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师范学校美术教学,应明确教学目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教学目的;主体性;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师范人文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美术教学在师范教育中的地位得到明显改善,素描等基础课的地位不仅在美术专业班得到了巩固,而且成为其它专业的必修和选修课,但目前师范美术教学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教学目的不明确
由于现行就业体制改革极大影响教学的目的性,以考择教、逢进必考代替了以前的大一统分配制度,自主择业也势必成为一种主导方向,是把美术课作为辅助课程,草草学习几种艺术形式来迎合就业需求,还是着眼长远,强化美术课的基础性,使其影响其它课程,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成为现实师范美术教学中的两个方 向。
英国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在《通过艺术教育》中指出,艺术应为教育基础,美术教育的使命是通过艺术来教育人,也就是说它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因此我认为科学的教育目的应该是社会的教育目的与个人的教育目的统一,在鼓励教育对象有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同时,引导个人发展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因而反应在美术课程中就应加重美术基础课的学习,在良好基础上学习相关的艺术形式,这样才有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也更好的为社会提供优质人才。
二、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够
教学的服务对象是学生,而在实际操作中忽略了作为主体性的学生的感受,把各种表现技法,表现模式,条条框框强加给他们,用主观的评价体系来衡量学生的审美能力及技能水平,从而导致学生不敢画,画不好直至不愿画。长期的一言堂,教师在有意无意之间就把自己主观见解强加给了学生,使学生失去了自我判断和自我欣赏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先用自己的眼光去欣赏、评判。然后教师再根据美术原则加以讲解分析,使其认识提高到理论水平。例如在讲解色彩理论的时候,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感受凡高的《向日葵》,体会画面带给我们的灿烂、温暖和激情的感觉,再让学生分析画面色彩的组成,引导他们去认识色彩的性格,这样比单纯的讲解理论,更让学生体会深刻。因此我认为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做教学的主人,教师应该扮好课堂“主持人”,提问题、启发、引导、概括总结,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观察和体会,使无形的知识自我内化。
三、 教学方法单一
师范美术内容较繁杂,同时由于本地区美术基础教学的不足甚至缺损,导致学生对美术的认知水平较低,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学习大量的美术品种和形式,就要求教师能够找到不同美术形式之间的联系,找到相同的造型原则,推而广之,使学生具有触类旁通的能力。例如水粉与水彩,具有很多相同点,表现手法也相似,教学中可以放在一起讲,但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巴班斯基在《论教学过程最优化》中提到教学活动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它不容许有千篇一律的现象,和死板公式。而我们的师范美术教学一直延用传统的方法,即讲解——临摹——写生。并不是说这一模式不好,讲解是必要的,临摹同样可以吸收前人的有益经验,但如果仅以临摹的像与不像作为评价标准,那么学生就会把画的像作为最终目标,而忘了自身主观体验和感受,当一个人在感受美时是有个体差异的,当然表现起来也应是不一样的,因此这种方式较多的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很难表现学生的主观体验,而且另一个后果是导致学生只重结果,忽略过程。因此教师必需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生活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使眼脑手协调一致,并用建构合理的、动态的、发展的、多元的、开放型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实践,我提出以下对策:
重视感知的升华,让学生在直观感觉中提高“眼力”。眼力即观察事物的能力,捕捉审美对象的艺术美能力,也即“看”作品的本领。因而在日常学习中鼓励学生多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从中汲取营养,带领学生走进自然,用心体验感受自然之美。在课堂学习中要求学生多角度的观察对象,注重第一感觉而不是坐下拿起笔就画,这也是有些学生画出的形象千篇一律,无个性,无特征,缺乏观察,缺少感情的原因。
发挥自主创造性,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相结合。临摹是人的本能,它可以吸收传统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技巧,但临摹不等于“照葫芦画瓢”。再者,由于国内印刷技术有限,明暗、色彩等方面与原作比,欠准确,因此我们无法完全了解范画的真实面貌,同时长期临摹不但破坏了学生的感知认识,而且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可以走出课堂,教师与学生共同成为教学主体,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有目的地感受自然之美,以学习色彩搭配一课为例:可以在各种动植物身上发现完美的色彩搭配,如花丛中翩飞的蝴蝶,看似五彩斑斓,仔细观察它有多种搭配方法,如纯净雅致的白、灰、黑。对比强烈但艳而不俗的黑底红点,有轻盈灵秀的黄底白点,等等。无论是对比色的搭配,还是和谐色的搭配,他们在比例上都恰到好处,以此引导学生把他运用在绘画中,生硬的色彩理论知识便生活化,生动化了。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色彩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学习快乐。
《新课程标准》要求美术课能够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感受能力。只有积极贯彻这一教学思想,端正教学目的,体现学生主体性,寻求更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标准,即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又迎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教学目的;主体性;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师范人文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美术教学在师范教育中的地位得到明显改善,素描等基础课的地位不仅在美术专业班得到了巩固,而且成为其它专业的必修和选修课,但目前师范美术教学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教学目的不明确
由于现行就业体制改革极大影响教学的目的性,以考择教、逢进必考代替了以前的大一统分配制度,自主择业也势必成为一种主导方向,是把美术课作为辅助课程,草草学习几种艺术形式来迎合就业需求,还是着眼长远,强化美术课的基础性,使其影响其它课程,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成为现实师范美术教学中的两个方 向。
英国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在《通过艺术教育》中指出,艺术应为教育基础,美术教育的使命是通过艺术来教育人,也就是说它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因此我认为科学的教育目的应该是社会的教育目的与个人的教育目的统一,在鼓励教育对象有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同时,引导个人发展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因而反应在美术课程中就应加重美术基础课的学习,在良好基础上学习相关的艺术形式,这样才有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也更好的为社会提供优质人才。
二、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够
教学的服务对象是学生,而在实际操作中忽略了作为主体性的学生的感受,把各种表现技法,表现模式,条条框框强加给他们,用主观的评价体系来衡量学生的审美能力及技能水平,从而导致学生不敢画,画不好直至不愿画。长期的一言堂,教师在有意无意之间就把自己主观见解强加给了学生,使学生失去了自我判断和自我欣赏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先用自己的眼光去欣赏、评判。然后教师再根据美术原则加以讲解分析,使其认识提高到理论水平。例如在讲解色彩理论的时候,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感受凡高的《向日葵》,体会画面带给我们的灿烂、温暖和激情的感觉,再让学生分析画面色彩的组成,引导他们去认识色彩的性格,这样比单纯的讲解理论,更让学生体会深刻。因此我认为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做教学的主人,教师应该扮好课堂“主持人”,提问题、启发、引导、概括总结,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观察和体会,使无形的知识自我内化。
三、 教学方法单一
师范美术内容较繁杂,同时由于本地区美术基础教学的不足甚至缺损,导致学生对美术的认知水平较低,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学习大量的美术品种和形式,就要求教师能够找到不同美术形式之间的联系,找到相同的造型原则,推而广之,使学生具有触类旁通的能力。例如水粉与水彩,具有很多相同点,表现手法也相似,教学中可以放在一起讲,但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巴班斯基在《论教学过程最优化》中提到教学活动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它不容许有千篇一律的现象,和死板公式。而我们的师范美术教学一直延用传统的方法,即讲解——临摹——写生。并不是说这一模式不好,讲解是必要的,临摹同样可以吸收前人的有益经验,但如果仅以临摹的像与不像作为评价标准,那么学生就会把画的像作为最终目标,而忘了自身主观体验和感受,当一个人在感受美时是有个体差异的,当然表现起来也应是不一样的,因此这种方式较多的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很难表现学生的主观体验,而且另一个后果是导致学生只重结果,忽略过程。因此教师必需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生活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使眼脑手协调一致,并用建构合理的、动态的、发展的、多元的、开放型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实践,我提出以下对策:
重视感知的升华,让学生在直观感觉中提高“眼力”。眼力即观察事物的能力,捕捉审美对象的艺术美能力,也即“看”作品的本领。因而在日常学习中鼓励学生多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从中汲取营养,带领学生走进自然,用心体验感受自然之美。在课堂学习中要求学生多角度的观察对象,注重第一感觉而不是坐下拿起笔就画,这也是有些学生画出的形象千篇一律,无个性,无特征,缺乏观察,缺少感情的原因。
发挥自主创造性,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相结合。临摹是人的本能,它可以吸收传统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技巧,但临摹不等于“照葫芦画瓢”。再者,由于国内印刷技术有限,明暗、色彩等方面与原作比,欠准确,因此我们无法完全了解范画的真实面貌,同时长期临摹不但破坏了学生的感知认识,而且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可以走出课堂,教师与学生共同成为教学主体,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有目的地感受自然之美,以学习色彩搭配一课为例:可以在各种动植物身上发现完美的色彩搭配,如花丛中翩飞的蝴蝶,看似五彩斑斓,仔细观察它有多种搭配方法,如纯净雅致的白、灰、黑。对比强烈但艳而不俗的黑底红点,有轻盈灵秀的黄底白点,等等。无论是对比色的搭配,还是和谐色的搭配,他们在比例上都恰到好处,以此引导学生把他运用在绘画中,生硬的色彩理论知识便生活化,生动化了。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色彩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学习快乐。
《新课程标准》要求美术课能够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感受能力。只有积极贯彻这一教学思想,端正教学目的,体现学生主体性,寻求更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标准,即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又迎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