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方案研究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peng1986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设置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中心环节,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是保障我国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结合国家旅游教指委和地方产业发展的需求,分析全国十所高校的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培养方案,并基于当地旅游行业自身的需求特点,对其课程体系进行设置。通过比较研究,提出优化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方法,以提高其合理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9)12-0153-04
  随着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0年3月批准设置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以此完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旅游管理高层次人才。2011年,全国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简称“MTA教指委”)成立,并于同年在全国57个MTA授权点开始招生。经过7年的发展,我国目前已有近80所高校开始招收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各高校结合自身的条件,对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展开深入实践,获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课程设置是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环节,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巨大。本文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院校,对其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内容展开研究,以了解目前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方案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我国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按不同类型选取了十所高校,并对这些高校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分析。本次选取的高校既有211高校,也有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些高校分布在北京、广东、广西、江西、云南、海南、山东、内蒙古等地,具体如表1所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利用中国知网、百度搜索引擎等网络工具收集与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相关的学术著作、文献、法律法规文件;通过查询各学校MTA中心官网及走访MTA教指委秘书处和各学校,收集各高校的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培养方案等。
  2.文本分析法。通过对十所高校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文本查阅、鉴别评价、归类整理,分析我國现行高等院校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
  二、结果与分析
  (一)MTA教指委对旅游管理硕士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的要求
  2011年,全国MTA教指委的《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指出:旅游管理硕士的课程设置要充分反映旅游管理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突出旅游业关联性强、辐射面广和构成复杂的特点,注重旅游管理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专业见习与实习等方法。旅游管理硕士的培养过程应突出旅游管理的实践导向,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半年。
  课程设置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包括核心必修课与选修课。
  核心必修课包括两门公共必修课与7门专业必修课,每门课均为2~3个学分,总计为18-27学分。
  选修课学分由各培养单位确定,建议每门选修课在1-3学分之间。各培养单位可根据自己的生源特点、结合自身的教学优势以及所培养的人才特色,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围绕专业方向开设方向选修课程。
  (二)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课程结构现状分析
  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全国MTA教指委的《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对其课程结构进行了明确规定。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通过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环节,系统地构建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尤其是要强调实践环节的重要性,提升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各高校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课程结构设置如表2所示。
  从课程设置类型来看,十所高校都按照方案的规定设置了四类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环节。有少数高校对其进行了调整,如云南大学,未将教学实践纳入学分,但需要导师自行安排此项内容。从总学分来看,上述十所高校均达到了《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规定的最低32总学分。桂林理工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略高于方案规定的总学分。海南大学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明显高于方案规定的总学分,但这两所高校的公共必修课学分差2个学分才达标。总体而言,大部分高校课程设置类型基本符合MTA教指委的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
  (三)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公共必修课课程内容
  如表3所示,各高校的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英语、政治两大类。《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公共必修课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专业英语两门课,学分均为3分。海南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这两门课的课时量偏少,学分均为2分,未达到3分。广西师范大学的政治课由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课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共同组成,学分也达到了3分。虽然其专业英语只有2学分,但学时达到60学时,已超过了部分3学分选修课的学时。内蒙古师范大学直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替代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学分为2学分,未达到MTA教指委要求的3学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都按照《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本校的培养目标开设了政治、英语类的公共课程,但仍有部分高校未能严格保持与指导性培养方案的一致性。
  (四)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必修课课程内容   如表4所示,在《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规定的核心必修课中,专业必修课包括旅游产业经济分析、旅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旅游营销、旅游规划与战略、旅游投资与财务管理、服务管理、旅游信息系統这7门课程。
  江西财经大学不仅将这7门课程列为专业必修课,还另外增加了旅游企业战略管理、饭店筹建、运营与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这4门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所以专业必修课的总学分达到22分,超出了指导方案的要求。
  在上述十所高校中,只有山东师范大学没有开设旅游营销与服务管理这两门课程,而是开设了一门名称比较接近的服务营销管理课程。但其他5门专业课的名称和学分都符合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除此之外,其他高校各门专业必修课名称及学分均符合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
  (五)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选修课课程内容
  如表5所示,各高校的选修课门类齐全,内容丰富。海南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选修课门数为6-7门,开设门数较少。云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将“系列专题讲座”设置为选修课,重在鼓励学生关注旅游行业最新发展动态,拓宽眼界。海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设置了“研究方法”的课程,体现了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视。海南大学的海南旅游研究与内蒙古师范大学的蒙古族文化与旅游都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上述选修课程较多的高校,大多分为不同研究方向,这些选修课程与相应的研究方向对应。例如,内蒙古师范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云南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在课程结构上,从总学分、课程类型和各类课程学分数来看,大部分高校课程结构的设置基本达到了《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设置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环节四类课程。除了少数高校存在公共必修课学分不足的问题外,每一所高校都在总学分、专业必修课学分方面达到了最低学分要求。除了云南大学存在实践环节但不算学分之外,其他每所高校都设置了实践环节的学分,突出了对实践教学的重视。
  2.在课程内容上,大部分高校按照《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设置了各类课程,但仍存在部分高校公共必修课开设名称与指导方案不符、没有分设专业方向、选修课设置的课程偏少等问题。
  (二)建议
  1.重视论文写作,并将其纳入必修环节。因为旅游管理硕士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允许工作5年的专科生参加,这部分学生并未进行过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入学后应系统地讲授毕业论文及学术期刊论文的写作方法,以提高其论文写作能力。
  2.重视旅游研究方法,将其纳入必修环节。旅游管理硕士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参加的是全国管理类联考,考试内容只包括英语、数学、写作、逻辑,所以通过考试的学生很多不具备旅游专业的学科背景,也不熟悉旅游研究方法。建议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旅游学术研究水平。
  3.结合本地旅游行业特色设置选修课程内容。由于各高校所在地方的旅游行业具有不同的行业特点与资源禀赋,因此在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上应结合当地实际,扬长避短,突出自身优势。
  4.重视行业经验,加强实践环节。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学术型研究生不同,其高度重视行业经验。除了导师组应按《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吸收旅游实务部门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高级管理职位的人员参加外,还需要重视实践课程的设置,加强学生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建议对于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每一门课的实践课内容不应少于1天。
其他文献
[摘要]工程教育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地球物理反演概论”课程是长安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理论性和实践性极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难度大。为了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课题组对该门课程的考核模式进行了改革,挖掘了专业认证的“教”与“育”的内涵和实质,最终落实到本科教学工作的持续改进上
期刊
[摘要]在目前的高校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个别高校青年教师放松自我要求,不能认真履职尽责,甚至出现严重违反师德行为。针对这个问题,高校应全面强化政治理论学习,提升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敬业精神的培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教育,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解决青年教师的实际困难,关注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发展平台;积极组织高校青年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增强社
期刊
[摘要]班导师制度作为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重要支撑,其实施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本研究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基于大学生视野调查了班导师制度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大学生对班导师和班导师制度均有相当程度的了解,60%的被调查大学生和班导师有过沟通经历,沟通事宜主要是学习问题(占调查者的51%),沟通方式以短时间线下面对面交流为主。班导师的学历和职称越高,大学生主动找班导师沟
期刊
[摘要]“U-G-S”的教师教育协同育人模式对于促进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课题组以肇庆学院为例,在介绍其“U-G-S”模式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学校从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以来的“U-G-S”模式成效以及主要经验。  [关键词]“U-G-S”;教师教育;协同育人;肇庆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9)11-0
期刊
[摘要]在科技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之下,信息传播形式发生了全新变化,出现了新媒体。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地方普通话的使用情况又与以往传统的传播介质有了不同的变化。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对地方普通话的使用情况和态度,有助于探究普通话的发展,为普通话教学和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地方普通话;使用情况;语言态度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
期刊
[摘要]当前,如何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德育作用,推动“课程思政”的发展,是各高校及教师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课程思政”指出各类课程都肩负德育的责任,都要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项目组以“课程思政”的开展为契机,以有机化学课程为例,以学校平台及教师自身政治素养为依托,探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专业课程的“德育”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医药人才。同时,也为其他课程开展
期刊
[摘要]针对目前国内大多数工科类院校普遍存在专业实验课一直被动地附属于专业理论课的问题,高校可以在本科一年级新生中开展专业先导实验课的实验教学新理念,把在本科三、四年级开设的专业实验课中一些相对基础简单、比较容易掌握的实验内容部分有选择地向前延伸到本科一年级进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材料专业设计了专业先导实验课的教学主题、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并且连续三年在材料专业本科一年级新生中开展了专业先导实验
期刊
[摘要]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着培养理念滞后、培养目标单一、培养机制传统等问题。社会治理所秉持的社会本位、多元共治、公共利益等理念为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该研究基于社会治理视角,旨在树立学生本位与多元合作的理念,形成学生需求、社会需求与人才培育相匹配的培养目标,建构多元共治的人才培养机制,推进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关键词]社会治理;公共管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期刊
[摘要]本研究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高校心理教师”为主题词,以检索到的1985-2018年期间公开发表的期刊和学位论文作为研究对象,整理出我国高校心理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方法与手段,归纳出目前的研究现状与特点,并探索了未来的研究方向。研究丰富了全局视角下我国高校心理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与研究,为我国高校心理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文献分析
期刊
[摘要]广州大学数学系针对国内当前硕士研究生培养与教学存在的常见弊端,借鉴陈建功和苏步青倡导的“数学讨论班”的教学思想方法,以数学教育方向研究生为先导进行教学实践,形成可操作、可评价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并在研究生培养和教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数学讨论班;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9)12-016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