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的神化还是生活化?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ker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傅菲是我一直关注的一位当代作家。近十年来,他相继出版了散文集《炭灰里的镇》《生活简史》《南方的忧郁》《饥饿的身体》《大地理想》《傅菲作品·瓦屋顶下》《傅菲作品·通往时间的上游》《傅菲作品·万物柔肠》《木与刀》《草木:古老的民谣》《故物永生》和诗集《在黑夜中耗尽一生》等十余部,其旺盛的创作力在当代文坛恐怕鲜有人能及,当然这也让我不免担心。大约十年前,我曾写过一篇万言论文《个体精神与底层情怀——傅菲散文论》,对其散文做了正面的、积极的肯定,认为“他以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质朴优美的地域散文,尤其是那些表述底层经验和揭示底层心灵的生活化散文,呈现出独特的个体精神和强烈的底层情怀”。现在,我依然坚持这样的观点,由此来看,这组《人间多落寞》也确实让“人”有些落寞。
  概而言之,这组《人间多落寞》一如既往地延续了作者对平常事物的关切,对乡土中国的发现,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问题在于,“醉心与植物为亲”的作者并不满足于讴歌与礼赞草木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与价值,而是刻意赋予草木以“神的面孔”,并为其建构“神庙”。在《神的面孔》中作者写道,“是草木,使我们免于挨饿受冻。草木给予我们食物,给予我们温暖,去除我们疾病,填充我们心灵,滋养我们美学。草木是我们的父母。”这样说似乎还可以接受,因为我们知道,草木无情人有情,“诗人或艺术家看世界,常把在我的外射为在物的,结果是死物的生命化,无情事物的有情化”。在结尾处,作者将外射于草木的自我之情再度升华,“草木滋养了我们的肉体,也滋养了我们的性灵。我不膜拜任何人,但我膜拜动植物。它们是我们的神。神谱写了人类史”。由此,草木就变成了如上帝般凌驾于“人”之上的“神”,曾经的俯视变成了如今的仰视。
  在生态意识和生态美学越来越深入人心、深入生活的今日,我们既反对极力征服自然、贬抑草木的“人类中心主义”,也反对极力神化自然草木的“自然中心主义”,因为这种神化与其说是对草木的极度膜拜,不如说是对人类的极度失望,无论“膜拜”还是“失望”,都没有真正“回到草木本身”或“回到人本身”,没有回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作者自言,“我写的系列草木散文,其实想表达的是,人与大地的依存关系”,可不知为何写着写着就消解了人与大地的依存关系,把自然草木写成了供人们膜拜的、谱写人类史的“神”,这是一种无意的修辞策略,还是有意为信仰缺失的人类再造神祇?我不得而知,我所知道的是,科学有科学的真理,文学亦有文学的真理,真理再往前一步就是谬误。
  人与草木(大地)的关系并非人与神的关系,人在草木间生活,草木在人间生活,人与草木共生共存于同一个生活世界,换言之,生活的人与生活化的草木是不可分离的“此在”。傅菲是写生活的高手,他曾把自己的散文比喻成“一个在场者的时光素描”,并认为“散文最大的魅力是自由,是书写我的生活。我经历的生活,我当下的生活,我看到的生活,我内心隐藏的生活。散文书写的是‘个人史’”。我曾说过,这“生活”既是作家个体的,也是底层大众的,个体精神的完全投入,扎根底层的深厚情怀,是傅菲散文充满力量的重要原因。然而,在这组《人间多落寞》中,个体精神并不强烈,底层情怀也不深厚,作者似乎放弃了对“生活的人”的兴趣,见物不见人,草木成为神一样的存在,是起点也是归宿,“人”或“生活”倒成为点缀甚至缺席。比如其中的《芋艿记》,写饶北河流域乡间生活中最家常的食物——芋头,写了芋头在人间的一生,写了芋头对于乡人生活的价值,“我们没有理由不乐观去生活——只要芋头还在田里”,写得比较实在,尽管个别地方实在得又近似于自然主义的摹写。个人以为,这一篇在人与物的关系处理上最为适度,最有张力。相较而言,其中的《人间多落寞》则写得比较虚空。作者写江南最常见的两种植物——柳与菊,努力以现代诗歌和古典诗词催动气息,以诗意语言营造氛围,抒情有余,叙事和思辨不足,《神的面孔》亦是如此。作者似乎并没有写出更多更新的东西来,“柳”还是离别的柳,“菊”还是孤独的菊,而“我”或“我们”只是有名无实的符号,歸根结底,“人”其实是缺席的,不在场的,“人间多落寞”于是便显得有点矫情,有点根基不稳。
  我更欣赏的是作者曾写下的那些像草木一样生活的底层人物,比如视米如命的米蜾叔叔(《米语》),认为“生活比贞节更重要”的酒馆老板娘(《是什么潜伏在我们的胸腔》),在争吵中日渐衰老的三姑和三姑父(《液态的山冈》)等等,卑微却坚守自己的尊严,通过对他们生活状态和精神处境的描绘,细致入微地勾勒出一个个困苦、无奈、对抗、挣扎、救赎的命运与灵魂;而他对乡村生活和城市生活的观察与审视,不是作为“怀乡者”“旁观者”无动于衷地观看、表述,而是暗藏着一个人文主义者深刻的理性思索和现实批判,对个体生命、世人运命以及社会历史的自觉担当以及不肯缺席的个体精神。难道作者是为了极力凸显草木对于人类的审美意义和生活价值,而有意在这组文章中降低了直面人生和人性的难度,减弱了散文的力度?
  艺术是自然和人生的返照。草木的神化也好,草木的生活化也好,似乎都不尽如人意。如果草木于人类意义重大,值得书写,那么,人类于草木的意义是否同样重大,值得礼赞?草木在“自然的人化”进程中分享着人类的伟力,人类亦在与草木的亲近中努力追求着“人的自然化”(李泽厚语),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需要我们客观辩证地审视,更需要文学全面深入地揭示。
  责任编辑   夏   群
其他文献
一  云朵翻过南山,相比夏天  多了些从容,少了些急躁  凉风一路吹来,万物俯首  世界安静祥和,大地谦卑  唯有秋天啊,温柔如琥珀  此时,谁安卧在南山脚下  看阳光堆积,听白桦叶落  记忆的石头在流水里滚动  身体的缺口今晚就要闭合  唯有秋天啊,温柔如琥珀  二  在手掌上摊开一叶秋天  给你看她那火红的裙裾  时光雕琢的完美身体  汗水侵蚀的记忆之盐  在纵横交错的叶脉中  我看见秋天急切
期刊
一、肥叔  那时候是夏天,我走在去上班的路上,很奇怪为何从前上班的马路变得起伏不平。我真想坐车,但许久没有看见一辆空车。我只能继续走着,走到一个天桥的下边。记忆中上班的大楼就在天桥后边,我没有办法,只能走过去看。  大楼就在眼前,我的头发在风中飘,这是我结婚来这里定居后就留起的长发,昨天特意修了修,努力看起来很潇洒。那时的那栋大楼,我只觉得能够走进去就非常了不起,那年我三十二岁。  一个女人坐在我
期刊
远与近  远山不远,  只需一只白鸽借我一双翅膀。  威尼斯不远,  我站在地球仪前伸出一根小拇指,  就可搭起一座桥。  尘 世  寒冬,对河滩的那片芦苇荡  多一些恭敬和宽容吧  它们在花败叶枯的季节  在没有一件棉衣可以裹体保暖的境遇下  瑟瑟发抖地站立在一阵阵狂风里  那么无助,又那么坚强  我疾步穿过的时候,它们没有表露出  一丝萎靡憔悴的样子  想起几天前,我大病初愈的模样  这片芦苇
期刊
迎江寺  泊在长江北岸  一泊,已逾千年  两只锈迹斑斑的铁锚  锁住一个古城的咽喉  尽管江水日夜浩荡  你依旧是一艘风平浪静的船  击破长夜昏沉的钟声  抚摸大殿里每一件法器后  随波逐流  祈祷之人的心思  又回到了空寂  振风塔无疑是镇宅之宝  像高高耸立的桅杆  在桐城文派独领风骚的大旗下  还是迟迟不敢扬帆  弥勒佛求现世的安稳  笑纳着八方香客  偶尔传来几声江鸥的鸣叫  终究不入你
期刊
北塘的芦苇  北塘的芦苇和不是北塘的芦苇  都是芦苇。像北塘的居民  迁居到了他乡乃至异国  也还说自己,是北塘人  城市的大脚在到处走动  北塘的芦苇躲躲闪闪  她怕这大脚踩到了自己的性命  那样就断了自己绿色的香火  隔着宽宽的马路,北塘的芦苇  天天看霓虹闪烁,高楼林立  那曾经的家园,亲切又陌生  已不再有一个熟悉的邻居  北塘的芦苇当年意气风发  是左右北塘颜色的主人  他们给鱼喂食,让
期刊
那年九月的雨水莫名其妙得多,洗不净脚丫子,上面还粘着泥巴,我吃力地提着一蛇皮袋子书和几件陈旧的换洗衣服,裤裆里紧扎着一小叠学费,不知所措地来到县城复读。  潮湿而促狭的县城很小,傍着一条叫资江的河流。主街道短得如盲肠,这是肚里有墨水的人文绉绉的说法。这街道从县政府那头点根烟还没吧唧三口就走到了金三角那头,这是县城老烟鬼们的说法。而小河街的资深居民会这么豪爽地说:这街道老子一泡尿从这头走到那头都还没
期刊
饶北河,仿佛散文家傅菲的故事宝盒,草木山川、人事因循、故物光泽等,皆如汩汩之泉水,常不择地而涌。而他的故乡枫林盆地则是集中的点位,作为经验再现的原点而存在。目光再延伸一下,以闽浙赣为代表的南方大地的褶皱,则构成了其写作丰富的矿藏所在。一个散文作家,当然难以清空他的故乡和童年。不过,因为处理方式和审美指向的不同,终归于路径分岔。在对故乡这一方深井的开掘层面,在多侧面,多层次,并形成社会学意义上的景观
期刊
两司机既是我的下属也是我的朋友。通常下班前,要到我办公室“报到”,吹吹牛,聊下事,然后撤。今天有事要面谈,我等他们来。  快下班,大刘司机出车先回,车钥匙丢写字台,身子跌入沙发,闭目,养神。他国字脸,浓眉大眼,肤色白净,赭色休闲西装,皮鞋擦得贼亮。  我搬张椅子小心靠近坐下,松了西装领带(工作服),摆出一副遇到了为难事又不得不为之的模样,定睛看着他,告诉他有个人事安排。  大刘司机扶正金丝边框眼镜
期刊
一  那个瘦瘦的少年紧绷着脸从小区门口出来,瞟了一眼这辆丰田的车牌后,气鼓鼓地拉开车门。怕司机看不见自己给的脸色,猛地把自己和一只耐克双肩包往车里一掼,又“砰”一声大力关上门。  收音机正在播雨季注意事项:  要避免在低洼地带、山体滑坡威胁区域行车。  如果不小心走过低洼积水路段,车辆如果无法行驶,突然熄火,千万不要强行启动车辆……  “收音机关掉!”屁股落定的同时,少年的声音跟着进来,他粗暴地命
期刊
18年于人的一生,是多么宝贵。他在这漫长晦暗的时光里,完全地保持了一个共产党人纯粹高尚的品德。  ——作者题记  一  1959年春,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叛乱,时任总后勤部部长、党委书记的洪学智同志,代表中央军委进藏了解指导平叛作战的后勤物资供应情况。平叛工作暂告一段后,他又深入青藏沿线各兵站调研。1959年7月底,还在青藏线上的洪学智接到中央通知,要他参加在庐山召开的党的八届八中全会。  洪学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