思维与行动的一致性,是自我中心意識的表现,大都是对儿童对自己行动过程的一种白描,比较完整、详细,有丰富的情感和表现力。在游戏中,儿童多用“游戏语言”对行为进行解释,对情感进行宣泄,具有行为和情感上的支持作用。“问题语言”则是在幼儿遇到新奇事物或者遇到困难时,所产生的对问题的疑问、困惑或惊奇等,当其找到解决办法时,也会用这种言语反映出来,比较简短、零碎,多由一些压缩的词句组成。在游戏中,儿童多用“问题语言”对疑惑和困难进行思维上的引导,其语言也是思维火花产生的痕迹,体现了儿童主动对自己、环境以及自己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进行探究性的思考,具有思维和智力上的支持作用。无论是“游戏语言”还是“问题语言”,两者都在儿童心理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丰富、强化和提高了儿童的心理活动水平。
三、充分利用儿童自言自语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维果茨基的观点认为“有时语言变得非常重要,如果不允许使用它,儿童将不能完成手中的任务。”自言自语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教师通过观察到儿童自言自语现象,可以评估儿童的发展水平,特别是在儿童设法借助自言自语来解决难题,需要教师进行思想交流以获取指导时,更需要教师根据儿童技能现有水平,给予适度的帮助。
(一)通过自言自语评估儿童发展水平,促进鹰架式儿童学习
儿童自言自语现象是教师了解儿童的窗口,反映了儿童个体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以及认知发展水平;儿童在进行某项任务时所表达的与任务有关的自言自语,可以反映出此任务的难易程度是否恰当 。教师要成为研究性的教师,首要的一点就是要了解儿童的发展水平,而要了解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必须学会观察儿童。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兴趣等来调整教学。通过儿童的自言自语现象去挖掘其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可以通过儿童自言自语了解到儿童的个性、兴趣爱好和现有的发展水平,从而使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把握教学活动的难易程度。如在游戏或者任务中,儿童发生的自言自语最多,则可判断任务难度适中,处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中,教师尽可能让儿童独立解决问题,必要时提供支架式帮助。若自言自语发生较少,教师需要考虑是否任务难度过高或过低,不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之中,适当调整任务难度。
(二)营造宽松自由的言语氛围,鼓励儿童自我中心言语的发生
自言自语在教室在家中普遍发生,教师、家长对儿童自言自语现象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能对儿童自言自语置之不理,在适当情况下要给予必要的引导,更不能遏制儿童自言自语,而应该为儿童自言自语提供宽松自由的氛围。
参考文献:
[1](瑞士)皮亚杰.儿童的语言与思维[M].傅统先,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2](苏)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余震球,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 唐玮.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建构游戏的推进与实施[J]. 华夏教师, 2018, 117(33):87
[4] 刘娟. 建构游戏中幼儿教师言语介入研究[D]. 2016.
[5] 刘晓峰. 论自言自语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30(5):33-36.
[6] 韩波. 游戏中儿童的自言自语现象[J]. 学前教育:幼教版, 2008:48-49.
[7] 赵旭曼. 儿童自言自语现象的研究综述[J]. 教育导刊:下半月, 2011(2):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