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共安排了4次综合性学习。将综合性学习单元中的学习内容设计成适切、多元的学习活动,能够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延展学生语文实践的深度与广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尝试的策略有:分析教材和学情,发现“问题”;盘点资源,构建情境;重组学习素材,设计“活动链”;细化学习任务,明确细则。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问题情境活动链评价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涉及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有:三年级下册和四年级下册的“中华传统节日”“轻叩诗歌大门”,均设置在阅读单元后,与阅读教学相融合;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下册以单元整组的形式,编排了“遨游汉字王国”和“难忘小学生活”。以单元整组的形式编排的综合性学习主要由前言和具体活动板块组成。具体活动板块又分为“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部分。“前言”主要揭示活动主题,把学生带入综合性学习情境。“活动建议”提示具体的活动任务,包括活动内容和方式,目的在于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带动整个单元的学习。“阅读材料”围绕活动主题从多个角度编排若干篇文章,辅助学生完成综合性学习活动任务。由于“阅读材料”以选文的方式呈现,类似于阅读单元的课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内容需要,在学习活动的准备、开展、展示交流等不同阶段,灵活使用“阅读材料”。
综合性学习强调合作精神,重视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注重教师在各个环节的指导作用。将综合性学习内容设计成适切、多元的学习活动,能够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延展学生语文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中立体地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升语文素养。本文以五年级下册“遨游汉字王国”为例,谈谈综合性学习内容教学尝试。
一、分析教材和学情,发现“问题”
这里所说的问题,指探究性问题,它立足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而设。不难发现,五年级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是建立在三、四年级综合性学习的基础上的,同时又为六年级的单元整组综合性学习做铺垫。有了三、四年级的综合性学习经历,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到了五、六年級,就可以确定有一定深度的探究性问题,设计历时较长、任务较多的语文学习活动。
“遨游汉字王国”单元导语在揭示人文主题“横竖撇捺有乾坤,一笔一画成文章”的同时,通过语文要素“感受汉字的趣味,了解汉字文化”“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揭示本单元教学的核心目标。教材编写者为本次综合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教师需要认真研读这些学习素材,理解其中蕴含的学科本质以及重要学习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与结构,发现需要学生探究的“真问题”,并据此设计学习活动。
“遨游汉字王国”单元编排了“汉字真有趣”与“我爱你,汉字”两个活动板块,每个活动板块都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汉字真有趣”中的“活动建议”,要求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了解汉字;提供了“搜集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搜集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故事等资料,办一次趣味汉字交流会”两条路径。对于搜集资料的方法,教材提供了“查找图书、网络搜索、请教别人”三种方法。这部分的“阅读材料”包括《字谜七则》《门内添“活”字》《有意思的谐音》《“枇杷”和“琵琶”》《有趣的形声字》。“我爱你,汉字”中的“活动建议”要求学生为汉字的规范使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提供了两条建议:一是搜集更多的资料,围绕汉字历史、汉字书法或其他感兴趣的与汉字有关的内容,开展简单的研究;二是调查同学的作业本、街头招牌、书籍报刊等,围绕生活中用字不规范的情况,开展简单的研究。“阅读材料”包括《汉字字体的演变》《甲骨文的发现》《书法欣赏》《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必要性》《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这些“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大体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了解有关汉字的知识,以及汉字的基本特点、历史演变等;第二类,了解汉字的独特表现形式,如字谜、谐音、汉字书法(匾额、剪纸、扇面、印章等)等;第三类,了解典型的汉字文化现象,如书法艺术、姓氏文化等;第四类,了解关于汉字规范使用的情况。由此可见教材编写者预设的教学逻辑:先以汉字独特的演变故事、表现形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搜集资料、调查研究等方式,进一步丰富汉字知识储备,了解汉字文化现象,关注汉字规范问题;最后将视角转向自主探究,让学生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展现个人学习成果,使他们在愉快的汉字学习之旅中,产生对祖国文字由衷的热爱之情,树立文化自信。整条逻辑线呈现出让学生经历由“趣”生“爱”的过程。
落实到具体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生命状态”设计真实而独特的学习活动。课前,笔者先对本班学生做了访谈。当问到“你认为我们为什么要完成这个单元的学习活动”时,学生几乎都能说出“作为中国人,我们要了解汉字的历史”“我们要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要爱汉字”这样的话语;但当问到“你认为我们可以为汉字的规范使用做些什么”时,学生给出的回答便是“写一条宣传语”“告诉同学们不要写错字”……可见,不少学生都认为“规范使用汉字”是别人的事儿,和自己没有关系。他们所讲的“我们要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要爱汉字”等还停留在口号层面,对“汉字”的认知水平及情感态度与本次综合性学习目标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只有找出学生真正感兴趣、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核心问题,并据此设计真实的学习活动,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对汉字的“趣”和“爱”。
在此基础上,笔者又依据平日的观察,选择了两个“触发点”,引发学生对汉字文化的认知。首先,展示了一组本班学生课外学习班的情况统计数据:100%的学生报了英语学习班,只有1名学生报了书法班,仅占全班人数的2%。接着,展示本班学生各学科作业中书写不规范的字迹照片。“双石”激起千层浪,一阵沉默后,有学生说:“其实包括我自己在内,大家现在更重视英语学习,不太在意是否了解汉字知识,能否把汉字写好。”“要是中国人都不重视学习汉字了,几代人之后,汉字就要失传了,那可不得了。”“将来都用电脑、手机打字了,大家越来越不关注书法了,那这一传统文化岂不是要绝迹了,我们一定要保护好书法艺术。”……最后,大家都认为“挖掘汉字文化精华,传承汉字文化”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据此,笔者郑重板书“遨游汉字王国”,激励学生带着自己关切的问题启动此次语文综合性学习。 二、盘点资源,构建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的保持与学习的持续离不开优质学习活动的保驾护航,而优质学习活动的设计与推进,又离不开适切学习情境的创设。
综观综合性学习内容的情境创设,三年级下册的“中华传统节日”和六年级下册的“难忘小学生活”都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将活动置于真实生活情境之中即可;四年级下册的“轻扣诗歌大门”和五年级下册的“遨游汉字王国”内容较为抽象,需要教师在设计学习活动之前先对学习内容做“情境化”处理。如何完成“情境化”处理?笔者以为,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点”“问题点”,盘点身边的可用资源,链接学生生活、联系校园活动,使学生在一段时间之内都处于真实的学习情境之中。
“遨游汉字王国”单元的教学中,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笔者搜集身边与本次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寻找可以支撑“遨游汉字王国”这一主题的真实而鲜活的学习情境。盘点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后,笔者发现学校的“角落课程”(一项由学生自主选择主题开展研究的校本特色微课程)正在招标,便决定把此次综合性学习整合到“‘角落课程’招标”活动之中。师生共同头脑风暴,学习蓝图徐徐展开:本班将以“遨游汉字王国”为主题正式加入“‘角落课程’招标”活动,本班40名学生自愿结成5个“角落课程”筹备小组,在未来两周内分头设计并实施“角落课程”,并制作视频课程;两周后的班会课,召开班级招标会,投票选出2门课程,代表班级参加学校“‘角落课程’招标会”。由此,以真情境支持的学习活动方案逐渐明朗:以“遨游汉字王国”为主题设计并实施“角落课程”是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核心任务,“角落课程”视频是课程学习成果的表现形式。
“‘角落课程’招标会”的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5个小组都铆足了劲投入筹备状态。没有督促,学生反复研读教材中的学习素材,更有不少学生将搜罗到的各种有关汉字的书籍、实物等源源不断地带到“班级图书角”。
三、重组学习素材,设计“活动链”
综合性学习的推进主要通过语文要素提出活动总目标,通过每个板块的“活动建议”渗透分目标,又借助丰富的阅读材料为活动提供素材。教师要认真解读甚至重组这些素材,并依托学情,围绕活动目标设计“活动链”,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实施提供可参考的路径。
当学生身處真实情境中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时,笔者对“遨游汉字王国”单元的学习素材做了优化重组。如基于学生筹备“角落课程”的真实需求,将教材中两个“活动建议”中提供的搜集资料的学习内容细化为:每个小组确定“角落课程”专题后,运用查找图书、网络搜索、请教别人等方法搜集整理资料,为课程设计搜罗素材;将身边可利用的汉字资源,如国家图书馆的经典展览《汉字里的中国》与教材“阅读材料”中的《有趣的形声字》《汉字字体的演变》《甲骨文的发现》融合起来,作为课程研发的一部分;组织学生参观国家图书馆,聆听汉字文化讲座,现场与讲解员对话,及时抓取、记录汉字资料,将其与教材内容重组,成为课程的一部分;约请班级课外学习书法的学生和家长(资深书法爱好者)为大家现场泼墨,并做讲解,及时将这些素材整合重组到课程开发中。
经过反复重组、调整,我们形成了由8个活动串联而成的“活动链”:
活动1:走进“汉字王国”,储备“角落课程”选题资源。参观国家图书馆“汉字里的中国”专题展览,感受汉字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在学习单中记录感兴趣的问题,为小组“角落课程”的选题做准备。
活动2:组织选题评审会,确定“角落课程”选题。结合已有的资料,选择并确定要探究的专题,填写小组选题申报书。组织选题评审会,指导各小组优化并最终确定选题。
活动3:聚焦选题展开研究,完成研究报告。依据选题列出具体的研究问题,借助课本中提供的搜集资料的方法,搜集、整理资料,为解决研究问题做准备。记录研究过程,完成研究报告。
活动4:转化研究成果,形成课程方案。从研究报告中选择“角落课程”的内容,设计授课方式,形成课程方案。
活动5:明确任务分工,预演授课过程。依据课程方案明确分工,每人承担一项授课任务,如讲解某一项内容、制作课件等。形成授课脚本,合作演练“角落课程”授课过程。
活动6:求助信息技术学科老师,完成视频录制。语文课代表统筹安排各小组视频课程录制时间及相关细节。与信息技术学科老师沟通,完成视频课程的录制。
活动7:召开“班级招标会”,评选优秀作品。组织召开“班级招标会”,展示各小组“角落课程”视频,以现场答辩的方式陈述设计、实施并录制授课过程。投票选出2门课程。
活动8:制作班级网页,收藏研究成果。借助班级网页保留各小组制作“角落课程”的过程及成果。设置“留言区”,回顾制作“角落课程”的经历,交流学习收获,收藏课程研究成果。继续关注汉字知识、文化等,不断优化“角落课程”。
由单元学习总目标连接和驱动的8个连续推进的学习活动,构成了一个完整、连续、有价值的“活动链”,体现了综合性、实践性的言语活动本质。这样的“活动链”既是依据学习目标对课内外各种学习资源的整合与重组,又是对本次综合性学习“情境化”地分解与细化,能够有效推进学习活动的开展。
四、细化学习任务,明确细则
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在真情境中形成“活动链”后,教师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每一项活动中的学习任务,即将分布在各个活动中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具体可行的言语任务,并通过适时评价明确活动细则。以“活动2”为例,阐述做法。
(一)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明晰任务要求
以可视化的方式描述和展示学习成果,能够清晰再现学生的思考、探究过程,便于教师及时引导,使学生明晰任务要求。
“组织选题评审会,确定‘角落课程’选题”的核心任务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交选题申报书。据此,各小组展开交流讨论,展示学习过程:(1)写出确定的选题,表述清楚明白,字迹工整;(2)列出选题理由,语言流畅,字迹工整;(3)提供小组讨论纪要;(4)提供一份查阅资料清单。这个过程清单只是大概列出了要做的事,过于笼统。于是,笔者分别对四个过程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第一条,加入“选题名称不超过15个字”;第二条,加入“选题理由不少于3条”;第三条,加入“讨论纪要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可以是附录的形式,可以是图片、表格等形式,要点需清晰,不超过300字”;第四条,加入“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示资料清单,可以是附录的形式,可以是图片、表格等形式”。如此,任务要求就更为明晰,能为学生活动的开展提供行为指引,使学生明白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而且,每一项任务要求都指向“语言文字的运用”,如讨论选题时必然要倾听他人的建议,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习回应、沟通;要提炼、概括所搜集的资料……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正是将知识应用于不同的“语境”,有利于实现对语文知识“深切的了解与灵活的应用”。 (二)提供可参考的学习路径,展示任务流程
综合性学习能让学生在完成活动任务的过程中感到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但也容易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迷失方向”,此时就需要教师在明确任务内容与要求的同时,为学生完成任务提供可参考的学习路径。
活动2中,笔者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流程建议:(1)小组内头脑风暴,每个人提出感兴趣的选题;(2)小组自由讨论,确定2个选题方向;(3)个人依据任务分工,分头搜集资料,初步整理;(4)小组研讨,汇报分享资料,确定1个选题;(5)再次分头搜集资料,小组内汇报,完成资料筛选,初步形成资料目录;(6)小组研讨,商议填写选题表;(7)参加班级选题评审会,汇报小组选题,积极听取意见,修改选题申报表,根据需要再次查找、补充资料;(8)小组研讨,填写选题反思单,梳理总结学习经验。
为学生提供可参考的学习路径,一定要基于对学情的准确把握,切不可越俎代庖,造成“路径束缚”。对于能力较强的小组,可以允许学生自己探索完成任务的路径,教师只要及时根据学生需要提供帮助,或者为出色完成任务的小组提供机会,向全班介绍分享他们的学习流程,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对于能力偏弱的小组,允许其按照教师提供的路径展开学习,在模仿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路径。
(三)准备可调整的指导方案,提供策略支持
明确了任务要求,提供了可参考的路径流程,教师的设计工作远没有结束。每个小组齐头并进开展研究,随时都可能遭遇不同的问题或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储备多套应对指导方案。
在活动2的学习流程中,步骤(3)(5)(7)都涉及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这也是本单元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教师要根据以往学生查找资料的行为,综合各方面的情况,确定指导要点,如关键词的确定、网络搜索引擎的选择、资料的筛选等,准备可调整的指导方案。如,预测学生可能搜集到海量与研究主题相关的资料,无法从中筛选出真正有用、适切的资料,笔者的预设指导方案是:以指导一个小组为例,出示他们找来的所有资料,请全班学生一起帮这个小组筛选,并提炼方法。建议使用的筛选方法有:根据文章题目选取易懂的资料;看文章摘要里的关键词是否符合研究主题;浏览全文,找到写关键词的重点段落,重点读;如果文中有插图或表格,先看这些是否可用;等等。
总之,制订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可调整方案,需把握两个基本原则:其一,共性问题与个性化问题指导相结合;其二,课题集中指导与课下分散交流相结合。
“综合性學习的理念不但要自始至终贯穿于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而且要渗透于语文学习的全部。”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过程,是将真实学情与教材内容相融合的过程;是依据学习目标整合多种学习资源的过程,是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习任务的过程。怎样依据问题创设情境,如何在情境中设计活动,并将活动细化为任务,没有固定的路径可循。但是,紧扣学习目标,牢牢把握住“问题”“情境”“任务”等关键要素,综合性学习内容的教学就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郑桂华.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建议[J].中学语文教学,2017(3).
[2] 郑国民.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徐鹏.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反思性教学建议[J].中学语文教学,2020(1).
[4] 王荣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 陈晓波.“语文·体验性活动链”:背景、内涵与价值[J].中国教师,2017(10).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问题情境活动链评价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涉及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有:三年级下册和四年级下册的“中华传统节日”“轻叩诗歌大门”,均设置在阅读单元后,与阅读教学相融合;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下册以单元整组的形式,编排了“遨游汉字王国”和“难忘小学生活”。以单元整组的形式编排的综合性学习主要由前言和具体活动板块组成。具体活动板块又分为“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部分。“前言”主要揭示活动主题,把学生带入综合性学习情境。“活动建议”提示具体的活动任务,包括活动内容和方式,目的在于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带动整个单元的学习。“阅读材料”围绕活动主题从多个角度编排若干篇文章,辅助学生完成综合性学习活动任务。由于“阅读材料”以选文的方式呈现,类似于阅读单元的课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内容需要,在学习活动的准备、开展、展示交流等不同阶段,灵活使用“阅读材料”。
综合性学习强调合作精神,重视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注重教师在各个环节的指导作用。将综合性学习内容设计成适切、多元的学习活动,能够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延展学生语文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中立体地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升语文素养。本文以五年级下册“遨游汉字王国”为例,谈谈综合性学习内容教学尝试。
一、分析教材和学情,发现“问题”
这里所说的问题,指探究性问题,它立足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而设。不难发现,五年级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是建立在三、四年级综合性学习的基础上的,同时又为六年级的单元整组综合性学习做铺垫。有了三、四年级的综合性学习经历,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到了五、六年級,就可以确定有一定深度的探究性问题,设计历时较长、任务较多的语文学习活动。
“遨游汉字王国”单元导语在揭示人文主题“横竖撇捺有乾坤,一笔一画成文章”的同时,通过语文要素“感受汉字的趣味,了解汉字文化”“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揭示本单元教学的核心目标。教材编写者为本次综合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教师需要认真研读这些学习素材,理解其中蕴含的学科本质以及重要学习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与结构,发现需要学生探究的“真问题”,并据此设计学习活动。
“遨游汉字王国”单元编排了“汉字真有趣”与“我爱你,汉字”两个活动板块,每个活动板块都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汉字真有趣”中的“活动建议”,要求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了解汉字;提供了“搜集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搜集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故事等资料,办一次趣味汉字交流会”两条路径。对于搜集资料的方法,教材提供了“查找图书、网络搜索、请教别人”三种方法。这部分的“阅读材料”包括《字谜七则》《门内添“活”字》《有意思的谐音》《“枇杷”和“琵琶”》《有趣的形声字》。“我爱你,汉字”中的“活动建议”要求学生为汉字的规范使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提供了两条建议:一是搜集更多的资料,围绕汉字历史、汉字书法或其他感兴趣的与汉字有关的内容,开展简单的研究;二是调查同学的作业本、街头招牌、书籍报刊等,围绕生活中用字不规范的情况,开展简单的研究。“阅读材料”包括《汉字字体的演变》《甲骨文的发现》《书法欣赏》《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必要性》《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这些“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大体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了解有关汉字的知识,以及汉字的基本特点、历史演变等;第二类,了解汉字的独特表现形式,如字谜、谐音、汉字书法(匾额、剪纸、扇面、印章等)等;第三类,了解典型的汉字文化现象,如书法艺术、姓氏文化等;第四类,了解关于汉字规范使用的情况。由此可见教材编写者预设的教学逻辑:先以汉字独特的演变故事、表现形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搜集资料、调查研究等方式,进一步丰富汉字知识储备,了解汉字文化现象,关注汉字规范问题;最后将视角转向自主探究,让学生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展现个人学习成果,使他们在愉快的汉字学习之旅中,产生对祖国文字由衷的热爱之情,树立文化自信。整条逻辑线呈现出让学生经历由“趣”生“爱”的过程。
落实到具体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生命状态”设计真实而独特的学习活动。课前,笔者先对本班学生做了访谈。当问到“你认为我们为什么要完成这个单元的学习活动”时,学生几乎都能说出“作为中国人,我们要了解汉字的历史”“我们要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要爱汉字”这样的话语;但当问到“你认为我们可以为汉字的规范使用做些什么”时,学生给出的回答便是“写一条宣传语”“告诉同学们不要写错字”……可见,不少学生都认为“规范使用汉字”是别人的事儿,和自己没有关系。他们所讲的“我们要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要爱汉字”等还停留在口号层面,对“汉字”的认知水平及情感态度与本次综合性学习目标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只有找出学生真正感兴趣、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核心问题,并据此设计真实的学习活动,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对汉字的“趣”和“爱”。
在此基础上,笔者又依据平日的观察,选择了两个“触发点”,引发学生对汉字文化的认知。首先,展示了一组本班学生课外学习班的情况统计数据:100%的学生报了英语学习班,只有1名学生报了书法班,仅占全班人数的2%。接着,展示本班学生各学科作业中书写不规范的字迹照片。“双石”激起千层浪,一阵沉默后,有学生说:“其实包括我自己在内,大家现在更重视英语学习,不太在意是否了解汉字知识,能否把汉字写好。”“要是中国人都不重视学习汉字了,几代人之后,汉字就要失传了,那可不得了。”“将来都用电脑、手机打字了,大家越来越不关注书法了,那这一传统文化岂不是要绝迹了,我们一定要保护好书法艺术。”……最后,大家都认为“挖掘汉字文化精华,传承汉字文化”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据此,笔者郑重板书“遨游汉字王国”,激励学生带着自己关切的问题启动此次语文综合性学习。 二、盘点资源,构建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的保持与学习的持续离不开优质学习活动的保驾护航,而优质学习活动的设计与推进,又离不开适切学习情境的创设。
综观综合性学习内容的情境创设,三年级下册的“中华传统节日”和六年级下册的“难忘小学生活”都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将活动置于真实生活情境之中即可;四年级下册的“轻扣诗歌大门”和五年级下册的“遨游汉字王国”内容较为抽象,需要教师在设计学习活动之前先对学习内容做“情境化”处理。如何完成“情境化”处理?笔者以为,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点”“问题点”,盘点身边的可用资源,链接学生生活、联系校园活动,使学生在一段时间之内都处于真实的学习情境之中。
“遨游汉字王国”单元的教学中,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笔者搜集身边与本次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寻找可以支撑“遨游汉字王国”这一主题的真实而鲜活的学习情境。盘点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后,笔者发现学校的“角落课程”(一项由学生自主选择主题开展研究的校本特色微课程)正在招标,便决定把此次综合性学习整合到“‘角落课程’招标”活动之中。师生共同头脑风暴,学习蓝图徐徐展开:本班将以“遨游汉字王国”为主题正式加入“‘角落课程’招标”活动,本班40名学生自愿结成5个“角落课程”筹备小组,在未来两周内分头设计并实施“角落课程”,并制作视频课程;两周后的班会课,召开班级招标会,投票选出2门课程,代表班级参加学校“‘角落课程’招标会”。由此,以真情境支持的学习活动方案逐渐明朗:以“遨游汉字王国”为主题设计并实施“角落课程”是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核心任务,“角落课程”视频是课程学习成果的表现形式。
“‘角落课程’招标会”的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5个小组都铆足了劲投入筹备状态。没有督促,学生反复研读教材中的学习素材,更有不少学生将搜罗到的各种有关汉字的书籍、实物等源源不断地带到“班级图书角”。
三、重组学习素材,设计“活动链”
综合性学习的推进主要通过语文要素提出活动总目标,通过每个板块的“活动建议”渗透分目标,又借助丰富的阅读材料为活动提供素材。教师要认真解读甚至重组这些素材,并依托学情,围绕活动目标设计“活动链”,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实施提供可参考的路径。
当学生身處真实情境中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时,笔者对“遨游汉字王国”单元的学习素材做了优化重组。如基于学生筹备“角落课程”的真实需求,将教材中两个“活动建议”中提供的搜集资料的学习内容细化为:每个小组确定“角落课程”专题后,运用查找图书、网络搜索、请教别人等方法搜集整理资料,为课程设计搜罗素材;将身边可利用的汉字资源,如国家图书馆的经典展览《汉字里的中国》与教材“阅读材料”中的《有趣的形声字》《汉字字体的演变》《甲骨文的发现》融合起来,作为课程研发的一部分;组织学生参观国家图书馆,聆听汉字文化讲座,现场与讲解员对话,及时抓取、记录汉字资料,将其与教材内容重组,成为课程的一部分;约请班级课外学习书法的学生和家长(资深书法爱好者)为大家现场泼墨,并做讲解,及时将这些素材整合重组到课程开发中。
经过反复重组、调整,我们形成了由8个活动串联而成的“活动链”:
活动1:走进“汉字王国”,储备“角落课程”选题资源。参观国家图书馆“汉字里的中国”专题展览,感受汉字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在学习单中记录感兴趣的问题,为小组“角落课程”的选题做准备。
活动2:组织选题评审会,确定“角落课程”选题。结合已有的资料,选择并确定要探究的专题,填写小组选题申报书。组织选题评审会,指导各小组优化并最终确定选题。
活动3:聚焦选题展开研究,完成研究报告。依据选题列出具体的研究问题,借助课本中提供的搜集资料的方法,搜集、整理资料,为解决研究问题做准备。记录研究过程,完成研究报告。
活动4:转化研究成果,形成课程方案。从研究报告中选择“角落课程”的内容,设计授课方式,形成课程方案。
活动5:明确任务分工,预演授课过程。依据课程方案明确分工,每人承担一项授课任务,如讲解某一项内容、制作课件等。形成授课脚本,合作演练“角落课程”授课过程。
活动6:求助信息技术学科老师,完成视频录制。语文课代表统筹安排各小组视频课程录制时间及相关细节。与信息技术学科老师沟通,完成视频课程的录制。
活动7:召开“班级招标会”,评选优秀作品。组织召开“班级招标会”,展示各小组“角落课程”视频,以现场答辩的方式陈述设计、实施并录制授课过程。投票选出2门课程。
活动8:制作班级网页,收藏研究成果。借助班级网页保留各小组制作“角落课程”的过程及成果。设置“留言区”,回顾制作“角落课程”的经历,交流学习收获,收藏课程研究成果。继续关注汉字知识、文化等,不断优化“角落课程”。
由单元学习总目标连接和驱动的8个连续推进的学习活动,构成了一个完整、连续、有价值的“活动链”,体现了综合性、实践性的言语活动本质。这样的“活动链”既是依据学习目标对课内外各种学习资源的整合与重组,又是对本次综合性学习“情境化”地分解与细化,能够有效推进学习活动的开展。
四、细化学习任务,明确细则
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在真情境中形成“活动链”后,教师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每一项活动中的学习任务,即将分布在各个活动中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具体可行的言语任务,并通过适时评价明确活动细则。以“活动2”为例,阐述做法。
(一)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明晰任务要求
以可视化的方式描述和展示学习成果,能够清晰再现学生的思考、探究过程,便于教师及时引导,使学生明晰任务要求。
“组织选题评审会,确定‘角落课程’选题”的核心任务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交选题申报书。据此,各小组展开交流讨论,展示学习过程:(1)写出确定的选题,表述清楚明白,字迹工整;(2)列出选题理由,语言流畅,字迹工整;(3)提供小组讨论纪要;(4)提供一份查阅资料清单。这个过程清单只是大概列出了要做的事,过于笼统。于是,笔者分别对四个过程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第一条,加入“选题名称不超过15个字”;第二条,加入“选题理由不少于3条”;第三条,加入“讨论纪要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可以是附录的形式,可以是图片、表格等形式,要点需清晰,不超过300字”;第四条,加入“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示资料清单,可以是附录的形式,可以是图片、表格等形式”。如此,任务要求就更为明晰,能为学生活动的开展提供行为指引,使学生明白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而且,每一项任务要求都指向“语言文字的运用”,如讨论选题时必然要倾听他人的建议,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习回应、沟通;要提炼、概括所搜集的资料……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正是将知识应用于不同的“语境”,有利于实现对语文知识“深切的了解与灵活的应用”。 (二)提供可参考的学习路径,展示任务流程
综合性学习能让学生在完成活动任务的过程中感到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但也容易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迷失方向”,此时就需要教师在明确任务内容与要求的同时,为学生完成任务提供可参考的学习路径。
活动2中,笔者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流程建议:(1)小组内头脑风暴,每个人提出感兴趣的选题;(2)小组自由讨论,确定2个选题方向;(3)个人依据任务分工,分头搜集资料,初步整理;(4)小组研讨,汇报分享资料,确定1个选题;(5)再次分头搜集资料,小组内汇报,完成资料筛选,初步形成资料目录;(6)小组研讨,商议填写选题表;(7)参加班级选题评审会,汇报小组选题,积极听取意见,修改选题申报表,根据需要再次查找、补充资料;(8)小组研讨,填写选题反思单,梳理总结学习经验。
为学生提供可参考的学习路径,一定要基于对学情的准确把握,切不可越俎代庖,造成“路径束缚”。对于能力较强的小组,可以允许学生自己探索完成任务的路径,教师只要及时根据学生需要提供帮助,或者为出色完成任务的小组提供机会,向全班介绍分享他们的学习流程,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对于能力偏弱的小组,允许其按照教师提供的路径展开学习,在模仿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路径。
(三)准备可调整的指导方案,提供策略支持
明确了任务要求,提供了可参考的路径流程,教师的设计工作远没有结束。每个小组齐头并进开展研究,随时都可能遭遇不同的问题或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储备多套应对指导方案。
在活动2的学习流程中,步骤(3)(5)(7)都涉及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这也是本单元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教师要根据以往学生查找资料的行为,综合各方面的情况,确定指导要点,如关键词的确定、网络搜索引擎的选择、资料的筛选等,准备可调整的指导方案。如,预测学生可能搜集到海量与研究主题相关的资料,无法从中筛选出真正有用、适切的资料,笔者的预设指导方案是:以指导一个小组为例,出示他们找来的所有资料,请全班学生一起帮这个小组筛选,并提炼方法。建议使用的筛选方法有:根据文章题目选取易懂的资料;看文章摘要里的关键词是否符合研究主题;浏览全文,找到写关键词的重点段落,重点读;如果文中有插图或表格,先看这些是否可用;等等。
总之,制订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可调整方案,需把握两个基本原则:其一,共性问题与个性化问题指导相结合;其二,课题集中指导与课下分散交流相结合。
“综合性學习的理念不但要自始至终贯穿于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而且要渗透于语文学习的全部。”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过程,是将真实学情与教材内容相融合的过程;是依据学习目标整合多种学习资源的过程,是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习任务的过程。怎样依据问题创设情境,如何在情境中设计活动,并将活动细化为任务,没有固定的路径可循。但是,紧扣学习目标,牢牢把握住“问题”“情境”“任务”等关键要素,综合性学习内容的教学就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郑桂华.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建议[J].中学语文教学,2017(3).
[2] 郑国民.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徐鹏.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反思性教学建议[J].中学语文教学,2020(1).
[4] 王荣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 陈晓波.“语文·体验性活动链”:背景、内涵与价值[J].中国教师,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