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部考试中心权威评析总结了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高考历史试题“聚焦立德树人,体现历史学科积极育人导向”“落实依纲考试,凸显考试与素质教育要求的内在联系”“优化考试理念,体现素质教育基本要求”等特征。基于试题特征和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在高考综合改革的新时代下进行高三复习教学,成为每位高中历史老师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考真题;高三;历史;复习
本文结合对近五年(2014~2018)全国新课标卷的第24题的分析,从问题情境、考查内容、材料呈现、核心素养等方面来剖析本题的考查特点及命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高三复习对策。
一、 考查特点及命题规律
近五年(2014~2018)全国课标卷第24题的考查情况统计
年份卷别问题情境考查内容材料呈现核心素养
2018
Ⅰ历史现象的反映古代中国科技文化:墨子文字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Ⅱ分析历史现象的本质古代政治:商朝建立文字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Ⅲ分析历史事实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战国以前铁器文字、历史地图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2017
Ⅰ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古代中国政治:分封制文字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Ⅱ历史现象的反映古代中国的商业:春秋战国商贸文字、历史地图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Ⅲ分析历史现象的原因古代中国文化:文字的起源与发展图像、文字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2016
Ⅰ分析歷史事实古代中国文化:对待孔子与儒学的态度文字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Ⅱ历史现象的反映古代中国文化:汉字的演变过程图像、文字、考古资料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Ⅲ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古代中国政治:西周政治制度文字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2015
Ⅰ分析历史事实的影响古代中国经济:小农经济文字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Ⅱ分析历史现象古代中国文化:儒学与传统的关系文字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2014
Ⅰ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古代中国的政治:“天”的理论对后世的影响文字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Ⅱ分析历史现象古代中国的政治:西周政治制度文字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分析上述表格可以得出近五年全国新课标卷第24题的特点与命题规律:
1. 考查方式:呈现新的历史情境,不管是知识的内涵还是外延,有突破教材的阐述。材料呈现逐渐多元化,不单只有文字,还有图像、历史地图等形式。
2. 考查能力: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新问题的能力。
3. 考查素养:突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囊括了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多角度、多层次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 考查内容: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如:分封制、宗法制、儒家思想、小农经济等。
5. 问题情境:主要分析历史现象、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及影响、分析历史事实的影响、历史现象的反映及说明等。
6. 考查趋势: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和奠基时期,新课标全国卷每年都在此处命题,主要围绕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来命题,三卷轮流考。
二、 今后高三历史复习对策
(一) 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三历史通史复习模式
从2014~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历史选择题的特点与命题规律、解题方法等来看,按照课标要求,依据考试大纲,同时,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建立起与全国卷相配套的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新的通史复习模式。模式主要有阶段特征、同时期的世界、考纲解读、课标解读、考情分析、知识梳理、核心突破、拓展提升等八个环节,采用史料教学。下面以先秦时期的政治为例:
阶段特征:体现时空观念。
先秦文明(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
同时期的世界:五大文明古国、古希腊、罗马
考纲解读:
1. 考纲要求:商周的政治制度。
2. 考纲解读:(1)殷商的政治;(2)西周的政治;(3)春秋战国的政治。
课标解读:
时空观念:1. 夏商周时代的时空定位;2. 分封制的演变历程。
唯物史观:1. 认识分封制瓦解的原因;2. 宗法制瓦解的原因。
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1.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涵;
2.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特点;
3.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家国情怀:分析宗法制的社会价值。
考情分析:近五年的高考真题分析(略)
知识梳理:主要对主干知识的梳理,把教材当材料,设计问题,来分析理解;同时,拓展知识,补充材料,联系经济、科技文化思想等,同时代中外联系。(具体略)
核心突破:核心概念理解:多角度理解分封制和如何理解宗法制及其关系,可以设计材料来设问理解其内容、影响、特点等;也可以从学术视角来分析理解。
拓展提升:探究: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材料的形式呈现。模拟实战高考试题,采用一些省市级别的模拟或质检试题。
(二) 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构建多元知识体系 从近5年的全国新课标卷文综历史试题的特点来看,高考试题强调脱离教材,创设新情境和新问题,由于教材多版本,但多版本都要掌握不可取;而且分析教材与命题关系:教材经典知识仍要考查;教材主干知识为命题提供背景支持;教材实际上重在培养学生能力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因而只有把教材当材料分析问题来教。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突破教科书限制,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根据考纲和课标,整合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向课本之外拓宽。资源的宽度和深度,都可以作为引导学生探究性的学习方式的培养。同时,补充历史知识,如中国古代史的民族关系、外交关系、科技史、士族庶族、外戚宦官、租佃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土地赋税制度等;中国近现代史的洋务运动、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后期新文化运动、北京政府、北洋军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土地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巩固和恢复经济、20世纪60年代的外交等;世界史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英法美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政体的演变、民族独立运动和新兴国家的发展、20世纪50~80年代美苏争霸等。通过社会热点问题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如热播的宣传片《大国重器》《厉害了,我的国》《将改革进行到底》;当年中国历史学研究十大热点、学术热点等。
(三) 加强试题训练,精准研判试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近5年的全国新课标卷文综历史试题的专业性非常突出,能力要求也较高,超出教材,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注重突出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考查,根据材料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要紧扣考纲,查漏补缺。加强基础主干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培养,同时针对高考的热点、难点,适当进行跨学科的综合联系和复习。以考带练,以练促考。加大材料综合题的阅读量和训练量。试题内容要适当超出考纲和课标的范围;同时要精準研判高考题,对高考经典试题要进行深度剖析和反复揣摩,继而加以改造,提高老师的命题水平,促进学生的解题能力的提高。加强选择题和主观题的强化专项训练,12题选择题在12分钟以内完成,尽可能每天一张;41题15分钟完成;42题开放性试题12分钟完成;45~47选修题11分钟完成;反复训练,教师精讲,重点讲解题思路和方法。同时,学生要建立错题集,以便更好地错因分析和临考前复习。加强与外省市及本省先进地区的经验交流,特别是对最新高考信息的捕捉,并注意调节学生考前心理。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去了解收集一些高考命题专家的学术研究重点和关注点,比如刘芃、曹大为、杨宁一、何德章、李少兵、曹文柱、吴伟、郭晓明、刘北成、聂幼犁、赵亚夫,等等;同时学会从对高考试题的评价杂志和书籍得出一些信息和命题的趋向,比如《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等等。
作者简介:
林炎昌,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永定第一中学。
关键词:高考真题;高三;历史;复习
本文结合对近五年(2014~2018)全国新课标卷的第24题的分析,从问题情境、考查内容、材料呈现、核心素养等方面来剖析本题的考查特点及命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高三复习对策。
一、 考查特点及命题规律
近五年(2014~2018)全国课标卷第24题的考查情况统计
年份卷别问题情境考查内容材料呈现核心素养
2018
Ⅰ历史现象的反映古代中国科技文化:墨子文字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Ⅱ分析历史现象的本质古代政治:商朝建立文字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Ⅲ分析历史事实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战国以前铁器文字、历史地图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2017
Ⅰ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古代中国政治:分封制文字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Ⅱ历史现象的反映古代中国的商业:春秋战国商贸文字、历史地图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Ⅲ分析历史现象的原因古代中国文化:文字的起源与发展图像、文字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2016
Ⅰ分析歷史事实古代中国文化:对待孔子与儒学的态度文字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Ⅱ历史现象的反映古代中国文化:汉字的演变过程图像、文字、考古资料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Ⅲ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古代中国政治:西周政治制度文字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2015
Ⅰ分析历史事实的影响古代中国经济:小农经济文字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Ⅱ分析历史现象古代中国文化:儒学与传统的关系文字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2014
Ⅰ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古代中国的政治:“天”的理论对后世的影响文字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Ⅱ分析历史现象古代中国的政治:西周政治制度文字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分析上述表格可以得出近五年全国新课标卷第24题的特点与命题规律:
1. 考查方式:呈现新的历史情境,不管是知识的内涵还是外延,有突破教材的阐述。材料呈现逐渐多元化,不单只有文字,还有图像、历史地图等形式。
2. 考查能力: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新问题的能力。
3. 考查素养:突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囊括了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多角度、多层次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 考查内容: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如:分封制、宗法制、儒家思想、小农经济等。
5. 问题情境:主要分析历史现象、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及影响、分析历史事实的影响、历史现象的反映及说明等。
6. 考查趋势: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和奠基时期,新课标全国卷每年都在此处命题,主要围绕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来命题,三卷轮流考。
二、 今后高三历史复习对策
(一) 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三历史通史复习模式
从2014~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历史选择题的特点与命题规律、解题方法等来看,按照课标要求,依据考试大纲,同时,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建立起与全国卷相配套的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新的通史复习模式。模式主要有阶段特征、同时期的世界、考纲解读、课标解读、考情分析、知识梳理、核心突破、拓展提升等八个环节,采用史料教学。下面以先秦时期的政治为例:
阶段特征:体现时空观念。
先秦文明(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
同时期的世界:五大文明古国、古希腊、罗马
考纲解读:
1. 考纲要求:商周的政治制度。
2. 考纲解读:(1)殷商的政治;(2)西周的政治;(3)春秋战国的政治。
课标解读:
时空观念:1. 夏商周时代的时空定位;2. 分封制的演变历程。
唯物史观:1. 认识分封制瓦解的原因;2. 宗法制瓦解的原因。
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1.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涵;
2.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特点;
3.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家国情怀:分析宗法制的社会价值。
考情分析:近五年的高考真题分析(略)
知识梳理:主要对主干知识的梳理,把教材当材料,设计问题,来分析理解;同时,拓展知识,补充材料,联系经济、科技文化思想等,同时代中外联系。(具体略)
核心突破:核心概念理解:多角度理解分封制和如何理解宗法制及其关系,可以设计材料来设问理解其内容、影响、特点等;也可以从学术视角来分析理解。
拓展提升:探究: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材料的形式呈现。模拟实战高考试题,采用一些省市级别的模拟或质检试题。
(二) 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构建多元知识体系 从近5年的全国新课标卷文综历史试题的特点来看,高考试题强调脱离教材,创设新情境和新问题,由于教材多版本,但多版本都要掌握不可取;而且分析教材与命题关系:教材经典知识仍要考查;教材主干知识为命题提供背景支持;教材实际上重在培养学生能力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因而只有把教材当材料分析问题来教。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突破教科书限制,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根据考纲和课标,整合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向课本之外拓宽。资源的宽度和深度,都可以作为引导学生探究性的学习方式的培养。同时,补充历史知识,如中国古代史的民族关系、外交关系、科技史、士族庶族、外戚宦官、租佃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土地赋税制度等;中国近现代史的洋务运动、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后期新文化运动、北京政府、北洋军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土地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巩固和恢复经济、20世纪60年代的外交等;世界史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英法美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政体的演变、民族独立运动和新兴国家的发展、20世纪50~80年代美苏争霸等。通过社会热点问题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如热播的宣传片《大国重器》《厉害了,我的国》《将改革进行到底》;当年中国历史学研究十大热点、学术热点等。
(三) 加强试题训练,精准研判试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近5年的全国新课标卷文综历史试题的专业性非常突出,能力要求也较高,超出教材,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注重突出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考查,根据材料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要紧扣考纲,查漏补缺。加强基础主干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培养,同时针对高考的热点、难点,适当进行跨学科的综合联系和复习。以考带练,以练促考。加大材料综合题的阅读量和训练量。试题内容要适当超出考纲和课标的范围;同时要精準研判高考题,对高考经典试题要进行深度剖析和反复揣摩,继而加以改造,提高老师的命题水平,促进学生的解题能力的提高。加强选择题和主观题的强化专项训练,12题选择题在12分钟以内完成,尽可能每天一张;41题15分钟完成;42题开放性试题12分钟完成;45~47选修题11分钟完成;反复训练,教师精讲,重点讲解题思路和方法。同时,学生要建立错题集,以便更好地错因分析和临考前复习。加强与外省市及本省先进地区的经验交流,特别是对最新高考信息的捕捉,并注意调节学生考前心理。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去了解收集一些高考命题专家的学术研究重点和关注点,比如刘芃、曹大为、杨宁一、何德章、李少兵、曹文柱、吴伟、郭晓明、刘北成、聂幼犁、赵亚夫,等等;同时学会从对高考试题的评价杂志和书籍得出一些信息和命题的趋向,比如《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等等。
作者简介:
林炎昌,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永定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