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标识是视觉识别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综合解决信息的传递、识别、以及视觉形象展示的重要作用。而标识的信息传达、识别等表现形式与色彩的应用密切相关,色彩透过视觉开始,它不仅是一种视觉语言,更是传播情感的途径,作为具有传媒特性的标识,为了在最有效的空间内实现所有的视觉识别功能,在标识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标识本身图形艺术的设计,同时也要注意到标识设计中的色彩应用。
关键词 标识设计 视觉形象 色彩心理 色彩应用
标识设计创造性地探求恰当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锤炼出精当的艺术语言,需使所设计的标识具有高度的整体美感、获得最佳视觉效果,在现代标识设计中,色彩的运用越来越生动,标识设计的不饱和色彩理论逐渐退潮,取而代之的是色彩的浓度。在标识文化发展史上,色彩的地位十分重要,作为非语言形式的标识语,所要传达的信息十分有限,而色彩以其明快、醒目的視觉传达特征与象征性力量发挥着巨大的威力。
一、标识色彩的意义
由于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大大加快,各种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使得现代人每天都能接触到大量企业标识或商品商标标记。这就要求标识要同信号一样,具有高度的识别性,使公众在众多标识中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标识中,在最短的时间里对某一标识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如果说包装色彩是在营销第一线接触、吸引公众的因素,那么标识色彩是最集中、最恒定、最大量的色彩识别因素。不管包装设计怎样变化,标识的色彩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在标识设计中采用标准色、不但能够起到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增强公众的记忆力,从而使消费者对该标识留下深刻的个性印象,并进一步熟悉记忆,引发联想,产生感情定势,建立消费信心。
二、标识色彩的配置
标识图形的色彩配置着重应考虑到各种色相明度、纯度之间的关系,研究人们对不同颜色的感受和爱好。标识色彩的具体要求是用色单纯,最好用一种色彩来统一图形,否则会给人一种零乱、难识的感觉,使标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一)原色配合形式:原色的颜色单纯、强烈、鲜艳夺目,艺术效果和传播效果显著。
(二)同类色配合形式:只选择一种颜色,采用依靠色彩明亮度变化的办法,既有单色的整体统一感,细看又有相对丰富的色差变化,统一中有变化,其色彩对比主要通过明度来表现。
(三)补色配合形式:这种色彩配置,对比鲜明,其效果强烈、鲜明,具有明快、饱满、活跃、令人兴奋等特点,相对于单色和同类色应用来说,色彩统一性较弱,不易形成主色调。但由于色彩间的差异较大,视觉冲击力较强,往往能有效地吸引受众视线,便于信息的传达。
(四)调和色配合形式:调和色就是两个以上的色彩,协调的组织在一起,使人视觉和心理感觉愉悦的色彩搭配效果。色彩的调和包括明度、色相、纯度、面积的调和。其特征是通过对色调的精致化选择,使标识中各色彩之间的关系显得柔和、雅致,形成具有共同色素的调子,给人以协调、优雅的视觉和心理享受。
(五)渐变色形式:色彩的渐变形式主要是指色彩三要素的渐变,即明度渐变、纯度渐变、色相渐变。明度渐变是通过一个或多个色彩的深浅、明暗逐层的变化过程,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光感、空间感,丰富而细腻的色彩明度变化层次,给人以视觉上的秩序美感;纯度推移是将色彩按等差级数系列的顺序 由鲜到灰或由灰到鲜进行排列组合的一种渐变形式;色相渐变是由一个色相到另一个或多个色相的的逐渐变化过程,通过色相之间的推移,增强画面的色相变化,呈现出一种有序地色相递增或递减的视觉效果,使人感受到色相的直觉力量。在标识设计中,色相渐变的形式多用以表现主题的丰富多彩。
三、标识色彩心理
色彩具有一定的含义和感情上的象征意义,例如:红色象征热情积极,具有较佳的明视效果之外,更被用来传达有活力;蓝色象征着沉稳冷静,一般强调科技、效率的商品或企业形象,大多选用蓝色作为标准色;绿色象征着清爽,理想,希望,生长的含义,一般的医疗机构场所,常采用绿色来作空间颜色规划即标示医疗用品等。因此,在标识设计中,色彩的选择与形态的确定同样重要,在决定色彩时,同样也要经过调查与研究,使色彩与标识相结合,以显示标识内在的性质与内涵。例如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会标中,由蓝、黄、黑、绿、红5种颜色,其中蓝色代表欧洲,绿色代表大洋洲,黄色代表亚洲,黑色代表非洲,红色代表美洲。这个例子说明了色彩反应在标识上的意义与作用,作为世界性的标识,色彩的应用多样与一般标识色彩的配置存在或多或少的区别,这取决于标识的应用范围以及应用功能。
在标识信息传达的过程中,色彩信息传播的速度,比图形给人的视觉冲击力更强更快,运用色彩的感觉与联想信息,对激发消费者的感情心理与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标识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色彩的厚重感、空间感、色彩的感情、色彩的面积以及色彩与现实环境的结合,直观的讲,色彩能够唤醒受众群体的情感,所以,不论在标识设计还是其它的设计过程中,良好的使用色彩不仅能够使设计本身完整的表现出设计的含义与理念,同时也为设计添加了丰富多彩的感情。
参考文献:
[1]金容淑.设计中的色彩心理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2]周建国.标志设计[M].科学出版社,2011.
[3]钱志扬.设计色彩[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4](日)夏井芸华.标志设计[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编辑 郑云东)
关键词 标识设计 视觉形象 色彩心理 色彩应用
标识设计创造性地探求恰当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锤炼出精当的艺术语言,需使所设计的标识具有高度的整体美感、获得最佳视觉效果,在现代标识设计中,色彩的运用越来越生动,标识设计的不饱和色彩理论逐渐退潮,取而代之的是色彩的浓度。在标识文化发展史上,色彩的地位十分重要,作为非语言形式的标识语,所要传达的信息十分有限,而色彩以其明快、醒目的視觉传达特征与象征性力量发挥着巨大的威力。
一、标识色彩的意义
由于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大大加快,各种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使得现代人每天都能接触到大量企业标识或商品商标标记。这就要求标识要同信号一样,具有高度的识别性,使公众在众多标识中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标识中,在最短的时间里对某一标识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如果说包装色彩是在营销第一线接触、吸引公众的因素,那么标识色彩是最集中、最恒定、最大量的色彩识别因素。不管包装设计怎样变化,标识的色彩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在标识设计中采用标准色、不但能够起到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增强公众的记忆力,从而使消费者对该标识留下深刻的个性印象,并进一步熟悉记忆,引发联想,产生感情定势,建立消费信心。
二、标识色彩的配置
标识图形的色彩配置着重应考虑到各种色相明度、纯度之间的关系,研究人们对不同颜色的感受和爱好。标识色彩的具体要求是用色单纯,最好用一种色彩来统一图形,否则会给人一种零乱、难识的感觉,使标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一)原色配合形式:原色的颜色单纯、强烈、鲜艳夺目,艺术效果和传播效果显著。
(二)同类色配合形式:只选择一种颜色,采用依靠色彩明亮度变化的办法,既有单色的整体统一感,细看又有相对丰富的色差变化,统一中有变化,其色彩对比主要通过明度来表现。
(三)补色配合形式:这种色彩配置,对比鲜明,其效果强烈、鲜明,具有明快、饱满、活跃、令人兴奋等特点,相对于单色和同类色应用来说,色彩统一性较弱,不易形成主色调。但由于色彩间的差异较大,视觉冲击力较强,往往能有效地吸引受众视线,便于信息的传达。
(四)调和色配合形式:调和色就是两个以上的色彩,协调的组织在一起,使人视觉和心理感觉愉悦的色彩搭配效果。色彩的调和包括明度、色相、纯度、面积的调和。其特征是通过对色调的精致化选择,使标识中各色彩之间的关系显得柔和、雅致,形成具有共同色素的调子,给人以协调、优雅的视觉和心理享受。
(五)渐变色形式:色彩的渐变形式主要是指色彩三要素的渐变,即明度渐变、纯度渐变、色相渐变。明度渐变是通过一个或多个色彩的深浅、明暗逐层的变化过程,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光感、空间感,丰富而细腻的色彩明度变化层次,给人以视觉上的秩序美感;纯度推移是将色彩按等差级数系列的顺序 由鲜到灰或由灰到鲜进行排列组合的一种渐变形式;色相渐变是由一个色相到另一个或多个色相的的逐渐变化过程,通过色相之间的推移,增强画面的色相变化,呈现出一种有序地色相递增或递减的视觉效果,使人感受到色相的直觉力量。在标识设计中,色相渐变的形式多用以表现主题的丰富多彩。
三、标识色彩心理
色彩具有一定的含义和感情上的象征意义,例如:红色象征热情积极,具有较佳的明视效果之外,更被用来传达有活力;蓝色象征着沉稳冷静,一般强调科技、效率的商品或企业形象,大多选用蓝色作为标准色;绿色象征着清爽,理想,希望,生长的含义,一般的医疗机构场所,常采用绿色来作空间颜色规划即标示医疗用品等。因此,在标识设计中,色彩的选择与形态的确定同样重要,在决定色彩时,同样也要经过调查与研究,使色彩与标识相结合,以显示标识内在的性质与内涵。例如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会标中,由蓝、黄、黑、绿、红5种颜色,其中蓝色代表欧洲,绿色代表大洋洲,黄色代表亚洲,黑色代表非洲,红色代表美洲。这个例子说明了色彩反应在标识上的意义与作用,作为世界性的标识,色彩的应用多样与一般标识色彩的配置存在或多或少的区别,这取决于标识的应用范围以及应用功能。
在标识信息传达的过程中,色彩信息传播的速度,比图形给人的视觉冲击力更强更快,运用色彩的感觉与联想信息,对激发消费者的感情心理与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标识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色彩的厚重感、空间感、色彩的感情、色彩的面积以及色彩与现实环境的结合,直观的讲,色彩能够唤醒受众群体的情感,所以,不论在标识设计还是其它的设计过程中,良好的使用色彩不仅能够使设计本身完整的表现出设计的含义与理念,同时也为设计添加了丰富多彩的感情。
参考文献:
[1]金容淑.设计中的色彩心理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2]周建国.标志设计[M].科学出版社,2011.
[3]钱志扬.设计色彩[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4](日)夏井芸华.标志设计[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编辑 郑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