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一次课堂教学调研活动中,我在一所乡村小学听了一节六年级数学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随堂课。课上,教者苦心引导学生画线段图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收效甚微。教学片断摘录如下。 一、复习铺垫 然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能掌握同类型的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第三,在初步建立模型思想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这种思想解决其他问题,从而形成技能,积累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次课堂教学调研活动中,我在一所乡村小学听了一节六年级数学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随堂课。课上,教者苦心引导学生画线段图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收效甚微。教学片断摘录如下。
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学习过程中隐性要素是指那些不能简单清楚描述的,却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情境、氛围、课堂流程等教学要素,虽然它没有可测、可评的载体,但它却能对教学过程的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我通过对教学案例反思,从教学有效性的角度,简述课前充分预设学习过程中各种隐性要素的重要性和基本对策。 一、对文本内涵的充分预设 案例:教学“角的初步认识” 课始安排“做木头人”游戏,教师将小朋友的形象画在了黑板上:。
习题是巩固知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习题功能,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达成发展数学思维的目的。 如这样一道习题:判断下面的圆锥与哪个圆柱的体积相等。(单位:cm) 许多资料将这道题的编排意图定位在“使学生明白底面直径存在3倍的关系,底面积不是3倍的关系”上,这道题编排在圆锥体积的练习课上,目的仅限于此吗联系前后知识,我对这道题编排在此有自己的想法:(
一、与以往的教材相比 人教实验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的“最大公因数”教学编排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 1、命名不同。 我们不难发现,原先教材上的“最大公约数”实际上就是实验教材中的“最大公因数”。令人省思的是,为什么实验教材要把这一概念的命名改为“最大公因数”?这一字之差是否另有玄机?
(全卷120分,其中必做100分,选做20分。时间为90分钟) 一、填空(共30分,第7小题2分,其余每空1分) 1.画出三角形AO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得到图形C。 2.将图形C向右平移三格得到图形D。 六、中山路小学五年级学生星期天参加社会实践人数情况如下表(共10分) 1.五年级参加社会实践的男生比女生少几人? 2.比较男生和女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人数变化,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课改十多年,教师已经从浮华走向真实,追求的是一种简洁、高效的课堂,而学习素材的有效选用是达成此目标的重要保证。精简、巧妙的学习素材,不仅能促成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还能不断提升数学教学的深刻性。本文将用加法、减法、加减混合等方法去精增、精简、有机整合、巧妙设计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探索有效的素材中发现和总结规律,学习数学知识。 一、加法——精增素材 当教材中的学习素材较少时,教师可以适当补充。
教学实践表明,数学学习离不开学生个体的体验。那么,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在“试”中体验 数学是一门生活味极浓的课程,且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素材感到亲切、有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收集信息,采撷生活实例,抽象出数学问题,努力构建一个生活化课堂,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它们看得见、摸得着,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数学考试评价越来越注重对能力的考查。近年来,不少地区的试卷上出现了一些立意新、设计巧的新颖试题,这对我们编制试题很有参考价值。对此,笔者想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考查应用能力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并概括出来的,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在编制试题时,应
有一种时尚叫创设情境,有一种弊端叫画蛇添足。一次去某小学听一位年轻教师上《1~5的认识》的教学展示课,场面布置可谓考究:多媒体大教室的中央设置了一个钓鱼池,40位小朋友围坐四周,观摩课的老师均坐在外围一圈。结果,因为钓鱼的难度太大,学生一时钓不上来,花了近二十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钓鱼,最后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创设数学活动环节无可厚非,但是把整节课都泡在某一项简单的活动中,不但是时间和精力的
在市优质课展示中,我执教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一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形成画图的策略意识,感受用画图的策略整理信息的价值,提高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内容虽然只有四道题,但每道题都是不同的题型,难度较大,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的画图,又要关注学生的问题解决。因此,课堂上我步步为营,小心地按照自己的课前预设实施教学。 学生在课堂上很活跃,听课教师都为学生的精彩发
笔者最近观摩了两节“替换策略”的研讨课,两位教师对其中“相差关系”的替换问题采取了不同的教学处理,引发了笔者的进一步思考。 案例一: 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两种杯子,1个大杯和6个小杯,正好倒满。小杯容量是大杯的1/3,大杯和小杯的容量分别是多少毫升?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小杯容量是大杯的1/3”的含义后,让学生在练习纸上把替换的过程画出来,并根据示意图列式计算。而后,教师请学生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