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在中国民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国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网络问政,就是政府通过互联网做宣传、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以达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关键词:网络问政;电子政务;党的执政
“网络问政”是指执政党和政府与网民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倾听网络民意、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通过参政议政,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良性互动过程。网络问政行为主体,既可以是执政党和政府,也可以是网民。
理解网络问政与党的执政方式创新问题,需要对党的执政方式的概念做一个界定和解释。从“政党-国家-社会-民众”分析模式来看,执政方式是指执政党通过掌握和控制国家政权,实现社会良性运行和管理,联系和动员民众的途径、方法、体制和机制的总称。因此,党的执政方式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从价值和制度层面,主要是指执政理念、根本制度、运行机制等问题:从方式、手段和技术层面,主要是指党和政府领导和管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事务所采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从网络问政角度理解党的执政方式创新问题,一般不涉及根本制度层面上的执政党如何掌握和控制国家政权等党政关系问题,而主要涉及党和政府如何运用网络平台,领导和管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事务所采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当然运用这些方式、手段和技术,离不开执政理念的指导和运行机制的配合。
1 网络问政是党的执政方式创新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
网络是工具,“网络问政”是一个形式,是实现党的执政方式创新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网络问政的价值在于催生了党的执政方式变革的创新性思维;其实质在于着力强化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其关键在于问政于民众和问事于政府的有机结合:其目的在于切实解决关乎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1.1 网络问政的价值:催生党的执政方式变革的创新性思维
“网络问政”使执政党的执政方式中包含前所未有的强大的科技含量,所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也是前所未有的。因此,“网络问政”是否被重视,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思想是否解放、与时俱进的重要标志。在这个意义上,“网络问政”最重要的价值是催生了党的执政方式变革的创新性思维,反映了一种全新的执政方式和理念。中国共产党人是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我们必须从党的执政方式变革和创新的角度来认识网络问政的问题:如果忽视网络的作用或被网络世界边缘化,执政党将犯下历史性的错误!身处网络时代的党政干部必须高度重视网络问政及其作用,把网络看成是新的施政手段和治理工具,把网络问政看成是提升执政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新平台。
1.2 网络问政的实质:着力强化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平等互动
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层面理解,政府与民众之问的关系存在着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监督和受监督的关系,同时也应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虽然人民政府的性质决定了政府与民众之问能够建立一种平等互动的良好关系,但如何建立和改善这种关系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和努力的问题。建立和改善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可以从制度和技术两个层面着手。从制度层面主要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建设、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保障公民的社会政治权利等。从技术层面则主要是在现有制度体制框架下的具体手段的完善和使用,如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方式、途径和渠道,政府具体的行政手段的更新等,而网络问政这一手段和平台的广泛利用,正是其具体表现。网络问政的实质,就是借助网络独特的技术和价值特性来着力强化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平等、自由和开放是互联网价值的精髓所在,“互动是网络的本质特征”。网络问政中的诸多现象和特点也都与平等互动这种本质特征内在地联系在一起。
1.3 网络问政的关键:问政于民众和问事于政府的有机结合
网络问政成功的关键之处在于,实现问政于民众和问事于政府的有机结合,并使这种结合有效地促进党的执政方式的转变,全面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绩效。党和政府借助网络问政于民众,可以更全面、快捷地通过网络“面对面”听取民意,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可以知施政之得失,使决策更有科学依据;问需于民,可以知群众所需所急,使施政更有针对性;问计于民,可以凝聚民智,使工作部署更加切合实际。使党和政府决策更加能体现公共性,增加透明性,推动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公民借助网络问政于政府,主要指向表达利益诉求、积极参政议政、行使民主监督三个方面。
1.4 网络问政的目的:切实解决关乎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网络问政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用快速便捷的互联网,通过与广大网民直接互动交流,求计问策,改进传统的执政方式,形成高效、民主、科学的公共决策机制,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切实解决关乎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落实执政为民的理念。网络问政,前提在“问”,重点在“政”,关键在“行”。“问”是方式手段,“政”是重要内容,“行”是最终目的。网络问政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应是要“以人为本”,通过网络问政了解社情民意、倾听百姓心声,切实为民众解决各种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得实惠。
2 正视网络问政的不足,进一步完善党的执政方式
2.1 网络问政只是辅助的问政和议政方式,是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的助推器
随着党和政府对网络问政的重视和网民数量的不断壮大,网络问政的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网络问政推进公民的政治参与和民主政治建设,推进科学决策和工作作风的改变,推动党的执政方式创新有着积极作用,应该充分肯定。但也必须指出,“网络问政”是制度救济的一种渠道和形式,这应该成为对“网络问政”基本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定位。因此,我们不应将网络的作用任意夸大化,不应过多、过度地依赖网络问政,而削弱现实中执政党、政府组织和相关制度安排的力量和作用。
2.2 积极推进网络问政的常态化制度化进程,实行民主、科学、依法执政
党和政府重视网络、利用网络的意识越来越强,网民积极参与网上互动交流的热情也越来越高,网络已经成了新形势下党和政府、党政领导与民众沟通情感、交流思想、参政议政、执政行政的重要纽带和桥梁。网络问政为党的执政方式创新提供了新型而有效的平台。积极推进网络问政的常态化制度化进程,将有助于执政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推进网络问政常态化,了解网情民意是重点。必须时刻关注民众通过网络在表达民意、反映诉求、完善决策、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各种信息。所谓“知屋漏者在字下,知政失者在朝野。”了解网情民意、加强交流互动,不但有助于民众更加便捷地参政议政,进一步维护公民自身的合法权益权利,也有助于执政党和政府随时接受舆论监督,增强施政透明度,提高行政效率,树立良好形象,使网络民意最终在现实的公共决策和政策执行过程中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6-21.
[2]沈宝祥.领导干部要适应“互联网政治“的发展[N].学习时报,2007-6-4.
[3]盂威.网络互动一意义诠释与规则探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27.
[4]士光.“网络问政”的作用及其限度[N].学习时报,2010-1-4.
作者简介:吕宁宁(1982-),女,吉林农安人,延边大学信息化中心,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政治。
关键词:网络问政;电子政务;党的执政
“网络问政”是指执政党和政府与网民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倾听网络民意、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通过参政议政,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良性互动过程。网络问政行为主体,既可以是执政党和政府,也可以是网民。
理解网络问政与党的执政方式创新问题,需要对党的执政方式的概念做一个界定和解释。从“政党-国家-社会-民众”分析模式来看,执政方式是指执政党通过掌握和控制国家政权,实现社会良性运行和管理,联系和动员民众的途径、方法、体制和机制的总称。因此,党的执政方式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从价值和制度层面,主要是指执政理念、根本制度、运行机制等问题:从方式、手段和技术层面,主要是指党和政府领导和管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事务所采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从网络问政角度理解党的执政方式创新问题,一般不涉及根本制度层面上的执政党如何掌握和控制国家政权等党政关系问题,而主要涉及党和政府如何运用网络平台,领导和管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事务所采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当然运用这些方式、手段和技术,离不开执政理念的指导和运行机制的配合。
1 网络问政是党的执政方式创新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
网络是工具,“网络问政”是一个形式,是实现党的执政方式创新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网络问政的价值在于催生了党的执政方式变革的创新性思维;其实质在于着力强化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其关键在于问政于民众和问事于政府的有机结合:其目的在于切实解决关乎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1.1 网络问政的价值:催生党的执政方式变革的创新性思维
“网络问政”使执政党的执政方式中包含前所未有的强大的科技含量,所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也是前所未有的。因此,“网络问政”是否被重视,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思想是否解放、与时俱进的重要标志。在这个意义上,“网络问政”最重要的价值是催生了党的执政方式变革的创新性思维,反映了一种全新的执政方式和理念。中国共产党人是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我们必须从党的执政方式变革和创新的角度来认识网络问政的问题:如果忽视网络的作用或被网络世界边缘化,执政党将犯下历史性的错误!身处网络时代的党政干部必须高度重视网络问政及其作用,把网络看成是新的施政手段和治理工具,把网络问政看成是提升执政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新平台。
1.2 网络问政的实质:着力强化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平等互动
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层面理解,政府与民众之问的关系存在着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监督和受监督的关系,同时也应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虽然人民政府的性质决定了政府与民众之问能够建立一种平等互动的良好关系,但如何建立和改善这种关系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和努力的问题。建立和改善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可以从制度和技术两个层面着手。从制度层面主要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建设、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保障公民的社会政治权利等。从技术层面则主要是在现有制度体制框架下的具体手段的完善和使用,如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方式、途径和渠道,政府具体的行政手段的更新等,而网络问政这一手段和平台的广泛利用,正是其具体表现。网络问政的实质,就是借助网络独特的技术和价值特性来着力强化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平等、自由和开放是互联网价值的精髓所在,“互动是网络的本质特征”。网络问政中的诸多现象和特点也都与平等互动这种本质特征内在地联系在一起。
1.3 网络问政的关键:问政于民众和问事于政府的有机结合
网络问政成功的关键之处在于,实现问政于民众和问事于政府的有机结合,并使这种结合有效地促进党的执政方式的转变,全面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绩效。党和政府借助网络问政于民众,可以更全面、快捷地通过网络“面对面”听取民意,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可以知施政之得失,使决策更有科学依据;问需于民,可以知群众所需所急,使施政更有针对性;问计于民,可以凝聚民智,使工作部署更加切合实际。使党和政府决策更加能体现公共性,增加透明性,推动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公民借助网络问政于政府,主要指向表达利益诉求、积极参政议政、行使民主监督三个方面。
1.4 网络问政的目的:切实解决关乎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网络问政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用快速便捷的互联网,通过与广大网民直接互动交流,求计问策,改进传统的执政方式,形成高效、民主、科学的公共决策机制,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切实解决关乎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落实执政为民的理念。网络问政,前提在“问”,重点在“政”,关键在“行”。“问”是方式手段,“政”是重要内容,“行”是最终目的。网络问政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应是要“以人为本”,通过网络问政了解社情民意、倾听百姓心声,切实为民众解决各种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得实惠。
2 正视网络问政的不足,进一步完善党的执政方式
2.1 网络问政只是辅助的问政和议政方式,是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的助推器
随着党和政府对网络问政的重视和网民数量的不断壮大,网络问政的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网络问政推进公民的政治参与和民主政治建设,推进科学决策和工作作风的改变,推动党的执政方式创新有着积极作用,应该充分肯定。但也必须指出,“网络问政”是制度救济的一种渠道和形式,这应该成为对“网络问政”基本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定位。因此,我们不应将网络的作用任意夸大化,不应过多、过度地依赖网络问政,而削弱现实中执政党、政府组织和相关制度安排的力量和作用。
2.2 积极推进网络问政的常态化制度化进程,实行民主、科学、依法执政
党和政府重视网络、利用网络的意识越来越强,网民积极参与网上互动交流的热情也越来越高,网络已经成了新形势下党和政府、党政领导与民众沟通情感、交流思想、参政议政、执政行政的重要纽带和桥梁。网络问政为党的执政方式创新提供了新型而有效的平台。积极推进网络问政的常态化制度化进程,将有助于执政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推进网络问政常态化,了解网情民意是重点。必须时刻关注民众通过网络在表达民意、反映诉求、完善决策、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各种信息。所谓“知屋漏者在字下,知政失者在朝野。”了解网情民意、加强交流互动,不但有助于民众更加便捷地参政议政,进一步维护公民自身的合法权益权利,也有助于执政党和政府随时接受舆论监督,增强施政透明度,提高行政效率,树立良好形象,使网络民意最终在现实的公共决策和政策执行过程中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6-21.
[2]沈宝祥.领导干部要适应“互联网政治“的发展[N].学习时报,2007-6-4.
[3]盂威.网络互动一意义诠释与规则探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27.
[4]士光.“网络问政”的作用及其限度[N].学习时报,2010-1-4.
作者简介:吕宁宁(1982-),女,吉林农安人,延边大学信息化中心,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