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表演也要落实三维目标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yuan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本剧,是指将语文课本中的有关课文改编成适合于学生演出的戏剧,它力求充分表达原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尽量运用原作的语言动作和主要情节,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在舞台上更好地诠释课文内容。如何让课本剧表演充分地发挥作用,落实《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下面,笔者以五年级上册《草船借箭》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和粗浅认识。
  一、选择角色,编演结合,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
  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基础,是整堂课的核心。课本剧表演需要经历选课文、分角色、演戏剧三个步骤。选课文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例如课文的故事性要强,情节要起伏;人物不能太多,但要凸显对话;场景不能频繁更换等。选课文的过程就是对课文熟悉、巩固的过程。
  《草船借箭》就是依据这些因素选出来的一篇课文。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商量如何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草船借箭》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打败了刘备,又要去攻打东吴,刘备派诸葛亮去援助孙权联合抗曹。周瑜气量狭小、妒忌心强;诸葛亮顾全大局、神机妙算。两位主要人物的矛盾冲突通过诸葛亮神机妙算,巧借十万支箭让周瑜心服口服。学生在设计人物的台词、动作、表情和场景的过程中,把握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学生编写剧本的过程就是巩固课文、加深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过程。
  选择角色后,每个学生需要反复阅读,熟悉台词,体会人物的内心冲突,讨论表演的细节。例如,小旭同学饰演诸葛亮一角,为了表演好这个角色,他不仅读原著反复揣摩角色,而且借助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再融入自己的理解。学生分组参与课本剧排演时,就会感同身受,努力将课文的文学性与戏剧性相融合,通过艺术的再创造,塑造一个“舞台上的自我”。学生通过个性化地表达角色的语言、心理和行为,更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内涵,增强了学习效果。
  二、人人参与,小组合作,细化过程与方法目标
  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是人人参与体验、排练课本剧的全部过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主动进行小组式学习、发现式学习、交往式学习,共同探究课本剧表演的方法、规律,产生创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都会有所提升和发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推动学生的知识建构和创意表达,并运用过程性评价不断肯定和激励学生。
  共同改编剧本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在《草船借箭》课本剧改编过程中,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精确理解人物的内心冲突。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全员参与,互相配合,是改编课本剧的前提;学会反思,是成功改编课本剧的关键。刚开始,学生认为周瑜心胸狭隘、恃才傲物,故意刁难诸葛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联系下文周瑜长叹比不上诸葛亮,发现他也有勇于服输的一面。接着师生共同交流《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学生又发现了周瑜智勇双全、忠心耿耿的一面。这样,周瑜的人物形象就丰满起来了。联系上下文,联系整本书,联系生活,学生再次修改人物对白时,人物语言就会更适切,对角色的认知会更深刻。
  合作排练剧本是构建作品的过程。在《草船借箭》课本剧排练过程中,学生首先要对照剧本单独排练,反复识记对应角色的台词,设计动作,感悟角色心理变化。例如,鲁肃的对白不多,但心情变化是最复杂的。每个学生对着镜子独自排练,及时改进,不断地自演自悟,这一过程是角色自我内化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根据剧情需要,合理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练。遇到问题及时请教老师和同学,大家集思广益。这一过程是集体构建的过程。例如,诸葛亮是主角,面对周瑜的阴谋,面对鲁肃的质疑,面对曹操的威胁,他都从容应对,在舞台上他的形象是最难塑造的。小组合作排练时,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设计,教師不仅要进行点评,而且要共同参与试演。师生在平等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完成对角色的创新性理解。学生在排练过程中习得方法,发现规律,找到提高表演效果的技巧,从而实现真正的成长。
  三、合作排练,反思成长,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科育人价值的体现。情感不仅包括对学习的兴趣和责任,而且涵盖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宽容利他的人生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价值观强调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的统一,学生在课本剧表演的过程中,发现真善美,感知合作的力量,学会友善沟通、取长补短。
  课本剧表演需要在创设好的情境中,相互合作进行排练。小组成员是一个团队,荣辱与共。能力强的学生会主动帮助能力稍弱的学生,能力弱的学生为了追求更好的效果,也会不断地努力。在整个排练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度的表扬和激励,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在《草船借箭》课本剧表演中,学生彼此互助合作,真诚沟通,培养了团队合作力;同时,个别胆小的学生在大家的鼓励下,虽然饰演的只是草船上的士兵,但是毕竟站在了舞台的中央,勇敢地面对观众,他们正在一步一步地克服胆怯。
  课本剧排练的过程也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学生身临其境,投入排练表演的过程中,经历了“剧中人”的矛盾冲突。在《草船借箭》排练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我最喜欢的《草船借箭》人物排行榜”评选。调查发现,学生喜欢诸葛亮的达65%,喜欢曹操的21%,喜欢鲁肃的11%,喜欢周瑜的仅为3%。学生为诸葛亮的人品和智慧所折服,钦佩他的神机妙算和顾全大局。而周瑜输在格局上,输在性格弱点上。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做人何尝不是这样呢?
  每一个学生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在课本剧表演活动中,学生真正地站在了舞台的中央,通过“身临其境”地参与、体验,滋养生命的成长,启迪心灵,塑造人格。正如成尚荣先生所说,先有意思,再有意义。也许有意义就在有意思当中。
  (作者单位:徐州市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一、猜谜导入,聊一聊动物朋友  1.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群朋友,请你猜猜看,它们是谁?  鼻子像钩子,耳朵像扇子。大腿像柱子,尾巴像鞭子。(大象)  远看像只猫,近看是只鸟。晚上捉田鼠,天亮睡大觉。(猫头鹰)  2. 你们喜欢和动物做朋友吗?说一说自己的动物朋友是谁?简单地介绍一下。  3.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朋友,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手中的笔把自己喜欢的动物朋友介绍给大家。(板书课题:我的动物
期刊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苏轼的《后赤壁赋》都是古代写景散文中的精品之作。聚焦两文,从景物的文学表现到情绪的文学管理,其间既有表达路径的相似,又有文学旨归的差异。从“同”的角度,可一窥传统士人内在的精神同构性、文学创作的外显规律性;从“异”的角度,则能考辨二人身处逆境的复杂心境,以及生命态度的差异。这对理解文本、理解文学、理解人,无疑是有意义的。  其不变者:从作者遭遇到作品情绪发展  柳、苏都是才华
期刊
一、激发兴趣巧设境  1. 同学们,2013年秋天,我们敬爱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建设,更是有温度的文化建设。我们通过“一带一路”可以了解到沿线许多国家的世界文化遗产!(播放音频)  俄罗斯小朋友:兹德拉夫斯基,我是来自战斗民族俄罗斯的伊万诺夫。你们知道莫斯科红场吗?在俄语中,“红色”含有“美丽”之意,“红场”的意思就是“美丽的广场”。它是莫斯科历史的见
期刊
中国的诗歌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发展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状态。在众多学术家眼里,唐诗成了中国诗歌高潮的代名词,小学课本中的诗歌也是以唐诗为主。当人们谈到宋文化时,首先被提到的是宋词。尽管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在宋朝得到了大发展,但并不能忽略其他的文化形态。唐诗恢宏大气、工巧华丽,而宋诗在精神上更胜一筹,突显出人文和思辨的内容。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唐诗以情韵气格胜,宋苏
期刊
2018年10月,江苏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对全省四年级学生进行了小学语文学业水平抽样测试,同时还进行了师生问卷调查。直接指向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前预习”的问卷内容,学生问卷中有5题,教师问卷中有1题。下面就监测的有关数据作简要的分析。  一、监测数据分析  1. 江苏省小学语文教师普遍重视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但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区域学校还存在着差异。从学生问卷中可以看出,语文教学中,全
期刊
教育部在2016年提出“将大力推进高雅艺术,让传统戏曲进校园”的倡议。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等六部委又联合印发了《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各省、市纷纷出台了“戏曲进校园”工作方案。尤其是在十九大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戏曲艺术,学校责无旁贷。
期刊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重要一点是,它需要“养”,需要“滋润”。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像其他学科一样通过题海战术解决语文问题。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许多繁杂的元素,常常让学生无所适从。如何让“有滋有味” 回归阅读教学的课堂,笔者以为可以另辟一条“删繁就简”道路。  一、简化冗余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向,是课堂的中心。一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这是我们在课前必须
期刊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公园里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陶醉于满池荷花并产生了“物我一体”的特殊感受。文章语句优美,读了让人身临其境,赏心悦目。笔者运用教材中丰富多彩的“美育”内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引生入文,感知意象美  上课伊始,笔者出示一则谜语让学生猜:“一个小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怀抱碧玉盅。”这样设计不仅能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而且容易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
期刊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下第五单元以勤思善问为主题,安排了两篇文言文、一篇记叙文、一篇说理文、一篇科幻文,让我们感受到科学道路上具备好奇而又善思的品质何等重要。文言文《学奕》给我们展现了学下棋者的不同状态,引发深思;文言文《两小儿辩日》呈现了对太阳远近的不同猜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则是给我们揭示了诸多科学发现都源自对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现象的疑问;《表里的生物》一文给我们描述了作者童年时代孜孜
期刊
一、抓住民俗意象,传情达意  民俗意象,就是具有民俗特征的意象。例如“柳”“杜鹃”“梧桐”“鸿雁”“月”等都是古代诗歌中重要的民俗意象。六年级下册课文《古诗三首》中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就运用了“月”这一民俗意象。“月”,怀人,怀乡。 这首诗意境很美,耐人寻味。“中庭地白树栖鸦”,表面上是写赏月环境,实际上却是写人物的情态,非常凝练而含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由一个人的望月想到了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