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学中的思维与语言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77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与语言是人们用来表达思想意识,进行交往的工具。交往是相互的,个人的思想认识,要让别人知道,就要用语言把它说出来或写出来,也就是表达出来;而要了解别人的思想认识,就要通过听读来接受别人的信息。所以运用语言通过听、读、说、写就能达到相互交往的目的。在认识活动中,当人们听别人说话、讲演,阅读别人的文章时,这些外部的信息(语言、文字),经过人的感官内化为思维,通过思维活动才能加以理解。思维是在大脑中进行的。当一种思想观点在头脑中形成要表达时,又要把思维外化为外部的活动,用说、写或其他方式表达出来。所以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语言经过听、读内化为思维;另一方面,思维的结果,通过说、写用语言表达出来。即:听、读内化思维外化说、写可见,听、说、读、写是同思维紧密联系着的,思维起着关键的作用。思维既然这样重要,为什么语文教学中没有突出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呢?我们认为问题在于对语文教学中“思维”的认识。语文教学存在两种思维,即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记叙文体),作者主要用形象思维,即用形象材料、表象来思维。高尔基说:“艺术作品不是叙述,而是用形象来描写现实。”就是说,文学艺术作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所构成的一幅幅活生生的社会生活画面来反映生活的本质。毛泽东同志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谈到形象思维,他说:“诗要用形象思维。”还有教材中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与功能的说明文,主要也用形象思维。而议论文以及说明事理的说明文,则主要用抽象思维。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与语言的关系有不同的特点。通常我们说,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得以实现的工具,是思维存在的形式和表达思维的形式”指的是抽象思维。它是以词语、概念、数字作为材料来思维的。
  人们通过听、读接收外部信息后,运用语言进行分析综合和判断推理,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这时思维是以语言的形式(内部语言)存在的。表达时,人们用内部语言进行思维,然后转化为外部语言(口头语言、文字)传达出来。形象思维是用形象材料、表象来思维的。形象思维的产生,既可以通过感知、观察产生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也可以通过听、读、艺术欣赏唤起过去的经验(表象),对这些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成为思维。形象思维是以表象的形式存在的,所以它的产生和存在是非语言的。人们表达形象思维,可以采用语言的、图象的、艺术的等多种形式,语言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方式。用语言表达形象思维,要把头脑中的表象、画面,转换为语言,用语言表达出来。对此,需要做一点说明,当我们见到一些常见的情景时,语言往往脱口而出,似乎人们可以用语言来进行形象思维,其实是人们从幼儿开始学说话、识字时,就把形象(表象)和语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缘故。从这个意义来说,一些形象思维在头脑中既可以表象的形式存在,也可以语言的形式存在。然而,对于一些比较复杂或陌生的情景,人们头脑中先有画面、情景,而后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情况是明显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形象的东西,如人的面孔,不规则的几何体等,用语言是难以表述的。由此可见,抽象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是直接的,可以说是怎样想,就怎样说、怎样写,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形象思维则不同,它是用表象来思维,用语言来表达,思维与语言一般是不同步的。由于形象思维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表达的基础,因此,既要重视形象思维的训练,又要重视语言表达的训练,而且把两者的训练统一起来。目前的语文教学没有区分两种思维,忽视了形象思维与语言关系的这些特点,忽视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其结果必然影响对文章(主要为文学作品)内容的领会与语言、结构的分析,影响教学过程的模式与听说读写的训练,最终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果。这就是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症结之所在。
其他文献
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已有十年,总感觉我们的作文教学任务越来越难完成,在课余我思考总结,我发现我们许多老师的作文教学已走入了误区。  误区之一:写前重教材轻实践  每次作文之前,老师总是依照教材要求布置作文,亦步亦趋,不越雷池。自以为紧扣课标,达到了训练的目的,其实甚异。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为例,在“写作、口语交际”第一单元中,参考题目是:河边散步、写于深夜里、望星空。这些作
期刊
一、个性概念的界定  1.个性是一个综合体,它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方面:即社会性(道德、品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方法论等)、心理品质(认知、情绪、意志、兴趣、动机、能力、需要、气质、性格等)和生理发育(体质、精力等),其各方面及其具体内容是彼此关联、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  2.个性是与其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它表明个体在社会实践中所持的态度和行为的综合特征。 
期刊
在说话作文的过程中,熟语以其精炼和富有表现力而深受我们青睐。使用熟语时,若能结合具体语境,对熟语适当地加以改造,则会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收到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特殊效果。这里介绍几种活用方法,以供参考。  一、置换  即将熟语中的某个语素用新的语素替代,从而产生新词,表达新的意义。具体说来,可分五种情况,即同音置换、同位置换、同类置换、反义置换和临时置换。  1.同音置换 就是根据表达需要
期刊
环境描写是文学作品中揭示作品主旨、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红楼梦》第三回中的环境描写很有特点。作者时而大笔如椽,时而细致入微;时而含蓄写意,时而浓妆重抹。深刻揭示了贾府豪门贵族的气派以及荣华富贵的根源,再现了贾府典型环境中贾母、贾赦、贾政的个性特征以及他们在贾府中的地位,并且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一定的铺垫。  一、黛玉一进贾府,展现在她眼前的是一条繁华的街道:“其街市之繁华,人
期刊
目前好几个电视台正在播放电视连续剧《毛岸英》,无论哪个台我都一集不落地看了,而且看得非常认真,非常细致,每次看后心情总是久久不能平静。在封建时代,孔夫子被封建帝王尊为“万世师表”,那毛泽东同志就毫无疑问是当今我们共产党人的“万世师表”!  毛泽东同志在痛“骄杨”之后,又将自己心爱的儿子毛岸英送到战火纷飞的苏联求学,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毛泽东同志已经痛失五位亲人,做出了巨大牺
期刊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的小学语文老师是从城里来的,水灵灵的大眼睛,好看的双眼皮,白里透红的皮肤。一对乌黑的长辫子,发梢上扎着红头绳。碎花的确良的衬衫,墨绿色的裤子,黄色的塑料凉鞋。那时,别提多时尚,多好看了。我这个乡下小丫深深地喜欢上了她。后来,她成了我的信仰。在班上,我也成了小语文老师(数学方面我是差生)。难怪人们说“亲其师,信其道。”意思是说当学生喜欢老师时,学生才会接受老师讲的道理。   怎样
期刊
语文教学之所以能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发挥重要的培育作用,是因为语文学科具有文、事、理、情、志相统一的特点。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思想性。“诗言志”“文载道”,诗文本身就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课文是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统一体,语言文字为表,思想感情为里。教学中完全可以发挥课文本身所固有的德育作用。在教学工作中能够找准文与道的“结合点”,将德育工作融入语文教学之中。在语文教育活动中,我主要通过
期刊
作文教学,可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沉重的课题,你没办法教给学生像“1+1=2”那样的客观结论,对于同一件事,会因每个学生的个性、思维、观察角度甚至特定情绪的不同而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你传授给学生的应该是一种表达方法,也就是让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有个性的想法表达出来,而不是将某种定性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升而弗达。”也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会引导,会启发学
期刊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简介作家是常用的导入新课的方式,教师往往借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不仅要了解作家,更要深入展开作家研究,即对作家人生经历、思想精神、相关作品等方面进行更深入而全面的了解和评价,因为它的功用远不止于此。  一、作家研究是提升语文教学文化功能的有效途径  1.展示作家生平事迹,把握作品真精神  以曹操的《短歌行》教学为例,我在探究活动中提出了两个问题:你如何看待作者的忧思?你认为
期刊
一、古与今的组合  古与今的组合是指列举事例时,既从历史的长河中寻求材料,又从现实生活中选择材料。过去历史中的人和事经过了长期的沉淀,已经深入人心,更容易为人所认同和接受;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往往更能体现时代精神,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兴趣。古与今结合起来使用事例,让材料有了一个时间的跨度,让观点在历史的发展中得到验证,不仅让人觉得文章厚重饱满,而且让人洞察到作者既能从古人那里汲取智慧,又能关注时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