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于2017年7月8日带队参加了2017年第七届广东中学生地理奥赛高中组决赛,发现我省奥赛试题特点及比赛形式与高考地理全国卷的命题理念、考查要求高度类似,认为这种野外考察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及对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很有帮助,很值得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
【关键词】野外考察 地理全国卷 核心素养
一、奥赛地理试题
本次比赛于2017年7月8日在广州从化银林村举行,参照国际地理奥赛的规则进行,竞赛试题主要有:
1.通过走访测量绘制银林村郭庄附近土地利用图;
2.通过走访推测当地基岩最主要的岩石类型;
3.通过查阅资料和走访,分析当地低地荔枝结果不如山坡上的好及还没有成熟就开裂了的原因;
4.通过走访,分别说明当地蓝莓园地膜及塑料大棚的作用;
5.结合考察以及银林村实际,指出目前该村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不难看出,此次竞赛试题要求选手采用“实践考察”等实地探究的形式,要求选手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从野外实践到地理理论,地理问题的现实感、立体感和学生的主体感非常明显;试题涉及到地图绘制、分析农业生产现象和乡村旅游业发展等,区域性、综合性、实践性强,思考量大,对学生的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很大程度的体现了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要求,这种考核要求与目前高考地理全国卷的试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高度一致。
二、高考试题特点
最近几年来,高考地理全国卷风格稳定,大致具有以下特点(以2017年Ⅰ卷为例)。
1.题目切口小。题中事物一般比较具体、细微,以小见大,考查学生将所学的一般规律与具体事物特殊性相结合的能力。如37题以某山峰海拔2000~2600米苔原带为背景(特殊性),因为与平常研究的自然带谱与基带(规律性)不同,许多学生无从下手。但若能将所学的山地垂直地带性中阴阳坡知识,再提取材料中关于干扰强度、降水量相似等信息,就能得出正确答案。
2.信息隐蔽性强。试题材料信息隐蔽、甚至为隐性信息,重点考查学生全面把握材料、正确解读信息的能力。如选择题第11题信息皆为隐性,需要学生从图表中提取“当地一天中最高温出现在北京时间16时”的信息,结合所学“一天中最高温出现的地方时为14时”,从而推断出该地区与北京时间有两个小时的差异,据此确定该地为西北地区。
3.知识应用性强。试题内容多与日常生活有关,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常识,学生要关注知识、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如选择题的第2题要求回答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教材没有现成的答案,需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常识结合作答。
4.能力综合性高。试题要求学生针对具体地区、具体问题或具体事物进行作答,对综合思维能力要求高。如36(1)“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要求考生综合根据我国的区位、纬度分布、海陆位置、地形特点,综合分析出我国热带气候特点的特殊性,即热带气候范围小(故剑麻产量少),而且气候的季节差异大(故剑麻质量低)。
三、二者的契合点
不难看出,本次竞赛的试题是具有全国卷试题特点的,试题贴近村民生产生活实际;有关“蓝莓园地膜及塑料大棚的作用”、“荔枝结果及开裂”试题中的地理事物比较具体、细微、切口小,解决上述问题需要选手自己从现场通过实地考察分析获取与问题相关的各种可能信息,无现成信息可用;解决上述问题更需要学生综合调动运用所学相关地理知识,综合分析处理所获取的有关信息,对选手的综合思维能力要求高。
以探究“低地荔枝还未成熟就开裂的原因”为例,我校选手们首先从问题入手,认为荔枝开裂必然是因为果肉生长过快,果壳生长偏慢或韧性不够;然后根据所学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通过现场观察,推测荔枝提前开裂的原因可能是低地积水、日照时间相对坡地较短、土壤肥力不足、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病虫害较多等;大家又通过向经验丰富的农民请教,得知荔枝提前开裂可能是因为5月以来天气变化大,久旱高温和暴雨导致土壤含水量变化大,果肉吸水膨大。显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选手从现场提取信息、针对问题综合思考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求很高。
四、教学启示
为更好的落实《2017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在今后的比赛活动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有效促进学生的复习备考,我认为老师平时教学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拓展学生知识面。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往往是错综复杂的,以本次比赛中关于荔枝还没有成熟就开裂的原因分析为例,此问题就涉及到了农业、生物学、物理学等学科知识,知识的广度拓宽、深度也加强了。老师平时应多鼓励学生关注地理热点,阅读地理专业杂志,增加知识深度;涉猎其他学科,拓展知识广度,并通过地理问题建立各知识之间的联系。
2.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是提高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老师应该争取学校支持,创新地理教学方式,多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考察、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乐于行动、独立思考、自主认知,让学生感觉到地理学习的有趣、有用,并提高实地观察、发现、质疑、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3.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团队合作学习能力。地理奥赛等室外地理考察、调查活动往往考察任务量大、持续时间长、自然条件恶劣、不可预知的困难多、压力大,这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团队分工合作等能力要求高,所以平时还应该加强学生体力、意志力、团队合作能力训练。
4.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省地理奥赛野外考察的最后,综合现场考察发现的诸多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运用论证和探讨问题,要求学生针对银林村发展过程中的缺点提出了具有一定方向性的规划与建议,并以此为主体内容进行答辩,虽说不能在考试时与同学进行,却能在日常学习中提高我们自身辩证的思维能力,在考场上能避免以单一的角度考虑问题,如2017年全国卷文综36题第2小题为例,考察兴建剑麻农场的区域优势,需要我们从自然、人文两方面进行分析,而自然、人文又能分出很多方面来进行探讨,这需要我们以全面的观点来考虑,进行筛选后方能作答。在答辩过程中,大部分小组所展示的内容不可避免会千篇一律,因此突破点就转移到表达的方式上,突出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不难发现,描述过程性的题目在全国卷中出现的比例越来越高,对语言的精準表达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往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所总结的“四字方针”越来越难得分,“套路”式答题更不存在。必须具体化、有针对性的答案才能证明考生深刻理解了考察区域的特点,避免主次不分之嫌。
【关键词】野外考察 地理全国卷 核心素养
一、奥赛地理试题
本次比赛于2017年7月8日在广州从化银林村举行,参照国际地理奥赛的规则进行,竞赛试题主要有:
1.通过走访测量绘制银林村郭庄附近土地利用图;
2.通过走访推测当地基岩最主要的岩石类型;
3.通过查阅资料和走访,分析当地低地荔枝结果不如山坡上的好及还没有成熟就开裂了的原因;
4.通过走访,分别说明当地蓝莓园地膜及塑料大棚的作用;
5.结合考察以及银林村实际,指出目前该村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不难看出,此次竞赛试题要求选手采用“实践考察”等实地探究的形式,要求选手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从野外实践到地理理论,地理问题的现实感、立体感和学生的主体感非常明显;试题涉及到地图绘制、分析农业生产现象和乡村旅游业发展等,区域性、综合性、实践性强,思考量大,对学生的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很大程度的体现了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要求,这种考核要求与目前高考地理全国卷的试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高度一致。
二、高考试题特点
最近几年来,高考地理全国卷风格稳定,大致具有以下特点(以2017年Ⅰ卷为例)。
1.题目切口小。题中事物一般比较具体、细微,以小见大,考查学生将所学的一般规律与具体事物特殊性相结合的能力。如37题以某山峰海拔2000~2600米苔原带为背景(特殊性),因为与平常研究的自然带谱与基带(规律性)不同,许多学生无从下手。但若能将所学的山地垂直地带性中阴阳坡知识,再提取材料中关于干扰强度、降水量相似等信息,就能得出正确答案。
2.信息隐蔽性强。试题材料信息隐蔽、甚至为隐性信息,重点考查学生全面把握材料、正确解读信息的能力。如选择题第11题信息皆为隐性,需要学生从图表中提取“当地一天中最高温出现在北京时间16时”的信息,结合所学“一天中最高温出现的地方时为14时”,从而推断出该地区与北京时间有两个小时的差异,据此确定该地为西北地区。
3.知识应用性强。试题内容多与日常生活有关,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常识,学生要关注知识、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如选择题的第2题要求回答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教材没有现成的答案,需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常识结合作答。
4.能力综合性高。试题要求学生针对具体地区、具体问题或具体事物进行作答,对综合思维能力要求高。如36(1)“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要求考生综合根据我国的区位、纬度分布、海陆位置、地形特点,综合分析出我国热带气候特点的特殊性,即热带气候范围小(故剑麻产量少),而且气候的季节差异大(故剑麻质量低)。
三、二者的契合点
不难看出,本次竞赛的试题是具有全国卷试题特点的,试题贴近村民生产生活实际;有关“蓝莓园地膜及塑料大棚的作用”、“荔枝结果及开裂”试题中的地理事物比较具体、细微、切口小,解决上述问题需要选手自己从现场通过实地考察分析获取与问题相关的各种可能信息,无现成信息可用;解决上述问题更需要学生综合调动运用所学相关地理知识,综合分析处理所获取的有关信息,对选手的综合思维能力要求高。
以探究“低地荔枝还未成熟就开裂的原因”为例,我校选手们首先从问题入手,认为荔枝开裂必然是因为果肉生长过快,果壳生长偏慢或韧性不够;然后根据所学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通过现场观察,推测荔枝提前开裂的原因可能是低地积水、日照时间相对坡地较短、土壤肥力不足、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病虫害较多等;大家又通过向经验丰富的农民请教,得知荔枝提前开裂可能是因为5月以来天气变化大,久旱高温和暴雨导致土壤含水量变化大,果肉吸水膨大。显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选手从现场提取信息、针对问题综合思考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求很高。
四、教学启示
为更好的落实《2017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在今后的比赛活动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有效促进学生的复习备考,我认为老师平时教学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拓展学生知识面。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往往是错综复杂的,以本次比赛中关于荔枝还没有成熟就开裂的原因分析为例,此问题就涉及到了农业、生物学、物理学等学科知识,知识的广度拓宽、深度也加强了。老师平时应多鼓励学生关注地理热点,阅读地理专业杂志,增加知识深度;涉猎其他学科,拓展知识广度,并通过地理问题建立各知识之间的联系。
2.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是提高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老师应该争取学校支持,创新地理教学方式,多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考察、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乐于行动、独立思考、自主认知,让学生感觉到地理学习的有趣、有用,并提高实地观察、发现、质疑、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3.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团队合作学习能力。地理奥赛等室外地理考察、调查活动往往考察任务量大、持续时间长、自然条件恶劣、不可预知的困难多、压力大,这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团队分工合作等能力要求高,所以平时还应该加强学生体力、意志力、团队合作能力训练。
4.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省地理奥赛野外考察的最后,综合现场考察发现的诸多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运用论证和探讨问题,要求学生针对银林村发展过程中的缺点提出了具有一定方向性的规划与建议,并以此为主体内容进行答辩,虽说不能在考试时与同学进行,却能在日常学习中提高我们自身辩证的思维能力,在考场上能避免以单一的角度考虑问题,如2017年全国卷文综36题第2小题为例,考察兴建剑麻农场的区域优势,需要我们从自然、人文两方面进行分析,而自然、人文又能分出很多方面来进行探讨,这需要我们以全面的观点来考虑,进行筛选后方能作答。在答辩过程中,大部分小组所展示的内容不可避免会千篇一律,因此突破点就转移到表达的方式上,突出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不难发现,描述过程性的题目在全国卷中出现的比例越来越高,对语言的精準表达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往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所总结的“四字方针”越来越难得分,“套路”式答题更不存在。必须具体化、有针对性的答案才能证明考生深刻理解了考察区域的特点,避免主次不分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