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思考

来源 :邓小平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zzh1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改革开放以来,如何创新和怎样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报告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释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命题,具有极强的方向性、全局性和战略性,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办好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如何开展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等问题。这是一份极具指导性的纲领性文献,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
  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历史考察
  全面考察改革开放40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进程,分析和研究其客观规律,是探究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重要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整个世界发生了大变化大调整,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期间世界社会主义发生严重曲折,西方资本主义出现种种新情况,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自身也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转变为一个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在这样的国内外时代进程中,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与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历史阶段进行探索和剖析。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以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和共产主义德育教育为中心的恢复阶段,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在这一历史发展阶段中,由于改革开放的启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得到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相继颁布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如表1所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很快得以复课。1984年9月,教育部颁布制定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指出:“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人生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有关人生、理想、道德等方面的问题,给予有说服力的回答,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至此,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得到全面恢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筑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齐头并进的基本框架,为之后的课程建设打下来良好的基础。1987年教育部再次颁布《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作了设置五门思想教育课程的规定:“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两门为必修课,“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三门课,可因校制宜有选择地开设。这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85方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程(简称“两课”)已经作为这一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工作。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之后,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正式确立了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再次强调各高校要高度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且把它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要立场坚定地落实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尤其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这一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一核心,其课程框架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四个部分。然而,对各部分之间的界限还认识得不够明晰和深刻,对各部分的内容、结构和逻辑梳理还不够充分和细致。
  (二)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六大: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这一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硕果累累,党和国家相继公布和实施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如表2所示。
  特别是国家教委出台并实施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建上翻开了新的一页。该文件再次明确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突出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的、持之以恒的教育内容序列,同时涵盖和阐发了十个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涉及到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和心理教育等方面。至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原来的“四要素”拓展成为“五要素”,增加了心理教育的内容,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指导。同时,在1998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中,形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98方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两课”的课程体系,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关系,特别强调“要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比较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这一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在内容上得到了充实和深化,而且课程体系更加系统、更加科学。
  (三)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中心内容
  党的十六大明确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将其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并于2003年3月写入宪法。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随着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与时俱进,及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时期相继出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文件如表3所示。
  经过多次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提升高校学生思想理论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还存在课程内容简单重复、教材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2005年2月7日,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内容,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同时,该意见也提出了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这就是“05方案”。具体而言,将之前的“两课”统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必修课。此后,具体的教材内容根据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发展,不断新增相关内容。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7年修订版)》根据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關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逻辑主线统领全书。总之,“05方案”的课程体系体现了更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四)党的十八大至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心内容,重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局出发,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改进中不断加强。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及时作了补充和更新。国家结合新形势、新发展的需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如表4所示。
  这些文件指导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发展。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与师生代表座谈时,对全国青年提出了“八字箴言”——“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之后,2015年7月24日,他在《致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的贺信》中,提到“十六字寄语”——“当代中国青年要在感悟时代、紧跟时代中珍惜韶华,自觉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锤炼自己、提高自己,做到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这为新一代广大青年,特别是大学生指明了成长成才的方向和道路,也为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全面筹划和创新厘清了思路。2017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再次重申要从核心、重点、基础、目标等几个关键环节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新时代更加充实、完善,结构层次更加合理、有序,目标和方向更加清晰、确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若要夯实“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必须持之以恒地采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民众,“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和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构,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水平。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養人”这个根本问题;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课教师要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二、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历史经验
  改革开放4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历史发展进程证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得以重塑和发展创新是一个不断变革的历程,党在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的方向性、时代性、针对性和途径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是强化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主要内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打造导航定位。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主要内容,确保其在内容体系中的向心力作用和思想教育在内容体系中的引领作用,确保其内容的打造朝着健康、有序、深入的方向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针对大学生进行体系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神圣使命,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各个要素涵盖于其中,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是与时俱进,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持续开拓创新。联系时代背景、时代特色和时代精神,从全局着眼去充实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各个方面去创新其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方针上,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价值取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定位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服务型转变为生产型,直接参与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承担人才培养中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首要任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扩展上,注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既注重运用传统教育方法,又注重运用电视、互联网等现代方式,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创造力。
  三是结合高校大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特征,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打造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目的性和实效性,首先要梳理和把握大学生自身的思想特点,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打造成功与否的首要环节。从“85方案”到“98方案”,再到“05方案”的产生发展的进程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创新和变革,都结合了大学生思想的发展规律,设置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逐步落实和解决了不同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大学生是我国社会科学文化水平和精神文化需求较高的重要社会群体,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也随着全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而不断产生和发展,这给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服务性,还具有生产性,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才能,生产和创造出大批富有中国高校特色的、深受大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产品,来更好地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注重加强校内外的合作与整合,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改善内部环境,推进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相结合,形成高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改善外部环境,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推进家庭育人、学校育人和社会育人相结合,形成高校外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正是由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和资源的内外整合,才有效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大大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应,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
  三、当前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路径
  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应该做到强调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根本,狠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这个牛鼻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此来实现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内容体系创新,打造出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在探索和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规律的基础上,当前要特别注重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构架的创新、内容载体的创新和内容互动的创新,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活、有神、有型。
  (一)进一步创新内容构架,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活”
  习近平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首先应有鲜活的内容。因此,高校应挖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鲜素材,追寻实践中活的思想、活的理论、活生生的人和事,帮助大学生明是非、清正误、寻对错、找长短,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活”。要用真实的例子、理性的数据、严密的逻辑,督促和引领大学生认识和把握中国和世界的形势,从我们党推动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中领会和感悟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领会和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要用事实来厘清科学理论,让大学生感同身受,能客观、全面地认识当代中国、认知外部世界,自觉地肩负起自己应担当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
  在这个价值多元、资讯发达、万物互联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面临诸多冲击。其中最具挑战性的是,即每个人都能够借助于各种媒介取舍、吸纳和公开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悟,这也就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再如以往单一地规定或要求大学生接受和吸取单向度发起的内容。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与时俱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不但要能讲,而且要会讲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主题的学生的学习趣事、生活琐事和时代大势,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感召力、说服力和接受度。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不仅要体现出理论的大众化、科学化,而且要刻画出实例的典型性、生动性,引导大学生“自觉做共产主義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同时,也应该将学生的学习趣事、生活琐事和时代大势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讲清楚、讲明白、讲鲜活,使其能信会信愿信。普通大众的不普通的人生、普通职位的不普通的业绩,都能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好题材。广泛宣传这些普通人的普通事,让大学生愿听愿看愿信愿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以表达方式的创新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架的创新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做到虚实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架的创新就其形式和本质来说,就是笃实与务虚的结合体,应当讲究虚实结合,取得实效。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思想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让大学生真学真信真懂“虚”的理论和“大”的道理,将其作为人生的行动指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架的创新要做到“虚”与“实”的结合,既有“虚的谋划”作指引,又有“实的作为”出成效。
  第二,要做到棱角分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架的创新从根本上来说具有意识形态性,所以应该有鲜明的立场、坚定的信念。马克思主义是建设党、发展党的根本,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架的创新应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旗帜,树立其核心地位,守住自留地、看好责任田、修筑主干线,在路线、政策和方针方面,勇于表立场、明心境、树标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架的创新应坚持研究无禁区、讲授有底线、言论守规矩,杜绝各种错误思潮和观点的传播。
  第三,要做到情义、情理交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架的创新应坚持理论与实践并行,强调有理有据有力有节,论与行结合、理与行融合。就实质来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应摒弃照猫画虎的内容,拒绝规行矩步的要求,否定一成不变的措施,增进对管理、培养和造就的目标进行量化了解和分析。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为着眼点和制高点,强化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引导、教化和感化,采取人性关爱和情绪疏通,实现内容和形式交融,把思想观念的转变与现实矛盾的处理相贯穿,充分展示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度、目的性和指向性。应把握好大学生情绪的痒处和痛点、难点和热点,指导教师做情境探究的设计者、资料梳理的引路人、学生成长成材的欣赏者和成就者,善做实事、好事、热心事,做到知识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二)进一步创新内容载体,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神”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核心,但也需要生动的承载介质与展示手段。内容这个源头之水与生动的承载介质齐头并进、共生同存,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神”。高校学生还未全面架构起完备的知识体系,还未全面形成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阅历还不够完整,心智还不够健全。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载体不进行创新,仍然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抗拒新方法新手段,必然引发时时受制,无法收到成效。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施的过程来看,高校大学生易于接受新方法和新手段,因此应当创新内容载体。   现在,针对新时代新媒介、新形势的冲击,许多高校积极应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载体创新上下功夫、找路子。以往的实绩证明,一旦运用有序合理实效、雅俗共赏的内容载体,必然能增强其凝聚力、向心力和持久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载体的创新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做到“人眼”,实现“吸睛”和“吸精”,想“细”想“全”,让关注度往复重现。在文化和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林林总总的信息传递手段日新月异,“吸睛”和“吸精”的角逐日渐白热化,对教育承载介质的换代升级刻不容缓。运用现代最新媒介,如微信朋友圈、微博、QQ等,可以迅速实现对大学生的“吸睛”和“吸精”,从而主动对其重点、难点、热点和聚焦点进行引导。细,代表关注细微、详尽的问题,由局部到整体,细致人微。应突出学生、关爱学生、感化学生,着重针对学生个性和差异,因势利导、对症下药。避免粗枝大叶、漫无边际、忽略个体与部分的局面,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应认真践行习近平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签订好“责任书”,勾画好“行程图”,编排好“时刻表”,圈定好“落实人”,让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细致人微地做好做到位。全,代表全面、全员、全角度育才,即遵照党和国家的规定,突出立德树人这个核心,理直气壮、态度鲜明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会贯通于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之中,采取三“全”共进,打造“大思政”的态势。
  第二,做到“入神”,人“深”人“精”,实现凝神静气、潜心关注。针对教育的承载介质,运用新媒体的特点特色,把握其发展态势和规律,引导新媒体对人的心智、情绪、意识、活动产生正面影响力,让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体既能够“快入神”“能入神”“会入神”,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深,代表加深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质,深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借助于规律和前沿问题的研究成果,着重解决好“如何看、如何学、如何干、如何评”,放眼全局、谋划未来。精,代表细致定向到师生心坎里,定向掌控、统筹施策、精准发力。从组织上做到精微,重视课程筹划、活动安排、载体选择;从内容上做到精微,尊重个性发展、各类有关照;从方法上做到精微,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现出教化、感化和融化功能,让它触手可及、及之能悟、悟之能通。
  第三,做到“人心”,做“好”做“实”,实现所触及的资讯与理念能固化于制、实化于形。运用先进、生动的教育承载介质讲清、讲透理论与实践知识,串联好网上网外。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及人员应铺桥修路,强化疏导、避免训教,让学生自动自觉地感受、体味。好,代表风格独特、开拓革新,争创亮点、彰显优点、发出闪光点。应突出主色调,强调主基调,推出特色化精品,重点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范”,塑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综合改革试点的“先进”。运用优良的知识共享、承载介质、制度化流程、全方位管理,更新机制体制,营造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氛圍。实,代表踏踏实实做事、真真实实做人,达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推行标准化的绩效审核方式,增强巡查督导的力度和强度,营造良好的层层各司其责、级级各尽其职、人人各守其位的浓厚的工作氛围,最终才能全过程、全方位地落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进一步创新内容互动,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亦是如此,应该主动抢抓机遇,总结和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明特色和机制体制,实现内容的互动创新,使内容有“型”有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认识和把握大学生成材的规律,与时俱进、因势而新,实现教育互动机制体制的创新,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与新媒介、新方法、新手段深度互动,继续好方法、创新老方法、推行新方法,推进师生两个主体实现互动,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聚焦学生,深入学生,以真理激发学生,以真情融化学生。
  一是典型范例有互动。由于大学生思想状况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要革故鼎新。在新时代大潮中,各种资讯时时更新,思想交互的时空境况也随之而变。这就需要在师生互动、人机互动中找准节奏、看准时机,以典型范例为依据,以事实本身为准绳,结合典型事例实现相互启迪和思考。
  二是社会焦点有呼应。近年来,社会焦点问题此起彼伏、层出不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该深挖细凿。应顺势而为,把核心价值、科学观点、理性分析根植于社会焦点的讨论和争鸣之中,藉此帮助大学生自觉为成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而努力。
  三是道德取向有立场。习近平提到,“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具体工作应以关注学生、关爱学生和帮扶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政治高度、道德品性等,为将其塑造为“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他还强调教师应有“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的信念,以德修身、以德治学、以德行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采用新媒体的群聚效应,就如何立德树人、怎样立德树人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和沟通,最后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认知。
  四是育人成材有默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脚点和终极目标就是育人成材,让高校大学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在育人原则、养人进程、成材手段等方面形成默契。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应全方位、全过程地参与育人成材,从选材原则、引导方式、培养手段一并考虑;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应主动积极响应、密切配合,充分展示自己的特点特色,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以上这些内容,都应该利用互动机制的创新,形成方案,达成默契。
  (责任编辑 付国英)
其他文献
〔摘要〕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不但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中国速度的高效有力、中国力量的磅礴气势,还展现了中国精神的坚不可摧。历史上,中华民族经历过许多磨难,之所以愈挫愈勇与中国精神有很大关系;现实中,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也与中国精神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具体而言,此次战“疫”中,中国精神集中地体现为仁者爱人的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守望相助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精忠爱国的精神。  〔关键词
期刊
[关键词]邓小平文化观;人民性;精神文明;“双百”方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邓小平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军事等方方面面。文化观作为邓小平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长期受到学者的关注,涉及邓小平文化观的丰富内涵、逻辑结构、基本特征、历史地位、现实意义、理论价值等。应该说,相关的研究成果对于启发后来者的认知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本文借助于编年体式的叙事方式,还原邓小平文化观得
期刊
〔摘要〕中国精神是现代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其从“风俗—惯习”“哲学—思维”“实践—行为”三个层面,分别构成了现代中国人生活过程中“集体无意识”的精神来源、“集体理性”的精神根据以及“集体行动”的精神遵循,进而内在地塑造了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归根到底,中国精神所倡导的生活方式,是寓居并植根于民族共同体中(如爱国主义)、切近时代本质与发展潮流(如改革创新)、守望历史积淀与文明传统(如团结统一)、实现人
期刊
〔摘要〕1942年,自革命圣地延安开始的整风运动迅速在中央派出机构北方局、华中局、南方局以及各抗日根据地开展起来。时任北方局代理书记的邓小平直接领导并发动了太行分局和北方局的整风运动。在邓小平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领导下,持续了三年多的北方局整风运动取得巨大成绩,影响深远。邓小平领导开展的北方局整风运动,提升了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清除了非无产阶级思想影响,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
期刊
〔摘要〕从国家观视角来反思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国家观有一个内在的逻辑演变过程,主要表现为随时代变迁从以革命为主题的国家观逻辑地演变为以建设为主题的国家观。毛泽东国家观集中体现为革命主题;邓小平国家观集中体现为建设主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观是以强国建设为逻辑核心的,是一整套逻辑严整的理论体系。它既是对侧重于以革命为主题的毛泽东国家观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以建设为主题的
期刊
2019年到复旦做讲座,周文教授赠笔者《经济学中国时代》一书,该书于2019年3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书随身带着,利用细碎的时间阅读,读罢便有提笔之意。  周文教授是一个勤奋的学者,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很接地气的学者。他的研究成果既发表在国内一流期刊,也大量发表在《环球日报》等时事性强的报纸,还有相当一部分见于新媒体。他的文章笔者大部分读过,给人的感觉是满满的正能量。这与当下一部分学者陷入西方话语
期刊
〔摘要〕勇于担当是邓小平一生最鲜明的政治品格。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始终从战略全局出发,以坚决服从党中央的党性原则作保证,在战略反攻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敢于整治部队中的不正之风,勇于纠正土地改革中的不当之处,撇开一切困难在大别山区站住了脚、生下了根,为人民解放军实现战略反攻作出了重要贡献。这种勇于担当的品格不仅是人民解放军实现战略反攻的重要因素,也是激励我们在新时代不断奋进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
期刊
[关键词]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會主义;“三步走”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来源于民间和儒家思想。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重提毛泽东提出的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借用“小康社会”来表达“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是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光辉典范,具有丰富的现代化内涵和特定的时代走向。分析、阐释小康社会的现代化内涵与时代走向,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
期刊
[关键词]高校工会;教职工获得感;教职工沟通渠道;教代会民主管理制度;和谐校园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必须“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
期刊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时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由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肖贵清教授主编的《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一书,于2018年5月经湘潭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分30个专题,对邓小平有关改革开放的理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