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陌生化閱读可以有效改变课堂教学单一、呆板等现象,能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让语文课堂更具活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材内容等,从教学内容陌生化、阅读理解陌生化、表达形式陌生化等方面展开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感悟文本的思想内容、语言形式、谋篇布局等,获得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阅读教学;陌生化阅读;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5-0028-02
陌生化理论源自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该理论认为,文学艺术创作只有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惯见到的常理、常情、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才能给读者以感官的刺激和情感的震动。同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以陌生化的手段来引领学生学习,能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一、教学内容陌生化
在阅读教学中,对陌生的学习内容,学生学习的兴趣会更加高涨。因此,教学内容的陌生化是实施陌生化阅读的优先选择。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陌生化的资源,并以此来确定教学内容,这样在别出心裁的阅读内容中,学生会产生探究的欲望,从而获得言语智慧的增长,凸显出阅读教学的精彩。
(一)文本事物陌生化
统编语文教材有许多写人记事的文章,这些文章描写了不少的事物。教学时,教师通过创设恰当的情境,使文本所描写的事物陌生化,这样不仅会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而且让学生的阅读走向深度与广度。如,六年级上册的《少年闰土》一文,描写了许多的事物。这些事物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新鲜的,如看瓜刺猹、雪中捕鸟、海边捡贝壳以及沙地看跳鱼等。教学时,教师可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这些陌生、新奇的事物入手,展开思考探究。当新鲜的、陌生的事物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时候,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从而学习兴致倍增。这样以陌生的事物来推动学生的课堂阅读,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文本道理陌生化
统编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告诉人们做人的道理。在教学时,教师应另辟蹊径,把熟知的道理陌生化,这样能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使学生对课文所表达道理的理解由肤浅走向深刻。如,三年级下册的《方帽子店》一文,主要讲由于方帽子店老板不知道变通,一成不变地卖方帽子,导致这些方帽子卖不出去而变成古董的事情,告诉人们世界上万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不懂得灵活变通是不行的。理解这种道理,对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或者近几年来一些事物的被淘汰的事实来理解,使学生感受到变通、灵活的重要性。这样教学,让陌生的道理变得熟悉,使学生的理解变得轻松,达到高效教学的目标。
(三)文本情感陌生化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对学生来说,情感陌生化是他们从未经历过的情感体验。教学中,教师从情感入手引导学生进行独特的体验,让学生的认识由模糊逐步走向深刻,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如,五年级下册的《月是故乡明》一文,作者以月为引,通过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回忆来表达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与牵挂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是一种全新的、陌生的生活体验。教学时,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情感呢?教师可先结合短期外出旅游的经历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家的感受与理解,然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说说读到的跟月亮有关的话题,以此来引导学生感受月亮与思念家乡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把陌生的情感变得熟悉,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走进阅读的深处。
二、阅读理解陌生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理解课文的方式入手,让学生经历陌生—熟悉—再陌生—再熟悉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阅读真正走向深入。
(一)在感情朗读中理解陌生的语言
积累语言是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基础。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累文本中的新鲜词句,能帮助学生习得语言表达的基本规律,为学生的语言运用奠定基础。因此,对统编教材中陌生的语言,教师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少年中国说(节选)》一文,第二自然段这样进行描写:“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前途似海,来日方长。”这种四字句的表达形式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也是新奇的,同时也给人一种激情澎湃、一气呵成之感。教学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诵读,感受课文所表现的情感,体会作者言语中饱含的对少年中国的信心。这样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内化语言,升华情感,为学生今后运用语言奠定基础。
(二)在熟悉事物的陌生化处理中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有意地把学生熟悉的内容变得陌生,可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在熟悉的陌生中获得对阅读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的《猴王出世》一文,描写石猴从出生到做大王的过程,这些学生都耳熟能详。教学时,如果教师仅从“你了解孙悟空吗?孙悟空是什么形象?”等方面进行教学,那么就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从学生熟悉的孙悟空入手,让学生说说文中哪些描写自己感到最为新奇或者最喜欢。如此教学,把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化,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石猴成为猴王的过程,再引领学生赏析文章中的好词佳句。这样,让学生真正走进阅读的深处。
(三)在陌生事物熟悉化中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陌生化阅读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学手段,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搭建一个由浅层通往深度理解的桥梁。因此,教师要善于把陌生的事物变为熟悉的对象,使学生的阅读走向深入。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的《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作者回忆了父亲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以及被审、被害的经过,赞扬了李大钊献身革命的崇高品质,使我们认识到当时反动军阀的残暴本质。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也是难以理解的。针对这种现状,教师为学生补充拓展了有关李大钊的一些历史资料,让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课文。这样,就让陌生的内容变得易懂起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达到提升学生阅读质量的目的。 三、文本表达形式陌生化
关注文本表达形式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表达形式陌生化主要是指教师引领学生对文本的精彩处、重复处、省略处等进行探究,使学生在对陌生化表达的探究中真正习得语言表达的技巧,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借助陌生句式,体会文本内涵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就陌生的语言、新奇的句式进行细细揣摩、体味,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文本表达的秘妙,感受文本表达的内涵,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的《慈母情深》一文,有这样的描写:“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在这句话中,“我的母亲”所处的位置与一般情况不同。一般情况下,人们会把“我的母亲”放在前面。那在这里作者是不是表达错误了呢?显然不是。教学时,教师可把原句改为“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这样,学生从陌生的语言表达形式入手,感受到正是因为这种倒装的手法,才凸显出母亲在作者心中的分量,表达出作者对母亲深深地怀念之情。有了这样的学习品味,学生今后在遇到类似要表达情感的时候就会自觉地运用上这种句式,促进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二)借助陌生结构,体会表达秘妙
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有助于学生表达时布局谋篇能力的提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采取重新排序或者分开理解等形式,把课文的结构进行陌生化处理,以促进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感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的《在柏林》一文,是一篇微型小说为。这篇小说独特在什么地方?典型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能让人们感到回味无穷?这些都与小说的陌生化结构布局脱不开关系的。小说伊始,就交代在一列火车上,一位老妇人因为反复数着“一、二、三”而遭到了两个小姑娘的嘲笑,为此引起老兵的解释,控诉了二战的罪恶。小说以“静”结尾,干净、利索,让读者由车厢的“静”进而联想到整个世界的“死静”“静得可怕”。教学时,教师可从文章结构入手,引领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没有在开头直接点明老人的孩子因为战争去世的情况?这种以悬念展开描写的形式有什么好处?”这样赏析文本的结构,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小说的独特魅力,增强阅读教学的效果。
(三)借助陌生化练笔,提升表达能力
阅读教学中,仅让学生理解语言形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巩固。这个实践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对文本的表达形式由熟悉—陌生—再熟悉的过程,能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的《威尼斯的小艇》一文,采用动静结合的描写方式,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引领学生进行动静结合描寫的语言训练。有的学生描写自己去公园划船的情形,先描写远远望去,湖面岸边柳树等景象;再描写划船时湖面泛起的波纹,柳树等后移的景象。这样教学,使陌生化的语言表达形式在学生的实践中逐渐得到巩固,促进了学生对动静结合这一表达形式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以陌生化阅读理论指导学生阅读,有效激活了阅读课堂,为学生的阅读助上一臂之力,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责编 韦 雄)
[关键词]阅读教学;陌生化阅读;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5-0028-02
陌生化理论源自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该理论认为,文学艺术创作只有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惯见到的常理、常情、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才能给读者以感官的刺激和情感的震动。同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以陌生化的手段来引领学生学习,能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一、教学内容陌生化
在阅读教学中,对陌生的学习内容,学生学习的兴趣会更加高涨。因此,教学内容的陌生化是实施陌生化阅读的优先选择。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陌生化的资源,并以此来确定教学内容,这样在别出心裁的阅读内容中,学生会产生探究的欲望,从而获得言语智慧的增长,凸显出阅读教学的精彩。
(一)文本事物陌生化
统编语文教材有许多写人记事的文章,这些文章描写了不少的事物。教学时,教师通过创设恰当的情境,使文本所描写的事物陌生化,这样不仅会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而且让学生的阅读走向深度与广度。如,六年级上册的《少年闰土》一文,描写了许多的事物。这些事物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新鲜的,如看瓜刺猹、雪中捕鸟、海边捡贝壳以及沙地看跳鱼等。教学时,教师可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这些陌生、新奇的事物入手,展开思考探究。当新鲜的、陌生的事物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时候,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从而学习兴致倍增。这样以陌生的事物来推动学生的课堂阅读,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文本道理陌生化
统编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告诉人们做人的道理。在教学时,教师应另辟蹊径,把熟知的道理陌生化,这样能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使学生对课文所表达道理的理解由肤浅走向深刻。如,三年级下册的《方帽子店》一文,主要讲由于方帽子店老板不知道变通,一成不变地卖方帽子,导致这些方帽子卖不出去而变成古董的事情,告诉人们世界上万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不懂得灵活变通是不行的。理解这种道理,对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或者近几年来一些事物的被淘汰的事实来理解,使学生感受到变通、灵活的重要性。这样教学,让陌生的道理变得熟悉,使学生的理解变得轻松,达到高效教学的目标。
(三)文本情感陌生化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对学生来说,情感陌生化是他们从未经历过的情感体验。教学中,教师从情感入手引导学生进行独特的体验,让学生的认识由模糊逐步走向深刻,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如,五年级下册的《月是故乡明》一文,作者以月为引,通过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回忆来表达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与牵挂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是一种全新的、陌生的生活体验。教学时,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情感呢?教师可先结合短期外出旅游的经历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家的感受与理解,然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说说读到的跟月亮有关的话题,以此来引导学生感受月亮与思念家乡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把陌生的情感变得熟悉,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走进阅读的深处。
二、阅读理解陌生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理解课文的方式入手,让学生经历陌生—熟悉—再陌生—再熟悉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阅读真正走向深入。
(一)在感情朗读中理解陌生的语言
积累语言是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基础。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累文本中的新鲜词句,能帮助学生习得语言表达的基本规律,为学生的语言运用奠定基础。因此,对统编教材中陌生的语言,教师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少年中国说(节选)》一文,第二自然段这样进行描写:“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前途似海,来日方长。”这种四字句的表达形式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也是新奇的,同时也给人一种激情澎湃、一气呵成之感。教学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诵读,感受课文所表现的情感,体会作者言语中饱含的对少年中国的信心。这样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内化语言,升华情感,为学生今后运用语言奠定基础。
(二)在熟悉事物的陌生化处理中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有意地把学生熟悉的内容变得陌生,可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在熟悉的陌生中获得对阅读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的《猴王出世》一文,描写石猴从出生到做大王的过程,这些学生都耳熟能详。教学时,如果教师仅从“你了解孙悟空吗?孙悟空是什么形象?”等方面进行教学,那么就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从学生熟悉的孙悟空入手,让学生说说文中哪些描写自己感到最为新奇或者最喜欢。如此教学,把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化,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石猴成为猴王的过程,再引领学生赏析文章中的好词佳句。这样,让学生真正走进阅读的深处。
(三)在陌生事物熟悉化中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陌生化阅读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学手段,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搭建一个由浅层通往深度理解的桥梁。因此,教师要善于把陌生的事物变为熟悉的对象,使学生的阅读走向深入。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的《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作者回忆了父亲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以及被审、被害的经过,赞扬了李大钊献身革命的崇高品质,使我们认识到当时反动军阀的残暴本质。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也是难以理解的。针对这种现状,教师为学生补充拓展了有关李大钊的一些历史资料,让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课文。这样,就让陌生的内容变得易懂起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达到提升学生阅读质量的目的。 三、文本表达形式陌生化
关注文本表达形式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表达形式陌生化主要是指教师引领学生对文本的精彩处、重复处、省略处等进行探究,使学生在对陌生化表达的探究中真正习得语言表达的技巧,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借助陌生句式,体会文本内涵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就陌生的语言、新奇的句式进行细细揣摩、体味,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文本表达的秘妙,感受文本表达的内涵,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的《慈母情深》一文,有这样的描写:“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在这句话中,“我的母亲”所处的位置与一般情况不同。一般情况下,人们会把“我的母亲”放在前面。那在这里作者是不是表达错误了呢?显然不是。教学时,教师可把原句改为“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这样,学生从陌生的语言表达形式入手,感受到正是因为这种倒装的手法,才凸显出母亲在作者心中的分量,表达出作者对母亲深深地怀念之情。有了这样的学习品味,学生今后在遇到类似要表达情感的时候就会自觉地运用上这种句式,促进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二)借助陌生结构,体会表达秘妙
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有助于学生表达时布局谋篇能力的提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采取重新排序或者分开理解等形式,把课文的结构进行陌生化处理,以促进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感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的《在柏林》一文,是一篇微型小说为。这篇小说独特在什么地方?典型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能让人们感到回味无穷?这些都与小说的陌生化结构布局脱不开关系的。小说伊始,就交代在一列火车上,一位老妇人因为反复数着“一、二、三”而遭到了两个小姑娘的嘲笑,为此引起老兵的解释,控诉了二战的罪恶。小说以“静”结尾,干净、利索,让读者由车厢的“静”进而联想到整个世界的“死静”“静得可怕”。教学时,教师可从文章结构入手,引领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没有在开头直接点明老人的孩子因为战争去世的情况?这种以悬念展开描写的形式有什么好处?”这样赏析文本的结构,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小说的独特魅力,增强阅读教学的效果。
(三)借助陌生化练笔,提升表达能力
阅读教学中,仅让学生理解语言形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巩固。这个实践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对文本的表达形式由熟悉—陌生—再熟悉的过程,能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的《威尼斯的小艇》一文,采用动静结合的描写方式,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引领学生进行动静结合描寫的语言训练。有的学生描写自己去公园划船的情形,先描写远远望去,湖面岸边柳树等景象;再描写划船时湖面泛起的波纹,柳树等后移的景象。这样教学,使陌生化的语言表达形式在学生的实践中逐渐得到巩固,促进了学生对动静结合这一表达形式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以陌生化阅读理论指导学生阅读,有效激活了阅读课堂,为学生的阅读助上一臂之力,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