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这门学科研究的是物质世界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是一门和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对于这样富有特色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情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依托和支撑,渗透情感教育。要力争做到:创设情境,以情激趣;根据学生学习心理需要,运用挫折教育,培养学生情感的深刻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创新等。
[关键词]化学;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199-01
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有活动的学科,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在这门学科中主要研究的是物质世界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对于这样重要而又富有特色的学科,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学生情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依托和支撑,渗透情感教育,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一、创设情境,以情激趣
有人说,情感是化学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这话并不为过。课堂教学中,每节课既是知识的传授过程,也是情感的活动过程,是知、情、理的统一体,化学实验课更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给学生展示了一个个美丽多姿、妙趣横生的课堂情景。例如,在讲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时。讲解理论知识之前,先拿出集气瓶,并在其中事先放少量细沙或水,然后点燃铁丝,让铁丝在集气瓶中燃烧。当学生目不转睛地看着实验现象时,提出问题: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时什么样的?学生回答后,做好总结:铁丝在纯氧中燃烧时,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接着提问:“为什么要在集气瓶中放入少量的细沙和水?”“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一步一步的提问,既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把学生带入到学习内容中,又能让学生主动去研究问题,对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根据学生学习心理需要,运用挫折教育,培养学生情感的深刻性
有些学生在以往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心理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受挫情绪,产生了自卑感,对现在的化学学习产生忧虑,对学好化学产生畏难情绪。根据学习心理学理论,设置挫折教育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是必须的。在平时教学中,我主要是采取以下手段进行挫折教育来加深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的。
(一)运用化学界老前辈的实例,树立榜样的作用
化学的发展,凝结了无数从事化学研究人员的心血和努力。例如,给学生讲述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的过程,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镭,是一种化学元素,含有很大的能量。镭的发现,引起科学和哲学的巨大变革,为人类探索原子世界的奥秘打开了大门。由于镭能用来治疗难以治愈的癌症,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福音。所以,镭被誉为“伟大的革命者”。镭元素的发现者就是居里夫人。当时做实验时,条件十分艰苦。在一间简陋的窝棚里,她经过3年零9个月锲而不舍的工作,于1902年终于从矿渣中提炼出0.1克镭盐。这样的实例让每一个从事化学研究的人感动,也自然会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相比之下,学生遇到的学习化学课程的困难是小之又小的。
(二)利用化学实验课,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例如,在做“硫化氢气体燃烧”时,可以设置不同的状况,完全燃烧时什么现象?不完全燃烧时什么现象?会产生哪些物质?学生在动手操作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就是通过这样克服困难的过程,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三、利用实践情境,加深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
化学实践的最佳途径是积极开展课外活动,通过学生亲自实践,不断克服认识领域的困难,不断品尝智力劳动的成果,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还产生一种“成功了还要再成功”的自我激励的心理。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去塑料厂,污水治理厂等参观,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所学知识的重要性,能为社会大众服务,能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他们的辛苦劳动能充分体现出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创新
化学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化学有关,作为教师,应恰当地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学习起来有滋有味而不是枯燥无味。例如,对佩戴多年的金首饰进行清洗时,可以使用“王水”,而“王水”是什么呢?“王水”是由浓HNO3与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的。这样的化学成分,使清洗后的金首饰会焕然一新,同时也会使部分金子融入到“王水”中,因此这种利用化学方式的清洗会使消费者有损失。如果应用物理方式,即用家用的牙膏清洗,就可以避免这种损失。生活中随处都可以应用到化学知识,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化学是非常有用的,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下,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创新。例如,可以由学习酸碱盐的反应规律,使学生懂得物质间的反应和制取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由科学家献身科学的事迹,使学生明白自身应该加强爱祖国、爱科学的高尚品格,从而树立起大胆创新、努力探索、不畏困难、勇攀高峰的献身精神和进取精神。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千方百计的创造乐学情境,以乐引思,乐中获知,重视学生情感因素的培养,将情感转化为动力,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
【参考文献】
[1]庞雪群等编著.与孩子一起学会爱——情感教育.广西民族出版社,2010年.
[2]夏志芳主编.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化学).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
[3]孔令鹏主编.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商务印书馆,2005年.
[关键词]化学;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199-01
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有活动的学科,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在这门学科中主要研究的是物质世界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对于这样重要而又富有特色的学科,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学生情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依托和支撑,渗透情感教育,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一、创设情境,以情激趣
有人说,情感是化学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这话并不为过。课堂教学中,每节课既是知识的传授过程,也是情感的活动过程,是知、情、理的统一体,化学实验课更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给学生展示了一个个美丽多姿、妙趣横生的课堂情景。例如,在讲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时。讲解理论知识之前,先拿出集气瓶,并在其中事先放少量细沙或水,然后点燃铁丝,让铁丝在集气瓶中燃烧。当学生目不转睛地看着实验现象时,提出问题: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时什么样的?学生回答后,做好总结:铁丝在纯氧中燃烧时,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接着提问:“为什么要在集气瓶中放入少量的细沙和水?”“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一步一步的提问,既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把学生带入到学习内容中,又能让学生主动去研究问题,对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根据学生学习心理需要,运用挫折教育,培养学生情感的深刻性
有些学生在以往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心理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受挫情绪,产生了自卑感,对现在的化学学习产生忧虑,对学好化学产生畏难情绪。根据学习心理学理论,设置挫折教育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是必须的。在平时教学中,我主要是采取以下手段进行挫折教育来加深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的。
(一)运用化学界老前辈的实例,树立榜样的作用
化学的发展,凝结了无数从事化学研究人员的心血和努力。例如,给学生讲述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的过程,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镭,是一种化学元素,含有很大的能量。镭的发现,引起科学和哲学的巨大变革,为人类探索原子世界的奥秘打开了大门。由于镭能用来治疗难以治愈的癌症,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福音。所以,镭被誉为“伟大的革命者”。镭元素的发现者就是居里夫人。当时做实验时,条件十分艰苦。在一间简陋的窝棚里,她经过3年零9个月锲而不舍的工作,于1902年终于从矿渣中提炼出0.1克镭盐。这样的实例让每一个从事化学研究的人感动,也自然会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相比之下,学生遇到的学习化学课程的困难是小之又小的。
(二)利用化学实验课,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例如,在做“硫化氢气体燃烧”时,可以设置不同的状况,完全燃烧时什么现象?不完全燃烧时什么现象?会产生哪些物质?学生在动手操作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就是通过这样克服困难的过程,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三、利用实践情境,加深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
化学实践的最佳途径是积极开展课外活动,通过学生亲自实践,不断克服认识领域的困难,不断品尝智力劳动的成果,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还产生一种“成功了还要再成功”的自我激励的心理。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去塑料厂,污水治理厂等参观,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所学知识的重要性,能为社会大众服务,能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他们的辛苦劳动能充分体现出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创新
化学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化学有关,作为教师,应恰当地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学习起来有滋有味而不是枯燥无味。例如,对佩戴多年的金首饰进行清洗时,可以使用“王水”,而“王水”是什么呢?“王水”是由浓HNO3与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的。这样的化学成分,使清洗后的金首饰会焕然一新,同时也会使部分金子融入到“王水”中,因此这种利用化学方式的清洗会使消费者有损失。如果应用物理方式,即用家用的牙膏清洗,就可以避免这种损失。生活中随处都可以应用到化学知识,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化学是非常有用的,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下,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创新。例如,可以由学习酸碱盐的反应规律,使学生懂得物质间的反应和制取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由科学家献身科学的事迹,使学生明白自身应该加强爱祖国、爱科学的高尚品格,从而树立起大胆创新、努力探索、不畏困难、勇攀高峰的献身精神和进取精神。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千方百计的创造乐学情境,以乐引思,乐中获知,重视学生情感因素的培养,将情感转化为动力,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
【参考文献】
[1]庞雪群等编著.与孩子一起学会爱——情感教育.广西民族出版社,2010年.
[2]夏志芳主编.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化学).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
[3]孔令鹏主编.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商务印书馆,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