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华西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跳出原有苏南模式,创新发展路径,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城镇化发展农村的华西之路,形成了物质文明、社会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同步发展、良性互动的新局面。华西村创新发展模式的成功实践和宝贵经验,对于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探索生产发展新路子——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走以集体经济为主的混合型经济之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是生产发展,找到一条切合实际的经济发展道路。华西村的经济发展之路,是苏南模式的缩影,既承传于原苏南模式,又超越了原苏南模式,既保留了集体经济的精华,又吸收了现代股份制经济的优势,向我们展现了“新苏南模式”的新风采。从上世纪90年代起,华西村就跳出原模式,探索新路子。他们实行一村两制,村民既可以搞集体经济,也可以从事个体经营;实行抓大放小,对大企业抓住不放,深化改革,提高效益,同时将一些效益较差的小企业转给个人经营;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华西集团整体上市,成为“中国农村第一股”。华西村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以集体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共兴的经济发展新路子。
透过华西村,可以窥见“新苏南模式”正日益显现出混合经济的发展趋向。以往单纯以集体经济为主的苏南模式在改革开放后逐渐暴露出不足。而华西村既不全盘否定公有经济,又不一味求公求纯,适时适度地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基因,注入了新的动力,促进了苏南模式的自我变革和成功转型,进一步开拓和展示出“新苏南模式”的广阔前景。
●树立生活宽裕新追求——把致富群众作为第一责任,走共同富裕之路,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
华西村从分配入手,在积累和分配的平衡中实现共同富裕。具体而言,就是实行“多提积累少分配,少分现金多转制”的分配方式。农民每月领取50%的工资作为生活费,另外50%存在企业作为流动资金,到年底一次性兑现。把奖金作为股金投入企业,第二年进行分红,村民称之为“转制”。这种分配方式,使闲置资金在统一经营中实现裂变增值,既避免了收入差距过大,又保证了广大农民在资产的不断增值中持续增加收益;既使华西人更加关心集体,又使个人资本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目前,村民的收入以每年20%以上的增幅递增。在华西,没有暴发户,也没有贫困户,家家都是富裕户,平均年收入达到8000美元,资产最少的人家有100多万元,最多的有1000多万元,实现了集体和个人的共同富、长期富、和谐富。
华西村探索共同富裕的实践,丰富了苏南模式的内涵。传统苏南模式以集体经济为主要特征,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通过按劳分配的方式,实现共同富裕。其弊端是过分注重公平,容易造成共同贫穷。而市场经济的动力和竞争机制特别强,效率、效益特别高,但如果不加控制,基尼系数很容易超过警戒线。为解决这个“两难”问题,“新苏南模式”以混合经济为主要选择,发展和驾驭市场经济,通过按劳分配、少取多留、共同投资的分配方式,实现共同富裕,从而既把传统模式中的长处与现代市场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发扬光大,又成功避免了平均主义和两极分化这两个极端。
●培植精神文明建设新载体——把精神富有作为第一动力,走乡风文明建设之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华西村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一大创造,就是建立精神文明开发公司,依托这一公司大力推进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他们先后提炼形成了华西精神、村碑、村歌、村民誓言、十富赞歌、十穷戒词,精心打造了华西之路展廊、华西文明街,制定了华西村村规民约。特别是创建了国内首个村级专业艺术团体——华西特色艺术团,该团已创作并演出了300多个村民喜爱的节目。通过一系列的宣传载体,华西村把村民的朴素情感引导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上,将思想教育的成效集中体现在增强全体村民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上。他们非常注重推进村民素质的全面提升。目前,村民子女從小学起全部进入拥有优质资源的城市学校就读,并选送优秀学生到国外深造。同时,充分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区分不同对象及层次,加强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他们还大力推进道德建设,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不断吸收时代营养,形成了具有华西特色、符合华西村情、为华西人所接受的道德价值体系,形成了村风祥和、民风淳朴、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的和谐氛围。
华西村探索乡风文明建设之路,开辟了苏南模式的新境界。他们找准支点,巧妙运用市场机制、市场载体,使村民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创造者和受益者,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树常青,实现了物质精神双富有、双促进。
●再创村容整洁新面貌——把优化环境作为持续发展的第一要义,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永续保障
苏南乡村工业化后带来的严重污染,成为制约苏南农村持续发展的突出难题。华西村迎难而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国首家通过ISO14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村庄,被誉为“中华环保第一村”。
他们坚持走优质高效的农业生态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业,先后建设了塔群、隧道、桥文化、百米金塔、千米长龙、万米长廊等80多个具有华西特色的田园风光旅游景点,并着力建设“粮、果、树、鱼”汇聚的现代高科技农业区和山水相间、四季飘香的生态旅游观光园。他们坚持走清洁循环的工业生态文明之路,毅然关闭了年产值1.5亿元、利润超千万元的3家化工厂。投资数亿元综合治理工业园区环境,使工厂变成了花园。投资1000多万元建立了污水处理厂。积极推行循环生产,村钢铁企业形成了“废物回收链”,实现了废弃物的减量化、可循环、再利用。他们倡导舒适绿色的文明生活方式,统筹规划,推进住宅美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河道净化、环境洁化,全方位整治村容。
反思苏南模式,长期以来一直将经济增长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基础上,照此下去,必然导致苏南模式的终结。难能可贵的是,华西人在创新中扬弃,清醒而自觉地摆脱了传统苏南模式的“茧壳”,创造了新的发展模式,为“新苏南模式”开拓了新的发展道路。
●健全管理民主新机制——把民主政治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保证,走民主建村之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添不竭的活力
传统苏南模式迅速崛起于政府主导下的集体经济。顺应从高度集中向扩大民主转变的趋势,大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是实现苏南模式成功转型的关键。华西人因势利导,大力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苏南模式增添了民主政治的新元素,开创了基层民主管理体制建设的新模式。
华西村坚持民主选举,把干部选任权交给村民,由村民自己选举“当家人”。他们坚持民主决策,把重大事项的决策权交给村民。每季度召开企业职工大会,每月召开骨干会议,每周召开全体村民大会,会议上本地村民、外来职工、外聘技术人员都可以发表意见。坚持民主管理,成立了由村民代表组成的理财小组,参与日常管理。坚持民主监督,设立专门的公开栏,凡涉及村民利益和村民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都予以公示,接受村民的监督和质询。实现民主建村,领导班子率先垂范是关键。为此,华西村党委、村委会、村企业集团三套班子,都制定了思想过硬、工作过硬、作风过硬的规定,还创建了请全体村民对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进行民主测评和民主监督的制度。
华西村探索民主建村之路的实践告诉我们:苏南模式的活力之本在发展经济,活力之源则在民主政治建设。华西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努力建立管理民主的新机制,必将进一步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
(作者系中共无锡市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尤展
●探索生产发展新路子——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走以集体经济为主的混合型经济之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是生产发展,找到一条切合实际的经济发展道路。华西村的经济发展之路,是苏南模式的缩影,既承传于原苏南模式,又超越了原苏南模式,既保留了集体经济的精华,又吸收了现代股份制经济的优势,向我们展现了“新苏南模式”的新风采。从上世纪90年代起,华西村就跳出原模式,探索新路子。他们实行一村两制,村民既可以搞集体经济,也可以从事个体经营;实行抓大放小,对大企业抓住不放,深化改革,提高效益,同时将一些效益较差的小企业转给个人经营;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华西集团整体上市,成为“中国农村第一股”。华西村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以集体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共兴的经济发展新路子。
透过华西村,可以窥见“新苏南模式”正日益显现出混合经济的发展趋向。以往单纯以集体经济为主的苏南模式在改革开放后逐渐暴露出不足。而华西村既不全盘否定公有经济,又不一味求公求纯,适时适度地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基因,注入了新的动力,促进了苏南模式的自我变革和成功转型,进一步开拓和展示出“新苏南模式”的广阔前景。
●树立生活宽裕新追求——把致富群众作为第一责任,走共同富裕之路,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
华西村从分配入手,在积累和分配的平衡中实现共同富裕。具体而言,就是实行“多提积累少分配,少分现金多转制”的分配方式。农民每月领取50%的工资作为生活费,另外50%存在企业作为流动资金,到年底一次性兑现。把奖金作为股金投入企业,第二年进行分红,村民称之为“转制”。这种分配方式,使闲置资金在统一经营中实现裂变增值,既避免了收入差距过大,又保证了广大农民在资产的不断增值中持续增加收益;既使华西人更加关心集体,又使个人资本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目前,村民的收入以每年20%以上的增幅递增。在华西,没有暴发户,也没有贫困户,家家都是富裕户,平均年收入达到8000美元,资产最少的人家有100多万元,最多的有1000多万元,实现了集体和个人的共同富、长期富、和谐富。
华西村探索共同富裕的实践,丰富了苏南模式的内涵。传统苏南模式以集体经济为主要特征,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通过按劳分配的方式,实现共同富裕。其弊端是过分注重公平,容易造成共同贫穷。而市场经济的动力和竞争机制特别强,效率、效益特别高,但如果不加控制,基尼系数很容易超过警戒线。为解决这个“两难”问题,“新苏南模式”以混合经济为主要选择,发展和驾驭市场经济,通过按劳分配、少取多留、共同投资的分配方式,实现共同富裕,从而既把传统模式中的长处与现代市场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发扬光大,又成功避免了平均主义和两极分化这两个极端。
●培植精神文明建设新载体——把精神富有作为第一动力,走乡风文明建设之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华西村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一大创造,就是建立精神文明开发公司,依托这一公司大力推进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他们先后提炼形成了华西精神、村碑、村歌、村民誓言、十富赞歌、十穷戒词,精心打造了华西之路展廊、华西文明街,制定了华西村村规民约。特别是创建了国内首个村级专业艺术团体——华西特色艺术团,该团已创作并演出了300多个村民喜爱的节目。通过一系列的宣传载体,华西村把村民的朴素情感引导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上,将思想教育的成效集中体现在增强全体村民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上。他们非常注重推进村民素质的全面提升。目前,村民子女從小学起全部进入拥有优质资源的城市学校就读,并选送优秀学生到国外深造。同时,充分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区分不同对象及层次,加强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他们还大力推进道德建设,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不断吸收时代营养,形成了具有华西特色、符合华西村情、为华西人所接受的道德价值体系,形成了村风祥和、民风淳朴、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的和谐氛围。
华西村探索乡风文明建设之路,开辟了苏南模式的新境界。他们找准支点,巧妙运用市场机制、市场载体,使村民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创造者和受益者,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树常青,实现了物质精神双富有、双促进。
●再创村容整洁新面貌——把优化环境作为持续发展的第一要义,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永续保障
苏南乡村工业化后带来的严重污染,成为制约苏南农村持续发展的突出难题。华西村迎难而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国首家通过ISO14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村庄,被誉为“中华环保第一村”。
他们坚持走优质高效的农业生态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业,先后建设了塔群、隧道、桥文化、百米金塔、千米长龙、万米长廊等80多个具有华西特色的田园风光旅游景点,并着力建设“粮、果、树、鱼”汇聚的现代高科技农业区和山水相间、四季飘香的生态旅游观光园。他们坚持走清洁循环的工业生态文明之路,毅然关闭了年产值1.5亿元、利润超千万元的3家化工厂。投资数亿元综合治理工业园区环境,使工厂变成了花园。投资1000多万元建立了污水处理厂。积极推行循环生产,村钢铁企业形成了“废物回收链”,实现了废弃物的减量化、可循环、再利用。他们倡导舒适绿色的文明生活方式,统筹规划,推进住宅美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河道净化、环境洁化,全方位整治村容。
反思苏南模式,长期以来一直将经济增长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基础上,照此下去,必然导致苏南模式的终结。难能可贵的是,华西人在创新中扬弃,清醒而自觉地摆脱了传统苏南模式的“茧壳”,创造了新的发展模式,为“新苏南模式”开拓了新的发展道路。
●健全管理民主新机制——把民主政治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保证,走民主建村之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添不竭的活力
传统苏南模式迅速崛起于政府主导下的集体经济。顺应从高度集中向扩大民主转变的趋势,大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是实现苏南模式成功转型的关键。华西人因势利导,大力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苏南模式增添了民主政治的新元素,开创了基层民主管理体制建设的新模式。
华西村坚持民主选举,把干部选任权交给村民,由村民自己选举“当家人”。他们坚持民主决策,把重大事项的决策权交给村民。每季度召开企业职工大会,每月召开骨干会议,每周召开全体村民大会,会议上本地村民、外来职工、外聘技术人员都可以发表意见。坚持民主管理,成立了由村民代表组成的理财小组,参与日常管理。坚持民主监督,设立专门的公开栏,凡涉及村民利益和村民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都予以公示,接受村民的监督和质询。实现民主建村,领导班子率先垂范是关键。为此,华西村党委、村委会、村企业集团三套班子,都制定了思想过硬、工作过硬、作风过硬的规定,还创建了请全体村民对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进行民主测评和民主监督的制度。
华西村探索民主建村之路的实践告诉我们:苏南模式的活力之本在发展经济,活力之源则在民主政治建设。华西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努力建立管理民主的新机制,必将进一步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
(作者系中共无锡市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尤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