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的数感是可以培养的,只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以相关的教学内容为载体,实施有效的策略:注重生活联系,丰富现实素材;提供实践、体验、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发挥习题价值。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培养;新课程
数感是人对数及数的运算的感觉、感受乃至情感,它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的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广大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就存在于周围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现实中的数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发展数感离不开生活的经验。只有当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使学生在生活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体验,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
一、数感的含义
数感是人对数及数的运算的感觉、感受乃至情感,它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的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感的具体体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由此可知,数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集中表现为:对知识教学的充分感知,对思维训练的快速反应,对个性教养的深刻感受。在数学活动中,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学情境能反应迅速、准确、敏捷和思路简缩,能自然地运用最优化的解题策略。
二、培养小学生数感的具体策略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研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一) 联系生活,有效体验数感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我们数学教师应该做一个教学的有心人,以同学们的实际生活体验为出发点,充分地挖掘存在于同学们身边的、数感培养的教学资源,引导同学们从数学的角度去体验生活。
【案例】执教“厘米和米”的时候,经过基本内容的教学之后,我要求同学们细心去寻找我们身边长度是1厘米和1米的物体,从而有效体会厘米和米的大小关系以及长度关系。经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和探究,最终寻找到了很多相关的物体。例如,文具盒的宽度是10厘米,课桌的长度是1米,教室的宽是5 米等。同学们在观察和探究的过程当中可以有效体会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同时也明晰了对于哪些物体比较适用于米这个长度单位,哪些物体比较适用于厘米这个长度单位。这些来自于生活中的实例更容易被小学生所接受,同时也有利于同学们数感的培养以及他们对知识的有效掌握。
(二) 合作交流,提高数感水平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同学们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需要用数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更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数感水平。
【案例】执教“认识分数”的时候,为了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我就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把同学们分为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让同学们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之上,充分理解分数的含义。在教学时,我要求每一位同学准备几张白纸,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出题,比如一位同学说出五分之二,那么组内的其他成员就需要将白纸折成五分之二,并说出自己为什么会这么折。在这个过程当中,同学们相互交流,其数感水平亦会得以有效提升。数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内隐的知识,要把这种内隐的知识有效转化为显性知识就需要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给表达出来,并且在合作学习小组中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提高自身对数学概念以及数学问题的理解。总而言之,要想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就必须使其在表达交流的过程当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解决问题,有效发展数感
在前面两个阶段的教学基础之上,小学生的数感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为了继续培养学生的数感,我们数学教师应该想办法将同学们置于具体的问题情境当中,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效发展数感。
【案例】我曾经给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我校156名师生准备在十一期间秋游。现在已经租到一辆大巴车,但是这个车并不大,仅仅只能乘坐26人。校长提议再租几辆有44 个座位的大巴。请问还需要租几辆可乘坐44人的大巴。对于秋游这个问题,同学们向来感兴趣,于是同学们迅速计算起来: 156-26 = 130, 44×3 = 132, 132> 130。基于这样的数量关系,同学们得出还需要租3 辆大巴。在这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迅速地在数学问题与具体的数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从而有效形成数感。
三、结语
事实上,除了上述几种数感的培养方式之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很多数感培养方式。正所谓教无定法,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但是这里需要明确的是,数感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数学教师经过长期的努力方能完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小学生的数感一定会得到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杨爱玉.数感培养: 摇曳在课堂深处的纯美回响[J].新课程(中学版),2009(12).
[2]陈亚萍,付茁.数感的含义、价值及其对课程改革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7(3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培养;新课程
数感是人对数及数的运算的感觉、感受乃至情感,它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的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广大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就存在于周围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现实中的数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发展数感离不开生活的经验。只有当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使学生在生活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体验,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
一、数感的含义
数感是人对数及数的运算的感觉、感受乃至情感,它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的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感的具体体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由此可知,数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集中表现为:对知识教学的充分感知,对思维训练的快速反应,对个性教养的深刻感受。在数学活动中,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学情境能反应迅速、准确、敏捷和思路简缩,能自然地运用最优化的解题策略。
二、培养小学生数感的具体策略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研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一) 联系生活,有效体验数感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我们数学教师应该做一个教学的有心人,以同学们的实际生活体验为出发点,充分地挖掘存在于同学们身边的、数感培养的教学资源,引导同学们从数学的角度去体验生活。
【案例】执教“厘米和米”的时候,经过基本内容的教学之后,我要求同学们细心去寻找我们身边长度是1厘米和1米的物体,从而有效体会厘米和米的大小关系以及长度关系。经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和探究,最终寻找到了很多相关的物体。例如,文具盒的宽度是10厘米,课桌的长度是1米,教室的宽是5 米等。同学们在观察和探究的过程当中可以有效体会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同时也明晰了对于哪些物体比较适用于米这个长度单位,哪些物体比较适用于厘米这个长度单位。这些来自于生活中的实例更容易被小学生所接受,同时也有利于同学们数感的培养以及他们对知识的有效掌握。
(二) 合作交流,提高数感水平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同学们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需要用数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更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数感水平。
【案例】执教“认识分数”的时候,为了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我就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把同学们分为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让同学们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之上,充分理解分数的含义。在教学时,我要求每一位同学准备几张白纸,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出题,比如一位同学说出五分之二,那么组内的其他成员就需要将白纸折成五分之二,并说出自己为什么会这么折。在这个过程当中,同学们相互交流,其数感水平亦会得以有效提升。数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内隐的知识,要把这种内隐的知识有效转化为显性知识就需要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给表达出来,并且在合作学习小组中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提高自身对数学概念以及数学问题的理解。总而言之,要想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就必须使其在表达交流的过程当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解决问题,有效发展数感
在前面两个阶段的教学基础之上,小学生的数感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为了继续培养学生的数感,我们数学教师应该想办法将同学们置于具体的问题情境当中,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效发展数感。
【案例】我曾经给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我校156名师生准备在十一期间秋游。现在已经租到一辆大巴车,但是这个车并不大,仅仅只能乘坐26人。校长提议再租几辆有44 个座位的大巴。请问还需要租几辆可乘坐44人的大巴。对于秋游这个问题,同学们向来感兴趣,于是同学们迅速计算起来: 156-26 = 130, 44×3 = 132, 132> 130。基于这样的数量关系,同学们得出还需要租3 辆大巴。在这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迅速地在数学问题与具体的数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从而有效形成数感。
三、结语
事实上,除了上述几种数感的培养方式之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很多数感培养方式。正所谓教无定法,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但是这里需要明确的是,数感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数学教师经过长期的努力方能完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小学生的数感一定会得到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杨爱玉.数感培养: 摇曳在课堂深处的纯美回响[J].新课程(中学版),2009(12).
[2]陈亚萍,付茁.数感的含义、价值及其对课程改革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