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古今中外的餐具中,最不起眼的筷子,却最富传奇色彩。
“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都在双筷间。”
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筷子可以说是中国人的“擎天柱”。倘若离开了筷子,华夏的历史和文化或许就将被改写。两根小小的筷子,代表的不仅仅是吃饭的餐具,更是中华文明,乃至东方文化的象征。除了与吃相关之外,筷子的功用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在古今中外都遗留下了瀚如云烟的奇闻逸事。
往事并不如烟,当你举箸之时,那一幕幕筷人筷事被岁月尘封的开关,便被打开。
皇帝让筷箸留声
在历史深处,筷箸总是在不经意间探出头来,闪现着自身的价值。
楚汉相争时,郦食其给刘邦出了个“强汉弱楚”的主意,建议分封被秦所灭的六国王族遗裔,使之拥戴汉王,孤立楚王。刘邦抚掌称善。谁知张良得知,惊呼:如此汉王将死无葬身之地!他拿起桌上的筷子边比划,边说,一旦封王,原来为你效力的六国将士就会各归其主,而以楚王势力之盛,他们说不定又都听命于项羽,这一来,还叫什么强汉弱楚?简直就是自废武功!刘邦一听吓得把刚吃下去的饭都呕吐出来了。这个“借箸代筹”的典故被记载在《史记》里,流传至今。
后来刘家天下玩完后,一心想恢复汉室的刘皇叔因为还在创业初期,只得暂时跟着曹操混,随即上演了著名的“青梅煮酒论英雄”。一番谨慎应对后,只听曹操来一嗓子:“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便吓得刘备猛一哆嗦,筷子都拿不住了,稀里哗啦地跌落地上。此时正巧风云变幻,亏得一声惊雷帮忙才掩饰过去。
刘备既是英雄,应不至于胆小如斯,究其因还是自家正在暗地里使坏,怕被曹公觑破,只好借雷声和失箸而遁席。
古时的筷子大多是竹筷和木筷,也有少量是用铜、铁为原料。帝王将相为炫耀地位和财势,便采用金、银、象牙、玉等名贵材料制成筷子。唐玄宗李隆基在一次宴席上赏赐给宰相宋璟一双金筷子,宋璟不解其意,正在纳闷间,李隆基说,这不是赐你金玉,而是表彰你办事如筷子般刚正耿直。既是金筷,又是御赐,宋璟拿回家也不使用,而是供奉起来,当作一种殊荣。
皇帝赏赐筷子给宰相还算正常,而在五代时期,后唐明宗挑选宰相拿不定主意,最后心血来潮,把几位大臣的姓名写在纸上,折好放进一个小口瓷瓶中,然后焚香摇瓶,再拿起一双金筷子从瓶中夹出一张纸条,展开一看,正是卢文纪的名字。于是,卢文纪如同中了彩票一般,当上了宰相。
既有靠筷子升官,也有靠筷子断婚的。唐代有个官员叫于琮,得到了唐宣宗赏识,准备召他为东床驸马。谁知永福公主不满意这件婚事,但又不便直接表白拒婚,于是她在吃饭时折断了一根筷子。宣宗见一副筷子不成双,知道女儿不愿嫁给于琮,但皇帝金口玉言,说一不二,只好将广德公主嫁给于琮为妻。
帝王大都奢侈成性,而宋高宗赵构还算节约。他在德寿宫进膳时,一直都用两副筷子。因为怕将吃剩的饭菜弄脏了,不好赐给宫女宦官,所以夹菜都用公筷。恐怕宋高宗算是中国提倡使用公筷的第一人。
饭局上的筷子功
古往今来,因为筷子奇妙无比的特性,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外延。通过文人的幻想与渲染,可谓尽显风流。金庸就在《雪山飞狐》里写过一个饭局,“胡斐不再伸筷抢菜,却将筷子高举半空,迟迟不落,双眼凝视着苗人凤的筷子,自己的筷子一寸一寸的慢慢移落,终于碰到了白菜。那时的手法可就快捷无伦,一挟缩回,送到了嘴里。苗人凤瞧不见他筷子的起落,自是不能拦截,将双筷往桌子一掷,哈哈大笑。胡斐自这口白菜一吃,才真正踏入了第一流高手的境界。”
而美食作家沈宏非也写过一篇筷子的妙文。他在文中写道:“筷子虽不直接伤人,却存在着一种隐性的、内在的力量。这种内在的力量并不体现在筷子的使用过程中,而在于它的暂时被停止使用,近似于道家的房中之术。在中餐的饭桌上,一个人要显示威严,无需大声咆哮,更不必砸烂器皿,只消把筷子‘重重地’扣在桌上即可,既不失礼貌,又捍卫了尊严。相比之下,刀叉就不适宜‘拍’或‘扣’,巴特先生如果碰巧在蒙帕那斯的某个饭局上光火起来,就唯有将刀叉在雪白的桌布上乱抛一气,而且第二天一定会成为小报的头条丑闻。事后,巴特先生也将会为此而羞愧万分。”
文中的巴特先生即为法国思想家、作家罗兰
“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都在双筷间。”
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筷子可以说是中国人的“擎天柱”。倘若离开了筷子,华夏的历史和文化或许就将被改写。两根小小的筷子,代表的不仅仅是吃饭的餐具,更是中华文明,乃至东方文化的象征。除了与吃相关之外,筷子的功用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在古今中外都遗留下了瀚如云烟的奇闻逸事。
往事并不如烟,当你举箸之时,那一幕幕筷人筷事被岁月尘封的开关,便被打开。
皇帝让筷箸留声
在历史深处,筷箸总是在不经意间探出头来,闪现着自身的价值。
楚汉相争时,郦食其给刘邦出了个“强汉弱楚”的主意,建议分封被秦所灭的六国王族遗裔,使之拥戴汉王,孤立楚王。刘邦抚掌称善。谁知张良得知,惊呼:如此汉王将死无葬身之地!他拿起桌上的筷子边比划,边说,一旦封王,原来为你效力的六国将士就会各归其主,而以楚王势力之盛,他们说不定又都听命于项羽,这一来,还叫什么强汉弱楚?简直就是自废武功!刘邦一听吓得把刚吃下去的饭都呕吐出来了。这个“借箸代筹”的典故被记载在《史记》里,流传至今。
后来刘家天下玩完后,一心想恢复汉室的刘皇叔因为还在创业初期,只得暂时跟着曹操混,随即上演了著名的“青梅煮酒论英雄”。一番谨慎应对后,只听曹操来一嗓子:“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便吓得刘备猛一哆嗦,筷子都拿不住了,稀里哗啦地跌落地上。此时正巧风云变幻,亏得一声惊雷帮忙才掩饰过去。
刘备既是英雄,应不至于胆小如斯,究其因还是自家正在暗地里使坏,怕被曹公觑破,只好借雷声和失箸而遁席。
古时的筷子大多是竹筷和木筷,也有少量是用铜、铁为原料。帝王将相为炫耀地位和财势,便采用金、银、象牙、玉等名贵材料制成筷子。唐玄宗李隆基在一次宴席上赏赐给宰相宋璟一双金筷子,宋璟不解其意,正在纳闷间,李隆基说,这不是赐你金玉,而是表彰你办事如筷子般刚正耿直。既是金筷,又是御赐,宋璟拿回家也不使用,而是供奉起来,当作一种殊荣。
皇帝赏赐筷子给宰相还算正常,而在五代时期,后唐明宗挑选宰相拿不定主意,最后心血来潮,把几位大臣的姓名写在纸上,折好放进一个小口瓷瓶中,然后焚香摇瓶,再拿起一双金筷子从瓶中夹出一张纸条,展开一看,正是卢文纪的名字。于是,卢文纪如同中了彩票一般,当上了宰相。
既有靠筷子升官,也有靠筷子断婚的。唐代有个官员叫于琮,得到了唐宣宗赏识,准备召他为东床驸马。谁知永福公主不满意这件婚事,但又不便直接表白拒婚,于是她在吃饭时折断了一根筷子。宣宗见一副筷子不成双,知道女儿不愿嫁给于琮,但皇帝金口玉言,说一不二,只好将广德公主嫁给于琮为妻。
帝王大都奢侈成性,而宋高宗赵构还算节约。他在德寿宫进膳时,一直都用两副筷子。因为怕将吃剩的饭菜弄脏了,不好赐给宫女宦官,所以夹菜都用公筷。恐怕宋高宗算是中国提倡使用公筷的第一人。
饭局上的筷子功
古往今来,因为筷子奇妙无比的特性,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外延。通过文人的幻想与渲染,可谓尽显风流。金庸就在《雪山飞狐》里写过一个饭局,“胡斐不再伸筷抢菜,却将筷子高举半空,迟迟不落,双眼凝视着苗人凤的筷子,自己的筷子一寸一寸的慢慢移落,终于碰到了白菜。那时的手法可就快捷无伦,一挟缩回,送到了嘴里。苗人凤瞧不见他筷子的起落,自是不能拦截,将双筷往桌子一掷,哈哈大笑。胡斐自这口白菜一吃,才真正踏入了第一流高手的境界。”
而美食作家沈宏非也写过一篇筷子的妙文。他在文中写道:“筷子虽不直接伤人,却存在着一种隐性的、内在的力量。这种内在的力量并不体现在筷子的使用过程中,而在于它的暂时被停止使用,近似于道家的房中之术。在中餐的饭桌上,一个人要显示威严,无需大声咆哮,更不必砸烂器皿,只消把筷子‘重重地’扣在桌上即可,既不失礼貌,又捍卫了尊严。相比之下,刀叉就不适宜‘拍’或‘扣’,巴特先生如果碰巧在蒙帕那斯的某个饭局上光火起来,就唯有将刀叉在雪白的桌布上乱抛一气,而且第二天一定会成为小报的头条丑闻。事后,巴特先生也将会为此而羞愧万分。”
文中的巴特先生即为法国思想家、作家罗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