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创作本是一种思想的升华,先得有思想,然后才能升华。思想是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不是思想,生拼死凑、生搬硬套也不是思想,思想没有套子,只有创新。如何做到创新呢?就是立意与个人的思维方式紧密相连,要做到新意,就要有新的观念、新的见解、新的思考角度,要把自己对材料的独特体验、情感评价纳入到文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标新立异”。“标新立异”,实际上就是人们常说的求异思维的一种思考方法,如果把这种思考方法引入到中学生作文训练之中来,不是毫无裨益的。“标新立异”,从“新”、“异”的角度立意撰写文章,应该是中学生作文训练创新的一条新思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早在2001年高考中,全国语文卷要求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其中一满分作文《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写得很有个性。文章用“望诊”、“把脉”、“透视”、“血样采集”、“基因鉴定”、“治疗方法”、“医生建议”七个部分,以独特的“就诊报告”的形式,将吴诚信这个“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他媚上压下,无诚无信,令人厌恶。语言幽默诙谐,用词精当形象,语带双关,构思巧妙,在当今时代都是一篇难得的很有创意的好文章。
在2004年高考中,湖南一考生的满分作文《给孟母的一封信》就独树一帜。该考生选择以一个当代母亲的口吻来教训一个千古良母孟母。文章中的“当代母亲”的言论确能代表商品大潮中一部分家长畸形的教育观念,很有现实意义,能引起读者对生活、对家庭教育的思考。这不能不说是“新”、“异”的最好体现。
还有在2008年高考全国语文卷中,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为素材,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其中陕西一考生的满分作文《与妻书》以独特的书信体形式表达了国家之“大爱”与家庭之“小爱”的辩证关系,写得催人泪下。文章语言优美,立意独特,将读者的视线直接引向地震发生后最令人感动的两个群体:军人和教师。文章的语言流畅老练,表情达意准确到位,让人几乎不敢相信这是出自高三学生这手,这难道说,文章还不够“新”,不够“异”吗?
在高三一次语文摸拟考试中,作文题是要求写一段说明性文字,向别人介绍一幅名为“这里没有水,换个地方挖”的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根据这一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绝大部分学生是从做事不应浅尝辄止,而应持之以恒的角度立意作文的,而有一个学生却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在》为题作文,他写道:“这使我联想起我们现代化建设中的人才问题,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到处叫苦:‘没有人才’。其实,哪里是没有人才呢?人才,到处都有,只不过你没有去‘挖掘’罢了!”立论比一般学生高了一着。
其实,古今中外大家都主张写文章要敢于打破陈规陋习,敢于标新立异,敢于翻出新花样来。毛泽东同志写的《卜算子·咏梅》有一个小序:“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这可算是标新立异的典范。陆游,这个南宋末年充满了爱国激情的伟大诗人在词中只是抒发了自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清高品格和“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无力改变现状的寂寞、愤懑心情,而毛泽东同志的词不仅充满着“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顽强斗志,而且表现了“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把个人理想和欢乐完全同共产主义事业融为一体的宽阔的胸怀。
当前在中学生作文的训练中,“流行病”甚为严重,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多三少:说流行的套话多,说新鲜的知心话少,眼光盯在分数的得失上的多,自觉开发智力、主动培养能力的少;互相抄袭的多,标新立异的少。不少中学生写出的作文,内容空空洞洞,不着边际,语言成人化,少有青少年特点。即使一些在学习上比较刻苦的学生也以学到现存的知识为满足,以考试(尤其是升学考试)能得到一个好分数为目的,少有他求,害怕写“大胆文”而视为“标新立异”从而招来麻烦。其实,大胆地“标新立异”这是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
早在2001年高考中,全国语文卷要求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其中一满分作文《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写得很有个性。文章用“望诊”、“把脉”、“透视”、“血样采集”、“基因鉴定”、“治疗方法”、“医生建议”七个部分,以独特的“就诊报告”的形式,将吴诚信这个“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他媚上压下,无诚无信,令人厌恶。语言幽默诙谐,用词精当形象,语带双关,构思巧妙,在当今时代都是一篇难得的很有创意的好文章。
在2004年高考中,湖南一考生的满分作文《给孟母的一封信》就独树一帜。该考生选择以一个当代母亲的口吻来教训一个千古良母孟母。文章中的“当代母亲”的言论确能代表商品大潮中一部分家长畸形的教育观念,很有现实意义,能引起读者对生活、对家庭教育的思考。这不能不说是“新”、“异”的最好体现。
还有在2008年高考全国语文卷中,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为素材,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其中陕西一考生的满分作文《与妻书》以独特的书信体形式表达了国家之“大爱”与家庭之“小爱”的辩证关系,写得催人泪下。文章语言优美,立意独特,将读者的视线直接引向地震发生后最令人感动的两个群体:军人和教师。文章的语言流畅老练,表情达意准确到位,让人几乎不敢相信这是出自高三学生这手,这难道说,文章还不够“新”,不够“异”吗?
在高三一次语文摸拟考试中,作文题是要求写一段说明性文字,向别人介绍一幅名为“这里没有水,换个地方挖”的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根据这一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绝大部分学生是从做事不应浅尝辄止,而应持之以恒的角度立意作文的,而有一个学生却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在》为题作文,他写道:“这使我联想起我们现代化建设中的人才问题,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到处叫苦:‘没有人才’。其实,哪里是没有人才呢?人才,到处都有,只不过你没有去‘挖掘’罢了!”立论比一般学生高了一着。
其实,古今中外大家都主张写文章要敢于打破陈规陋习,敢于标新立异,敢于翻出新花样来。毛泽东同志写的《卜算子·咏梅》有一个小序:“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这可算是标新立异的典范。陆游,这个南宋末年充满了爱国激情的伟大诗人在词中只是抒发了自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清高品格和“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无力改变现状的寂寞、愤懑心情,而毛泽东同志的词不仅充满着“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顽强斗志,而且表现了“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把个人理想和欢乐完全同共产主义事业融为一体的宽阔的胸怀。
当前在中学生作文的训练中,“流行病”甚为严重,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多三少:说流行的套话多,说新鲜的知心话少,眼光盯在分数的得失上的多,自觉开发智力、主动培养能力的少;互相抄袭的多,标新立异的少。不少中学生写出的作文,内容空空洞洞,不着边际,语言成人化,少有青少年特点。即使一些在学习上比较刻苦的学生也以学到现存的知识为满足,以考试(尤其是升学考试)能得到一个好分数为目的,少有他求,害怕写“大胆文”而视为“标新立异”从而招来麻烦。其实,大胆地“标新立异”这是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