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曾写过《高校音乐学专业声乐理论课的教学现状分析》一文,本文就这个问题继续延伸,从多个层面探究这个问题。
关键词:高校 音乐学专业 现状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1-0121-02
一、声乐理论课的开设时间
从开设这门课的院校来看,开课时间的问题有待商讨。从大一到大四是四年的时间,那么在哪一学年开这门课更合适呢?有的老师建议,按照内容来看,基础性的知识从大一开始学习,艺术表现力的知识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歌唱技能之后,在大三以后再涉猎就行。但本人认为,在大一集中开设一学年的时间就可以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大一刚刚入学,学生急需要了解声乐理论的有关基础知识,同时配合专业教师的声乐小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半学期就可以把这方面的内容讲述完。按照内容的先后顺序,关于艺术表现力的内容排到大一的下半学期来学习,此时,学生已經进入大学半年,声乐技巧慢慢进步,思维方式逐步开阔,心智进一步成熟,文化底蕴也渐渐深厚,对于艺术表现力的内容理解起来已经没有了难度。所以完全可以利用大一一学年的时间完成声乐理论课的学习。有的人认为,艺术表现力的内容如果学的太早不利于掌握,原因是学生的内心还不够成熟,需要经过两三年的磨练和沉淀。这道理从表面听起来是对的,但很多学生并不完全都是年龄越大心智就越成熟的,很多孩子从小就有艺术表现力,有的人三四十岁了唱起歌还像一杯白开水,三四十岁的人的艺术表现力还不如一个孩子。也就是说,艺术表现力的问题并完全是年龄越大效果就越好的,正如一个人的修养,与年龄大小并无直接的关系,与学习好坏也无直接的关系,修养最主要的是与家教有关系。俞敏洪讲过:“教书的是老师,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所以,对于这种情况的学生来讲,即使到了大四再讲歌唱的艺术表现力,该没效果还是没效果。关键的问题是声乐理论课和声乐小课的配合。声乐理论课是声乐小课的延伸和辅助,声乐小课是声乐理论课的“实践基地”。声乐理论课的上课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现代多媒体的应用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直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在讲述喉结下放、咽壁如何立起来、声带如何振动的时候,教师可以把它做成PPT,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歌唱时口咽腔的状态。在声乐小课上,由于琴房条件的限制,教师一般单靠口说的方式教学,无论是举例子也好,启发式教学也好,都是抽象的,怎么都不如在声乐理论课上用PPT教学更直观。对于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较强的学生还好说,反之,学生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二、声乐理论课的上课方式
声乐小课的上课方式一般是抽象大于具体。我们知道,“抽象”的东西就是不能被人们的感官所直接把握的东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声乐老师在课上用的最多的词语之一还有“感觉”一词,心理学上对感觉的解释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我们各种感官系统的一种个体属性直接的反应。”既然如此,那么“具体”的声乐概念有谁来解释?那就是声乐理论课。声乐技能小课不是孤立的,声乐理论课也不是“世外桃源”,这两门课其实是相互依存、携手前进的。正如一棵树的主干和树枝树叶的关系,如果把声乐技能课看做是主干,那么声乐理论课就是依存在主干上的树枝树叶。树枝枝繁叶茂了,才能证明主干是茁壮的。亦或说,树干的茁壮和枝繁叶茂的树枝树叶是相互依存的,缺少哪一方面都不可能成为一棵伟岸挺拔、健康成长的树。但是现实中,我们已经习惯了一提到“声乐”就理解成为了单一的声乐小课,声乐理论知识成了虚伪缥缈、可有可无的知识。就像一棵表象看起来主干很挺拔的树,但是枯枝叶少,没有人相信,这棵树是茁壮成长的。
声乐理论课的授课最好是有专人负责讲授,不能每学年都换,授课老师太随意了就显得不够重视,关键问题是声乐理论课的知识不是一学年就能研究透彻的。教授声乐理论课的老师不只是要唱的好,还要有文化底蕴和理论高度。有的学校可能觉得某位声乐老师唱得一般,那就安排他去教授声乐理论课。这样的安排非常不可取。比如高中的艺考,有的学生从小就有音乐天赋,而且很多学生从小就学习某件乐器,高中阶段文化课也不错,但是酷爱音乐,所以选择了报考音乐专业。这样的学生进入大学,甚至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之后肯定在音乐方面有所建树的。而另一类学生,是因为快临近高三的时候发现文化课一般,就被动的选择了音乐专业来参加艺考,除非这样的学生确有音乐天赋,否则的话,这样的考生即使费劲心思考上了大学,将来也大都不会在这方面有令人满意的结果。那么让一个唱得不好的声乐老师去教声乐理论课是不是同样的道理?
三、声乐理论课的开设面对的对象问题
有观点认为,声乐理论课只面对声乐主项的学生开设就可以了。这样的想法最好不要有。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是将来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师这个行业,既然如此,就需要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各门课程都要全面学习,整体掌握。无论是声乐主项还是副项,都需要了解声乐理论知识。就像我们高中阶段,无论文科还是理科都必须学习语文一样,语文是所有科目的基础课。又比如我们从小学习语文必须从拼音和偏旁部首开始学习一样,唯有如此,不认识的字就可以毫不费力的用拼音或者偏旁部首的方式查字典,才能在学习中迅速掌握更多的词汇。或许有人说,在拼音发明之前中国人不是照样认字吗?但是每个人都清楚,中国自古以来世世代代的文盲率有多高!不说遥远的古代,单说清朝有了《康熙字典》之后,每个字的拼法都是用汉字标注汉字,比如课程的“课”字,《康熙字典》是这样标注的:“从苦卧切科去声”。按照现在的解释就是:先发“苦”字的声母K,再发“卧”字的韵母o和“科”字的韵母e,读去声,也就是现在的四声,连起来读出来的音就是“课”字的读音。而现在我们“课”字的拼音只有两个字母ke就够了。试想,你连“从、苦、卧、切、科、去、声”这七个字都不认识,怎么拼出“课”字的读音?你不去硬背过千儿八百的基础汉字就不能保证你会查《康熙字典》!如果没有误差,《康熙字典》只是偏旁就有262个之多,而《现代汉语词典》已经缩减了,但还有188个部首,而拼音只有26个字母。你说哪样学起来简单?据统计,清朝18-19世纪全国范围内男性识字率为30%-45%, 女性为2%-10%,反过来讲也就是说,18-19世纪全国范围内男性文盲率为55-70%,女性为90-98%。到了1949年建国初期全国文盲率大约还有80%,建国后,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经过多位专家的努力,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颁布《汉语拼音方案》,截止2016年,全国文盲率为8.72%,而这个数目一般都是60岁以上的人,也就是说青壮年的文盲率已经很少,据调查大约是3.58%,而且大都是偏远地区。说这个问题并没有跑题。我们的意思是:同样的道理,声乐理论课的开设和怎样开设声乐理论课,就是为了辅助声乐小课,迅速提升声乐技巧和技能的掌握,为全面培养声乐人才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校 音乐学专业 现状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1-0121-02
一、声乐理论课的开设时间
从开设这门课的院校来看,开课时间的问题有待商讨。从大一到大四是四年的时间,那么在哪一学年开这门课更合适呢?有的老师建议,按照内容来看,基础性的知识从大一开始学习,艺术表现力的知识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歌唱技能之后,在大三以后再涉猎就行。但本人认为,在大一集中开设一学年的时间就可以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大一刚刚入学,学生急需要了解声乐理论的有关基础知识,同时配合专业教师的声乐小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半学期就可以把这方面的内容讲述完。按照内容的先后顺序,关于艺术表现力的内容排到大一的下半学期来学习,此时,学生已經进入大学半年,声乐技巧慢慢进步,思维方式逐步开阔,心智进一步成熟,文化底蕴也渐渐深厚,对于艺术表现力的内容理解起来已经没有了难度。所以完全可以利用大一一学年的时间完成声乐理论课的学习。有的人认为,艺术表现力的内容如果学的太早不利于掌握,原因是学生的内心还不够成熟,需要经过两三年的磨练和沉淀。这道理从表面听起来是对的,但很多学生并不完全都是年龄越大心智就越成熟的,很多孩子从小就有艺术表现力,有的人三四十岁了唱起歌还像一杯白开水,三四十岁的人的艺术表现力还不如一个孩子。也就是说,艺术表现力的问题并完全是年龄越大效果就越好的,正如一个人的修养,与年龄大小并无直接的关系,与学习好坏也无直接的关系,修养最主要的是与家教有关系。俞敏洪讲过:“教书的是老师,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所以,对于这种情况的学生来讲,即使到了大四再讲歌唱的艺术表现力,该没效果还是没效果。关键的问题是声乐理论课和声乐小课的配合。声乐理论课是声乐小课的延伸和辅助,声乐小课是声乐理论课的“实践基地”。声乐理论课的上课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现代多媒体的应用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直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在讲述喉结下放、咽壁如何立起来、声带如何振动的时候,教师可以把它做成PPT,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歌唱时口咽腔的状态。在声乐小课上,由于琴房条件的限制,教师一般单靠口说的方式教学,无论是举例子也好,启发式教学也好,都是抽象的,怎么都不如在声乐理论课上用PPT教学更直观。对于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较强的学生还好说,反之,学生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二、声乐理论课的上课方式
声乐小课的上课方式一般是抽象大于具体。我们知道,“抽象”的东西就是不能被人们的感官所直接把握的东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声乐老师在课上用的最多的词语之一还有“感觉”一词,心理学上对感觉的解释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我们各种感官系统的一种个体属性直接的反应。”既然如此,那么“具体”的声乐概念有谁来解释?那就是声乐理论课。声乐技能小课不是孤立的,声乐理论课也不是“世外桃源”,这两门课其实是相互依存、携手前进的。正如一棵树的主干和树枝树叶的关系,如果把声乐技能课看做是主干,那么声乐理论课就是依存在主干上的树枝树叶。树枝枝繁叶茂了,才能证明主干是茁壮的。亦或说,树干的茁壮和枝繁叶茂的树枝树叶是相互依存的,缺少哪一方面都不可能成为一棵伟岸挺拔、健康成长的树。但是现实中,我们已经习惯了一提到“声乐”就理解成为了单一的声乐小课,声乐理论知识成了虚伪缥缈、可有可无的知识。就像一棵表象看起来主干很挺拔的树,但是枯枝叶少,没有人相信,这棵树是茁壮成长的。
声乐理论课的授课最好是有专人负责讲授,不能每学年都换,授课老师太随意了就显得不够重视,关键问题是声乐理论课的知识不是一学年就能研究透彻的。教授声乐理论课的老师不只是要唱的好,还要有文化底蕴和理论高度。有的学校可能觉得某位声乐老师唱得一般,那就安排他去教授声乐理论课。这样的安排非常不可取。比如高中的艺考,有的学生从小就有音乐天赋,而且很多学生从小就学习某件乐器,高中阶段文化课也不错,但是酷爱音乐,所以选择了报考音乐专业。这样的学生进入大学,甚至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之后肯定在音乐方面有所建树的。而另一类学生,是因为快临近高三的时候发现文化课一般,就被动的选择了音乐专业来参加艺考,除非这样的学生确有音乐天赋,否则的话,这样的考生即使费劲心思考上了大学,将来也大都不会在这方面有令人满意的结果。那么让一个唱得不好的声乐老师去教声乐理论课是不是同样的道理?
三、声乐理论课的开设面对的对象问题
有观点认为,声乐理论课只面对声乐主项的学生开设就可以了。这样的想法最好不要有。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是将来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师这个行业,既然如此,就需要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各门课程都要全面学习,整体掌握。无论是声乐主项还是副项,都需要了解声乐理论知识。就像我们高中阶段,无论文科还是理科都必须学习语文一样,语文是所有科目的基础课。又比如我们从小学习语文必须从拼音和偏旁部首开始学习一样,唯有如此,不认识的字就可以毫不费力的用拼音或者偏旁部首的方式查字典,才能在学习中迅速掌握更多的词汇。或许有人说,在拼音发明之前中国人不是照样认字吗?但是每个人都清楚,中国自古以来世世代代的文盲率有多高!不说遥远的古代,单说清朝有了《康熙字典》之后,每个字的拼法都是用汉字标注汉字,比如课程的“课”字,《康熙字典》是这样标注的:“从苦卧切科去声”。按照现在的解释就是:先发“苦”字的声母K,再发“卧”字的韵母o和“科”字的韵母e,读去声,也就是现在的四声,连起来读出来的音就是“课”字的读音。而现在我们“课”字的拼音只有两个字母ke就够了。试想,你连“从、苦、卧、切、科、去、声”这七个字都不认识,怎么拼出“课”字的读音?你不去硬背过千儿八百的基础汉字就不能保证你会查《康熙字典》!如果没有误差,《康熙字典》只是偏旁就有262个之多,而《现代汉语词典》已经缩减了,但还有188个部首,而拼音只有26个字母。你说哪样学起来简单?据统计,清朝18-19世纪全国范围内男性识字率为30%-45%, 女性为2%-10%,反过来讲也就是说,18-19世纪全国范围内男性文盲率为55-70%,女性为90-98%。到了1949年建国初期全国文盲率大约还有80%,建国后,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经过多位专家的努力,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颁布《汉语拼音方案》,截止2016年,全国文盲率为8.72%,而这个数目一般都是60岁以上的人,也就是说青壮年的文盲率已经很少,据调查大约是3.58%,而且大都是偏远地区。说这个问题并没有跑题。我们的意思是:同样的道理,声乐理论课的开设和怎样开设声乐理论课,就是为了辅助声乐小课,迅速提升声乐技巧和技能的掌握,为全面培养声乐人才起到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