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前的一叹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dancaoz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1405年,郑和奉明成祖之命开始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航。郑和下西洋始终执行了“厚往薄来”的既定方针,这反映了我中华大国之博大胸怀。
  郑和下西洋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据记载,他第一次下西洋时,有大型宝船62艘,官兵27800人。宝船大者长44丈(约138米),宽18丈(约56米),相当于万吨轮,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而达-伽马去印度仅有4艘船,约160人,哥伦布去美洲仅有3艘船(最大船只有31米长),80余人,麦哲伦环球航行仅有5艘船,260余人,与郑和的船队根本无法相比。但郑和没有完成环球航行,最远也仅仅是到达了东非而已。因而,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为什么历史没有选择郑和?
  
  一、规模太大,动力太小,不能持久
  
  明成祖令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之富强”。宣扬国威,友好往来是其根本目的。“厚往薄来”,“宣德化而柔远人”,用大量物质财富去换取海外诸国形式上的藩属关系,其结果可想而知。庞大的船队,开支浩繁,导致“库藏为虚”,此乃耗民伤财之举。持久的事业需要持久的动力,郑和远航的主因是对外怀柔与宣化,是一时好大喜功的中国封建皇帝不惜倾全国之力,以博海外诸国之欢心,带去的是“鲜花”和“礼物”。虽有一些官方贸易,但实际上是专为皇室消费进行的一场海外大采购,于国于民并无实质性的经济获利,其驱动力是政治性而非经济性的事业,根本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不计经济效益,“倍偿其价”的航海,规模越庞大就越丧失“可持续发展”。到后来,国库日渐不支,郑和航海的壮举也悄然结束。然而,欧洲人开辟新航路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大相径庭,他们带去的是“剑”与“火”,航海只为一个“钱”字,他们红着眼睛到东方来热切寻找的就是香料与黄金。这可以在西班牙女王与哥伦布签订的《圣大非协定》中一览无遗:哥伦布将拥有新发现领土上全部财物的1/10,并且一概免税;对于同领土进行贸易的船只,哥伦布享有投资取得1/8股份的权利;哥伦布还享有新领地的商务裁判权,其后代世袭其一切爵位、头衔和权利。据记载,1500-1650年间从美洲流向西班牙的金银多得令人咋舌:白银16000吨,黄金180吨。
  
  二、观念落后,心中无球,何以环球
  
  郑和时代,中国落后的传统观念和宇宙理论是郑和不可能去环球航行的思想根源。中国的造船技术十分先进,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却十分落后。“天道圆,地道方”的理论在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王朝宇宙理论体系中是不可动摇的一环。“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中国人始终相信天有涯、海有角,一直向前走,大地肯定有尽头。一直到明末,欧洲人已完成环球航海,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推广地圆说,依然无人相信。试想,一个只相信“天圆地方”的人可能去环球吗?始终认为世界是一块“平板”的人如何能完成环球航行?而西方则在古希腊时代就有地圆说,到15世纪末,地圆说更是日益流行。哥伦布就是相信佛罗伦萨的宇宙志学者保罗·托斯卡内利的地圆说,认为向西经大西洋也可航行到东方。但托斯卡内利把地球尺寸估计得太小了,所以哥伦布撞上新大陆美洲后至死还认定那就是印度做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由此可见,不能打破落后的传统观念,没有远见卓识的眼光,没有开拓创新的精神是不可能去环球航行的。
  
  三、理念滞后,手中无图,不会环球
  
  世界地理意识的桎梏是郑和不可能完成环球航行的又一重大因素。海洋文化具有开放性和不稳定性,需要有开拓和冒险的精神动力,文化理念对航海事业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面朝黄土背朝天,中国传统的黄土文化是根深蒂固的。这种保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乡土观念,只满足于陆地建国,不想去建立海洋大国、强国,只想获取陆地资源,不想去猎取海洋资源,导致“寸板不许下海”闭关锁国政策的出台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知足常乐、不求钱财和不思进取的理念是当时远航不能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郑和时代,虽有航海中必不可少的造船技术和指南针,但却无科学的航海图。大地到底是块平板还是一个圆球,决定了东西方不同的地图学。中国制图理论以大地是块平板为基础,《郑和航海图》属大比例尺对景地图,根本没有经纬度。所以,每到一个港口,无法确定其具体位置和具体方位。而欧洲地图则根据球形制作,有曲率半径、有经纬网和地图投影法等技术。手中无图,不会环球。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受政治、经济、思想观念等束缚,根本不可能出现地理大发现,更不可能完成环球航行之壮举。历史没有选择郑和,此乃郑和远航之悲也。
其他文献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高一《思想政治》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现阶段维护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举措。全面理解和把握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要突出以下几点:      一、感知教材,夯实基础      1、基本含义:社会保障制度指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这一概念点明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保障对象
自从1994年普通话水平测试启动以来,普通话水平测试已从一种新生事物,在实践中逐步得到完善,有力地推动了全社会的普通话的普及和推广。在几年的推广普通话工作中,我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产生了一些思考,在此提出以求共商。    一、领导教师重视程度不够    我们都知道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每一个教师的基本功。但现实中,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一般教师,对普通话水平测试还停留在理论认识上,知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通过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情感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情感激励时,可以发挥其能力的80%-90%。也就是说,同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情感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是激励前的3-4倍。然而,在传统的课程实施中,这种情感因素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思想品德课的老师只关注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而将情感与态度的发展视为思品课学习的调味品、催化剂、附加值。列宁说过:“
时下作文参考书铺天盖地。大致归纳,其观点主要有三:一、求真;二、求法;三、求新。真,即真实,指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法,即技法,指写作的技巧与方法。新,即创新。我认为这三者间的关系,犹如一棵树的根、茎、叶。真是本,法、新是茎、叶。    一、作文真实的重要性     (一)“真”是作文的生命,是运用技巧进行创新的前提  一篇优秀的作文往往具有“真、法、新”的特点,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真”
古典诗歌鉴赏一直是高考必考的内容,同时,对考生而言也是一个难点。考生在答题时经常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手。下面笔者仅从2007年高考考生答题时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作些简单的分析。   07年高考语文第12题考的是苏轼的《望江南》(春未老)。首先看第一问:“从词中的“休对”且将这些词语来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要回答好这一题,首先要抓住两个关键词:“心情
随着新课程的兴起和素质教育的推广,以学生为本、以校为本的理念逐渐被人所接受。校本教研,作为新课程改革催生的教育科研模式,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就校本教研的内涵与特点略作评析。      一、校本教研内涵的界定      校本教研,顾名思义,就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学校是教学研究的中心和主阵地。研究的方向是以新课程目标为导向,以教师研究为主体
新課程的推行与素质教育的实施,特别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尤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使之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      一、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青少年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对计算机充满了好奇与渴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思维就越活跃。因此,在计算
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的对策,更是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因此,把素质教育寓于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   首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因此,我经常讲学英语的重要性。给学生讲当今社会是知识社会、竞争社会,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对于21世纪的我们非常重要。提高了学生的认识,也就调动了学生学英
“压缩语段”是2000年《考试大纲》中增加的考点,高考试题出现的题型有概括一句话新闻、补写导语、拟写标题等。这种形式的考查,强化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下面,我就此类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作点说明。      一、解题思路      “压缩语段”就是对一个长句子或一段甚至几段话进行正确的筛选、准确地提炼、高度地概括浓缩信息,做此类题应注意以下思路。
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都是提供一则或多则材料,有文字材料,有图画材料,也有的文字材料和图画材料兼而有之,这是二者的相同之处,其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    一、材料作用不同    话题作文的材料是作文的前提和引子,是命题者所提供和写作前的指导,是引发学生思考写作的由头,是写作发散思维的触媒,写作过程中可以引用材料,也可以对材料只字不提。高考作文从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到2004年的“遭遇挫折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