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浮 推手技法术语。泛指动作飘浮不稳。双浮是推手时出现的错误动作。沈家桢、顾留馨的《陈式太极拳》中写道:“双浮是双足虚,双足由于过分大虚大实,致使运动过程中不但虚足浮起,连实足在变换时也被牵动得站立不稳而浮起,以致全身缥渺无着落。”
双重 推手术语,泛指推手时两力顶抗,僵滞不动。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写道:“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陈微明注:“譬两处与彼相黏,其力平均。彼此之力相遇,则相抵抗,是谓双重。”顾留馨先生的《太极拳术》认为:“虚实比例转换时,必须会有双腿平均负担体重的一瞬间,客观情况需要‘双腿负担重量时,就需要重心落在两腿之间,因此这种步法上平均负担体重的情况称为足的‘双重’。”
双轻 泛指动作虚实转换合理有度,轻灵而有着落。沈家桢、顾留馨的《陈式太极拳》中说:“在心意虚灵不昧和清明在躬的行气之下虚领顶劲。上则两膊相系,下则两腿相随,虚实仅有微末之分,但却能自然轻灵地转换,是为“双轻。”
单重 相对于下肢支撑时出现的“双重”而言。《陈式太极拳》注:“双重是双足不分虚实。”即双足平均负担体重。若双足虚实分清,重心偏于一足,即为“单重”。
半轻半重 推手术语,泛指两脚虚实合理有度。沈家馨、顾留馨《陈式太极拳》注:“半者就是人身重量的重心在两腿之间距离的三分之一以内,这时两脚均有下踏劲在地面上,只不过轻重不同而已,所以称为半轻半重,又称半有着落。”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太极拳推手技法要诀,出自王宗岳《太极拳论》。指与人推手时感觉左边重时,则将我左边与对手相黏处变虚,右边亦然,使对方处处落空、捉摸不透。
偏重偏浮 泛指推手时,同一侧的手和足上下皆虚或皆实,使劲偏于一边的形态。这是一种错误动作。欲避此病,应注意上下相随时分清虚实。
陈式太极拳八法 即接、引、进、转、击、蓄、留、停。陈鑫著《陈式太极拳图说》中记载:“太极拳之消息盈虚,本系四德,推而详之,则有接、引、进、转、击、蓄、留、停八法。接者,交手也。引者,引诱也。进者,前进也。转者,转关也。击者,打敌也。蓄者,含蓄也。留者,留有余地,勿十分用力也。停者,穷兵莫追也,不犯吾界即止也。”
轻灵 推手术语。王宗岳的《十三势论》中有“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轻”指以意念引导动作使之轻缓,而不能过于着力使得动作重滞;“灵”指手脚灵活,动作自如,感觉灵敏。
闪战 太极拳技法术语。即闪避彼实,迅击彼虚。顾留馨《太极拳术》中云,闪战是动作极小的避实就虚之法,方向、角度、力点突然转换,迅速发劲,谓之“闪战”。闪战也就是富于弹性的一种抖劲。郝月如《武式太极拳》云:“身、手、腰、腿相顺相随,一气呵成。向外发出,劲若放箭,迅若雷霆,一往无敌,谓之闪战。”
不偏不倚 推手时对身体的要求,泛指姿势中正,语出王宗岳《太极拳论》。顾留馨注:“不偏是指形体上、神态上要自然中正;不倚是不丢不顶,不要依靠什么来维持自己的平衡,而要中正安舒,独立自立。”
不丢不顶 ?摇太极拳术语。出自王宗岳《打手歌》:“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黏随不丢顶。”“不丢”指推手时手臂不离开对方,“不顶”指推手时不与对方抵抗。在推手实战中,“不顶”是人进我退、人刚我柔,但不是置己于被动地位任人摆布,而是主动去适应对方的动作,顺彼伸而屈,用弧形走化的动作引领对方的攻击而使其落空。“不丢”是人去我随的动作,在黏住对方随彼屈而伸的同时,还要微微送劲,逼使对方陷于不利或不稳的境地。
沾连黏随 太极拳术语,是太极拳推手的基本原则之一。所谓“沾连”,是沾连住对方顺从不离,不与之发生对抗,以感知对方劲路去向和大小,其中含有走化对方的“化劲”。所谓“黏随”,是如胶一样黏住对方,彼去我随而不使逃脱,其中含有黏逼对方的“黏劲”。推手时不仅仅双手要沾连黏随,身法、步法也要有沾连黏随之意,随人之动而伸缩进退,不先不后,处处顺应对手的变化。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中释曰:“黏者,提高拔高之谓也。”与前释有所不同。
运化转关 太极拳术语。陈子明《陈氏世传太极拳术》中释曰:“关,即人之周身穴节……所谓运化转关者,即由柔筋活节而至接骨斗榫。”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 泛指先放开动作幅度,然后再逐渐缩小动作幅度,逐步进行练习的步骤。练推手之初,先练开展可以加大吞吐的幅度和抛开不丢不顶的限度。此外,由于架式敞大,空隙也较大,双方都有更多的机会练习攻防招术。
节节贯穿 太极拳推手时,各部关节依次而动,一动全动。以下半身动作为例,劲起于脚跟,通过踝关节,环绕着小腿上升到膝关节,再由膝关节上升,环绕大腿到髋关节,能够做到没有丝毫间断,即下半身的节节贯穿。全身动作的节节贯穿要以腰脊为中心,只有使颈、脊、腰、胯、膝、踝、肩、肘、腕等九个主要的运动关节依次贯穿如九曲圆珠,才能促成全身关节进行既有左右,又有上下、前后的运动曲线,一动全动。
四两拨千斤 太极拳推手技法术语。初见于太极拳《打手歌》:“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其实质就是顺势借力,以小力胜大力。在太极拳推手过程中,我加引化劲于对手动作上,诱其落空,或者先化后黏,逼使对方陷于不利境地,或者以横拨直,以直拨横,改变对方劲力方向等,均属“四两拨千斤”之法。此语经广泛传播,为各家拳派采用,泛指以巧胜拙的各种技击方法。
以柔克刚 太极拳推手战术术语。交手时对方刚力来打,我则以柔化开对方的来力,使之落空不得力。“四两拨千斤”即是以柔克刚之意。
顶、抗、瘪、丢 太极拳推手术语,指推手中易犯的四种错误。“顶”,两力相顶。“抗”,拙力硬抗。《顶匾丢抗解》曰:“抗者太过之谓。”即用硬功抵抗,欲以大力取胜。“瘪”,又称“匾”、“扁”,即推手时反应迟钝,腰硬手软,“掤”劲不足,因而易被对方用刚劲压扁。“丢”,即推手时黏不住,跟不上对手肢体的运动而脱手。
双重 推手术语,泛指推手时两力顶抗,僵滞不动。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写道:“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陈微明注:“譬两处与彼相黏,其力平均。彼此之力相遇,则相抵抗,是谓双重。”顾留馨先生的《太极拳术》认为:“虚实比例转换时,必须会有双腿平均负担体重的一瞬间,客观情况需要‘双腿负担重量时,就需要重心落在两腿之间,因此这种步法上平均负担体重的情况称为足的‘双重’。”
双轻 泛指动作虚实转换合理有度,轻灵而有着落。沈家桢、顾留馨的《陈式太极拳》中说:“在心意虚灵不昧和清明在躬的行气之下虚领顶劲。上则两膊相系,下则两腿相随,虚实仅有微末之分,但却能自然轻灵地转换,是为“双轻。”
单重 相对于下肢支撑时出现的“双重”而言。《陈式太极拳》注:“双重是双足不分虚实。”即双足平均负担体重。若双足虚实分清,重心偏于一足,即为“单重”。
半轻半重 推手术语,泛指两脚虚实合理有度。沈家馨、顾留馨《陈式太极拳》注:“半者就是人身重量的重心在两腿之间距离的三分之一以内,这时两脚均有下踏劲在地面上,只不过轻重不同而已,所以称为半轻半重,又称半有着落。”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太极拳推手技法要诀,出自王宗岳《太极拳论》。指与人推手时感觉左边重时,则将我左边与对手相黏处变虚,右边亦然,使对方处处落空、捉摸不透。
偏重偏浮 泛指推手时,同一侧的手和足上下皆虚或皆实,使劲偏于一边的形态。这是一种错误动作。欲避此病,应注意上下相随时分清虚实。
陈式太极拳八法 即接、引、进、转、击、蓄、留、停。陈鑫著《陈式太极拳图说》中记载:“太极拳之消息盈虚,本系四德,推而详之,则有接、引、进、转、击、蓄、留、停八法。接者,交手也。引者,引诱也。进者,前进也。转者,转关也。击者,打敌也。蓄者,含蓄也。留者,留有余地,勿十分用力也。停者,穷兵莫追也,不犯吾界即止也。”
轻灵 推手术语。王宗岳的《十三势论》中有“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轻”指以意念引导动作使之轻缓,而不能过于着力使得动作重滞;“灵”指手脚灵活,动作自如,感觉灵敏。
闪战 太极拳技法术语。即闪避彼实,迅击彼虚。顾留馨《太极拳术》中云,闪战是动作极小的避实就虚之法,方向、角度、力点突然转换,迅速发劲,谓之“闪战”。闪战也就是富于弹性的一种抖劲。郝月如《武式太极拳》云:“身、手、腰、腿相顺相随,一气呵成。向外发出,劲若放箭,迅若雷霆,一往无敌,谓之闪战。”
不偏不倚 推手时对身体的要求,泛指姿势中正,语出王宗岳《太极拳论》。顾留馨注:“不偏是指形体上、神态上要自然中正;不倚是不丢不顶,不要依靠什么来维持自己的平衡,而要中正安舒,独立自立。”
不丢不顶 ?摇太极拳术语。出自王宗岳《打手歌》:“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黏随不丢顶。”“不丢”指推手时手臂不离开对方,“不顶”指推手时不与对方抵抗。在推手实战中,“不顶”是人进我退、人刚我柔,但不是置己于被动地位任人摆布,而是主动去适应对方的动作,顺彼伸而屈,用弧形走化的动作引领对方的攻击而使其落空。“不丢”是人去我随的动作,在黏住对方随彼屈而伸的同时,还要微微送劲,逼使对方陷于不利或不稳的境地。
沾连黏随 太极拳术语,是太极拳推手的基本原则之一。所谓“沾连”,是沾连住对方顺从不离,不与之发生对抗,以感知对方劲路去向和大小,其中含有走化对方的“化劲”。所谓“黏随”,是如胶一样黏住对方,彼去我随而不使逃脱,其中含有黏逼对方的“黏劲”。推手时不仅仅双手要沾连黏随,身法、步法也要有沾连黏随之意,随人之动而伸缩进退,不先不后,处处顺应对手的变化。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中释曰:“黏者,提高拔高之谓也。”与前释有所不同。
运化转关 太极拳术语。陈子明《陈氏世传太极拳术》中释曰:“关,即人之周身穴节……所谓运化转关者,即由柔筋活节而至接骨斗榫。”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 泛指先放开动作幅度,然后再逐渐缩小动作幅度,逐步进行练习的步骤。练推手之初,先练开展可以加大吞吐的幅度和抛开不丢不顶的限度。此外,由于架式敞大,空隙也较大,双方都有更多的机会练习攻防招术。
节节贯穿 太极拳推手时,各部关节依次而动,一动全动。以下半身动作为例,劲起于脚跟,通过踝关节,环绕着小腿上升到膝关节,再由膝关节上升,环绕大腿到髋关节,能够做到没有丝毫间断,即下半身的节节贯穿。全身动作的节节贯穿要以腰脊为中心,只有使颈、脊、腰、胯、膝、踝、肩、肘、腕等九个主要的运动关节依次贯穿如九曲圆珠,才能促成全身关节进行既有左右,又有上下、前后的运动曲线,一动全动。
四两拨千斤 太极拳推手技法术语。初见于太极拳《打手歌》:“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其实质就是顺势借力,以小力胜大力。在太极拳推手过程中,我加引化劲于对手动作上,诱其落空,或者先化后黏,逼使对方陷于不利境地,或者以横拨直,以直拨横,改变对方劲力方向等,均属“四两拨千斤”之法。此语经广泛传播,为各家拳派采用,泛指以巧胜拙的各种技击方法。
以柔克刚 太极拳推手战术术语。交手时对方刚力来打,我则以柔化开对方的来力,使之落空不得力。“四两拨千斤”即是以柔克刚之意。
顶、抗、瘪、丢 太极拳推手术语,指推手中易犯的四种错误。“顶”,两力相顶。“抗”,拙力硬抗。《顶匾丢抗解》曰:“抗者太过之谓。”即用硬功抵抗,欲以大力取胜。“瘪”,又称“匾”、“扁”,即推手时反应迟钝,腰硬手软,“掤”劲不足,因而易被对方用刚劲压扁。“丢”,即推手时黏不住,跟不上对手肢体的运动而脱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