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的苦菜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taowang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月三,苦菜丫丫爬上山。”
  饥荒年代,陕北的三月是最难熬的。上一年的粮口袋倒提起来抖了又抖,早已腾得干干净净,而三月地里可以用来填饱肚子的东西却少之又少。苦菜这时候刚顶破土,虽然还只是小草丫丫,但起码也有了盼头,淡淡的紫色煞是爱人。因此,我更愿相信那句谚语是被饥饿驱赶的人对春天最直接的赞美。
  惊蛰刚过,一场雷雨,漫山遍野的苦菜开始疯长起来。与苦菜一起构成早春田园图的是一种开着黄花的草,陕北人给它们起了个很奇怪的名字“推推菜”。这种草有茎有叶、叶子向四周摆开,茎向上托举,其顶部是一朵艳黄色的小花瓣,因此又叫“黄花菜”。比起前者,我更喜欢这个名字,但把它称为“菜”让我很困惑,直到很久以后才弄明白:过去这种菜是庄户人用来喂猪的,只有在实在饥饿时,才会摘取黄花用来做成“和菜汤”,又有花香又有色,也算是一盆不错的佳肴,看来陕北人自古就有浪漫天分,这哪里仅仅是“稀汤灌大肚”用来充饥啊!
  可惜黄花菜的花期极短,清明一过就谢。不过,此时成片成片的苦菜也可以上餐桌了,成为陕北人最丰盛可口的时蔬。
  用铲子或者小锄掏取苦菜,摘去根茎,拣出枯叶,经滚水焯过后,放入冷水中沤成淡黄色,用这种方法去苦味。“清油调苦菜,各人取心爱。”这句话讲了两种吃法:可以用清油调,也可以直接取沤好的苦菜,撒点盐,扑点醋,即可食用。熬上一锅青稞玉米稀饭,就上一碟苦不滋滋的调苦菜,在饥荒年代实在是件美事。
  苦菜承载了太多关于陕北人的记忆。旧时陕北有个民谣:“神府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掏苦菜”,女人掏着苦菜,念想着远走西口的男人还有那家里嗷嗷待哺的娃娃,实在没有比这更苦的生活。我常想,苦菜是老天爷赐予陕北这片土地用以拯救万民的精灵。老天留给陕北人的是一片干旱贫瘠的沟沟洼洼、梁梁峁峁,但苦菜不怕旱、不挑土壤,不娇气、不张扬,旧时的陕北人只要用它糊口饱肚、活口度命就很满足了。
  父亲经常讲,曾祖母在世时为了养活一家人,每日都要挎着柳编筐跪在野地里挖一筐苦菜回来,膝盖处的补丁加了一层又一层。她经常笑眯眯地打量着用苦菜养大的一帮孩子,指着月娥姑说:“你看,苦菜是个好东西,把娃娃屁股吃的宽增增的”。
  时光一晃,住在城里的月娥姑已五十多岁,那次回村,要掏些苦菜带回去,说是调调胃口。而此时,苦菜已然成为陕北人席中不可缺少的一道经典小菜。每逢春夏来临,乡下有亲戚朋友的城里人都要让熟人捎一些苦菜来,或者利用周末時间扶老携幼开着名车奔跑于苍凉山峁,为的只是苦菜那一抹翠绿。一家人其乐融融、有说有笑,掏上沉甸甸一袋苦菜满载而归,饶有情趣。
  掏苦菜时先要辨认清另一种植物,田苣。田苣又名“甜苣”,与苦菜同属菊科植物,生长习性几近,常与苦菜混杂在一起,但仔细辨别还是能分出些端倪。苦菜色泽灰暗,且锯齿细而弯曲,叶片略有褶皱;而田苣,叶片光鲜翠绿,叶展而阔。如果只看外观,苦菜像个灰姑娘,田苣则像个光鲜的公主。田苣不苦,虽可食用,但不知陕北人为什么不喜欢吃它,偏要自讨“苦”吃。
  山西大同人不同,他们用我们炮制苦菜的方法调制田苣,而且也堂而皇之地将之称为“苦菜”。事实上,全国叫做“苦菜”的野菜有十几种,各地风物种类繁多很难分出谁是正宗。当年英法联军进犯京城,慈禧太后仓皇西逃,经过关中,饥饿难耐,臣下弄来苦菜团子,她饱食后大为赞赏,直到老佛爷断气时还在说:“只求再吃一口苦菜团子”。可见,在大饥荒年代关中一带的苦菜也是当地的待客美食。同样被认为是当地的“苦菜”,山东人称为“曲曲菜”,宁夏人称为“苦苦菜”,这些菜形状、性状大同小异,但大多类似陕北的田苣。
  几年前,我家曾在市场上买到一种苦菜籽,乡人称为“家苦菜”或“假苦菜”,又说也叫“苦苣菜”。这种苦菜长势迅猛,菜叶宽硕,分层直立生长,高达20-30公分。用手撇掉一茬,根部马上又生出新芽来,家人调做凉菜,惜其名不副实,如腌大白菜,食之寡然无味,以至于第二年仍然要到野地里寻苦菜。
  我对野地苦菜存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每到餐馆喝酒,必点一道凉拌苦菜或苦菜杏仁,作为漱口小菜入口淡苦,嚼之神清气爽。事实上,大多数人对于苦菜的调制吃法也基本停留于此。
  榆林有一道菜叫“苦菜然蔓蔓(土豆)”,类似陕北“然然菜”,用料主要是土豆和苦菜,用苦菜作为原料实在是别有风味,将煮熟的土豆杵成泥状,伴之以苦菜、香油以及其他佐料少许,食之绵软细腻,滑而不噎,鲜香入喉。同样的吃法,在府谷有一家饭馆,偏居一小镇,直接将菜名命为“苦菜然然菜”,朋友吃后力荐“一定要到府谷尝尝”。
  除了当菜吃,还有人将它制成一种茶,叫“苦菜茗茶”。为什么会有人喝这种苦茶?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诗经》是这样写苦菜的,谁说苦菜苦呢?它如荠菜一样甘甜。此前一直不理解其中含义,逐渐历经人世风雨,才懂得:知苦方知甜,苦是一种人生况味,人生于世,世事沉浮,人间百味哪种味道能和苦相比呢?
  我猜想,喝苦菜茶之人是不是一个满脸风霜、谢顶少发的中年男人?若不是尝尽人间滋味,又怎么会喜欢苦菜的“苦”呢!
其他文献
神木地处边塞,好食羊肉的习惯自古有之。一次朋友以羊肉设宴,称此羊在草原上自由恋爱长大,因此肉质嫩而鲜美。那天的羊肉确实好吃,但席上一直未见我所钟情和期待的羊杂碎。  一只羊被宰杀后,羊肉最贵,羊头蹄肉次之,最后才是羊内脏,羊内脏统称“羊下水”,是羊身上最不起眼的部分,却是制作神木民间美食羊杂碎最直接的材料。  我的记忆中,每当奶奶做羊杂碎时,我们便站在炉子旁边。她将洗净的羊肠、肚、肝、羊血囫囵放入
期刊
对于一个北方人来说,南方与水都有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悠远和飘逸。二者意象相关,让人感觉似乎每件事物都要和水关联才更像南方。  水塘便是如此。星罗棋布的南方水塘无时不刻提醒着我这里的地理属性。  麻塘镇万垅村就有一个水塘,它安静地依偎在洞庭湖的身旁,距浩浩汤汤的“八百里洞庭”仅有三五公里。  水塘在村子中央,各家各户以水塘为中心,傍水而居,四向层层铺开。每户房前屋后皆有条条小渠,渠中浅浅细水日夜低吟着欢
期刊
一  人生是一次修行,生命是匆匆的过客,是一个驿站,于过往的世俗中,疲于奔波,繁华落尽,曲终人散,故: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春去无痕,潮起潮落。人生没有单行道,岁月凝成一首歌。人,原本是客体,是高级动物,主观是有一定思想性的,而非万能之本,亦无法主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你能让自己长生不老吗?  人,赤条条地来,两手空空地去。岁月轮回,日月递进,心如止水,学会放下,善待自己,重塑自我。冥冥之中,幡
期刊
风一吹,满地新绿,万物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触动着人的感官,告诉人们:春天来了。然而,我更相信春天是可以闻得到的,不需要桃花香的浓烈,不需要杏花香的清雅,单是驻足院子便可闻到那种夹杂在浓浓枯沙蒿味中的沙葱味,这种清新的、淡淡的味道顿时就会让人联想到,春已爬满了大地。每当这时,奶奶也会在院子里吆喝:“两个小子,上坡上掐点沙葱,回来给你们摊鸡蛋饼子。”  屋后坡上铺满丛丛小草丫,弯下腰看,又细又嫩的杆上,小
期刊
从岳阳县城出发,搭了两个小时的车,我们来到了位于鄂湘赣交界处的小村,这个村子叫杨林。一条小路将我们引入村子,在冬日大山的苍翠影子下,杨林显得异样朴素、安宁与祥和。  村庄背靠山麓,明堂开阔,视野极佳,远处有公路环抱,公路的另一尽头处雾气漫漫,极目远眺,对面远山茂林修竹,有薄雾上下飘飞,山峰明灭,若隐若现,藏风聚气,宛若仙境。  作为一个历时几百年,穿越了几个时代的古朴小村落,杨林村并不大。它依背后
期刊
在河北省南部的邯郸市永年区坐落着两座城,西部这座叫临洺关,距此东南25公里处的那座叫广府,人们习惯称之为“老城”。1958年县政府机关从“老城”搬迁到临洺关至今,期间2016年9月撤县设区。  两座城像双子星座,相映生辉。广府称为“老城”,而临洺关并不称为新城。为什么单单广府称为“老城”呢?笔者生于斯长于斯,对这样的问题既熟悉又感到陌生,可能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吧。  2019年4月的一个周日,天
期刊
乡有一种花,繁殖能力很强。这种花春季弥漫草滩,盛夏开黄花,秋季成熟结荚,荚内裹籽,其籽黄米粒般大小,纯黑色,晶莹剔透。陕北人将它叫做“面人人眼睛花”。很长时间,我想弄清楚它的学名,但都未能获知,后来想,也罢,这名字也怪生动,或许换个名字反而觉得不顺口。  每年逢七月十五前夕,我们便去从这种花上摘一些荚子回来,晒干、揉碎、将碎叶吹开,留下黑籽,用作面人眼睛。  捏面人是陕北的传统活动,每逢七月十五大
期刊
2007年8月22日(农历七月初十),那是一个黑暗的日子,一个天崩地裂的日子,一个让我终身难忘的日子,那是我有生以来遇到的第一位亲人离开了我的日子。我在离老家200多公里之外的工作岗位上接到父亲用颤抖的声音打来的电话,噩耗传来——二爷爷去世了。心灵的自责和伤感让我感到这不可能,就在两个月前他还和我一起吃饭,给我讲我们的家世,嘱咐我出去好好工作,保重身体。当我把电话打到二弟那边时,确实证明了78岁的
期刊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等文体并列的重要艺术形式。它一方面自觉地衔接中国古代散文传统,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接受西方文化和西方美学冲击。文学史视野中的散文史历史悠久,成就斐然,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散文受制于种种因素陷于沉寂。毫无疑问,当下散文创作者众多,这是散文大众化的重要体现,但应该注意到,在大众化、同质化的散文写作热潮中,还是有一些人清醒地认识到了散文的写作难度,他们不断思考如何突破传统陈旧的创作思路,
期刊
年近腊月,南方村庄长大的孩子们开始匆匆忙忙从繁华都市归来。  西服遮不住游子脸上疲惫的风尘,他们生活在都市,却只有村庄才是真正的家。在我看来,村庄里的年轻人像村旁池塘边的那棵树,他们根植于此,努力向上生长,试图摆脱这片土地,尽力地接近天空和阳光,目光停留在远方。远离村庄和大地时,他们有过破枝而出的疼痛,也有攀上枝头的欢愉。春风和煦,夏风习习,叶子欢声笑语,挂满高枝,以一个游离者,甚至是异乡的眼光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