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作文训练的一条新思路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stat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创作本是一种思想的升华,先得有思想,然后才能升华。思想是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不是思想,生拼死凑、生搬硬套也不是思想,思想没有套子,只有创新。如何做到创新呢?就是立意与个人的思维方式紧密相连,要做到新意,就要有新的观念、新的见解、新的思考角度,要把自己对材料的独特体验、情感评价纳入到文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标新立异”。“标新立异”,实际上就是人们常说的求异思维的一种思考方法,如果把这种思考方法引入到中学生作文训练之中来,不是毫无裨益的。“标新立异”,从“新”、“异”的角度立意撰写文章,应该是中学生作文训练创新的一条新思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早在2001年高考中,全国语文卷要求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其中一满分作文《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写得很有个性。文章用“望诊”、“把脉”、“透视”、“血样采集”、“基因鉴定”、“治疗方法”、“医生建议”七个部分,以独特的“就诊报告”的形式,将吴诚信这个“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他媚上压下,无诚无信,令人厌恶。语言幽默诙谐,用词精当形象,语带双关,构思巧妙,在当今时代都是一篇难得的很有创意的好文章。
  在2004年高考中,湖南一考生的满分作文《给孟母的一封信》就独树一帜。该考生选择以一个当代母亲的口吻来教训一个千古良母孟母。文章中的“当代母亲”的言论确能代表商品大潮中一部分家长畸形的教育观念,很有现实意义,能引起读者对生活、对家庭教育的思考。这不能不说是“新”、“异”的最好体现。
  还有在2008年高考全国语文卷中,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为素材,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其中陕西一考生的满分作文《与妻书》以独特的书信体形式表达了国家之“大爱”与家庭之“小爱”的辩证关系,写得催人泪下。文章语言优美,立意独特,将读者的视线直接引向地震发生后最令人感动的两个群体:军人和教师。文章的语言流畅老练,表情达意准确到位,让人几乎不敢相信这是出自高三学生这手,这难道说,文章还不够“新”,不够“异”吗?
  在高三一次语文摸拟考试中,作文题是要求写一段说明性文字,向别人介绍一幅名为“这里没有水,换个地方挖”的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根据这一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绝大部分学生是从做事不应浅尝辄止,而应持之以恒的角度立意作文的,而有一个学生却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在》为题作文,他写道:“这使我联想起我们现代化建设中的人才问题,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到处叫苦:‘没有人才’。其实,哪里是没有人才呢?人才,到处都有,只不过你没有去‘挖掘’罢了!”立论比一般学生高了一着。
  其实,古今中外大家都主张写文章要敢于打破陈规陋习,敢于标新立异,敢于翻出新花样来。毛泽东同志写的《卜算子·咏梅》有一个小序:“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这可算是标新立异的典范。陆游,这个南宋末年充满了爱国激情的伟大诗人在词中只是抒发了自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清高品格和“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无力改变现状的寂寞、愤懑心情,而毛泽东同志的词不仅充满着“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顽强斗志,而且表现了“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把个人理想和欢乐完全同共产主义事业融为一体的宽阔的胸怀。
  当前在中学生作文的训练中,“流行病”甚为严重,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多三少:说流行的套话多,说新鲜的知心话少,眼光盯在分数的得失上的多,自觉开发智力、主动培养能力的少;互相抄袭的多,标新立异的少。不少中学生写出的作文,内容空空洞洞,不着边际,语言成人化,少有青少年特点。即使一些在学习上比较刻苦的学生也以学到现存的知识为满足,以考试(尤其是升学考试)能得到一个好分数为目的,少有他求,害怕写“大胆文”而视为“标新立异”从而招来麻烦。其实,大胆地“标新立异”这是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
其他文献
教学中的“仁政”与“兼爱”,就是教师要宽厚、仁爱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要用心去关爱学生,使学生在温暖的阳光下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  陶行知曾说过“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即使是面对犯错的学生,慈爱的劝导也总比严厉的斥责更有育人的力量。  爱学生首先得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是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实施教育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了解孩子——这是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最
期刊
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文学作品饱含情感和人文性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适时有效地对学生谈情说爱,让学生自由地表情达爱,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安然、快乐地度过这个花季。  一、亲其师而安其学,让学生热爱语文  1、以爱获取学生的心。爱你的学生,关心学生的生活,理解学生的心理。不因他们过激或错误的行为而鄙视、讥讽;宽待他们,成为他们的知友,让学生在爱的芳香里不知不觉地喜欢你,亲近你。  2、以知识的魅
期刊
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又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怎样上好语文高效课堂,已成为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中心话题和课题,也是我们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老师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要锻造锤炼成“好老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人文本,教师优先。好教师是好课堂的“设计师”和“工程师”。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思想认识提高了,业务素质增强了,教学技能提升了,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
期刊
语文素养的积淀,要以阅读为前提,文言文的教学也必然如此。小学生只有不断地大量阅读文言文文本,才能在阅读体验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积淀知识,生成智慧,提升素养。那又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言文文章中淘金,挑选出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文本呢?我从选材,从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开始;挑选故事性强的文言故事。挑选文言故事;文章的篇幅要短小精悍,说理叙事浅近易懂几个方面出发,精挑细选、汇编成册,并且给她取名叫《“小古文”读
期刊
选择班主任工作,就是选择了责任,就是选择了奉献。班主任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主要体现在他是否关注班级管理中的细节问题。注重细节,就要有责任心,就要有爱心,就要有丫鬟的“腿”,就要有婆婆的“嘴”。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一点体会:  一、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能使师生亲密合作,缩短教师与学生心理上的距离。记得很早以前看过一部电影《苗苗》,故事情节是这样的:苗
期刊
前些天,我仔细阅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的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的教育专著《教育走向生本》。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新理念,从价值观、伦理观、行为观几个方面阐述了生本的新生态教育,给予了我深深的启迪,下面说一下我读后的感想。  一、生本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根本,不同于现行教学模式  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
期刊
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近来来我们教师一直倡导学生主在学习上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作业这一环节也不例外,我认为我们初中语文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真正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因此,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作业设计的多样性与趣味性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
期刊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传世不朽的名篇佳作大多文采斐然。如果说主题是一篇作品的灵魂,那么文采就是它的华丽外衣。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语言的品质、品味,做到让自己的作文文采斐然呢?在这里,我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提高语言的深刻性、思辨性  对于高品质的语言来说,华丽的包装(比如华丽的辞藻,恰切的修辞、讲究的格式)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些都不能替代语言的深刻性、思辨性。如果一篇文章的语言,当剥去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纷纷转入城市,这样,就出现了另一个新问题,就是有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留守家中,给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带来新的挑战。留守儿童大多存在着缺乏亲情,心理健康堪忧;学习状况不容乐观;人身安全,隐患多多。我作为农村教育工作者,就如何管理留守学生这一问题,在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以供广大同行参考。  一、做留守学生的良师益友  留守学生之所以出现道德滑坡、严重厌学等情况,主要是远离
期刊
我是一名教龄二十年的中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其中重要的一块。语文学习中,学生普遍最怕的就是作文,面对一个作文题目,他们常常感到没有东西可写,不知如何下笔,农村学生尤为突出。如何教好作文,我有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第一、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  善于观察,提高观察能力,是学生写作文有话可说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首先,引导学生爱观察,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兴趣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