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层发展,国内高校后勤管理开始走向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模式。在这条新的“长征”路上,高校后勤管理或多或少地出现过一些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层探讨,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应对措施,加速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步伐。
【关键词】高校后勤 管理模式 问题探讨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246-01
1.引言
由于高校后勤管理面对的是学生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在收费与运作过程中就不得不与一般盈利性企业作出明确区分。在国外,高校后勤从一开始就被政府规划为社会第三产业范围,因此,在管理中也就杜绝了高校依据自身情况各办后勤的问题。而在国内,失去向国外借鉴成熟经验的条件后,高校后勤管理只能被迫走上中国特色的高校社会化管理模式道路,在社会化的基础之上勇于创新,大胆尝试。
目前,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深层发展,新的管理问题也开始层出不穷地浮出水面。国内高校实行相对封闭式教学管理制度,消费群体——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丧失自主选择服务的权利,久而久之,高校后勤管理集团垄断式的手法使得校方完全呈现出懈怠倦容,生存的危机和竞争的意识在校内几乎荡然无存。加之国内高校后勤管理缺乏借鉴目标和管理经验,即使出现管理误区也不能及时调整应对,有些高校甚至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走向误区。如此一来,高校后勤管理不但不能得到新的突破,反而会被新的问题拉下马去。如何继续发展高校后勤管理问题日益危急,重大改革则更是刻不容缓。
2.高校后勤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具体问题
2.1高校后勤管理的现状
相较于旧模式下的高校后勤管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近年在高校内的实施业绩更显成效。不论是后勤集团对学生的服务质量或是保障能力,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改善,为高校后勤社会化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但是,伴随着国内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超出半数的高等院校规模都在逐渐扩大,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各大高校的后勤服务集团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创造更新、更高、更优的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成为当下最棘手的问题。
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还不健全,校内大量资源的闲置,一校一区各自承办后勤集团的现象依旧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后勤管理人员也无法从繁重的工作中挣脱出来。
2.2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的具体问题
2.2.1高校后勤存在的管理问题
(1)社会化后勤管理衍生为社会化校园环境。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令其完全脱离学校的监督与管理,成为独立自由的体系,并且要在同学校其他部门保持必要的横向联系情况下,针对在校学生提供更多优质化服务,推动高校建设与发展走向新的春天。但是,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飓风吹向各大高校,虽然把以往封闭式的校园环境变成当下的开放式校园环境,可同时也向其中注入了一股社会化风气。校园内的学生餐厅、学生超市,甚至是学生澡堂,瞬间全部挂上了“私人承包,个人盈利”的招牌。这个由学生组成的“小世界”到处充满了急功近利和以钱为本的气息。学校内的管理制度此时形同虚设,没有任何权威可言。
(2)高校后勤管理部门缺少决策权,且与其他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不少长期推崇旧模式的后勤管理人员,对新模式下学校针对后勤集团采取的措施始终持有相反意见,并称这种举动为丢包袱,武断的认定此种决定存在校方放任自流的不良态度。可依据实际操作来看,如果让学校管理、控制后勤部门,难免会出现双方在解决问题时产生矛盾纠纷,延误甚至是错误的采取行动,形成不必要的过错。因此,校方与高校后勤管理部门的决策权限应当得到明确划分,杜绝权限重叠行为。
另一方面,虽说高校后勤社会的最终目的是要脱离学校的监管和控制,但是一些必要性的部门沟通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后勤部门来说,仅以职业内容为依据,该部门与其他部门并没有明显的联系,以至于在高校管理层面中,后勤管理部门成为了其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但是,如果以高校管理服务对象来看,后勤集团与其他部门无不是以学生为服务对象,因此,在高校内,即使是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部门,也应该要有藕断丝连的关系。
(3)后勤管理反馈机制流于形式,各阶层人员反映问题难以落实。当国内高校后勤管理启动社会化模式以后,后勤集团逐渐从学校这个大群体中得到剥离,自由管理的空间逐步拓展,独立的地位悄然提高,导致与其他部门沟通减少,服务对象和教职工渐渐丧失反馈权利。即使有些高校有心制作意见箱悬挂各处来改善交流缺失这一薄弱环节,可绝大多数意见最终都还是杳无音讯,石沉大海。意见箱置于校园内如同虚设,反馈机制也开始流于形式。
2.2.2高校后勤存在的人力资源问题
(1)后勤管理阶层创新精神不强,管理知识相对落后。
(2)专职人员服务水平低下,个人文化素养不高。
3.高校后勤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3.1高校后勤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1)转变观念,提高决策能力。
(2)加强沟通,提高各阶层之间的亲密度。
其次,高校后勤集团还可以在内部成立反馈检查小组,定期领取校园内放在意见箱中的信件。
再次,高校后勤同样可以定期举办学生和教师的反馈大会,在各个班级代表人员的沟通中,了解服务对象对后勤管理工作者的期许和评价,有关领导在会期间直接就问题做出回答。
3.2高校后勤人力资源问题的应对措施
(1)发挥后勤员工创造精神,重塑管理阶层知识体系。
(2)促进员工全面发展,引进企业竞争模式。
企业竞争模式的引进是解决高校后勤管理缺乏积极性的最佳方法。优秀员工的奖励,落后员工的处罚,以及正式员工、合同员工、集体员工、临时员工界限的取消,高效促进了后勤人员的服务积极性,竞聘上岗的实行使他们在工作中更显主动。
4.结束语
后勤管理作为高校校园服务中的一部分,它的各项工作全都一览无遗的展示在学生面前。服务于群体本就是一項艰难的工作,更何况还要做得好、做得强。因此,只有严于律己,较快发现工作当中出现的纰漏和错误,积极填补和纠正,才能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做出更好地服务。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新模式的不断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高校后勤管理必定能够建设出一个生机勃勃的“小社会”。
参考文献:
[1]马强.高校后勤管理问题初探.《文教资料》.2010年06期
[2]杜必文.高校后勤管理改革探析.《黑河学刊》.2011-02-20
[3]孙其松.高校后勤管理探索与实践.《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07-15
[4]吴全宏.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04-01
【关键词】高校后勤 管理模式 问题探讨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246-01
1.引言
由于高校后勤管理面对的是学生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在收费与运作过程中就不得不与一般盈利性企业作出明确区分。在国外,高校后勤从一开始就被政府规划为社会第三产业范围,因此,在管理中也就杜绝了高校依据自身情况各办后勤的问题。而在国内,失去向国外借鉴成熟经验的条件后,高校后勤管理只能被迫走上中国特色的高校社会化管理模式道路,在社会化的基础之上勇于创新,大胆尝试。
目前,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深层发展,新的管理问题也开始层出不穷地浮出水面。国内高校实行相对封闭式教学管理制度,消费群体——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丧失自主选择服务的权利,久而久之,高校后勤管理集团垄断式的手法使得校方完全呈现出懈怠倦容,生存的危机和竞争的意识在校内几乎荡然无存。加之国内高校后勤管理缺乏借鉴目标和管理经验,即使出现管理误区也不能及时调整应对,有些高校甚至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走向误区。如此一来,高校后勤管理不但不能得到新的突破,反而会被新的问题拉下马去。如何继续发展高校后勤管理问题日益危急,重大改革则更是刻不容缓。
2.高校后勤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具体问题
2.1高校后勤管理的现状
相较于旧模式下的高校后勤管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近年在高校内的实施业绩更显成效。不论是后勤集团对学生的服务质量或是保障能力,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改善,为高校后勤社会化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但是,伴随着国内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超出半数的高等院校规模都在逐渐扩大,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各大高校的后勤服务集团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创造更新、更高、更优的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成为当下最棘手的问题。
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还不健全,校内大量资源的闲置,一校一区各自承办后勤集团的现象依旧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后勤管理人员也无法从繁重的工作中挣脱出来。
2.2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的具体问题
2.2.1高校后勤存在的管理问题
(1)社会化后勤管理衍生为社会化校园环境。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令其完全脱离学校的监督与管理,成为独立自由的体系,并且要在同学校其他部门保持必要的横向联系情况下,针对在校学生提供更多优质化服务,推动高校建设与发展走向新的春天。但是,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飓风吹向各大高校,虽然把以往封闭式的校园环境变成当下的开放式校园环境,可同时也向其中注入了一股社会化风气。校园内的学生餐厅、学生超市,甚至是学生澡堂,瞬间全部挂上了“私人承包,个人盈利”的招牌。这个由学生组成的“小世界”到处充满了急功近利和以钱为本的气息。学校内的管理制度此时形同虚设,没有任何权威可言。
(2)高校后勤管理部门缺少决策权,且与其他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不少长期推崇旧模式的后勤管理人员,对新模式下学校针对后勤集团采取的措施始终持有相反意见,并称这种举动为丢包袱,武断的认定此种决定存在校方放任自流的不良态度。可依据实际操作来看,如果让学校管理、控制后勤部门,难免会出现双方在解决问题时产生矛盾纠纷,延误甚至是错误的采取行动,形成不必要的过错。因此,校方与高校后勤管理部门的决策权限应当得到明确划分,杜绝权限重叠行为。
另一方面,虽说高校后勤社会的最终目的是要脱离学校的监管和控制,但是一些必要性的部门沟通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后勤部门来说,仅以职业内容为依据,该部门与其他部门并没有明显的联系,以至于在高校管理层面中,后勤管理部门成为了其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但是,如果以高校管理服务对象来看,后勤集团与其他部门无不是以学生为服务对象,因此,在高校内,即使是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部门,也应该要有藕断丝连的关系。
(3)后勤管理反馈机制流于形式,各阶层人员反映问题难以落实。当国内高校后勤管理启动社会化模式以后,后勤集团逐渐从学校这个大群体中得到剥离,自由管理的空间逐步拓展,独立的地位悄然提高,导致与其他部门沟通减少,服务对象和教职工渐渐丧失反馈权利。即使有些高校有心制作意见箱悬挂各处来改善交流缺失这一薄弱环节,可绝大多数意见最终都还是杳无音讯,石沉大海。意见箱置于校园内如同虚设,反馈机制也开始流于形式。
2.2.2高校后勤存在的人力资源问题
(1)后勤管理阶层创新精神不强,管理知识相对落后。
(2)专职人员服务水平低下,个人文化素养不高。
3.高校后勤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3.1高校后勤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1)转变观念,提高决策能力。
(2)加强沟通,提高各阶层之间的亲密度。
其次,高校后勤集团还可以在内部成立反馈检查小组,定期领取校园内放在意见箱中的信件。
再次,高校后勤同样可以定期举办学生和教师的反馈大会,在各个班级代表人员的沟通中,了解服务对象对后勤管理工作者的期许和评价,有关领导在会期间直接就问题做出回答。
3.2高校后勤人力资源问题的应对措施
(1)发挥后勤员工创造精神,重塑管理阶层知识体系。
(2)促进员工全面发展,引进企业竞争模式。
企业竞争模式的引进是解决高校后勤管理缺乏积极性的最佳方法。优秀员工的奖励,落后员工的处罚,以及正式员工、合同员工、集体员工、临时员工界限的取消,高效促进了后勤人员的服务积极性,竞聘上岗的实行使他们在工作中更显主动。
4.结束语
后勤管理作为高校校园服务中的一部分,它的各项工作全都一览无遗的展示在学生面前。服务于群体本就是一項艰难的工作,更何况还要做得好、做得强。因此,只有严于律己,较快发现工作当中出现的纰漏和错误,积极填补和纠正,才能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做出更好地服务。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新模式的不断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高校后勤管理必定能够建设出一个生机勃勃的“小社会”。
参考文献:
[1]马强.高校后勤管理问题初探.《文教资料》.2010年06期
[2]杜必文.高校后勤管理改革探析.《黑河学刊》.2011-02-20
[3]孙其松.高校后勤管理探索与实践.《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07-15
[4]吴全宏.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