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对艺术设计教育研究己有成果的基础上,以三本院校艺术设计师生为研究对象,分析艺术设计专业审美情操的培养现状和不足,探讨审美教育模式和教育对象在理念和目的上的契合模式及影响机制,以期为三本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三本高校; 艺术设计;审美教育
近年来,随着民办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三本高校的艺术设计相关专业逐渐增多,艺术设计的师生队伍也逐步壮大。由于设计的专业艺术性和实用性对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有着特殊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独特的艺术敏感度和正确的审美观十分重要。目前,专业的快速增长和人才培养的问题矛盾日益突出,尤其对于艺术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素养的教育迫在眉睫。
因此,在新形势下,三本高校如何在艺术设计专业的知识基础之上提升审美能力培养,成为了艺术设计教育的研究重点,亦成为艺术设计类专业在三本高校中蓬勃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三本艺术设计教学审美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
(一)三本艺术设计类的生源质量和专业发展参差不齐
从历年“艺考”的壮观景象不难看出,选择艺术设计类的考生持续增长。这为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艺术类专业的确为许多具有艺术特长的考生提供了发挥专长的捷径。但是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考生都因为喜爱艺术才选择设计专业,也不是因为他们确有艺术特长和天赋,而是抱着尽快摆脱高考压力的早日上大学的心态侥幸一搏。
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您选择艺术类专业是因为热爱艺术还是想尽快升学?”这个问题中,87%的人选择尽快升学,13%的人选择热爱艺术;“您在艺术设计考前备考的时间是多少?”,“一个月”,占5%,三个月的给人的印象最为深刻,占51%,半年的其次占35% ,一年及以上的占9%。由此可看到,三本院校中艺术设计部分学生原本在高中学习成绩就难以顺利考上大学,故而在高考前几个月突击学美术。甚至有的考生本人并不喜爱艺术,是迫于父母和社会的压力,自己也很无奈。因此,审美欠缺、艺术基础差、个性张扬且叛逆心理突出等特点成为就读于三本高校设计专业的学生的明显共性。
(二)艺术设计专业的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得不到重视
在我们国内的艺术设计教育中,审美情操的培养观念及培养需求往往受到忽视,部分学校都没有开设是审美鉴赏类的课程,很多老师和学生认为审美教育课程就是了解过去。但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来讲,只有掌握该领域的历史发展状况,了解设计活动和设计风格的历史演变,能更好的借鉴传统,汲取设计创作的灵感,打下扎实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实践的理论基础。
艺术设计的教学活动偏向于直观表现,注重主观感受,设计艺术专业的学生则感性认识和形象思维较发达,而抽象逻辑思维则相对薄弱,对难引起直觉兴趣的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往往重视不够。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也深有体会,多数学生只专注于工具与技巧的学习和程序化应用,他们不愿意花费较多的时间读书、思考。
二、积极探索三本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审美能力培养
(一)加强审美能力培养的实际意义
设计意识的培养需要有一定的对“美”的认知和理解。“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即是对这一认知的前期准备。作为艺术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地位,就是其在设计类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定位。在实际教学中,专业基础课程过分强调单一的技能训练。既然设计类专业的学习重点在于“设计”,那么我们必然要把专业课程的教学重点设定在“实用性”的展现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只有让学生具备了对“美”的认知,才使个人的独特的设计意识的形成成为可能。
正确的审美观念是人的基础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艺术类专业来说,则是由纯粹的艺术鉴赏升华为对生活、对文化和对人生的审视、体验和创造,是艺术类专业的培养精神尤为看重的一点。就审美情操的培养来说,如何使学生不仅学习审美,而且爱审美、会审美、懂得“审美的艺术”,才能调动学生的艺术感悟积极性。市场对人才规格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人才培养路径的多样化,而民办院校艺术人才培养应该多样,只有找准了定位,才能培养特色鲜明、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综合人才。
(二)積极探索三本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的审美能力培养的应用研究
1.明确教学目标
设计本身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往往认为和专业可无关,不理解什么要学习鉴赏课程,因此抱有为应付考试拿学分而学习的思想,难免会有消极抵触心理。因此,在上第一课课的时候,老师应该首先向学生解释鉴赏课程的学习对他们的设计思想、创造活动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让学生明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老师应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与文化等各个方面有比较地对设计现象进行解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在了解设计史实的基础上,理解设计历史的发展与当下设计实践的关系,掌握设计如何在社会、技术与文化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逐渐发展和变革,同时透过社会与文化等背景分析有关热门的设计现象。通过不同的案例分析,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和对设计的理解和感受。但是,仅仅靠教师讲、学生听的单方向的知识灌输,这些教学目标难以高质量地达到,而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师生和生生互动,方能产生一定的效果。
2.分组讨论,激发学习兴趣
大学生己经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理论的陈述不应当占据过多的课时,而应当在适当的时候插入一些分组讨论。讨论的议题可围绕具有探讨优秀设计案例的主题展开,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同时,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专业书目,让学生自己主动通过阅读,去发掘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样一来,学习的状态就由被动转为主动,在讨论中相互交换自己获得的知识和见解,互相学习,将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教学效果。
3.从“史”到“赏”,再到“设计” 审美鉴赏课不仅让学生了解“史”,还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去“赏”。当然,“赏”本身不是最终目的,审美鉴赏课最终还是要与接下来的设计实践课程相衔接,为设计技能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通过分组讨论的“论”,学生们梳理了思路,在老师的引导下产生了一定的设计思想和观点,对他们将来的设计之路的发展很重要。设计史论课多安排在一年级,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知识储备有限,想要形成完善的设计方案不太可能,这时的设计只要求学生通过线描草图的形式表现,只要能清晰表达设计思想和观点就可以。
4.全方位获取资源
利用多样的多媒体课件,适时穿插播放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影像资料,可以对教师所讲内容进行补充,便于提升学生们上课的兴趣。“艺术来源于生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走出课堂,到博物馆馆、印刷厂、家具厂、展厅等去具体考察学习。如讲解夏商周青铜艺术,可以选择到博物馆中观看青铜实物。
四、结论
本论文在总结国内外三本院校艺术人才培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了三本院校艺术人才审美培养模式和应用。纵观全文,得出以下结论:
(一)亟待加强审美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是设计意识的培养需要有一定的对“美”的认识。以往的专业基础课程过分强调单一的技能训练,既然设计类专业的学习重点在于“设计”,那么我们必然要把专业课程的教学重点设定在“艺术美和实用结合”的展现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就必须得到重视。
(二)审美培养的教学方式多样化
小班教学、小型研讨等都可以在审美教育的实践中应用。从视频、博物馆、工作室等途径,可有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轻松体验艺术,从文物中读懂审美,进而喜欢艺术、提高审美、提升设计品味。
(三)人才培养与市场要求结合
只有具备了对“美”的认知,才使设计意识的形成成为可能。市场对人才规格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人才培养路径的多样化。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艺术设计类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如何让学生顺利毕业并自食其力,是每一个高校都应该考量的问题。学生的综合素养越高,审美修养越全面,对于他的就业甚至是以后的人生都会大有帮助。三本院校艺术人才培养培养特色鲜明、多样化、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综合人才,才能在激烈竞争的教育市场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鲁鸿英.设计艺术专业中外美术史课程教学研究[J].大众文艺,2011(14)
[2] 宋雪萍.中外美術史教学中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0(33)
本文由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项目名称:河南省三本艺术设计审美教育研究;项目批准号:2014-QN-485)。
关键词:三本高校; 艺术设计;审美教育
近年来,随着民办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三本高校的艺术设计相关专业逐渐增多,艺术设计的师生队伍也逐步壮大。由于设计的专业艺术性和实用性对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有着特殊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独特的艺术敏感度和正确的审美观十分重要。目前,专业的快速增长和人才培养的问题矛盾日益突出,尤其对于艺术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素养的教育迫在眉睫。
因此,在新形势下,三本高校如何在艺术设计专业的知识基础之上提升审美能力培养,成为了艺术设计教育的研究重点,亦成为艺术设计类专业在三本高校中蓬勃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三本艺术设计教学审美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
(一)三本艺术设计类的生源质量和专业发展参差不齐
从历年“艺考”的壮观景象不难看出,选择艺术设计类的考生持续增长。这为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艺术类专业的确为许多具有艺术特长的考生提供了发挥专长的捷径。但是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考生都因为喜爱艺术才选择设计专业,也不是因为他们确有艺术特长和天赋,而是抱着尽快摆脱高考压力的早日上大学的心态侥幸一搏。
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您选择艺术类专业是因为热爱艺术还是想尽快升学?”这个问题中,87%的人选择尽快升学,13%的人选择热爱艺术;“您在艺术设计考前备考的时间是多少?”,“一个月”,占5%,三个月的给人的印象最为深刻,占51%,半年的其次占35% ,一年及以上的占9%。由此可看到,三本院校中艺术设计部分学生原本在高中学习成绩就难以顺利考上大学,故而在高考前几个月突击学美术。甚至有的考生本人并不喜爱艺术,是迫于父母和社会的压力,自己也很无奈。因此,审美欠缺、艺术基础差、个性张扬且叛逆心理突出等特点成为就读于三本高校设计专业的学生的明显共性。
(二)艺术设计专业的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得不到重视
在我们国内的艺术设计教育中,审美情操的培养观念及培养需求往往受到忽视,部分学校都没有开设是审美鉴赏类的课程,很多老师和学生认为审美教育课程就是了解过去。但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来讲,只有掌握该领域的历史发展状况,了解设计活动和设计风格的历史演变,能更好的借鉴传统,汲取设计创作的灵感,打下扎实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实践的理论基础。
艺术设计的教学活动偏向于直观表现,注重主观感受,设计艺术专业的学生则感性认识和形象思维较发达,而抽象逻辑思维则相对薄弱,对难引起直觉兴趣的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往往重视不够。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也深有体会,多数学生只专注于工具与技巧的学习和程序化应用,他们不愿意花费较多的时间读书、思考。
二、积极探索三本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审美能力培养
(一)加强审美能力培养的实际意义
设计意识的培养需要有一定的对“美”的认知和理解。“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即是对这一认知的前期准备。作为艺术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地位,就是其在设计类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定位。在实际教学中,专业基础课程过分强调单一的技能训练。既然设计类专业的学习重点在于“设计”,那么我们必然要把专业课程的教学重点设定在“实用性”的展现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只有让学生具备了对“美”的认知,才使个人的独特的设计意识的形成成为可能。
正确的审美观念是人的基础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艺术类专业来说,则是由纯粹的艺术鉴赏升华为对生活、对文化和对人生的审视、体验和创造,是艺术类专业的培养精神尤为看重的一点。就审美情操的培养来说,如何使学生不仅学习审美,而且爱审美、会审美、懂得“审美的艺术”,才能调动学生的艺术感悟积极性。市场对人才规格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人才培养路径的多样化,而民办院校艺术人才培养应该多样,只有找准了定位,才能培养特色鲜明、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综合人才。
(二)積极探索三本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的审美能力培养的应用研究
1.明确教学目标
设计本身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往往认为和专业可无关,不理解什么要学习鉴赏课程,因此抱有为应付考试拿学分而学习的思想,难免会有消极抵触心理。因此,在上第一课课的时候,老师应该首先向学生解释鉴赏课程的学习对他们的设计思想、创造活动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让学生明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老师应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与文化等各个方面有比较地对设计现象进行解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在了解设计史实的基础上,理解设计历史的发展与当下设计实践的关系,掌握设计如何在社会、技术与文化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逐渐发展和变革,同时透过社会与文化等背景分析有关热门的设计现象。通过不同的案例分析,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和对设计的理解和感受。但是,仅仅靠教师讲、学生听的单方向的知识灌输,这些教学目标难以高质量地达到,而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师生和生生互动,方能产生一定的效果。
2.分组讨论,激发学习兴趣
大学生己经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理论的陈述不应当占据过多的课时,而应当在适当的时候插入一些分组讨论。讨论的议题可围绕具有探讨优秀设计案例的主题展开,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同时,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专业书目,让学生自己主动通过阅读,去发掘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样一来,学习的状态就由被动转为主动,在讨论中相互交换自己获得的知识和见解,互相学习,将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教学效果。
3.从“史”到“赏”,再到“设计” 审美鉴赏课不仅让学生了解“史”,还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去“赏”。当然,“赏”本身不是最终目的,审美鉴赏课最终还是要与接下来的设计实践课程相衔接,为设计技能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通过分组讨论的“论”,学生们梳理了思路,在老师的引导下产生了一定的设计思想和观点,对他们将来的设计之路的发展很重要。设计史论课多安排在一年级,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知识储备有限,想要形成完善的设计方案不太可能,这时的设计只要求学生通过线描草图的形式表现,只要能清晰表达设计思想和观点就可以。
4.全方位获取资源
利用多样的多媒体课件,适时穿插播放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影像资料,可以对教师所讲内容进行补充,便于提升学生们上课的兴趣。“艺术来源于生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走出课堂,到博物馆馆、印刷厂、家具厂、展厅等去具体考察学习。如讲解夏商周青铜艺术,可以选择到博物馆中观看青铜实物。
四、结论
本论文在总结国内外三本院校艺术人才培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了三本院校艺术人才审美培养模式和应用。纵观全文,得出以下结论:
(一)亟待加强审美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是设计意识的培养需要有一定的对“美”的认识。以往的专业基础课程过分强调单一的技能训练,既然设计类专业的学习重点在于“设计”,那么我们必然要把专业课程的教学重点设定在“艺术美和实用结合”的展现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就必须得到重视。
(二)审美培养的教学方式多样化
小班教学、小型研讨等都可以在审美教育的实践中应用。从视频、博物馆、工作室等途径,可有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轻松体验艺术,从文物中读懂审美,进而喜欢艺术、提高审美、提升设计品味。
(三)人才培养与市场要求结合
只有具备了对“美”的认知,才使设计意识的形成成为可能。市场对人才规格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人才培养路径的多样化。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艺术设计类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如何让学生顺利毕业并自食其力,是每一个高校都应该考量的问题。学生的综合素养越高,审美修养越全面,对于他的就业甚至是以后的人生都会大有帮助。三本院校艺术人才培养培养特色鲜明、多样化、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综合人才,才能在激烈竞争的教育市场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鲁鸿英.设计艺术专业中外美术史课程教学研究[J].大众文艺,2011(14)
[2] 宋雪萍.中外美術史教学中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0(33)
本文由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项目名称:河南省三本艺术设计审美教育研究;项目批准号:2014-QN-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