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三年是健全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初三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和行为的不确定性等问题,在初中三个年级中是最突出的。本文旨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教学与考试中,运用心理学的知识,采用恰当的策略,对初三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强化,以期为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付出努力的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三;心理学
一、 引言
有心理学家研究多个案例,发现改变的顺序通常不是先分析、思考再改变,而是先看见、感觉再改变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上仅试图口头告知学生如何学如何做,希望能够消除初三学生的压力或惰性,这无异于在有人溺水时想向岸边的人求救,岸上的人却拿出手机搜索游泳方法去教他游泳。可见更多时候,在课程教学中简单地采用教师单方面输出知识的方式是低效率的。心理学应用到教育中,有两项基本要求——体验与分享。心理学非常适合应用在文字繁多且抽象不易讲解的科目中。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结合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来丰富教学策略,能够维护初三学子的心理健康和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
二、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运用团体辅导策略
清华大学的樊富珉教授认为,团体辅导主要强调的是在认知或知识层面的功能,用间接的方法来改变人的思想与行为。团体辅导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资料或者获得知识,如果应用得当,团体辅导的功能是富有预防性与发展性的。所以,在道德与法治中采取在认知层面上做工作,在情感方面做辅助,促进学生更好地吸收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知识。
例如,在九年级人教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视频教学中,播放了“厉害了我的国”系列纪录片,学生们聚精会神地观看,有的同学表现得情绪昂扬。影片结束后,教师让学生们通过自己对影片的了解,写下所知道的祖国改革40年来发生的变化,并提前告知没有确切的答案,让大家尽量去思考出自己的答案。10分钟后,请学生来分享自己的答案。通过影片振奋了学生的爱国情绪,让其更加踊跃地发言,并将生活中遇到的细致的小变化都描绘出来,整个课堂的气氛非常的高涨,也十分融洽。最后,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并从更大的方向将中国改革40年来的腾飞发展和在国际上不断提高的影响力,用简洁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有的同学开始动笔把书上没有的知识补充上去,有的开始提出问题希望得到教师的回答,整个课堂都在一个和谐振奋的氛围中。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采用团体辅导的策略,给学生一定的心理暗示,在潜移默化中傳输知识给学生,有效地提高了课堂质量,使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深入学生们的心中。
三、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运用咨询治疗策略
学生在初三时期很容易因为压力大和疲惫,出现一些情绪不稳定、变化大或者失控的现象,这个时候如果不进行一定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会导致严重的后果。针对这些心理亚健康的现象,除了在课下的心理辅导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在教学或考试中发现问题,并采取一些特别的策略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学生,这能够有效地避免学生产生厌世、对事情冷漠的不健康心理。
例如,在道德与法治的以“文化自信”为主题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开头给大家做一个心理的小测试:让学生写下人生中最重要的五样东西(不是物品),然后在他们无防备的情况下,让他们从这五样东西中舍弃其中一样,步骤重复,最后只剩下最后一样。教师在过程中学会细致观察,因为此时学生们异样的举动会明显起来。然后,测试结束后暂时对测试不做讨论,进行课程教学。通过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到青少年如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此时可以提到刚刚开始时做的小测试,并邀请学生说一下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以及对文化自信的看待,意图将大范围的知识缩小到小范围,将离学生很远的东西拉近到像是身边常有的事物。最后,由教师来总结,表示初三是人生一个很重要的节点,作为学生有学习压力是必然的,但是,人生里面还是会有其他重要的东西需要我们悉心维护和不断奋斗才能获得的,所以要求学生学会去自我调节,分清轻重缓急。从而让学生自觉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四、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运用团体凝聚力策略
团体凝聚力指的是团体中所有力量的综合,简单来说,是一个团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更具体来说,是指团体成员的归属感、参与度及成员之间的亲密度。
首先需要构建团体的凝聚力,构建方式很多样,比如:在课程中划分小组,给予任务,开展小组间的竞争活动,一起完成某个任务来增强团体成员的归属感。一个团体有了凝聚力,它的成员才能变得更开放,才能更加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痛苦、经历和尝试过的风险,而且通过深入分享的团体还会更加的亲密。
在有一定的团体凝聚力基础的班级中,将团体凝聚力教学策略运用到道德与法治学科中。例如,在临近考试前的一次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开展一次分享交流的学习会,请初三学生们说出自己在道德与法治知识点的学习上遇到的烦恼、问题和经验分享,也可以讲一下最近的心情与压力。旨在更加有针对性有效地去了解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与心理健康问题。基于有力的团体凝聚力,学生们一个接着一个,纷纷把自己最近的烦恼说出,虽然还是有所保留,但是在课上总能看到旁边的同学投来“我懂的”的目光。有了一定的问题积累,教师开始分析同学们的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同时在课下与学生们加强交流。
五、 结束语
对初三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健康教育,是学校非常重视的事情。而道德与法治这门课开设的本质也是为了提高中学生对法治和道德的认识,帮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树立起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中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并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周丽娟.浅谈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都市家教月刊,2017(9):292.
[2]王榜绒.初中《法治与道德》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汉字文化,2018(2):112-113.
作者简介:
黎玉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新疆乌鲁木齐市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三;心理学
一、 引言
有心理学家研究多个案例,发现改变的顺序通常不是先分析、思考再改变,而是先看见、感觉再改变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上仅试图口头告知学生如何学如何做,希望能够消除初三学生的压力或惰性,这无异于在有人溺水时想向岸边的人求救,岸上的人却拿出手机搜索游泳方法去教他游泳。可见更多时候,在课程教学中简单地采用教师单方面输出知识的方式是低效率的。心理学应用到教育中,有两项基本要求——体验与分享。心理学非常适合应用在文字繁多且抽象不易讲解的科目中。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结合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来丰富教学策略,能够维护初三学子的心理健康和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
二、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运用团体辅导策略
清华大学的樊富珉教授认为,团体辅导主要强调的是在认知或知识层面的功能,用间接的方法来改变人的思想与行为。团体辅导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资料或者获得知识,如果应用得当,团体辅导的功能是富有预防性与发展性的。所以,在道德与法治中采取在认知层面上做工作,在情感方面做辅助,促进学生更好地吸收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知识。
例如,在九年级人教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视频教学中,播放了“厉害了我的国”系列纪录片,学生们聚精会神地观看,有的同学表现得情绪昂扬。影片结束后,教师让学生们通过自己对影片的了解,写下所知道的祖国改革40年来发生的变化,并提前告知没有确切的答案,让大家尽量去思考出自己的答案。10分钟后,请学生来分享自己的答案。通过影片振奋了学生的爱国情绪,让其更加踊跃地发言,并将生活中遇到的细致的小变化都描绘出来,整个课堂的气氛非常的高涨,也十分融洽。最后,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并从更大的方向将中国改革40年来的腾飞发展和在国际上不断提高的影响力,用简洁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有的同学开始动笔把书上没有的知识补充上去,有的开始提出问题希望得到教师的回答,整个课堂都在一个和谐振奋的氛围中。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采用团体辅导的策略,给学生一定的心理暗示,在潜移默化中傳输知识给学生,有效地提高了课堂质量,使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深入学生们的心中。
三、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运用咨询治疗策略
学生在初三时期很容易因为压力大和疲惫,出现一些情绪不稳定、变化大或者失控的现象,这个时候如果不进行一定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会导致严重的后果。针对这些心理亚健康的现象,除了在课下的心理辅导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在教学或考试中发现问题,并采取一些特别的策略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学生,这能够有效地避免学生产生厌世、对事情冷漠的不健康心理。
例如,在道德与法治的以“文化自信”为主题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开头给大家做一个心理的小测试:让学生写下人生中最重要的五样东西(不是物品),然后在他们无防备的情况下,让他们从这五样东西中舍弃其中一样,步骤重复,最后只剩下最后一样。教师在过程中学会细致观察,因为此时学生们异样的举动会明显起来。然后,测试结束后暂时对测试不做讨论,进行课程教学。通过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到青少年如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此时可以提到刚刚开始时做的小测试,并邀请学生说一下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以及对文化自信的看待,意图将大范围的知识缩小到小范围,将离学生很远的东西拉近到像是身边常有的事物。最后,由教师来总结,表示初三是人生一个很重要的节点,作为学生有学习压力是必然的,但是,人生里面还是会有其他重要的东西需要我们悉心维护和不断奋斗才能获得的,所以要求学生学会去自我调节,分清轻重缓急。从而让学生自觉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四、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运用团体凝聚力策略
团体凝聚力指的是团体中所有力量的综合,简单来说,是一个团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更具体来说,是指团体成员的归属感、参与度及成员之间的亲密度。
首先需要构建团体的凝聚力,构建方式很多样,比如:在课程中划分小组,给予任务,开展小组间的竞争活动,一起完成某个任务来增强团体成员的归属感。一个团体有了凝聚力,它的成员才能变得更开放,才能更加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痛苦、经历和尝试过的风险,而且通过深入分享的团体还会更加的亲密。
在有一定的团体凝聚力基础的班级中,将团体凝聚力教学策略运用到道德与法治学科中。例如,在临近考试前的一次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开展一次分享交流的学习会,请初三学生们说出自己在道德与法治知识点的学习上遇到的烦恼、问题和经验分享,也可以讲一下最近的心情与压力。旨在更加有针对性有效地去了解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与心理健康问题。基于有力的团体凝聚力,学生们一个接着一个,纷纷把自己最近的烦恼说出,虽然还是有所保留,但是在课上总能看到旁边的同学投来“我懂的”的目光。有了一定的问题积累,教师开始分析同学们的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同时在课下与学生们加强交流。
五、 结束语
对初三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健康教育,是学校非常重视的事情。而道德与法治这门课开设的本质也是为了提高中学生对法治和道德的认识,帮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树立起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中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并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周丽娟.浅谈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都市家教月刊,2017(9):292.
[2]王榜绒.初中《法治与道德》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汉字文化,2018(2):112-113.
作者简介:
黎玉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新疆乌鲁木齐市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