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解读正能量的内涵,了解向当下初中生传递正能量的意义,探讨课堂中如何向学生传递正能量,以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教书育人作用。
关键词: 正能量 以人为本 思想品德教育
正能量是当下的一个热门词语,何为“正能量”?正能量原是物理名词,它的流行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书中作者把人体比做一个能量场,通过挖掘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自信,更充满活力。所以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初中思想品德要立足学生当前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即心路历程,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终身信守的价值取向即基本价值目标。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教育劳动的独特之处是,为未来而工作。今天在孩子身上所培养起来的,要在几年之后,甚至是几十年之后才会成为一个成熟人的公民性、道德和精神面貌的因素。”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培养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是教育主题之一,思想品德课应该积极向学生传递正能量。
一、向初中学生传递正能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中学生处在青春期,自身的成长需要正能量。青春期是人生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90后”的孩子衣食无忧、家长呵护常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对新鲜事物好奇敏感可在复杂的现实面前常又显得思想单纯,他们有目标可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又常因为压力大使得他们消极甚至退缩……所以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传递正能量的过程,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积极性与参与性不高,而在传递正能量中当前时事材料的引用、时代榜样的树立,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让他们在活动中有自己的体验、感悟,更好地满足学生被理解、被尊重的情感需求。
(三)面对复杂的学习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需要正能量。原来较单一、相对封闭的学习生活环境已不存在,学生处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海量的信息良莠不齐,不少孩子会茫然、会迷失,他们需要正能量武装自己,战胜诱惑,战胜自我。
二、思想品德课实现传递正能量需要的点
(一)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容,在教材学习中注重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悟中获得正能量。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我与父母交朋友》一课中,引导学生怎样爱父母、孝敬父母?从书本就是干瘪的两三点,怎样让学生感受亲情并转化为孝敬的实际行动呢?于是我结合教学实际与学生的情况,开展孝亲敬长的图片展,图片的展示都来自于生活中学生与父母相处的日常场景,图片在课堂上展示:有帮奶奶剪指甲的,有帮妈妈捶背的,有和爸爸一起拖地的,还有一家人其乐融融一起品茶的……当我问他们有什么感触时,有的说:“感觉父母老了,因为拍照靠得近发现了他们的皱纹。”一位女生动情地说:“拉老妈的手,怎么那么粗糙!那一刻真的很想流泪,想起有时还冲她发脾气,很后悔……”我想学生有了这份感触,就一定能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孝敬就会变得顺理成章。常言道:百善孝为先。亲父母的人,才能爱他人,也才能亲社会。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能量的榜样,在榜样的学习中感受正能量。高尔基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学生找到有认同感的榜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付诸行动。所以老师要帮助学生寻找有时代感的榜样,当我们学习七年级下册第四课《人生当自强》时,我不再引用学生人尽皆知的“悬梁刺股”的故事,而是引用香港女孩曾芷君的故事。当老师用多媒体把曾芷君的照片一打出来,课堂马上热闹起来,有学生说:“我看过她的故事,很感人,从小几乎失明、弱听、十指触摸感障碍,可是她居然用嘴唇阅读……”又一学生说:“她还是香港的高考状元呢,牛人一个,连香港特区行政长官都夸她意志过人……”另一学生说:“她就是当代的海伦·凯勒!”从学生热烈的讨论,我知道学生记住了这位自强不息的女孩,更感受到来自女孩身上的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有时代感的榜样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能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初中生大多是追星一族,与其加以反对不如多加引导,让学生多角度了解明星,感受明星身上的正能量。学生更多的只是看到明星现在的光环,很少了解明星的过去。湖南卫视亲子秀《爸爸去哪儿》风靡大江南北,也让那几位“爸爸”成了学生追星的对象。如学习七年级下册《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时,我让学生认识“中国好爸爸”张亮,我刚开了话头,班级就炸开锅了,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的都是张亮是模特,如何帅气、事业如何成功,我用多媒体打出几张张亮在某饭店厨房当小工的场景,教室里有学生问:“这是谁呀,难道是张亮?”我告诉学生,这是张亮,他曾是个衣食无忧的北京少爷,直到父亲的重病耗光家里的全部积蓄,16岁承担了一个男人的责任——辍学帮厨供姐姐读书,辛苦多年后才在2004年偶然走上模特之路的,教室变得很安静,有些学生若有所思。我告诉学生:“人生难免有挫折,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怎样面对挫折,我想你们能够从张亮身上得到启发。”如果学生的追星,老师加以引导,学生追的就是明星身上的正能量,感受到、学到的就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三)直面社会的热点事件,在帮助学生解惑中传递正能量。小课堂,大社会。课堂的学习是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从而为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做准备。课堂上可以把社会上发生的热点事件尤其是学生关心的事件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学会全面看问题,在了解社会中传递正能量。2013年6月15日,四川达州城区正南花园附近蒋婆婆摔倒,三孩子扶起反而被诬陷索赔,这一事件社会议论纷纷,学生一直在关注。利用课堂我让学生讨论这一事件,不少学生是义愤填膺,纷纷表示:“以后遇到老人摔倒不敢扶,免得惹麻烦。”“和自己非亲非故,不扶,免得惹祸上身。”我告诉学生这只是个例,我们来看另一事件:长春市徐风红孕妇发现血小板太低会有生命危险,她的亲人到电台求助,短短两小时约有500名市民涌进血站排队等候献血,他们素不相识,却为一个共同的目的而来:献血救人。人间有爱,献血站成了爱的海洋。我又展示了2013年感动人物的事迹,通过了解感受他们身上的那种真、善、美,让学生明白,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什么样的人都有,但我们一定不能以偏概全,“达州事件”是个例,人间有爱,见老人摔倒要扶,因为扶起的是社会的温暖,是人心的善良,是社会的正气,传递的是正能量。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教育者的首要使命,在于帮助自己的学生赞赏道德美并被这种美所鼓舞,使他坚定地相信,美和真理总是会胜利的。”思想品德课积极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学生一定能积极地对待学习和生活,积极地对待现在与未来,积极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社会,也一定能成为有益国家有益民族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七、八、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
[2]蔡汀.走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
关键词: 正能量 以人为本 思想品德教育
正能量是当下的一个热门词语,何为“正能量”?正能量原是物理名词,它的流行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书中作者把人体比做一个能量场,通过挖掘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自信,更充满活力。所以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初中思想品德要立足学生当前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即心路历程,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终身信守的价值取向即基本价值目标。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教育劳动的独特之处是,为未来而工作。今天在孩子身上所培养起来的,要在几年之后,甚至是几十年之后才会成为一个成熟人的公民性、道德和精神面貌的因素。”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培养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是教育主题之一,思想品德课应该积极向学生传递正能量。
一、向初中学生传递正能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中学生处在青春期,自身的成长需要正能量。青春期是人生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90后”的孩子衣食无忧、家长呵护常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对新鲜事物好奇敏感可在复杂的现实面前常又显得思想单纯,他们有目标可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又常因为压力大使得他们消极甚至退缩……所以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传递正能量的过程,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积极性与参与性不高,而在传递正能量中当前时事材料的引用、时代榜样的树立,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让他们在活动中有自己的体验、感悟,更好地满足学生被理解、被尊重的情感需求。
(三)面对复杂的学习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需要正能量。原来较单一、相对封闭的学习生活环境已不存在,学生处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海量的信息良莠不齐,不少孩子会茫然、会迷失,他们需要正能量武装自己,战胜诱惑,战胜自我。
二、思想品德课实现传递正能量需要的点
(一)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容,在教材学习中注重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悟中获得正能量。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我与父母交朋友》一课中,引导学生怎样爱父母、孝敬父母?从书本就是干瘪的两三点,怎样让学生感受亲情并转化为孝敬的实际行动呢?于是我结合教学实际与学生的情况,开展孝亲敬长的图片展,图片的展示都来自于生活中学生与父母相处的日常场景,图片在课堂上展示:有帮奶奶剪指甲的,有帮妈妈捶背的,有和爸爸一起拖地的,还有一家人其乐融融一起品茶的……当我问他们有什么感触时,有的说:“感觉父母老了,因为拍照靠得近发现了他们的皱纹。”一位女生动情地说:“拉老妈的手,怎么那么粗糙!那一刻真的很想流泪,想起有时还冲她发脾气,很后悔……”我想学生有了这份感触,就一定能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孝敬就会变得顺理成章。常言道:百善孝为先。亲父母的人,才能爱他人,也才能亲社会。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能量的榜样,在榜样的学习中感受正能量。高尔基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学生找到有认同感的榜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付诸行动。所以老师要帮助学生寻找有时代感的榜样,当我们学习七年级下册第四课《人生当自强》时,我不再引用学生人尽皆知的“悬梁刺股”的故事,而是引用香港女孩曾芷君的故事。当老师用多媒体把曾芷君的照片一打出来,课堂马上热闹起来,有学生说:“我看过她的故事,很感人,从小几乎失明、弱听、十指触摸感障碍,可是她居然用嘴唇阅读……”又一学生说:“她还是香港的高考状元呢,牛人一个,连香港特区行政长官都夸她意志过人……”另一学生说:“她就是当代的海伦·凯勒!”从学生热烈的讨论,我知道学生记住了这位自强不息的女孩,更感受到来自女孩身上的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有时代感的榜样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能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初中生大多是追星一族,与其加以反对不如多加引导,让学生多角度了解明星,感受明星身上的正能量。学生更多的只是看到明星现在的光环,很少了解明星的过去。湖南卫视亲子秀《爸爸去哪儿》风靡大江南北,也让那几位“爸爸”成了学生追星的对象。如学习七年级下册《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时,我让学生认识“中国好爸爸”张亮,我刚开了话头,班级就炸开锅了,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的都是张亮是模特,如何帅气、事业如何成功,我用多媒体打出几张张亮在某饭店厨房当小工的场景,教室里有学生问:“这是谁呀,难道是张亮?”我告诉学生,这是张亮,他曾是个衣食无忧的北京少爷,直到父亲的重病耗光家里的全部积蓄,16岁承担了一个男人的责任——辍学帮厨供姐姐读书,辛苦多年后才在2004年偶然走上模特之路的,教室变得很安静,有些学生若有所思。我告诉学生:“人生难免有挫折,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怎样面对挫折,我想你们能够从张亮身上得到启发。”如果学生的追星,老师加以引导,学生追的就是明星身上的正能量,感受到、学到的就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三)直面社会的热点事件,在帮助学生解惑中传递正能量。小课堂,大社会。课堂的学习是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从而为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做准备。课堂上可以把社会上发生的热点事件尤其是学生关心的事件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学会全面看问题,在了解社会中传递正能量。2013年6月15日,四川达州城区正南花园附近蒋婆婆摔倒,三孩子扶起反而被诬陷索赔,这一事件社会议论纷纷,学生一直在关注。利用课堂我让学生讨论这一事件,不少学生是义愤填膺,纷纷表示:“以后遇到老人摔倒不敢扶,免得惹麻烦。”“和自己非亲非故,不扶,免得惹祸上身。”我告诉学生这只是个例,我们来看另一事件:长春市徐风红孕妇发现血小板太低会有生命危险,她的亲人到电台求助,短短两小时约有500名市民涌进血站排队等候献血,他们素不相识,却为一个共同的目的而来:献血救人。人间有爱,献血站成了爱的海洋。我又展示了2013年感动人物的事迹,通过了解感受他们身上的那种真、善、美,让学生明白,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什么样的人都有,但我们一定不能以偏概全,“达州事件”是个例,人间有爱,见老人摔倒要扶,因为扶起的是社会的温暖,是人心的善良,是社会的正气,传递的是正能量。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教育者的首要使命,在于帮助自己的学生赞赏道德美并被这种美所鼓舞,使他坚定地相信,美和真理总是会胜利的。”思想品德课积极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学生一定能积极地对待学习和生活,积极地对待现在与未来,积极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社会,也一定能成为有益国家有益民族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七、八、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
[2]蔡汀.走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