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材逻辑关系 搞好启发式教学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42038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如果前面的知识掌握得不好,要想学好后面的知识,那是比较困难的。新知识是从旧知识的内容发展起来的。教师在备课时,更要明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教材的逻辑关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具体的教学条件,对教材中新内容的深浅予以处理、教学方法予以确定。
  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地归纳为对知识的学习,这里的关键就在于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教会学生,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获得知识的。因此,在教学中恰当地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不论是从大量的具体事例中抽象出一般规律,还是从一般规律中导出特殊结论,或是从类比引人概念和理论,教师都不要匆忙地全盘托出,而应把教学组织得始终有一定的坡度,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下果子”。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学生感到有困难的问题,通过诱导、提示让学生自己去处理,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维是要不得的,是教学中的大忌。
  “启发式”有多种教学方式,提示矛盾、引导学生主动认真地思考则是基础的、主要的。提示矛盾必须抓住问题的中心和本质,一环扣一环,形成有条不紊的矛盾运动,才能有效地达到解决矛盾的目的。
  例如:在组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教学时,考虑到学生已掌握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和性质,而“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这个性质的证明又是以这些知识作为基础,便可采取下面的方法进行教学。
  在引导学生回顾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之后,给出下面的命题让学生证明,并指定一名数学成绩中等的学生到黑板上去做。
  已知:在△ABC中,AB=AC,AD是∠BAC的平分线。
  求证:∠B=∠C
  学生做题,教师巡视,因这类问题是学生熟知的,故未发现错误。板演的学生是这样做的:
  证明:∵AD是∠BAC的平分线(已知)
  ∴∠BAD=∠CAD(角平分线定义)
  在△ABD和△ACD中
  ∵AB=AC(已知)
  ∠BAD=∠CAD(已证)
  AD=AD(公共边)
  ∴△ABD≌△ACD(SAS)
  ∴∠B=∠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教师对学生的证题方法加以肯定并鼓励之后,再把图中的AD擦去,把条件“AD是∠BAC的平分线”划去,让学生考虑如何证明。结果,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把刚才擦去的角平线AD再给它添上,就可以按上题的方法证明。”学生已经明白,教师不必多讲,只不过把∠BAC的平分线画出来,把刚才学生证明原来命题时用的“因为AD是∠BAC的平分线”改写成为“作∠BAC的平分线AD”即可。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个命题“翻译”成文字语言,得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性质。学生感到很轻松愉快,也会有成就感。这时,我又把“∠B=∠C”这个结论划去,让学生做如下证明:①∠ADB=∠ADC=90°;②BD=DC。
  因为学生有了证明△ABD≌△ACD的基础,容易证明结论成立。故又得到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作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应用,又引导学生证明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学生对这节课很满意,不少学生说:“老师的那一擦一划,确实富有启发性,不仅帮助我们解决了如何作辅助线,为什么作角平分线等问题,而且也帮助我们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明确了证题的思路,比完全照着课本讲要好上百倍。”其实,这种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也是为以后研究平行四边形和其它多边形的问题奠定基础。这是学生目前意识不到的。
  在代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学中,我也应用这种教学思想和方法组织教学,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让学生先解下列方程:
  ①x2-5x-6=0
  ②2x2-7x+5=0
  ③x2-px+q=0(p2-4q≥0)
  ④ax2+bx+c=0(b2-4ac≥0)
  然后求出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再看看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与方程的系数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推导、观察总结之后,得出了根与系数的关系。学生感到“我也能像韦达那样发现一条重要的定理了”,对自己的学习非常有信心,也非常自豪。
  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应用教材本身的逻辑关系恰当地处理教材,大胆地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放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还可以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催开学生智慧的花朵,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提出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
其他文献
“意境深远”是考场作文的高境界。那么,高考作文怎样才能做到“意境深远”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画面的诗意美  要精心描绘富有诗意的艺术画面。朱自清在《关于散文写作》中说:“意境似乎就是形象化,用具体的暗示抽象的。”例如:贾平凹的散文《月迹》描述了三幅具有诗意的画面:一是孩子们在屋中盼月;二是在庭中望月;三是到河岸边寻月。在这宁静甜美的形象画面中透露出孩子
期刊
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如何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随着语文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学界的重视。笔者想就对语感的认识和培养问题,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语感的性质    什么是语感?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人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悟和把握能力,是人对语言直觉
期刊
在小学生作文过程中,不仅需要一般的审题立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和独立修改作文的能力,还需要相应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想象等智能。从目前小学作文教学情况来看,对我国一些传统的、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经验有些忽视,小学生作文基本能力不强,缺少习作兴趣,甚至感到作文是一种负担。因此,我认为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作文基本技能的训练:    一、欣赏观摩训练  在指导学生作文过程中,教师如能经常设置作文
期刊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因此,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话虽如此,可在实际操作中又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呢?  例如:我在教《济南
期刊
说话能力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说话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常被忽视,导致多数小学生说话能力不强。在当今社会人们交往中,说话能力已成为认定个人整体素质的重要因素。同时,说话能力也是语文素养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小学生的说话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应具备的,为此,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多种方法,逐步加强对小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以全面提高其语文
期刊
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一条传统经验,已成为定论。然而,如何落实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上,往往是读写分家,难于有机结合。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实验中,探明了一条新路——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以读促写。这里主要是把大家认为较为难教的独立阅读课(三类课文)改为“阅读评赏课”。即让学生通过阅读,自我理解课文内容,自我评论、欣赏课文,自我发现课文中的写作特点,汇报自学后的感受。从而使学生变过去那种被动的
期刊
《瀑布》是一首写景诗。全诗集瀑布的音响美、色彩美、形态美于短短的百字之内,从三个不同角度向读者展示,瀑布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读来如临其境,令人心旷神怡,给人以美的享受。  “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作者如高明的摄影师一般,以虚写实。因为远距,故而只能让读者未睹其形,先闻其声。这样写既符合逻辑,更引人入胜,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接着,作者顺流而下巧用“移觉”,以景写声:“好象叠叠的浪
期刊
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小给学生打好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里就小学阶段文字叙述题的教学方法谈几点体会:    一、了解和、差、积、商的来源  初入学堂的小朋友,接触的是20以内的加减法,在这部分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相加的结果,名称叫和,而两个数相减的结果叫差。进入二年级
期刊
一、转变传统角色,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教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  1、在新形势下,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期刊
目前,学生的运算能力低下已经严重影响到他们数学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我们有必要对提高运算能力这个问题进行认真的研讨,并探寻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重视运算  学生运算能力的低下,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粗心,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思想不重视。不少学生在解题时重思路、轻运算,特别是在平时,对运算更是眼高手低,不愿意扎扎实实地投入看似简单的运算,养成查得数、对答案的坏习惯,错误地认为只要考试时认认真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