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正常教育教学的基本保障,是全校师生正常生活、正常学习和正常工作的坚固基石。当前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对高校后勤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高校后勤管理也肩负了我国高校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的双重责任。但是由于受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我国许多高校后勤管理改革依旧面临着许多问题。本文指出了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高校后勤管理的原则,提出了高校后勤管理的创新理论。
一、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特点与作用
(一)具有技术性
高校后勤工作是一个多层次、技术性强和内容复杂的工作,目前广大师生的生活水平和消费层次不断提高,大量高新技术和现代化设备不断引入高校后勤部门,这就对高校后勤战线的每一位干部和职工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如今的师生生活服务工作需要的是精通本行、技术精湛和一专多能的能工巧匠。假如没有技术就搞不好服务,干不了后勤的工作。
(二)具有服务协调性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不仅具有服务性的特点,与此同时还具有协调性和先行性的特点。通过为学校各部门提供各种优质全面的服务,协调各部门工作关系,并在为其提供保障性服务同时实现对后勤工作的管理。除此之外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后勤社会化已成为一种趋势,跨校际的区域性后勤集团公司、后勤股份公司的出现, 也标志着高校后勤工作未来必将走向企业化和多元化的道路,并在社会化的进程中进一步推动高校后勤管理的现代化。
(三)改善学校整体环境
学校的后勤管理部门所肩负的工作都是比较复杂的,后勤人员也凭着自身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为学校师生提供着便利服务,为高职院校全体师生的教学活动和学习及生活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学校后勤工作的良好实施,不仅改善着高职院校的整体硬件建设,还改善着高职院校的整体软环境,使学校中的全体师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体会到学校的规则和秩序。但是,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不仅要提
高学生的科学水平,还要对学生的人际交往、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后勤部门要配合学校的课堂教育,还要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我国学校后勤管理现状
(一)落后的后勤管理制度
长久以来,我国高校的后勤管理大多缺乏应有的咨询机构,因此无法更好地提供相应的政策咨询服务。即使有一些高校后勤部门能够设立相应的咨询机构,但是也不具有相应的广泛性特征,难以充分行使咨询职能。在日常后勤管理工作的实施上,依照传统经验实施管理的现象依旧存在,管理机制缺乏一定的科学性、自主性和创新性。通常情况下咨询的任务主要是由相关的职能部门给分管的校领导出主意来完成,但这对于高校后勤管理内部决策的民主化发展趋势也是没有好处的,同时也难以调动起来绝大多数后勤职工的积极性。此外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的监督反馈体制也不完善,我国高校后勤只有决策体制、执行体制,而并没有专门的监督反馈体制,所以不断出现决策者多而执行者少的情况。
(二)校园商业化问题严重
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师生需求的多样化,我国全方位、开放式的教学已经取代了传统单一封闭的教学,这一变化使校园中多元化的社会服务网点日益剧增。社会服务网点为教师和学生在生活中带来的便利是毋庸置疑的,但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学校管理工作的难度与复杂性,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了学生传统价值的理念。较为明显的是,当众多社会企业进入的日常学习和生活领域,各种商业的广告促销在校园中日益增多,校园中充满了商业的氛围,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导致开始养成不好的生活观念。
(三)不彻底的后勤体制改革
原有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基本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虽然多数高校已经在校企分开的指导思想下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并在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进程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美中不足的是,原有的行政化体制未彻底根除,尚有多數高校后勤管理仍在套用党政机关的管理模式,最终导致了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进程受阻。一些高校在对后勤实体予以剥离之后,后勤实体身份却未能取得合理、合法的社会认可,只能能在校内承接一些相关业务,不仅没有充分实现社会化的改革,同样也没有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
三、学校后勤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健全高校的后勤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高校的后勤管理机制应当从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这三个方面下手。激励机制指的是利用有效资源,最大程度上调动起来管理人员和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所谓制约机制就是要为高校后勤管理提供一种正确的发展方向,这种方向具有有序化和规范化的特征。导向机制主要强调的是高校自身应当确定正确的导向路线,从而进人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平台当中,并且最大程度上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加强工作队伍的建设
后勤服务归根结底是人对人的服务,后勤管理的队伍建设对后勤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一系列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后前管理中存在人员配备不齐、人员素质不高和情感低下等情况,严重的影响了后勤服务的质量。因此加强对高职院校后勤管理要从人力资源的管理着手,后勤管理实体的领导者还必须重视对现有管理、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的再教育、再培训工作。进而完善管理人员的配备,培养管理人员形成正确的情感,并逐步的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素质,狠抓人的管理,完善后勤工作队伍,以进一步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
(三)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
人才是高校的核心资源,但普通高校却由于财力和自身吸引力等方面的限制,在目前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由于学术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的数量短缺,这些都是困扰普通高校管理者的难题。高层次人才的安全社会需求等低层次需求是比较容易得到满足的。与此同时,普通高校在管理中就需要重视人性化管理,在日常管理中要用热情感染高层次人才,用信任和关心感动高层次人才,用较好的待遇和工作环境吸引高层次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的宗旨,也才能实现普通高校留住优秀人才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之目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想要搞好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就是要从后勤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敢于创新,从根本上冲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障碍。要极还要稳步,正确处理推进改革与加强管理的关系,以改革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以不断强化管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除此之外还要按照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建立岗位责任制和经济责任制相结合的管理制度,认真研究和探索建立符合我國高等学校实际的后勤管理体制,为高校的教育工作提供更加有利的支持与保障。
参考文献:
[1].加强后勤经营管理 促进高校后勤服务[J]. 张捷,冯友富,朱群丹,孟宪杰. 高校后勤研究. 2012(01)
[2].浅谈现代高校后勤服务企业文化建设[J]. 杨海.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3(06)
[3].高校后勤服务单位开展“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的经验总结和思考[J]. 李亮亮. 中国外资. 2013(02)
一、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特点与作用
(一)具有技术性
高校后勤工作是一个多层次、技术性强和内容复杂的工作,目前广大师生的生活水平和消费层次不断提高,大量高新技术和现代化设备不断引入高校后勤部门,这就对高校后勤战线的每一位干部和职工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如今的师生生活服务工作需要的是精通本行、技术精湛和一专多能的能工巧匠。假如没有技术就搞不好服务,干不了后勤的工作。
(二)具有服务协调性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不仅具有服务性的特点,与此同时还具有协调性和先行性的特点。通过为学校各部门提供各种优质全面的服务,协调各部门工作关系,并在为其提供保障性服务同时实现对后勤工作的管理。除此之外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后勤社会化已成为一种趋势,跨校际的区域性后勤集团公司、后勤股份公司的出现, 也标志着高校后勤工作未来必将走向企业化和多元化的道路,并在社会化的进程中进一步推动高校后勤管理的现代化。
(三)改善学校整体环境
学校的后勤管理部门所肩负的工作都是比较复杂的,后勤人员也凭着自身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为学校师生提供着便利服务,为高职院校全体师生的教学活动和学习及生活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学校后勤工作的良好实施,不仅改善着高职院校的整体硬件建设,还改善着高职院校的整体软环境,使学校中的全体师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体会到学校的规则和秩序。但是,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不仅要提
高学生的科学水平,还要对学生的人际交往、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后勤部门要配合学校的课堂教育,还要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我国学校后勤管理现状
(一)落后的后勤管理制度
长久以来,我国高校的后勤管理大多缺乏应有的咨询机构,因此无法更好地提供相应的政策咨询服务。即使有一些高校后勤部门能够设立相应的咨询机构,但是也不具有相应的广泛性特征,难以充分行使咨询职能。在日常后勤管理工作的实施上,依照传统经验实施管理的现象依旧存在,管理机制缺乏一定的科学性、自主性和创新性。通常情况下咨询的任务主要是由相关的职能部门给分管的校领导出主意来完成,但这对于高校后勤管理内部决策的民主化发展趋势也是没有好处的,同时也难以调动起来绝大多数后勤职工的积极性。此外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的监督反馈体制也不完善,我国高校后勤只有决策体制、执行体制,而并没有专门的监督反馈体制,所以不断出现决策者多而执行者少的情况。
(二)校园商业化问题严重
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师生需求的多样化,我国全方位、开放式的教学已经取代了传统单一封闭的教学,这一变化使校园中多元化的社会服务网点日益剧增。社会服务网点为教师和学生在生活中带来的便利是毋庸置疑的,但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学校管理工作的难度与复杂性,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了学生传统价值的理念。较为明显的是,当众多社会企业进入的日常学习和生活领域,各种商业的广告促销在校园中日益增多,校园中充满了商业的氛围,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导致开始养成不好的生活观念。
(三)不彻底的后勤体制改革
原有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基本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虽然多数高校已经在校企分开的指导思想下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并在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进程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美中不足的是,原有的行政化体制未彻底根除,尚有多數高校后勤管理仍在套用党政机关的管理模式,最终导致了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进程受阻。一些高校在对后勤实体予以剥离之后,后勤实体身份却未能取得合理、合法的社会认可,只能能在校内承接一些相关业务,不仅没有充分实现社会化的改革,同样也没有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
三、学校后勤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健全高校的后勤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高校的后勤管理机制应当从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这三个方面下手。激励机制指的是利用有效资源,最大程度上调动起来管理人员和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所谓制约机制就是要为高校后勤管理提供一种正确的发展方向,这种方向具有有序化和规范化的特征。导向机制主要强调的是高校自身应当确定正确的导向路线,从而进人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平台当中,并且最大程度上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加强工作队伍的建设
后勤服务归根结底是人对人的服务,后勤管理的队伍建设对后勤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一系列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后前管理中存在人员配备不齐、人员素质不高和情感低下等情况,严重的影响了后勤服务的质量。因此加强对高职院校后勤管理要从人力资源的管理着手,后勤管理实体的领导者还必须重视对现有管理、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的再教育、再培训工作。进而完善管理人员的配备,培养管理人员形成正确的情感,并逐步的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素质,狠抓人的管理,完善后勤工作队伍,以进一步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
(三)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
人才是高校的核心资源,但普通高校却由于财力和自身吸引力等方面的限制,在目前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由于学术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的数量短缺,这些都是困扰普通高校管理者的难题。高层次人才的安全社会需求等低层次需求是比较容易得到满足的。与此同时,普通高校在管理中就需要重视人性化管理,在日常管理中要用热情感染高层次人才,用信任和关心感动高层次人才,用较好的待遇和工作环境吸引高层次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的宗旨,也才能实现普通高校留住优秀人才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之目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想要搞好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就是要从后勤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敢于创新,从根本上冲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障碍。要极还要稳步,正确处理推进改革与加强管理的关系,以改革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以不断强化管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除此之外还要按照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建立岗位责任制和经济责任制相结合的管理制度,认真研究和探索建立符合我國高等学校实际的后勤管理体制,为高校的教育工作提供更加有利的支持与保障。
参考文献:
[1].加强后勤经营管理 促进高校后勤服务[J]. 张捷,冯友富,朱群丹,孟宪杰. 高校后勤研究. 2012(01)
[2].浅谈现代高校后勤服务企业文化建设[J]. 杨海.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3(06)
[3].高校后勤服务单位开展“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的经验总结和思考[J]. 李亮亮. 中国外资.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