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非常重要。历史课堂要想使学习主体全身心投入,教师就要根据每节课的内容特点、学生的认知特点等,巧妙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形象的历史课堂,最终达到精彩演绎历史课堂的效果。情境创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初步概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示直观情境
在历史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实物、模型等,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可以使知识内容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同时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让学生在想象、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展开逻辑思维。比如在讲授“造纸术”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纸的优点,我展示了一片龟甲、一方丝绢、一片竹简和一张现在使用的纸,上面都或多或少地写上文字,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一致认为龟甲比较难找、丝绢比较昂贵、竹简写的字有限且不易携带和搬运,而造纸术的发明确实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大进步。实物例证是学生理解概念和发现规律的基础,它能使学生较真实地体验和感受历史。
二、借助影视素材,复现历史情境
历史即过去,后人要认识历史,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将它还原。对于历史教学而言,就是要创设一个个历史情境,将空洞的历史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教学内容具有直观性、可感性,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淮海战役”时,可准备好一段有关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的录像资料,让学生真正理解陈毅同志说的“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样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就十分清晰和巩固了。
三、播放音乐素材,渲染历史情境
音乐是用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都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例如在讲解“九一八事变”时,可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和高粱……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在悲凉的歌声中,学生的胸中油然升起一股对入侵者愤恨的怒火,对祖国母亲无比的热爱,这就使他们受到了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设计精彩表演,体验生动情境
针对中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可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自己扮演历史人物,这样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不断获取新知识的欲望。比如在讲“卢沟桥事变”时,请两位学生代表中日两军上台表演卢沟桥上双方的一段对话和动作,从而感受日军骄横跋扈、蛮不讲理、故意找茬的态度和中国守军大义凛然、义正辞严、临危不惧、誓死保卫国家主权的爱国情感。再如在讲“重庆谈判”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重点内容的理解,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国共谈判的文字、音像资料,由学生推选若干名演员,根据剧情分配角色并在课堂上表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精心设计语言,创设语言情境
教师在精心设计课堂、创造气氛的同时,要对语言进行润色、加工使之具有艺术性。艺术性的语言与历史情境的展示相结合,使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解产生“移情现象”。比如在讲“辛亥革命”时,我采用了这样的导入语言:“前不久,北京召开了令世界华人瞩目的会议——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在会上胡锦涛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再次肯定和赞扬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那么辛亥革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一同回到那段峥嵘的岁月。”这样,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突破教学难点做了准备。
六、组织实践活动,营造历史情境
为了增强学生的历史课堂兴趣,最大程度地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向社会,以各种形式营造具体情境,如参观历史古迹、考察历史遗址、瞻仰烈士陵园、参观历史博物馆等。在这类情境中,学生多种感官会被调动起来,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会相当牢固。如有条件的话,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那些血淋淋的图景会告诫学生牢记侵略者对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伤害。这样,不必多讲什么便能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七、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思维情境
新课开始的设疑非常重要,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并且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导到新课的情境中。如在《新文化运动》一课结束时,可设计这样的结束语: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先进的中国人继续不屈不挠地探索着救国救民的道路。那么,在接下来的20世纪20年代,中国又发生了哪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呢?这样的设问对于每周仅有两三节课的历史学科来说,可促使学生在课堂外去充分地思考、回味并通过查阅资料进行探究,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一、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示直观情境
在历史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实物、模型等,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可以使知识内容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同时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让学生在想象、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展开逻辑思维。比如在讲授“造纸术”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纸的优点,我展示了一片龟甲、一方丝绢、一片竹简和一张现在使用的纸,上面都或多或少地写上文字,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一致认为龟甲比较难找、丝绢比较昂贵、竹简写的字有限且不易携带和搬运,而造纸术的发明确实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大进步。实物例证是学生理解概念和发现规律的基础,它能使学生较真实地体验和感受历史。
二、借助影视素材,复现历史情境
历史即过去,后人要认识历史,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将它还原。对于历史教学而言,就是要创设一个个历史情境,将空洞的历史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教学内容具有直观性、可感性,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淮海战役”时,可准备好一段有关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的录像资料,让学生真正理解陈毅同志说的“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样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就十分清晰和巩固了。
三、播放音乐素材,渲染历史情境
音乐是用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都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例如在讲解“九一八事变”时,可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和高粱……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在悲凉的歌声中,学生的胸中油然升起一股对入侵者愤恨的怒火,对祖国母亲无比的热爱,这就使他们受到了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设计精彩表演,体验生动情境
针对中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可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自己扮演历史人物,这样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不断获取新知识的欲望。比如在讲“卢沟桥事变”时,请两位学生代表中日两军上台表演卢沟桥上双方的一段对话和动作,从而感受日军骄横跋扈、蛮不讲理、故意找茬的态度和中国守军大义凛然、义正辞严、临危不惧、誓死保卫国家主权的爱国情感。再如在讲“重庆谈判”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重点内容的理解,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国共谈判的文字、音像资料,由学生推选若干名演员,根据剧情分配角色并在课堂上表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精心设计语言,创设语言情境
教师在精心设计课堂、创造气氛的同时,要对语言进行润色、加工使之具有艺术性。艺术性的语言与历史情境的展示相结合,使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解产生“移情现象”。比如在讲“辛亥革命”时,我采用了这样的导入语言:“前不久,北京召开了令世界华人瞩目的会议——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在会上胡锦涛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再次肯定和赞扬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那么辛亥革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一同回到那段峥嵘的岁月。”这样,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突破教学难点做了准备。
六、组织实践活动,营造历史情境
为了增强学生的历史课堂兴趣,最大程度地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向社会,以各种形式营造具体情境,如参观历史古迹、考察历史遗址、瞻仰烈士陵园、参观历史博物馆等。在这类情境中,学生多种感官会被调动起来,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会相当牢固。如有条件的话,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那些血淋淋的图景会告诫学生牢记侵略者对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伤害。这样,不必多讲什么便能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七、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思维情境
新课开始的设疑非常重要,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并且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导到新课的情境中。如在《新文化运动》一课结束时,可设计这样的结束语: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先进的中国人继续不屈不挠地探索着救国救民的道路。那么,在接下来的20世纪20年代,中国又发生了哪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呢?这样的设问对于每周仅有两三节课的历史学科来说,可促使学生在课堂外去充分地思考、回味并通过查阅资料进行探究,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