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8-0-02
我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保健于一体的三级乙等中医医院,是庆阳市成立最早的中医综合性医疗机构。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安排,我院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在省市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下,通过全院职工的不懈努力,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果,尤其在突出中医特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现将组织安排此次活动的体会介绍如下:
1 明确中医药事业发展方向,发挥中医药优势是工作目标
近年来,我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卫生主管部门关于加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在全面推动我院各项改革、引导和促进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突出中医特色、发展中医药优势,为全市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2 机构健全,措施得力是加速中医学科建设的前提
我院详细制定了“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管理年活动领导小组,并多次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安排部署,制定了以体现中医为主要方向的我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建全发挥中医药特色的考核制度,并将能体现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重要指标,纳入综合考核目标之中。
2009年底,我院结合管理年活动,进行了医疗服务、医疗质量、医疗安全三项整顿。从改变服务理念、服务态度入手,把护理服务礼仪规范贯穿到护理实践的每一个细节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我院医务科制定了《医疗质量管理责任追究制度》,从首诊责任制到文明用语,从护理服务到药剂调配,从病历书写到临床用药等等,都有相应处罚规定。
此外,临床各科以科主任、护士长、质控员组成科室质控小组,对整个诊疗程序全程监控,质控员专人质控病历。医院质控科定期进行质控查房,通过每季度质量分析会、医院简讯、质量月刊、药事信息等方式通报存在的质量问题,分析研究医疗安全隐患,提出解决方案。
3 借鉴经验,理清思路是扎实开展工作的基础
2010年4月~5月期间,我院多次组织院领导和各临床科室相关人士48人,分别赴北京东直门医院、广安门医院、北京中医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广东省中医医院、等中医行业的“排头兵”单位参观学习;其中北京中医医院、广东省中医医院为医院管理年活动经验交流单位。通过学习,大家理清了思路,认识到中医行业要摆脱目前不景气局面,走出困境,必须首先解放思想,更新服务理念;必须坚持姓“中”的办院方向,加强内涵建设,发挥自身优势,应用院内制剂、针灸、推拿、按摩,包括足疗、熏蒸、小儿捏脊等特色诊疗,不断拓宽中医诊疗范围,规范诊疗程序、增加中医元素,加强中医力度,以中医药的简、便、廉、验服务于患者。
4 深化改革,确保中医特色的落实,是工作的保障
(1)深化人事制度的改革,促进中医药人才梯队建设。继2000年人事制度改革之后,于2009年我院在上级部门的带领下,重点推行定员定编定岗的新举措,按照医、药、护、技、行政后勤各岗位工作性质,按需设岗定编。通过定员编定岗,保证人才队伍中中医人员的结构始终保持在75%以上,中药人员占药剂人员总数的68%。同时,结合我院实际,进一步优化人才梯队结构,两年来共吸纳医、护、技优秀人才60余人,保证中医药事业后继有人。
(2)完善分配制度改革,优化医院管理制度。坚持按劳分配、绩效优先的原则,积极、稳妥的推进和完善分配制度的改革。分配以工作量和工作质量、学术水平、社会和经济效益、绩效等作为依据,考核结果作为评价不同档次和分配的依据,在分配中真正体现多劳多得,努力在医院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良好风尚。
(3)规范医疗服务管理,提高中医医疗质量。全院以提高中医医疗质量为核心,以确保医疗安全为底线,明确“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医结合”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提高中医治疗率。根据我院与当地实际情况,制定血液病、肝病、肛肠疾病、风湿病、不孕不育等病种在临床中采用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皮肤病、中风等以中医药为主治疗,西医药辅助治疗;外科急腹症、小儿肺炎喘嗽等以西医药为主治疗,中医药辅助治疗等。配合目前医改政策,规范临床用药,落实“四个排队”制度,鼓励突出中医特色诊疗手段,严厉处罚不合理用药。自“四个排队”制度执行以来,对医师药物使用总费用排名超前者予以处罚,进行干预,使常用普药青霉素使用率保持第一,医保、新农合目录外用药品种、金额控制在10%以内。
(4)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明确中医特色体现方式。加强中医药在保健、康复、亚健康、减肥、美容等方面的作用和优势,积极开展针灸、按摩、刮痧、拔罐、埋线、敷贴、熏蒸、食疗、药浴、小针刀、小夹板等传统中医药疗法,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医药需求。
(5)狠抓中草药和自制药品的使用率。我院加大药品结构调整,从制度上保证中医特色的凸现,在分配上对中草药和院内制剂的使用给予优惠激励政策,同时下达工作计划和任务。经过政策引导,近年来中药收入比例呈逐年提高的态势,饮片和院内制剂收入占药品收入的20%左右,门诊中药处方数比往年也有明显增加,住院部中药治疗率达75%以上。目前全院使用的院内制剂(含科研制剂)30余种,其中获省级主管部门审批的省内推广制剂10种。
5 抓核心技术,突出中医优势是工作的重点
我院注重加强重点专科建设,通过重点专科、重点病种不断挖掘中医核心技术,突出中医优势。对血液科、痔瘘科、骨伤科、心脑病科加大扶持力度,在中医特色上下功夫,不断挖掘中医药传统和优势的治疗方法。同时积极开展新的治疗手段和疗法,通过诊疗常规的制定,把中医治疗特色融入治疗活动的各个环节,国家级重点专科血液科主要病种的中医治疗率达到100%,并承担了国家中管局3个病种中医诊疗规范的制度,省级重点专科的中医参与治疗率在90%以上。
6 大力开展中医特色项目和适宜技术推广是推进中医药发展的必由之路
(1)我院进一步整合资源,积极探索“治未病”的运行机制,成立中药研究药学部,投入的50万元创建资金全部用于医疗设施的配备及学习培训。建立了中药制剂生产线,准备开创“小包装饮片”的配方新模式为我院特色和优势注入了新的内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得到了省市各级部门的肯定。
(2)“冬病夏治”、“冬季进补”、“耳尖放血治疗高血压”等7种中医特色项目在医院的业务开展有声有色,针灸康复科每年接诊病人数量增长在20%以上。
7 采用多种形式传帮带,发挥专家骨干作用是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的重中之重
我院老中医多、名中医多,将他们的中医临床经验继承下来,是医院发展的一笔财富。我院注重发挥中医专家的作用,积极挽留中医退休人员继续发挥余热,并带教年轻中医人才,实行“一对一”全方位的带教计划及实施方案,共有指导老师25人,带教初级人员25人,整理和提炼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提高自身中医理论与临床水平,提高临床疗效,并与科研相结合,真正做到时间落实,内容落实,质量考核落实。全院积极开展“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活动,加强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的继续培养、教育。随着各临床科室中医教研组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各专科医、教、研各项工作,形成了名医带名科、建名院、育新人的良好局面。
同时,我院积极创造机会,鼓励条件好的青年人外出进修学习,近两年来医院先后派出30余人赴省级以上医院深造,90余人参加了各类短期中医诊疗新技术和中医院规范化管理学习班。使医院与外界先进经验和技术信息互通互享,引进了新技术,拓宽了业务范围。
8 注重科研、教学,研发本院特色制剂是巩固中医药事业的重要措施
近年来,我院进一步加大临床科研、教学力度,建立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等教研室,全院每年接纳各类实习、进修人员100余人。医院要求各级专业技术人员除完成医学继续教育学分和“三基知识”培训外,还必须参加医院安排的各项学术活动和科研工作。2009年度举行全院性学术讲座9次,参加人员500余人次。
对在职中医药人员及新分配上岗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系统的体格检查和临床工作技能技巧、经典著作、各家学说、名医医案的学习与研究等,医院组织查阅学习笔记和临床心得并进行考核。
我院要求副高职称以上人员年内必须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篇,鼓励中、初级人员每人撰写学术论文一篇,对优秀论文医院将安排全院性学术交流会一次,并予以奖励。近3年,全院各级专业技术人员在省级以上刊物共发表论文165篇。医院鼓励临床各科均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近3年共有30余项医疗、护理、药剂科研课题获奖,仅2009年有9项课题获市级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2项,有10项课题通过技术鉴定,有8项课题申报立项。
我院积极支持疗效确切、比较成熟的科研项目开发应用,目前已有20余种科研制剂院内使用,其中获省级主管部门审批的省内推广科研制剂10种。
9 项目建设
中药制剂能力项目建设投入100万元,已建成中药制剂实验室,并通过二级实验室评审,制剂生产线已投入使用。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中医医院745000
我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保健于一体的三级乙等中医医院,是庆阳市成立最早的中医综合性医疗机构。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安排,我院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在省市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下,通过全院职工的不懈努力,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果,尤其在突出中医特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现将组织安排此次活动的体会介绍如下:
1 明确中医药事业发展方向,发挥中医药优势是工作目标
近年来,我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卫生主管部门关于加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在全面推动我院各项改革、引导和促进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突出中医特色、发展中医药优势,为全市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2 机构健全,措施得力是加速中医学科建设的前提
我院详细制定了“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管理年活动领导小组,并多次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安排部署,制定了以体现中医为主要方向的我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建全发挥中医药特色的考核制度,并将能体现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重要指标,纳入综合考核目标之中。
2009年底,我院结合管理年活动,进行了医疗服务、医疗质量、医疗安全三项整顿。从改变服务理念、服务态度入手,把护理服务礼仪规范贯穿到护理实践的每一个细节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我院医务科制定了《医疗质量管理责任追究制度》,从首诊责任制到文明用语,从护理服务到药剂调配,从病历书写到临床用药等等,都有相应处罚规定。
此外,临床各科以科主任、护士长、质控员组成科室质控小组,对整个诊疗程序全程监控,质控员专人质控病历。医院质控科定期进行质控查房,通过每季度质量分析会、医院简讯、质量月刊、药事信息等方式通报存在的质量问题,分析研究医疗安全隐患,提出解决方案。
3 借鉴经验,理清思路是扎实开展工作的基础
2010年4月~5月期间,我院多次组织院领导和各临床科室相关人士48人,分别赴北京东直门医院、广安门医院、北京中医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广东省中医医院、等中医行业的“排头兵”单位参观学习;其中北京中医医院、广东省中医医院为医院管理年活动经验交流单位。通过学习,大家理清了思路,认识到中医行业要摆脱目前不景气局面,走出困境,必须首先解放思想,更新服务理念;必须坚持姓“中”的办院方向,加强内涵建设,发挥自身优势,应用院内制剂、针灸、推拿、按摩,包括足疗、熏蒸、小儿捏脊等特色诊疗,不断拓宽中医诊疗范围,规范诊疗程序、增加中医元素,加强中医力度,以中医药的简、便、廉、验服务于患者。
4 深化改革,确保中医特色的落实,是工作的保障
(1)深化人事制度的改革,促进中医药人才梯队建设。继2000年人事制度改革之后,于2009年我院在上级部门的带领下,重点推行定员定编定岗的新举措,按照医、药、护、技、行政后勤各岗位工作性质,按需设岗定编。通过定员编定岗,保证人才队伍中中医人员的结构始终保持在75%以上,中药人员占药剂人员总数的68%。同时,结合我院实际,进一步优化人才梯队结构,两年来共吸纳医、护、技优秀人才60余人,保证中医药事业后继有人。
(2)完善分配制度改革,优化医院管理制度。坚持按劳分配、绩效优先的原则,积极、稳妥的推进和完善分配制度的改革。分配以工作量和工作质量、学术水平、社会和经济效益、绩效等作为依据,考核结果作为评价不同档次和分配的依据,在分配中真正体现多劳多得,努力在医院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良好风尚。
(3)规范医疗服务管理,提高中医医疗质量。全院以提高中医医疗质量为核心,以确保医疗安全为底线,明确“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医结合”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提高中医治疗率。根据我院与当地实际情况,制定血液病、肝病、肛肠疾病、风湿病、不孕不育等病种在临床中采用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皮肤病、中风等以中医药为主治疗,西医药辅助治疗;外科急腹症、小儿肺炎喘嗽等以西医药为主治疗,中医药辅助治疗等。配合目前医改政策,规范临床用药,落实“四个排队”制度,鼓励突出中医特色诊疗手段,严厉处罚不合理用药。自“四个排队”制度执行以来,对医师药物使用总费用排名超前者予以处罚,进行干预,使常用普药青霉素使用率保持第一,医保、新农合目录外用药品种、金额控制在10%以内。
(4)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明确中医特色体现方式。加强中医药在保健、康复、亚健康、减肥、美容等方面的作用和优势,积极开展针灸、按摩、刮痧、拔罐、埋线、敷贴、熏蒸、食疗、药浴、小针刀、小夹板等传统中医药疗法,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医药需求。
(5)狠抓中草药和自制药品的使用率。我院加大药品结构调整,从制度上保证中医特色的凸现,在分配上对中草药和院内制剂的使用给予优惠激励政策,同时下达工作计划和任务。经过政策引导,近年来中药收入比例呈逐年提高的态势,饮片和院内制剂收入占药品收入的20%左右,门诊中药处方数比往年也有明显增加,住院部中药治疗率达75%以上。目前全院使用的院内制剂(含科研制剂)30余种,其中获省级主管部门审批的省内推广制剂10种。
5 抓核心技术,突出中医优势是工作的重点
我院注重加强重点专科建设,通过重点专科、重点病种不断挖掘中医核心技术,突出中医优势。对血液科、痔瘘科、骨伤科、心脑病科加大扶持力度,在中医特色上下功夫,不断挖掘中医药传统和优势的治疗方法。同时积极开展新的治疗手段和疗法,通过诊疗常规的制定,把中医治疗特色融入治疗活动的各个环节,国家级重点专科血液科主要病种的中医治疗率达到100%,并承担了国家中管局3个病种中医诊疗规范的制度,省级重点专科的中医参与治疗率在90%以上。
6 大力开展中医特色项目和适宜技术推广是推进中医药发展的必由之路
(1)我院进一步整合资源,积极探索“治未病”的运行机制,成立中药研究药学部,投入的50万元创建资金全部用于医疗设施的配备及学习培训。建立了中药制剂生产线,准备开创“小包装饮片”的配方新模式为我院特色和优势注入了新的内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得到了省市各级部门的肯定。
(2)“冬病夏治”、“冬季进补”、“耳尖放血治疗高血压”等7种中医特色项目在医院的业务开展有声有色,针灸康复科每年接诊病人数量增长在20%以上。
7 采用多种形式传帮带,发挥专家骨干作用是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的重中之重
我院老中医多、名中医多,将他们的中医临床经验继承下来,是医院发展的一笔财富。我院注重发挥中医专家的作用,积极挽留中医退休人员继续发挥余热,并带教年轻中医人才,实行“一对一”全方位的带教计划及实施方案,共有指导老师25人,带教初级人员25人,整理和提炼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提高自身中医理论与临床水平,提高临床疗效,并与科研相结合,真正做到时间落实,内容落实,质量考核落实。全院积极开展“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活动,加强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的继续培养、教育。随着各临床科室中医教研组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各专科医、教、研各项工作,形成了名医带名科、建名院、育新人的良好局面。
同时,我院积极创造机会,鼓励条件好的青年人外出进修学习,近两年来医院先后派出30余人赴省级以上医院深造,90余人参加了各类短期中医诊疗新技术和中医院规范化管理学习班。使医院与外界先进经验和技术信息互通互享,引进了新技术,拓宽了业务范围。
8 注重科研、教学,研发本院特色制剂是巩固中医药事业的重要措施
近年来,我院进一步加大临床科研、教学力度,建立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等教研室,全院每年接纳各类实习、进修人员100余人。医院要求各级专业技术人员除完成医学继续教育学分和“三基知识”培训外,还必须参加医院安排的各项学术活动和科研工作。2009年度举行全院性学术讲座9次,参加人员500余人次。
对在职中医药人员及新分配上岗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系统的体格检查和临床工作技能技巧、经典著作、各家学说、名医医案的学习与研究等,医院组织查阅学习笔记和临床心得并进行考核。
我院要求副高职称以上人员年内必须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篇,鼓励中、初级人员每人撰写学术论文一篇,对优秀论文医院将安排全院性学术交流会一次,并予以奖励。近3年,全院各级专业技术人员在省级以上刊物共发表论文165篇。医院鼓励临床各科均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近3年共有30余项医疗、护理、药剂科研课题获奖,仅2009年有9项课题获市级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2项,有10项课题通过技术鉴定,有8项课题申报立项。
我院积极支持疗效确切、比较成熟的科研项目开发应用,目前已有20余种科研制剂院内使用,其中获省级主管部门审批的省内推广科研制剂10种。
9 项目建设
中药制剂能力项目建设投入100万元,已建成中药制剂实验室,并通过二级实验室评审,制剂生产线已投入使用。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中医医院74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