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方言词语是民俗文化符号化的反映,东安县地处湖南省西南部,湘江上游,是一座古老而保守的城市。东安方言中的部分词语展现了东安极富地域特征和传统特色的丧葬民俗,折射出民众复杂的文化心理背景。
关键词:东安;方言词语;丧葬民俗;文化心理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透过语言和行为传承的、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方言词语是民俗文化符号化的反映,透过方言词语的表述 ,人们可以了解当地民俗文化的面貌,并且通过方言词语的变化可以追踪民俗文化的发展演变。
在汉族各地,丧葬仪式的程序大致相同,但各地也存在着本地域的独特之处,其细节异彩纷呈,从而形成一些特殊的方言词语。东安县地处湖南省西南部,湘江上游。东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我国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湖南东安方言中丧葬词汇的调查分析,来对东安丧葬民俗作一粗略考察,挖掘其中不一样的风景。
一、东安方言丧葬词语
丧葬礼作为人生礼仪的一部分,是一种社会习俗。丧葬与每个地方性的人紧密相关,汉族主流的丧葬礼制在“东安化”的过程中,被各种当地民俗文化溶化、吸收,并完全地方化。可以说,现在的东安丧葬民俗体现了汉族主流丧葬礼制的延续与变迁,它们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以东安方言词语为载体而得以展现。
(一)关于参与丧葬仪式的成员名称的东安方言词语
1.“孝子”。既表示亡者的儿子,又指带孝的人。
2.“打道场的”。前来吊唁的所有宾客的统称。
3.“做道场的”。主持超度法事的人员的统称,人们一般都会尊做道场的为“师傅”。
4.帮忙的:为主家和宾客服务,保证丧事正常顺利进行的人员。其中重要的有: “当家人”、“礼生”、“地生”、“账房先生”、“铺排师”、“服务队”等。
(二)关于丧葬仪式或丧葬事物的东安方言词语
1.烧起身盘缠起身轿子。命终后,孝子跪在遗体前烧3.6斤钱纸和纸扎的轿子、轿夫,为亡者开路送魂。
2.请水。孝子在敲锣人的引路下到井里或河里打水,并请人给亡者净身、更衣。
3.迁居正寝。即停尸,将遗体摊于门板(现一般为普通木板),覆盖寿被,脚底下点冥灯(现一般为蜡烛),等待亲人与遗体告别。
4.报死。也有的称为“报凶”。旧时孝子头披散麻,身缚草绳,脚穿草鞋,下跪向亲友报丧。东安有句谚语:“爷娘死了,大小一拜。”现在仍是不论对方年纪辈分,都行跪拜报死,只是装束简化,不再穿草鞋,对方也会双膝稍弯,以此回礼。
5.万年屋,入棺,守夜。东安方言中,棺材被称做“万年屋”、“寿材”,一般漆成黑色,以显悲哀庄重。入棺即入殓,将已妆洗好的遗体放入堂屋中的棺材内,棺底铺垫石灰、木炭等吸潮,半掩棺盖。灵堂无论昼夜都至少要有一名孝子守灵,晚上守灵则称为“守夜”。
6.出墙单。报死后,主家、族人(如亡者为女性,则还有其娘家人)、地方主管等人在道场开始前会开会商议有关事宜,由铺排师用毛笔将人事安排列单,贴于外墙显眼位置。
7.扎孝堂。主家在屋前扎棚,以接待前来吊唁的宾客。
8.做福事。“做福事”是做道场的委婉语,通过一定的法事和仪式,超度亡魂,使亡者能超越苦难,免受阴曹地府的折磨,降福子孙。
9.打道场,上礼,打包封,祭绸子。宾客吊唁称之为“打道场”。宾客送礼要到外帐房那儿登记,称为“上礼”。已出嫁的女儿、孙女或血缘很近的旁亲,则还要送上“祭绸子”。
10.化笼。散道场后,由僧道师傅带领孝子去事先找好的空地焚化冥屋及冥钱。来去的路上不能讲话,不能吐痰,不能往后看,以免受惊吓。
11.百零八拜。此仪式的目的是为亡者“开路”。师傅带领人们走三步朝灵柩跪拜一下,一共要拜一百零八下。为了表示对亡者的尊重,孝子往往是光脚参拜。
12.唱夜歌。2-3名歌师夜深唱歌于灵堂有一套程序:锣鼓开场,歌师念白后进入轮唱,先唱生离死别之情,其情悲凄;然后即兴唱歌,可对歌或比歌,对歌可以用问答形式的盘歌,可以扯白口,也可以相互唱长篇故事;接着唱“解劫歌”、“辞别歌”,表现亡者对人世的依恋和生者对亡者的怀念,歌词缠绵凄切,从而使灵堂不至于冷寂。夜歌子一直要唱到天亮。
13.照地,挖金井。请地仙看墓地风水称“照地”,请专人挖墓穴,称“挖金井”。
14.发引,抬阵,出门,收工乐。“出门”即“出殡”,有亡者从家门出来之意。出门时,将引路幡等移放到门外,称“发引”。送葬队伍一般由孝子举引路幡在前,接着就是花圈、祭幛、遗像,中间是“抬阵”,即由8-16个人抬着灵柩,后面是孝子和其他送葬的人们,队伍的前后都有乐队。队伍最后的中乐队很重要,他们演奏的乐曲称为“收工乐”,意即亡者在阳间的活动真正结束了。
15.下井,定向,成坟。将灵柩放入墓穴是“下井”,地仙拿出罗盘调整确定灵柩的最终位置为“定向”,最后培土成坟。成坟时鸣放鞭炮、烟花,孝子跪拜。
二、东安方言丧葬词语中的民俗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推行殡葬改革,丧葬习俗简化;而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东安农村的大部分地区,甚至部分城镇地区,重敛厚葬的繁文缛节又成了殡葬的主流。在民间,声势浩大、讲究排场、注重传统的丧事活动,其内涵已经超越了丧事本身,这并不能简单地用“封建迷信死灰复燃”一言以蔽之的。其中隐藏着多重意味,折射出民众复杂的文化心理背景。
(一)敬畏生命,恐惧死亡,希望永生
丧葬礼属于重大的人生礼仪,它与人们的灵魂意识和灵魂不灭的信仰紧密相联。人们的这种信仰来自于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永生的希望交织并存的两重心理,所以人们愿意相信人是有灵魂的,它可以独立于人的身体而存在,死亡是生命的延续,是灵魂从一个世界走向另一个世界,是一种新生。而丧葬仪式是灵魂顺利新生的必经程序。
关键词:东安;方言词语;丧葬民俗;文化心理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透过语言和行为传承的、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方言词语是民俗文化符号化的反映,透过方言词语的表述 ,人们可以了解当地民俗文化的面貌,并且通过方言词语的变化可以追踪民俗文化的发展演变。
在汉族各地,丧葬仪式的程序大致相同,但各地也存在着本地域的独特之处,其细节异彩纷呈,从而形成一些特殊的方言词语。东安县地处湖南省西南部,湘江上游。东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我国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湖南东安方言中丧葬词汇的调查分析,来对东安丧葬民俗作一粗略考察,挖掘其中不一样的风景。
一、东安方言丧葬词语
丧葬礼作为人生礼仪的一部分,是一种社会习俗。丧葬与每个地方性的人紧密相关,汉族主流的丧葬礼制在“东安化”的过程中,被各种当地民俗文化溶化、吸收,并完全地方化。可以说,现在的东安丧葬民俗体现了汉族主流丧葬礼制的延续与变迁,它们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以东安方言词语为载体而得以展现。
(一)关于参与丧葬仪式的成员名称的东安方言词语
1.“孝子”。既表示亡者的儿子,又指带孝的人。
2.“打道场的”。前来吊唁的所有宾客的统称。
3.“做道场的”。主持超度法事的人员的统称,人们一般都会尊做道场的为“师傅”。
4.帮忙的:为主家和宾客服务,保证丧事正常顺利进行的人员。其中重要的有: “当家人”、“礼生”、“地生”、“账房先生”、“铺排师”、“服务队”等。
(二)关于丧葬仪式或丧葬事物的东安方言词语
1.烧起身盘缠起身轿子。命终后,孝子跪在遗体前烧3.6斤钱纸和纸扎的轿子、轿夫,为亡者开路送魂。
2.请水。孝子在敲锣人的引路下到井里或河里打水,并请人给亡者净身、更衣。
3.迁居正寝。即停尸,将遗体摊于门板(现一般为普通木板),覆盖寿被,脚底下点冥灯(现一般为蜡烛),等待亲人与遗体告别。
4.报死。也有的称为“报凶”。旧时孝子头披散麻,身缚草绳,脚穿草鞋,下跪向亲友报丧。东安有句谚语:“爷娘死了,大小一拜。”现在仍是不论对方年纪辈分,都行跪拜报死,只是装束简化,不再穿草鞋,对方也会双膝稍弯,以此回礼。
5.万年屋,入棺,守夜。东安方言中,棺材被称做“万年屋”、“寿材”,一般漆成黑色,以显悲哀庄重。入棺即入殓,将已妆洗好的遗体放入堂屋中的棺材内,棺底铺垫石灰、木炭等吸潮,半掩棺盖。灵堂无论昼夜都至少要有一名孝子守灵,晚上守灵则称为“守夜”。
6.出墙单。报死后,主家、族人(如亡者为女性,则还有其娘家人)、地方主管等人在道场开始前会开会商议有关事宜,由铺排师用毛笔将人事安排列单,贴于外墙显眼位置。
7.扎孝堂。主家在屋前扎棚,以接待前来吊唁的宾客。
8.做福事。“做福事”是做道场的委婉语,通过一定的法事和仪式,超度亡魂,使亡者能超越苦难,免受阴曹地府的折磨,降福子孙。
9.打道场,上礼,打包封,祭绸子。宾客吊唁称之为“打道场”。宾客送礼要到外帐房那儿登记,称为“上礼”。已出嫁的女儿、孙女或血缘很近的旁亲,则还要送上“祭绸子”。
10.化笼。散道场后,由僧道师傅带领孝子去事先找好的空地焚化冥屋及冥钱。来去的路上不能讲话,不能吐痰,不能往后看,以免受惊吓。
11.百零八拜。此仪式的目的是为亡者“开路”。师傅带领人们走三步朝灵柩跪拜一下,一共要拜一百零八下。为了表示对亡者的尊重,孝子往往是光脚参拜。
12.唱夜歌。2-3名歌师夜深唱歌于灵堂有一套程序:锣鼓开场,歌师念白后进入轮唱,先唱生离死别之情,其情悲凄;然后即兴唱歌,可对歌或比歌,对歌可以用问答形式的盘歌,可以扯白口,也可以相互唱长篇故事;接着唱“解劫歌”、“辞别歌”,表现亡者对人世的依恋和生者对亡者的怀念,歌词缠绵凄切,从而使灵堂不至于冷寂。夜歌子一直要唱到天亮。
13.照地,挖金井。请地仙看墓地风水称“照地”,请专人挖墓穴,称“挖金井”。
14.发引,抬阵,出门,收工乐。“出门”即“出殡”,有亡者从家门出来之意。出门时,将引路幡等移放到门外,称“发引”。送葬队伍一般由孝子举引路幡在前,接着就是花圈、祭幛、遗像,中间是“抬阵”,即由8-16个人抬着灵柩,后面是孝子和其他送葬的人们,队伍的前后都有乐队。队伍最后的中乐队很重要,他们演奏的乐曲称为“收工乐”,意即亡者在阳间的活动真正结束了。
15.下井,定向,成坟。将灵柩放入墓穴是“下井”,地仙拿出罗盘调整确定灵柩的最终位置为“定向”,最后培土成坟。成坟时鸣放鞭炮、烟花,孝子跪拜。
二、东安方言丧葬词语中的民俗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推行殡葬改革,丧葬习俗简化;而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东安农村的大部分地区,甚至部分城镇地区,重敛厚葬的繁文缛节又成了殡葬的主流。在民间,声势浩大、讲究排场、注重传统的丧事活动,其内涵已经超越了丧事本身,这并不能简单地用“封建迷信死灰复燃”一言以蔽之的。其中隐藏着多重意味,折射出民众复杂的文化心理背景。
(一)敬畏生命,恐惧死亡,希望永生
丧葬礼属于重大的人生礼仪,它与人们的灵魂意识和灵魂不灭的信仰紧密相联。人们的这种信仰来自于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永生的希望交织并存的两重心理,所以人们愿意相信人是有灵魂的,它可以独立于人的身体而存在,死亡是生命的延续,是灵魂从一个世界走向另一个世界,是一种新生。而丧葬仪式是灵魂顺利新生的必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