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笑间,赵平杰显露出与众不同的自信。眼前,正是他合作社旗下的548亩蔬菜基地:一期100亩大棚里种植的黄金瓜、黄瓜等蔬菜瓜果都已成熟,剩下的蔬菜大棚正在加紧搭建中。
赵平杰是湖北省钟祥市柴湖镇四新村寿光蔬菜专业合作社社长,也是当地为数不多的致富带头人之一。正值晚秋,走在四新村花果蔬菜示范基地的园间小道上,赵平杰热情地将本刊记者邀请到他临时租用的办公室,一进门便看到墙上悬挂着省市各级领导前来视察的照片。自今年7月起,不到半年时间,柴湖这个“中国第一移民大镇”接待来访的规格和频率史无前例。
这一变化源自于湖北省委将柴湖的振兴发展上升为省级战略。在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的背景下,柴湖正迎来千载难逢的新生机遇,同时也面临种种挑战。半个多世纪以来,这片土地一直饱受贫瘠之苦。那么,作为“移民大镇”、“农业小镇”、“工业弱镇”和“社会穷镇”,它如何才能“浴火重生”呢?
资源匮乏倒逼
今年68岁的曾早天是柴湖镇郑家集村人,1967年因丹江口水库蓄水,他随同父母从河南淅川搬迁至此。阔别家乡多年,曾早天口音里依然夹杂着乡音,也依然爱吃河南特有的玉米糁和蒸面。住兵营房、走芦苇荡、睡房顶床,这是他们第一代移民不可磨灭的记忆。如今,柴湖移民的生活条件虽然有了可喜变化,但相比邻镇邻村,仍处于贫困状态。
“造成柴湖现状的,人均耕地太少是关键原因。”与多名村干部交流,记者听到最多的便是这句话。
目前,柴湖共有10.5万人口,其中移民由当初的4.9万人增至7.5万人。然而,全镇耕地却只有10.4万亩,人均耕地不足1亩。同时,外出打工人数占全镇人口的1/3,由于学历普遍偏低,约80%为初中学历,大多从事低端行业。红英村村支书马化波说,村里共有2330人,1100多劳动力中就有700多人出去打工。
“资源匮乏、土地瘠薄、基础设施落后、灾害频发等多种因素,是柴湖一直没有脱贫的根源。”钟祥市市委书记马朝晖对本刊记者说,移民搬过来时本身底子弱,日积月累导致贫困问题更加突出。
时光回溯到1966年。为支援国家重点水利工程——丹江口水库建设,4.9万淅川群众告别故土,“一条扁担两个筐”辗转至钟祥。当时湖北省政府在距离汉江45.4公里处修建堤防,把一片长满芦苇的沼泽地隔离出来安置移民。周恩来总理亲自将此地命名为“大柴湖”,也就是今天的柴湖镇。
“泥巴糊起来的十间房为一栋,每个人住半间房,加上20元的生活费,我们就这样住下来了。”曾早天说。
柴湖既无矿产资源,也无山水林牧资源。作为典型的农业乡镇,本身地处劣势,加之镇内并无水库资源,排灌以沟渠为主,而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末期的倒口电排灌站因年久失修,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在排灌站10月开始整修扩容之前,一旦有暴雨,全镇基本就淹了。”负责排灌站调度的杨清波说。
与此同时,柴湖产业整体薄弱,发展滞后,工业规模企业仅13家,主要从事农副产品、食品和建材工业等传统粗加工行业,而第三产业则主要为以农户为主体的商贸物流单一性服务行业。
2012年,柴湖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9.94亿元,农民人均收入5352元。其中,移民人均纯收入3450元,远低于钟祥市2012年农民人均收入9532元;农户经营性人均收入仅为400-600元之间,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外出务工。
“资源匮乏,倒逼柴湖必须走‘全域规划’的道路!”柴湖镇党委书记粟建湘说,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振兴柴湖,需要做全方位的战略规划。
从行政村走向社区
镇政府简陋的办公室内,摆放着“全域规划”沙盘。本刊记者看到,以武荆高速为界,整个柴湖被划分为南北两翼,18个社区环绕在工农商贸产业周围。
“到2030年,镇域范围内将形成1个新镇区、5个农村中心社区、13个农村一般社区的镇村等级结构体系。”钟祥市住建局柴湖分局局长吴秀丽对本刊记者说,届时镇区人口将达到10万人,镇域总人口将达到13.4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4%。
“富不富,看居住”。在柴湖,“三代房子”交叉遍布:从最初用泥巴糊起来的兵营房,到上世纪80年代用土砖盖起的小平房,再到如今新建的两层小楼房。
在曾早天看来,集中住房能省出很多面积,老百姓比较好管理,整个环境也会变好。他说:“老百姓都很向往‘全域规划’,考虑最多的便是新农村住房问题。”
“建筑规划成一种风格,肯定好看!以后各项公共配套设施做好后,我们也能过上城镇人的生活了。”前营村村支书宋育英说,村民们自己建的房子处于无序状态,高的高,低的低。
柴湖现有54个行政村,其中移民村38个。几乎是村连村,村庄之间的过道也都是狭长的小道。“从行政村管理走向社区管理,并不是让村民简单地搬进楼房。”粟建湘强调,按照“一核五片”的规划,“一核”便是镇区,“五片”即是在原先镇里一个管理区的基础之上,再加上5个管理区,“要把农民变居民,农村变社区。”
显然,这一过程肯定漫长而艰辛。当前,柴湖城镇化率仅为18.3%。镇内骨干公路等级较低,通行能力差;农村电网、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等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不少村庄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周边散发恶臭。
吴秀丽介绍,在被纳入“全域规划”试点之前,柴湖镇路灯、绿化、下水道等基础设施几乎都没有。
据了解,柴湖镇一些公共设施项目已开始实施,包括8.3公里主干道路基工程、东西渠干道清淤项目、四新村分散式农户污水处理系统等。
“以前饭后闲聊,大家都在谈电视剧,而现在则不同,都在谈柴湖的未来,”马化波激动地说,好日子终于有盼头了!
全域规划内涵
那么,究竟该如何理解“全域规划”的内涵?
湖北省住建厅总规划师童纯跃对全域规划的定义是——“镇域、镇区、村庄”三个层面的整体规划。他对本刊记者说:“‘全域规划’的核心就是全域覆盖、多规协调、规划项目化。” 《大柴湖振兴发展总体规划》编制组专家齐子鹏亦对本刊记者表示,每一个地方的“全域规划”都不一样,应从范围和内容两个方面来界定“全域规划”,即地理上是整个柴湖镇,内容上是综合规划。简单说,就是从社会经济范畴出发,对区域社会提出全方位、建设性、指导性的规则。
因此,柴湖镇的“全域规划”并不仅仅局限在社区建设方面。粟建湘介绍说,产业将按“一轴两翼”布局,即以武荆高速为主轴,南扩柴湖旧城、北建工业新城为两翼,“柴湖154平方公里今后就是个大开发区,工业建园区,农业调结构。”
武荆高速路出入口处,记者看到规划建设中的柴湖一期工业园,数台挖掘机在忙碌着。副镇长王安军对记者说,中期规划目标到2015年,工业园区建成面积将达到1600亩,形成以农副产品加工区、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区、移民科技创业区和商住服务区的产业集群,预计有15-20家企业入驻。顺着工业园区由东向西行约4公里,是位于柴湖镇“北大门”的四新村。 该村“四新模式”——通过土地全部流转给集体,集体再流转给企业,是柴湖镇农业调结构的示范基地。如今,整村1500亩土地全部流转,以“四网千棚”重点发展高档蔬菜、花卉、药草等产出率较高的农作物。基地以武荆高速连线为界,分为东西两个片区。赵平杰的蔬菜基地正位于西片区。而在东片区,有三鑫公司150多亩精品花卉温控大棚、彭墩汉光农业公司820多亩的蔬菜基地等。
“蔬菜大棚全部建成投产,最低可容纳300多人就业,人均收入在1万元左右,而以前农户1亩地毛收入在千元左右。”赵平杰欣喜地说,到时我们自己村的劳动力都不够用,还可以把邻村的劳动力吸引过来。
“听说镇里搞开发,子女们都想回来。”当记者问及多名在家种田、照顾孙辈的老人,他们异口同声回答道。
振兴柴湖是历史之责,但同时,振兴柴湖的意义不单在此。
湖北省委、省政府多次在相关文件中指出,“柴湖模式”将遵循产城村一体化发展方向,以生态文明和服务均等为基础,打造镇村形态、工业文明、农耕文化、生态肌理高度融合的美丽城乡,形成江汉平原上小城镇“四化同步”发展的建设典范。
“湖北是农业大省,柴湖做好了,对全省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差不多的城镇将有重大示范意义。”童纯跃说。
“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规划滞后是中国城镇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粟建湘对此强调说:“作为中国最大移民集中安置点,柴湖试点‘全域规划’,将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移民脱贫致富探索出一条新路。”
内因变化是首难
“各单位对我们的支持非常大,这些变化以前都不敢想!”赵平杰说。
的确,不管是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还是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抑或是全国人大代表、本土企业家周家贵,他们对柴湖的关注都从未间断。
但本刊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先天不足,规划和执行之间依然存在差距,柴湖谋变面临诸多困难。
在马朝晖和粟建湘看来,摆在首位的困难,当属群众的思想工作。他们表示,部分群众对新事物接受有个过程,甚至是一些生活习惯的改变。
以土地流转和村庄建设为例,基层干部在执行过程中普遍反映,大部分村民对柴湖镇的“全域规划”相当拥护,但涉及征地房屋拆迁时,旧房子的村民都愿意拆,而新建房子的村民却大都不愿意。
“关键是补助,新建的房子拆了,却赔和旧房子一样的钱,心理很难平衡是可以理解的。”曾早天说,一些人住新房子还要配猪窝、鸡窝了!
“部分群众甚至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粟建湘强调,跨越发展的前提是群众思想观念发生根本转变。“下一步工作,只有他们的思想观念解放了,柴湖跨越发展面临的难题就可以得到逐步化解。”
但困难远不止于此。
在10月中旬的一次规划工作通报会上,当柴湖镇园林院工作人员汇报完绿化、房屋改造方案,并宣布预期费用为7000多万元时,台下顿时炸开了锅。
这正是马朝晖一直担忧的问题,“全域规划”执行过程中投入缺口太大。他说,仅绿化和房屋改造就需要这么多钱,其他方面加在一起,财政缺口会更大。
但他依然信心十足。他说,柴湖镇“全域规划”既是机遇,也是重大挑战,而这种挑战将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让压力变成动力,“未来会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吸附资源。”
他还表示,落实规划会分步实施,循序渐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示范作用体现出来,当村民们看到效果后,扩大试点自然就会顺利得多。
齐子鹏建议,“大柴湖”目前应以追赶而不是创新为己任,第一桶金只能从农业中获取,农业做好做精,工业自然会就地取材。他说:“以农促工,以工兴农,新型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同步发展,才是正确道路。‘大柴湖’的持续发展,最终要靠自力更生。”
赵平杰是湖北省钟祥市柴湖镇四新村寿光蔬菜专业合作社社长,也是当地为数不多的致富带头人之一。正值晚秋,走在四新村花果蔬菜示范基地的园间小道上,赵平杰热情地将本刊记者邀请到他临时租用的办公室,一进门便看到墙上悬挂着省市各级领导前来视察的照片。自今年7月起,不到半年时间,柴湖这个“中国第一移民大镇”接待来访的规格和频率史无前例。
这一变化源自于湖北省委将柴湖的振兴发展上升为省级战略。在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的背景下,柴湖正迎来千载难逢的新生机遇,同时也面临种种挑战。半个多世纪以来,这片土地一直饱受贫瘠之苦。那么,作为“移民大镇”、“农业小镇”、“工业弱镇”和“社会穷镇”,它如何才能“浴火重生”呢?
资源匮乏倒逼
今年68岁的曾早天是柴湖镇郑家集村人,1967年因丹江口水库蓄水,他随同父母从河南淅川搬迁至此。阔别家乡多年,曾早天口音里依然夹杂着乡音,也依然爱吃河南特有的玉米糁和蒸面。住兵营房、走芦苇荡、睡房顶床,这是他们第一代移民不可磨灭的记忆。如今,柴湖移民的生活条件虽然有了可喜变化,但相比邻镇邻村,仍处于贫困状态。
“造成柴湖现状的,人均耕地太少是关键原因。”与多名村干部交流,记者听到最多的便是这句话。
目前,柴湖共有10.5万人口,其中移民由当初的4.9万人增至7.5万人。然而,全镇耕地却只有10.4万亩,人均耕地不足1亩。同时,外出打工人数占全镇人口的1/3,由于学历普遍偏低,约80%为初中学历,大多从事低端行业。红英村村支书马化波说,村里共有2330人,1100多劳动力中就有700多人出去打工。
“资源匮乏、土地瘠薄、基础设施落后、灾害频发等多种因素,是柴湖一直没有脱贫的根源。”钟祥市市委书记马朝晖对本刊记者说,移民搬过来时本身底子弱,日积月累导致贫困问题更加突出。
时光回溯到1966年。为支援国家重点水利工程——丹江口水库建设,4.9万淅川群众告别故土,“一条扁担两个筐”辗转至钟祥。当时湖北省政府在距离汉江45.4公里处修建堤防,把一片长满芦苇的沼泽地隔离出来安置移民。周恩来总理亲自将此地命名为“大柴湖”,也就是今天的柴湖镇。
“泥巴糊起来的十间房为一栋,每个人住半间房,加上20元的生活费,我们就这样住下来了。”曾早天说。
柴湖既无矿产资源,也无山水林牧资源。作为典型的农业乡镇,本身地处劣势,加之镇内并无水库资源,排灌以沟渠为主,而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末期的倒口电排灌站因年久失修,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在排灌站10月开始整修扩容之前,一旦有暴雨,全镇基本就淹了。”负责排灌站调度的杨清波说。
与此同时,柴湖产业整体薄弱,发展滞后,工业规模企业仅13家,主要从事农副产品、食品和建材工业等传统粗加工行业,而第三产业则主要为以农户为主体的商贸物流单一性服务行业。
2012年,柴湖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9.94亿元,农民人均收入5352元。其中,移民人均纯收入3450元,远低于钟祥市2012年农民人均收入9532元;农户经营性人均收入仅为400-600元之间,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外出务工。
“资源匮乏,倒逼柴湖必须走‘全域规划’的道路!”柴湖镇党委书记粟建湘说,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振兴柴湖,需要做全方位的战略规划。
从行政村走向社区
镇政府简陋的办公室内,摆放着“全域规划”沙盘。本刊记者看到,以武荆高速为界,整个柴湖被划分为南北两翼,18个社区环绕在工农商贸产业周围。
“到2030年,镇域范围内将形成1个新镇区、5个农村中心社区、13个农村一般社区的镇村等级结构体系。”钟祥市住建局柴湖分局局长吴秀丽对本刊记者说,届时镇区人口将达到10万人,镇域总人口将达到13.4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4%。
“富不富,看居住”。在柴湖,“三代房子”交叉遍布:从最初用泥巴糊起来的兵营房,到上世纪80年代用土砖盖起的小平房,再到如今新建的两层小楼房。
在曾早天看来,集中住房能省出很多面积,老百姓比较好管理,整个环境也会变好。他说:“老百姓都很向往‘全域规划’,考虑最多的便是新农村住房问题。”
“建筑规划成一种风格,肯定好看!以后各项公共配套设施做好后,我们也能过上城镇人的生活了。”前营村村支书宋育英说,村民们自己建的房子处于无序状态,高的高,低的低。
柴湖现有54个行政村,其中移民村38个。几乎是村连村,村庄之间的过道也都是狭长的小道。“从行政村管理走向社区管理,并不是让村民简单地搬进楼房。”粟建湘强调,按照“一核五片”的规划,“一核”便是镇区,“五片”即是在原先镇里一个管理区的基础之上,再加上5个管理区,“要把农民变居民,农村变社区。”
显然,这一过程肯定漫长而艰辛。当前,柴湖城镇化率仅为18.3%。镇内骨干公路等级较低,通行能力差;农村电网、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等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不少村庄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周边散发恶臭。
吴秀丽介绍,在被纳入“全域规划”试点之前,柴湖镇路灯、绿化、下水道等基础设施几乎都没有。
据了解,柴湖镇一些公共设施项目已开始实施,包括8.3公里主干道路基工程、东西渠干道清淤项目、四新村分散式农户污水处理系统等。
“以前饭后闲聊,大家都在谈电视剧,而现在则不同,都在谈柴湖的未来,”马化波激动地说,好日子终于有盼头了!
全域规划内涵
那么,究竟该如何理解“全域规划”的内涵?
湖北省住建厅总规划师童纯跃对全域规划的定义是——“镇域、镇区、村庄”三个层面的整体规划。他对本刊记者说:“‘全域规划’的核心就是全域覆盖、多规协调、规划项目化。” 《大柴湖振兴发展总体规划》编制组专家齐子鹏亦对本刊记者表示,每一个地方的“全域规划”都不一样,应从范围和内容两个方面来界定“全域规划”,即地理上是整个柴湖镇,内容上是综合规划。简单说,就是从社会经济范畴出发,对区域社会提出全方位、建设性、指导性的规则。
因此,柴湖镇的“全域规划”并不仅仅局限在社区建设方面。粟建湘介绍说,产业将按“一轴两翼”布局,即以武荆高速为主轴,南扩柴湖旧城、北建工业新城为两翼,“柴湖154平方公里今后就是个大开发区,工业建园区,农业调结构。”
武荆高速路出入口处,记者看到规划建设中的柴湖一期工业园,数台挖掘机在忙碌着。副镇长王安军对记者说,中期规划目标到2015年,工业园区建成面积将达到1600亩,形成以农副产品加工区、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区、移民科技创业区和商住服务区的产业集群,预计有15-20家企业入驻。顺着工业园区由东向西行约4公里,是位于柴湖镇“北大门”的四新村。 该村“四新模式”——通过土地全部流转给集体,集体再流转给企业,是柴湖镇农业调结构的示范基地。如今,整村1500亩土地全部流转,以“四网千棚”重点发展高档蔬菜、花卉、药草等产出率较高的农作物。基地以武荆高速连线为界,分为东西两个片区。赵平杰的蔬菜基地正位于西片区。而在东片区,有三鑫公司150多亩精品花卉温控大棚、彭墩汉光农业公司820多亩的蔬菜基地等。
“蔬菜大棚全部建成投产,最低可容纳300多人就业,人均收入在1万元左右,而以前农户1亩地毛收入在千元左右。”赵平杰欣喜地说,到时我们自己村的劳动力都不够用,还可以把邻村的劳动力吸引过来。
“听说镇里搞开发,子女们都想回来。”当记者问及多名在家种田、照顾孙辈的老人,他们异口同声回答道。
振兴柴湖是历史之责,但同时,振兴柴湖的意义不单在此。
湖北省委、省政府多次在相关文件中指出,“柴湖模式”将遵循产城村一体化发展方向,以生态文明和服务均等为基础,打造镇村形态、工业文明、农耕文化、生态肌理高度融合的美丽城乡,形成江汉平原上小城镇“四化同步”发展的建设典范。
“湖北是农业大省,柴湖做好了,对全省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差不多的城镇将有重大示范意义。”童纯跃说。
“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规划滞后是中国城镇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粟建湘对此强调说:“作为中国最大移民集中安置点,柴湖试点‘全域规划’,将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移民脱贫致富探索出一条新路。”
内因变化是首难
“各单位对我们的支持非常大,这些变化以前都不敢想!”赵平杰说。
的确,不管是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还是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抑或是全国人大代表、本土企业家周家贵,他们对柴湖的关注都从未间断。
但本刊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先天不足,规划和执行之间依然存在差距,柴湖谋变面临诸多困难。
在马朝晖和粟建湘看来,摆在首位的困难,当属群众的思想工作。他们表示,部分群众对新事物接受有个过程,甚至是一些生活习惯的改变。
以土地流转和村庄建设为例,基层干部在执行过程中普遍反映,大部分村民对柴湖镇的“全域规划”相当拥护,但涉及征地房屋拆迁时,旧房子的村民都愿意拆,而新建房子的村民却大都不愿意。
“关键是补助,新建的房子拆了,却赔和旧房子一样的钱,心理很难平衡是可以理解的。”曾早天说,一些人住新房子还要配猪窝、鸡窝了!
“部分群众甚至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粟建湘强调,跨越发展的前提是群众思想观念发生根本转变。“下一步工作,只有他们的思想观念解放了,柴湖跨越发展面临的难题就可以得到逐步化解。”
但困难远不止于此。
在10月中旬的一次规划工作通报会上,当柴湖镇园林院工作人员汇报完绿化、房屋改造方案,并宣布预期费用为7000多万元时,台下顿时炸开了锅。
这正是马朝晖一直担忧的问题,“全域规划”执行过程中投入缺口太大。他说,仅绿化和房屋改造就需要这么多钱,其他方面加在一起,财政缺口会更大。
但他依然信心十足。他说,柴湖镇“全域规划”既是机遇,也是重大挑战,而这种挑战将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让压力变成动力,“未来会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吸附资源。”
他还表示,落实规划会分步实施,循序渐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示范作用体现出来,当村民们看到效果后,扩大试点自然就会顺利得多。
齐子鹏建议,“大柴湖”目前应以追赶而不是创新为己任,第一桶金只能从农业中获取,农业做好做精,工业自然会就地取材。他说:“以农促工,以工兴农,新型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同步发展,才是正确道路。‘大柴湖’的持续发展,最终要靠自力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