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预习策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借助预习策略能够为后续课程内容讲解打下基础,并且这又是学生主动学习,从而获得新知识的一个过程,可以说,这对建立新的知识结构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预习所具有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且又提出了一些实施初中数学预习的策略。希望可以通过本文的探讨对今后初中数学预习策略的实现产生一些积极影响。
关键词:初中数学;预习;课堂教学
预习是听好课,掌握好课堂知识的先决条件,是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初中数学预习的一些策略,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一、预习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1、预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预习中发现的有价值的观点在课堂上如能成功地展示,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学生的成就感由然而生,学生乐学、愿学的心理一旦形成,数学成绩的提高也就顺理成章。
2、预习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预习,学生会感受新知,会积极将脑海中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联系起来,做好旧知和新知的过渡,练就的时间越长,学生就能越快找出此节课的重点内容,甚至自行突破难点,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提升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预习可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由于学生在课前已预习,简单的知识完全可自行解决,课上的时间充裕了,就可补充些拓展提高题、实践应用题,自然而然课堂容量增加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4、预习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在自主预习的过程中,对于自己产生的疑问,他首先会向本小组的成员交流、请教,把它作为本小组要共同讨论的课题,通过本小组成员的共同参与,不知不觉中小组的合作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在提升,最终确定的解决方案可能是教师也想不到的。
5、预习可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由于预习了本节课的内容,会对本节课的内容多少有些了解,课上就能够参与同学们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气氛不再沉闷。这要比老师在上面干巴巴地讲解,学生一味被动接受,甚至打瞌睡强很多。学生乐于上课,乐于交流,思想的火花在课堂上碰撞、交流,或说、或唱、或演,学生在平等、自由、和谐、宽松的气氛中张显个性,展现自我。
6、预习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探究得来的思维过程,容易得到进一步升华,就是创造。有的同学往往突发灵感,另辟蹊径,事半而功倍。给学生一个展现的机会,学生还你一个创造带来的惊喜。
二、重视培养学生预习的兴趣,提高预习的实效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学生只有对数学预习产生兴趣,他们才能乐于预习,才能用心预习,从而提高预习成效,并持之以恒,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所以老师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数学预习的兴趣。
1、给学生讲解、分析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树立学生的课前预习意识,必须从思想上让学生认识到数学预习的重要性。
2、预习任务要趣味化。教师在设计预习任务时,要精心钻研教材,尽量把预习任务设计得有趣些。
3、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在讲新课时要尽可能多地给同学们展示自己预习成果的机会,并及时地对预习的好的同学进行表扬,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注重指导预习操作模式,训练学生预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过程的进行。教师的引导要”精”,”有所为,有所不为”,针对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生,采用恰当的方法。传统的预习操作模式往往是教师在课后布置作业时,稍稍带过,预习往往要求学生在课外完成。课外预习是预习的常态,是真正意义上的预习。但不少同学受学习动机与目的限制,不爱预习,没有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因而形成预习效果不好的局面。因此,在确定预习操作模式前,可以通过问卷、观察、谈话等途径,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状况(想不想学,学习劲头是否足,是否愉悦)和学习科学性状况(是怎样学习的,掌握知识的过程怎样,影响学生的因素),并迅速建立档案,并根据所研究内容,确定预习操作模式:由课堂内预习转向课堂外预习。即在学生积极性、科学性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尝试把有关重点的预习内容,放在课堂上进行,待学生有一定基础后,逐步放在课外进行。
四、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动手操作,优化预习的成效
预习课本时,首先要对要将概念标划下来;其次,适当做做学习笔记,如在笔记本上摘抄重点概念、关键字、归纳等,以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并重点记录下预习过程中的不懂之处,在课堂上进行质疑,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尝试做一下当堂的练习题,尝试中如遇到疑难时,要返回例题。第四,对例题进行学习,争取找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再尝试做解题。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自己的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重要过程。往往每课时的例题都是很典型的,预习时应把例题都做一遍,加深领悟的能力。对于有的例题课本上还会问是否有其它解法,学生应开动脑筋想一想,试着做一做,培养一题多解的思维方式。初中数学课程中有大量的数学公式要求学生记忆,有的公式课本上给出具体的推导过程,有的公式课本上没有给出推导过程,无论课本上有无推导过程,预习时学生都应自己尝试着推导一遍,书上有推导过程的,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推导过程和书上的相对照;尤其是书上没有推导过程的,可一定要在课堂上与老师给出的推导过程相对照,以便发现有没有不会推导的地方,并及时弄懂,这样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对于一些几何问题需要动手操作的题目,学生应动手试一试,通过剪拼、折移、画量、等实践活动,体验、初学新知识,以便在课前准备好相应的学习用具。学生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才会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教師根据学生的能力及学生的兴趣,可以使预习的形式、方法可以多样化,真正地让学生预习时“活动”起来。
关键词:初中数学;预习;课堂教学
预习是听好课,掌握好课堂知识的先决条件,是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初中数学预习的一些策略,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一、预习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1、预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预习中发现的有价值的观点在课堂上如能成功地展示,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学生的成就感由然而生,学生乐学、愿学的心理一旦形成,数学成绩的提高也就顺理成章。
2、预习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预习,学生会感受新知,会积极将脑海中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联系起来,做好旧知和新知的过渡,练就的时间越长,学生就能越快找出此节课的重点内容,甚至自行突破难点,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提升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预习可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由于学生在课前已预习,简单的知识完全可自行解决,课上的时间充裕了,就可补充些拓展提高题、实践应用题,自然而然课堂容量增加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4、预习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在自主预习的过程中,对于自己产生的疑问,他首先会向本小组的成员交流、请教,把它作为本小组要共同讨论的课题,通过本小组成员的共同参与,不知不觉中小组的合作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在提升,最终确定的解决方案可能是教师也想不到的。
5、预习可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由于预习了本节课的内容,会对本节课的内容多少有些了解,课上就能够参与同学们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气氛不再沉闷。这要比老师在上面干巴巴地讲解,学生一味被动接受,甚至打瞌睡强很多。学生乐于上课,乐于交流,思想的火花在课堂上碰撞、交流,或说、或唱、或演,学生在平等、自由、和谐、宽松的气氛中张显个性,展现自我。
6、预习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探究得来的思维过程,容易得到进一步升华,就是创造。有的同学往往突发灵感,另辟蹊径,事半而功倍。给学生一个展现的机会,学生还你一个创造带来的惊喜。
二、重视培养学生预习的兴趣,提高预习的实效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学生只有对数学预习产生兴趣,他们才能乐于预习,才能用心预习,从而提高预习成效,并持之以恒,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所以老师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数学预习的兴趣。
1、给学生讲解、分析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树立学生的课前预习意识,必须从思想上让学生认识到数学预习的重要性。
2、预习任务要趣味化。教师在设计预习任务时,要精心钻研教材,尽量把预习任务设计得有趣些。
3、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在讲新课时要尽可能多地给同学们展示自己预习成果的机会,并及时地对预习的好的同学进行表扬,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注重指导预习操作模式,训练学生预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过程的进行。教师的引导要”精”,”有所为,有所不为”,针对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生,采用恰当的方法。传统的预习操作模式往往是教师在课后布置作业时,稍稍带过,预习往往要求学生在课外完成。课外预习是预习的常态,是真正意义上的预习。但不少同学受学习动机与目的限制,不爱预习,没有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因而形成预习效果不好的局面。因此,在确定预习操作模式前,可以通过问卷、观察、谈话等途径,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状况(想不想学,学习劲头是否足,是否愉悦)和学习科学性状况(是怎样学习的,掌握知识的过程怎样,影响学生的因素),并迅速建立档案,并根据所研究内容,确定预习操作模式:由课堂内预习转向课堂外预习。即在学生积极性、科学性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尝试把有关重点的预习内容,放在课堂上进行,待学生有一定基础后,逐步放在课外进行。
四、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动手操作,优化预习的成效
预习课本时,首先要对要将概念标划下来;其次,适当做做学习笔记,如在笔记本上摘抄重点概念、关键字、归纳等,以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并重点记录下预习过程中的不懂之处,在课堂上进行质疑,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尝试做一下当堂的练习题,尝试中如遇到疑难时,要返回例题。第四,对例题进行学习,争取找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再尝试做解题。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自己的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重要过程。往往每课时的例题都是很典型的,预习时应把例题都做一遍,加深领悟的能力。对于有的例题课本上还会问是否有其它解法,学生应开动脑筋想一想,试着做一做,培养一题多解的思维方式。初中数学课程中有大量的数学公式要求学生记忆,有的公式课本上给出具体的推导过程,有的公式课本上没有给出推导过程,无论课本上有无推导过程,预习时学生都应自己尝试着推导一遍,书上有推导过程的,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推导过程和书上的相对照;尤其是书上没有推导过程的,可一定要在课堂上与老师给出的推导过程相对照,以便发现有没有不会推导的地方,并及时弄懂,这样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对于一些几何问题需要动手操作的题目,学生应动手试一试,通过剪拼、折移、画量、等实践活动,体验、初学新知识,以便在课前准备好相应的学习用具。学生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才会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教師根据学生的能力及学生的兴趣,可以使预习的形式、方法可以多样化,真正地让学生预习时“活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