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来源 :大学·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tert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研究了“互联网+”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影响,分析了现阶段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策略。研究分析可见,现阶段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通过提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提升教师的素质水平、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及优化教育教学的实际环境来适应互联网教育环境,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1-0103-02
  物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它代表的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比如,互联网金融结合了金融与互联网,诞生了许多理财投资产品。高等院校应在计算机基础教育课堂中有效地融合互联网,本文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一、现阶段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方式还是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并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并未参与到多数教学环节中,导致学生不能深刻理解知识点。采用传统方式教学,课堂氛围往往不够活跃,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造成了课堂效率低下的现象。第二,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间的沟通较少,教师与学生主要靠手机、电子邮件等渠道沟通,或者在课堂上一对一地对学生进行讲解,这种沟通方式虽然具有针对性,但是不利于整个班级学生成绩的提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第三,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的沟通环节较少,学生不愿意主动发表自身的看法与观点,如果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学生则不能充分地理解与掌握知识。第四,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对于计算机基础这类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而言,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理论知识,或者仅由学生观看教师的演示,学生就缺少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地理解与掌握知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五,在“互联网+”的模式下,各行各业都迎来了机遇与挑战,教育行业亦是如此,学生可以上网查询自己想了解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知识,随时随地探索新的知识与技术,因此老师必须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需求。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式
  (一)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高校必须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强大的资源库[1]。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答案,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身的观点和看法。然后,教师再为学生答疑解惑,总结学生的观点。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改变以往的教学状况。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能有效增强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教师的答疑解惑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此外,当前时代在不断发展,高校中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还应与时俱进,关于提高教学针对性的具体实施方法,需结合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合理实施,例如在计算机教学基础内容上,将人工智能等内容纳入教学范围,这并不是仅针对现有课程,还应着眼于整个行业发展,根据发展趋势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提高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为学生提供更好地实践平台。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与华为“智能基座”进行产教融合,致力于开发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并积极创新教学实践。
  (二)建立相应的讨论组
  高校教师必须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借助微信、QQ等社交软件建立相应的学科讨论群,让学生在课后也可以与教师进行无障碍的沟通与交流,学生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在讨论组中提出,其他学生及教师都可以就此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答案。上述做法将学生放在學习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面对问题时可以主动思考,提升学习的自主性。且互联网上学习资源较多,在建立了讨论组之后,学生可以将自己搜集到的学习资源分享给其他同学,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师应控制课堂中的学生人数,如果学生人数太多,教师就不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为学生一一答疑解惑[2],会使部分学生不能及时地发表自身的观点,不利于每位学生共同进步。因此可以采用小班授课的教学模式,每个授课班级的人数应控制在30人左右,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创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具体做法中,除了小班授课这一要求外,还对课堂氛围有更高的要求。要让学生对一部分知识有更高的接受度,为学生营造宽松且愉悦的学习氛围非常重要,这样的环境会极大激发学生的思维及潜力。在“互联网+”背景下,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引入视频及图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掌握课本中的知识,还应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数据资料,因此对教师能力的要求较高,教师应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提升应用互联网技术的能力。比如,教师要学会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录制高品质的教学视频,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但制作教学课件及录制视频等,这些只是对教师能力所提出的浅层次要求,从更深层次来看,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更需要具备的是信息技术应用的意识,以及对于各种新型教学理念积极接受的主动性[3]。教师只有转变自身观念,才能设计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自身要认识到不断学习的重要性,在授课之余应多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还可观看优秀的授课视频,审视自身,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4]。此外,教师还应多和校内其他教师交流,借鉴他人的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学校也应为教师提供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在交流中丰富自身知识。此外,学校要为教师提供校外交流或专家讲座等提升自我的机会,让教师及时接触新型教学理念,并将其用于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中。
  (五)适当地调整课堂教学方式   由于学生每天会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学生自身的知识面也会不断地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模式[5]。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渠道变得多种多样,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形式,比如采用翻转课堂、微课等教学形式,学生对这些教学形式的兴趣度较高,有助于学生专注于课堂,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在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调整的过程中,需要将实践这一部分内容作为重点关注对象。从当前的社会发展来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学生面对的就业形势也很严峻[6]。可以明确的是,当前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大学生要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上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是不够的。从教师角度来看,应不断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在其中加入更多的实践部分,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理论的讲解,还要重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正確认识传统教学模式的利弊,对其中比较好的部分加以利用,及时摒弃不利于学生发展的部分。还要积极利用当前的新型教育手段,如此才能让课堂变得更加灵活,更有针对性,为学生个人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结语
  本文探讨了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基础的教育教学模式,发现现阶段大多数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没有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师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的沟通环节较少。最后,对于操作性比较强的计算机基础学科而言,教师只是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学生缺少动手操作的机会,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因此必须要改变高校计算机基础的教育教学方式。第一,应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内容,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身看法。第二,建立相应的讨论组,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采用小班授课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实战能力,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地调整课堂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未来发展的角度上来说,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应认识到,网络环境对计算机课程教学已有了深远影响,在未来应不断提升个人教学素质,适应网络教育环境,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海霞.“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方式改革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7(06):93-94.
  [2]王堃,徐贺,欧阳志友.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08):124-125.
  [3]张光忠,杜芸芸,李光军.信息化背景下体育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6(14):3699-3700.
  [4]李兵.“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
  [5]周燕,钱雯,朱锦平.“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丝路视野,2018(03):92.
  [6]徐月.“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学转型与发展[J].数码世界,2018(06):357-358.
  (荐稿人:孙西汀,福建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责任编辑:胡甜甜)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中课程建设提出的“打造金课,淘汰水课”政策的推进与实施,混合课堂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课堂成为众多教师授课的首选,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约束管控能力的培养。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大学生教育选择混合课堂中的线上教学存在“心态滞后效应”。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从学生成长心理学进行归因分类,从心理学干预原则出发进一
摘要: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产教融合发展迅速,我国职业教育将迎来大的发展,然而产教融合程度不深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瓶颈。本文首先厘清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概念,梳理了其发展沿革和现状,进而从法律体系、长效机制及成果转化能力三方面揭示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加强产教融合法制化建设、提高产教融合市场化水平及探索产城融合发展新模式三方面归纳了推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摘要:本研究试图探讨社会阶层、控制感和就业压力三者的关系,分析造成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水平差异的原因,验证控制感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主观社会阶层与控制感显著正相关,主观社会阶层与就业压力之间显著负相关,而对于控制感来说,其和就业压力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显著负相关,控制感在主观社会阶层与就业压力之间的中介作用,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普遍偏高,控制感对就业压力有预测作用。  关键词:主观社会阶层;就业
摘要:我国自2014年启动新高考改革以来,先后有三批省市加入了试点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但在改革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综合回顾了新高考改革在选考科目、选科赋分法、高中教学管理、“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多元录取招生模式、高中大学学业衔接和公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学者提出的应对之策,以期为进一步完善新高考改革方案提供启发。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大学招生  中图分类号:G632.4
摘要:文章重点分析大学生对公德教育的认知情况,以探究大学生公德教育的总体现状。调查问卷涉及公德内容认知、公德践行、学校公德教育满意度等维度。数据表明大学生有乐于助人的美好心愿,这是优化未来社会公德大环境的基础。调查分析证明,高校思政课堂和日常生活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但还需要以2019年《新纲要》的總体要求为建设目标,在践行平台建设、教育约束制度、联动机制等方面建构符合新时代中国文化语境的
摘要:知识付费现象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具体体现,深刻反映了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随着知识付费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付费学习,其中包括许多大学生。本文就网络背景下大学生知识付费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揭示大学生在网络知识付费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究网络背景下更适合大学生的学习途径、知识付费的长久发展策略、知识付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等,为我国知识产业的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背景;
摘要:本文基于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以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深度剖析文化品格之内涵及哲学外延,探讨如何在英语学科中培育和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品格,从加强能力和品格培养的角度回答英语学科应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其中文化品格为核心素养之核心和灵魂。本文涉及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阐述、文化品格的内涵与外延
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华儿女不惧生死、不畏牺牲,铸就了伟大的抗疫精神,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展现了新时代的中国力量。将抗疫精神融入公安文化之中,以抗疫精神引领
田中一光的设计之路恰处于战后美国对日本经济大力扶持时期,受西方构成主义影响,设计多为抽象的简单几何形。 田中擅长对图形、文字、色彩排布处理,正是其中所蕴藏的形式美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