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天津市在蓟县建立遗体捐献人的纪念林。而赵永华至今还在为建立遗体捐献组织而奔走,在他的努力下,至今已有43位志愿者自愿签署了角膜捐献协议。很多人都惊讶于医院都做不成的事,让赵永华做成了。在赵永华眼里,这很正常,他们都是百姓,之间没有隔阂,他自己也是志愿者,劝说别人就容易多了。
2009年8月,天津市公交集团发起“讲文明、树新风”站区志愿者活动,赵永华再次主动加入其中,成为100名公交站站区志愿者中的一员。这个平时连公交车都舍不得坐的志愿者,为了广大乘客的出行方便,风雨无阻地出现在天津火车站站前公交枢纽,维护公交车顺利进出。一年下来,天津市公交志愿者队伍已经发展为1000人,赵永华成了名副其实的志愿者带头人。
2004年,他作为下岗职工、社区志愿者代表,得到民政部授予的“爱心捐助奖”,同时荣获全国五好文明家庭、中华孝亲敬老楷模提名奖、天津市文明家庭、天津市最美好家庭金奖。
赵永华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却经常被天津各个高校请去做报告,讲述“怎样做一个志愿者”、“怎样敬老、爱老”的心得与体会,或许他没有那些教授、学者一般口若悬河、有着缜密的理论体系,他的饱含深情与充满真挚的话语,却从来不输于那些理论家们。以情动人,在这个信任缺乏的社会中,被这样两位下岗、退休的老人,用自己简朴的行为重新捡拾。
义务赡养需帮助的老人、死后捐献遗体和坚持向社会捐款,是赵永华这个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的三大承诺。从1993年捐出第一笔钱,18年来,捐款是这个家庭里从来没有间断过的一件事。
赵永华说: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都有老的那一天,我们俩现在还有能力帮助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孤寡老人,我们准备继续走认亲扶养的路,让这些老人能在晚年享受一份亲情、重拾对生命的信心和勇气。时至今日,这种纯朴的情感已经超越了“学雷锋、做好事”的初衷,而是在赵永华、孙秀兰心中形成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他们在奋斗中,享受着奉献带来的快乐,也坦然地收获着内心里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和满足。
尊严是内心里最踏实的感受
赵永华夫妇俩认养老人,是一种纯粹的爱心之举。
从认养潘宝性老人开始,赵永华就在社区、老龄部门的关心帮助下,与老人在社区办理“认亲抚养”、在公证处进行了无偿终生赡养的“法律公证”,两位下岗职工夫妇、一位孤寡老人,就这样在一室一厅局促的市政府公租房里,组成了超越血缘关系的“新家庭”。此后认养的每一位老人,都履行了这样的正规程序。
赵永华认养老人有个原则:一定无财产、无房产、无子女,而且一定办理相关手续。其实,这些老人根本没有财产,而到公证处公证则还要一笔费用。很多人不理解,赵永华却说,这只为表明,他们确实不图老人一分钱。“其实,这样的老人本来就没有什么财产”,赵永华和街道办事处的同志一起去进行公证的时候,公证处的办事员有的都不理解,笑他们多此一举,一向随和的赵永华则显出少有的严肃:“我们就是要表明自己的立场,我们不图老人一分钱财产,我们不图私利。”
无私是一种立场,更是一种品格。
现在住在赵永华家的邱秀卿老人,也是赵永华发现的流浪老人。
2006年的一天,赵永华偶然在马路上发现流浪中的邱秀卿老人,“当时我发现老太太一个人衣衫褴褛地坐在墙角,手里拎着一个破包,样子特别可怜”。赵永华询问后得知,邱秀卿还有一个养子,因吸毒变卖家产发展到偷盗,最后将老人唯一一套住房也变卖了。没了家的邱秀卿已经流浪了几个月。“我当时就决定要照顾这位无家老人,妻子得知后也非常同意我的做法。”赵永华说。如今邱秀卿在赵永华的照料下健康生活。每当提起这段往事,老人总是流着泪说:“永华就和我亲儿子一样,嘛也不图地照顾我啊。”有人劝赵永华,这样的老人,赡养后会不会有麻烦,赵永华不怕,“我就照顾老人,谁能说啥?”
2010年春节,邱秀卿老人的养子出狱后前来探望养母,一下子跪在地上,感谢赵永华夫妇对养母的救命之恩。老人的养子长跪不起,赵永华心里感慨万分,爱心总是可以打动人心的,只要这种爱真挚、纯净。
在赵永华心里,没有什么让他看到老人们在他们夫妇俩的精心照料下开心地生活,更让他感到欣慰;也没有什么让他说自己“不图名利”奉献爱心的时奉献爱心的时候,更让他感到强烈的自信与自尊。
赵永华夫妇的付出,日渐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与回报。天津市河东区一位老太太,打电话来“求”赵永华办一件事,她周末的时候要去参加亲戚的婚礼,可是没有人看家,请赵永华帮忙看半天的家……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老太太心里的感动都久久不能散去。两人素不相识,却因为一根热线,连起了久违的信任,在这个浮躁纷乱的社会里,该是何等的难得!
不是没有人背后对赵永华夫妇指指点点,这是不理解,但是被说的多了,很多人都说赵永华夫妇这到底是图的啥?赵永华则说,图的是心安,“心态平稳了,耳朵就硬,不在乎别人的说法。我们不攀比外在的物质生活,但是我们内心里始终坚持一个信念——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扛起自己的责任。”
承诺与担当中收获满足
在赵永华家里,有一个详细的账本,里面记录着家里每个月的捐款数目。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候,赵永华夫妇还是坚持从全家每月420块钱的生活费中预留20块钱捐给更需要帮助的人。18年来,这个只靠退休金过日子的普通退休工人家庭,已经累计捐款7万多元。一种新的坚定的理念,由这个清贫的小家进行了清晰地诠释。赵永华说,在他们家里,每个月开支的第一项就是捐款,否则一点小事就会影响到捐钱。
为了体现家庭捐款经常化的愿望,他们于2002年向区民政局、慈善协会订出“家庭捐款计划书”,点滴积累、时间流逝,“奉献”精神在赵永华夫妇俩心中逐渐明晰,他们的行为也慢慢超出了简单的学雷锋、做好事,孝敬老人、捐助善款这样的活动,而是向着公益事业、承担社会责任、奉献大爱的方面,一步步地迈进。
2001年,赵永华在报上得知发达国家的遗体捐献率已达50%,于是就计划同有关部门联系签订遗体捐献合同。赵永华签完捐献遗体合同后,又构想出建立捐赠遗体的组织,以推动遗体的捐献,他走访了很多部门与有关人士交涉,进一步推进了组织的建立。
2003年,天津市在蓟县建立遗体捐献人的纪念林。而赵永华至今还在为建立遗体捐献组织而奔走,在他的努力下,至今已有43位志愿者自愿签署了角膜捐献协议。很多人都惊讶于医院都做不成的事,让赵永华做成了。在赵永华眼里,这很正常,他们都是百姓,之间没有隔阂,他自己也是志愿者,劝说别人就容易多了。
2009年8月,天津市公交集团发起“讲文明、树新风”站区志愿者活动,赵永华再次主动加入其中,成为100名公交站站区志愿者中的一员。这个平时连公交车都舍不得坐的志愿者,为了广大乘客的出行方便,风雨无阻地出现在天津火车站站前公交枢纽,维护公交车顺利进出。一年下来,天津市公交志愿者队伍已经发展为1000人,赵永华成了名副其实的志愿者带头人。
2004年,他作为下岗职工、社区志愿者代表,得到民政部授予的“爱心捐助奖”,同时荣获全国五好文明家庭、中华孝亲敬老楷模提名奖、天津市文明家庭、天津市最美好家庭金奖。
赵永华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却经常被天津各个高校请去做报告,讲述“怎样做一个志愿者”、“怎样敬老、爱老”的心得与体会,或许他没有那些教授、学者一般口若悬河、有着缜密的理论体系,他的饱含深情与充满真挚的话语,却从来不输于那些理论家们。以情动人,在这个信任缺乏的社会中,被这样两位下岗、退休的老人,用自己简朴的行为重新捡拾。
义务赡养需帮助的老人、死后捐献遗体和坚持向社会捐款,是赵永华这个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的三大承诺。从1993年捐出第一笔钱,18年来,捐款是这个家庭里从来没有间断过的一件事。
赵永华说: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都有老的那一天,我们俩现在还有能力帮助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孤寡老人,我们准备继续走认亲扶养的路,让这些老人能在晚年享受一份亲情、重拾对生命的信心和勇气。时至今日,这种纯朴的情感已经超越了“学雷锋、做好事”的初衷,而是在赵永华、孙秀兰心中形成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他们在奋斗中,享受着奉献带来的快乐,也坦然地收获着内心里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和满足。
2009年8月,天津市公交集团发起“讲文明、树新风”站区志愿者活动,赵永华再次主动加入其中,成为100名公交站站区志愿者中的一员。这个平时连公交车都舍不得坐的志愿者,为了广大乘客的出行方便,风雨无阻地出现在天津火车站站前公交枢纽,维护公交车顺利进出。一年下来,天津市公交志愿者队伍已经发展为1000人,赵永华成了名副其实的志愿者带头人。
2004年,他作为下岗职工、社区志愿者代表,得到民政部授予的“爱心捐助奖”,同时荣获全国五好文明家庭、中华孝亲敬老楷模提名奖、天津市文明家庭、天津市最美好家庭金奖。
赵永华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却经常被天津各个高校请去做报告,讲述“怎样做一个志愿者”、“怎样敬老、爱老”的心得与体会,或许他没有那些教授、学者一般口若悬河、有着缜密的理论体系,他的饱含深情与充满真挚的话语,却从来不输于那些理论家们。以情动人,在这个信任缺乏的社会中,被这样两位下岗、退休的老人,用自己简朴的行为重新捡拾。
义务赡养需帮助的老人、死后捐献遗体和坚持向社会捐款,是赵永华这个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的三大承诺。从1993年捐出第一笔钱,18年来,捐款是这个家庭里从来没有间断过的一件事。
赵永华说: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都有老的那一天,我们俩现在还有能力帮助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孤寡老人,我们准备继续走认亲扶养的路,让这些老人能在晚年享受一份亲情、重拾对生命的信心和勇气。时至今日,这种纯朴的情感已经超越了“学雷锋、做好事”的初衷,而是在赵永华、孙秀兰心中形成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他们在奋斗中,享受着奉献带来的快乐,也坦然地收获着内心里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和满足。
尊严是内心里最踏实的感受
赵永华夫妇俩认养老人,是一种纯粹的爱心之举。
从认养潘宝性老人开始,赵永华就在社区、老龄部门的关心帮助下,与老人在社区办理“认亲抚养”、在公证处进行了无偿终生赡养的“法律公证”,两位下岗职工夫妇、一位孤寡老人,就这样在一室一厅局促的市政府公租房里,组成了超越血缘关系的“新家庭”。此后认养的每一位老人,都履行了这样的正规程序。
赵永华认养老人有个原则:一定无财产、无房产、无子女,而且一定办理相关手续。其实,这些老人根本没有财产,而到公证处公证则还要一笔费用。很多人不理解,赵永华却说,这只为表明,他们确实不图老人一分钱。“其实,这样的老人本来就没有什么财产”,赵永华和街道办事处的同志一起去进行公证的时候,公证处的办事员有的都不理解,笑他们多此一举,一向随和的赵永华则显出少有的严肃:“我们就是要表明自己的立场,我们不图老人一分钱财产,我们不图私利。”
无私是一种立场,更是一种品格。
现在住在赵永华家的邱秀卿老人,也是赵永华发现的流浪老人。
2006年的一天,赵永华偶然在马路上发现流浪中的邱秀卿老人,“当时我发现老太太一个人衣衫褴褛地坐在墙角,手里拎着一个破包,样子特别可怜”。赵永华询问后得知,邱秀卿还有一个养子,因吸毒变卖家产发展到偷盗,最后将老人唯一一套住房也变卖了。没了家的邱秀卿已经流浪了几个月。“我当时就决定要照顾这位无家老人,妻子得知后也非常同意我的做法。”赵永华说。如今邱秀卿在赵永华的照料下健康生活。每当提起这段往事,老人总是流着泪说:“永华就和我亲儿子一样,嘛也不图地照顾我啊。”有人劝赵永华,这样的老人,赡养后会不会有麻烦,赵永华不怕,“我就照顾老人,谁能说啥?”
2010年春节,邱秀卿老人的养子出狱后前来探望养母,一下子跪在地上,感谢赵永华夫妇对养母的救命之恩。老人的养子长跪不起,赵永华心里感慨万分,爱心总是可以打动人心的,只要这种爱真挚、纯净。
在赵永华心里,没有什么让他看到老人们在他们夫妇俩的精心照料下开心地生活,更让他感到欣慰;也没有什么让他说自己“不图名利”奉献爱心的时奉献爱心的时候,更让他感到强烈的自信与自尊。
赵永华夫妇的付出,日渐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与回报。天津市河东区一位老太太,打电话来“求”赵永华办一件事,她周末的时候要去参加亲戚的婚礼,可是没有人看家,请赵永华帮忙看半天的家……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老太太心里的感动都久久不能散去。两人素不相识,却因为一根热线,连起了久违的信任,在这个浮躁纷乱的社会里,该是何等的难得!
不是没有人背后对赵永华夫妇指指点点,这是不理解,但是被说的多了,很多人都说赵永华夫妇这到底是图的啥?赵永华则说,图的是心安,“心态平稳了,耳朵就硬,不在乎别人的说法。我们不攀比外在的物质生活,但是我们内心里始终坚持一个信念——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扛起自己的责任。”
承诺与担当中收获满足
在赵永华家里,有一个详细的账本,里面记录着家里每个月的捐款数目。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候,赵永华夫妇还是坚持从全家每月420块钱的生活费中预留20块钱捐给更需要帮助的人。18年来,这个只靠退休金过日子的普通退休工人家庭,已经累计捐款7万多元。一种新的坚定的理念,由这个清贫的小家进行了清晰地诠释。赵永华说,在他们家里,每个月开支的第一项就是捐款,否则一点小事就会影响到捐钱。
为了体现家庭捐款经常化的愿望,他们于2002年向区民政局、慈善协会订出“家庭捐款计划书”,点滴积累、时间流逝,“奉献”精神在赵永华夫妇俩心中逐渐明晰,他们的行为也慢慢超出了简单的学雷锋、做好事,孝敬老人、捐助善款这样的活动,而是向着公益事业、承担社会责任、奉献大爱的方面,一步步地迈进。
2001年,赵永华在报上得知发达国家的遗体捐献率已达50%,于是就计划同有关部门联系签订遗体捐献合同。赵永华签完捐献遗体合同后,又构想出建立捐赠遗体的组织,以推动遗体的捐献,他走访了很多部门与有关人士交涉,进一步推进了组织的建立。
2003年,天津市在蓟县建立遗体捐献人的纪念林。而赵永华至今还在为建立遗体捐献组织而奔走,在他的努力下,至今已有43位志愿者自愿签署了角膜捐献协议。很多人都惊讶于医院都做不成的事,让赵永华做成了。在赵永华眼里,这很正常,他们都是百姓,之间没有隔阂,他自己也是志愿者,劝说别人就容易多了。
2009年8月,天津市公交集团发起“讲文明、树新风”站区志愿者活动,赵永华再次主动加入其中,成为100名公交站站区志愿者中的一员。这个平时连公交车都舍不得坐的志愿者,为了广大乘客的出行方便,风雨无阻地出现在天津火车站站前公交枢纽,维护公交车顺利进出。一年下来,天津市公交志愿者队伍已经发展为1000人,赵永华成了名副其实的志愿者带头人。
2004年,他作为下岗职工、社区志愿者代表,得到民政部授予的“爱心捐助奖”,同时荣获全国五好文明家庭、中华孝亲敬老楷模提名奖、天津市文明家庭、天津市最美好家庭金奖。
赵永华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却经常被天津各个高校请去做报告,讲述“怎样做一个志愿者”、“怎样敬老、爱老”的心得与体会,或许他没有那些教授、学者一般口若悬河、有着缜密的理论体系,他的饱含深情与充满真挚的话语,却从来不输于那些理论家们。以情动人,在这个信任缺乏的社会中,被这样两位下岗、退休的老人,用自己简朴的行为重新捡拾。
义务赡养需帮助的老人、死后捐献遗体和坚持向社会捐款,是赵永华这个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的三大承诺。从1993年捐出第一笔钱,18年来,捐款是这个家庭里从来没有间断过的一件事。
赵永华说: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都有老的那一天,我们俩现在还有能力帮助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孤寡老人,我们准备继续走认亲扶养的路,让这些老人能在晚年享受一份亲情、重拾对生命的信心和勇气。时至今日,这种纯朴的情感已经超越了“学雷锋、做好事”的初衷,而是在赵永华、孙秀兰心中形成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他们在奋斗中,享受着奉献带来的快乐,也坦然地收获着内心里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