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文字叙述题教学刍议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wang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小给学生打好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里就小学阶段文字叙述题的教学方法谈几点体会:
  
  一、了解和、差、积、商的来源
  初入学堂的小朋友,接触的是20以内的加减法,在这部分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相加的结果,名称叫和,而两个数相减的结果叫差。进入二年级以后,学生开始学乘法和除法,这时候要让学生了解:相乘的结果叫积,两个数相除的结果叫商。知道和、积、差、商的来源,就为我们学文字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由浅入深,口述算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要让学生在了解和、差、积、商的基础上,得知两数相加,这两个数的名称是加数,即:加数+加数=和。针对一个算式又如何口述呢?下面举例说明。比如:3+4口述为“3加4的和是多少”。两个数相减,其名称就是被减数和减数,即:被减数-减数=差。例如:18-5口述为“18减去5的差是多少”。两数相乘,这两个数的名称为因数,即:因数×因数=积。如:8×15叙述为“8乘以15的积是多少”。两个数相除,名称是被除数和除数,即:被除数÷除数=商。如:72÷9叙述为“72除以9(或9除72)的商是多少”。以上这些只是最简单的算式,如果进入两步或两步计算上的混合试题,又该怎么口述呢?
  几年来的小学数学教学发现:一般口述的顺序和试题的计算顺序基本相一致。因而,对于一个算式,先理清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这样就容易口述这道题了。下面举几个实例:
  ①35+38-10
  这道题是先算加法后算减法。
  口述:35加上38的和减去10,差是多少?
  ②35+(38-10)
  这道题又是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呢?可以让学生对比思考:它与35+18-10有什么不同?这道题计算时先出现什么、后出现什么?(先出现差,后出现和)
  口述:35加上38减去10的差,和是多少?
  ③25×(32-5)
  一级运算和二级运算是在一起的。
  口述:25乘以35和5的差积是多少?也可叙述为32和5的差乘25的积是多少?
  ④205×3-1220×1/4
  口述:从3个205里减去1220的1/4,差是多少?
  教师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经常要求学生把一道算式用文字叙述出来。只要在教学中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引导,则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能为学习文字题铺路搭桥。
  
  三、由口述算式转入正确的解答文字题
  在学生能口述算式的基础上教学文字题,学生学习起来就轻松了。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举例来引导学生解文字题。比如:3+4口述为“3加4的和是多少”,假如先口述“3加4的和是多少”,让学生倒过来分析,写出算式,学生就会知道是3+4。又以25×(32-5)为例:口述是“25乘以32减去5的差是多少”,假如只出现文字又怎么列式呢?学生可能会列成25×32-5——这个算式在计算时先算出积,再算出差,不符合题意。教师可以提示: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为了要达到先算这步的目的,应该怎么办?学生会想到用小括号。
  总之,如果老师在教学中能举一反三地对比教学,学生一定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部分内容,同时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解题的技巧。
其他文献
自课程改革以来,经常听到有经验的老师和一些专家在评课中提到“以读代讲”,这对我有很大的启发。自此,我常关注“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发现语文教学中朗读最重要,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重要。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因此,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到底读有什么作用,我们在读中该注意些什么呢?下面谈谈我的
期刊
一、大题小作    大题小作就是把内容宽泛的话题具体为自己要写的小事件、小文章,为大题目找一个小巧的突破口,从小处着手,以小题材反映大主题,从小题材中挖掘出深刻的、闪光的思想。  【策略解读】  1、切割话题。写作时将“大话题”进行切割,使之变成若干“小话题”,然后从中进行筛选,选取自己最熟悉的、最得心应手的一个去写。比如:“尊重”可以切割为以下小话题: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才会有尊严;神圣的尊严在
期刊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的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作为数学老师,应努力使学生热爱数学,才能使他们对学习有兴趣;只有有兴趣,才能学好数学。因为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下面,笔者试就激发学生兴趣这一方面,浅谈几点体会: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产生学习兴趣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构成智
期刊
“意境深远”是考场作文的高境界。那么,高考作文怎样才能做到“意境深远”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画面的诗意美  要精心描绘富有诗意的艺术画面。朱自清在《关于散文写作》中说:“意境似乎就是形象化,用具体的暗示抽象的。”例如:贾平凹的散文《月迹》描述了三幅具有诗意的画面:一是孩子们在屋中盼月;二是在庭中望月;三是到河岸边寻月。在这宁静甜美的形象画面中透露出孩子
期刊
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如何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随着语文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学界的重视。笔者想就对语感的认识和培养问题,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语感的性质    什么是语感?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人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悟和把握能力,是人对语言直觉
期刊
在小学生作文过程中,不仅需要一般的审题立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和独立修改作文的能力,还需要相应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想象等智能。从目前小学作文教学情况来看,对我国一些传统的、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经验有些忽视,小学生作文基本能力不强,缺少习作兴趣,甚至感到作文是一种负担。因此,我认为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作文基本技能的训练:    一、欣赏观摩训练  在指导学生作文过程中,教师如能经常设置作文
期刊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因此,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话虽如此,可在实际操作中又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呢?  例如:我在教《济南
期刊
说话能力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说话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常被忽视,导致多数小学生说话能力不强。在当今社会人们交往中,说话能力已成为认定个人整体素质的重要因素。同时,说话能力也是语文素养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小学生的说话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应具备的,为此,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多种方法,逐步加强对小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以全面提高其语文
期刊
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一条传统经验,已成为定论。然而,如何落实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上,往往是读写分家,难于有机结合。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实验中,探明了一条新路——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以读促写。这里主要是把大家认为较为难教的独立阅读课(三类课文)改为“阅读评赏课”。即让学生通过阅读,自我理解课文内容,自我评论、欣赏课文,自我发现课文中的写作特点,汇报自学后的感受。从而使学生变过去那种被动的
期刊
《瀑布》是一首写景诗。全诗集瀑布的音响美、色彩美、形态美于短短的百字之内,从三个不同角度向读者展示,瀑布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读来如临其境,令人心旷神怡,给人以美的享受。  “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作者如高明的摄影师一般,以虚写实。因为远距,故而只能让读者未睹其形,先闻其声。这样写既符合逻辑,更引人入胜,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接着,作者顺流而下巧用“移觉”,以景写声:“好象叠叠的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