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绝不是中国企业的榜样

来源 :财经界·通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奢侈品不光在中国无法成为主流,就是在国际上,奢侈品的滑落,也已经成为一种必然。
  
  在上海的“2007国际品味生活展”上,主办方大力鼓吹“佛罗里达的阳光别墅、纯正的古巴雪茄、苏格兰威士忌、奢华版私人飞机、价值3000万元的油画”等奢侈品,称其应该成为未来的“主流”。
  更有某国内商业杂志附庸风雅地提出要“向奢侈品学营销”。问题是,奢侈品能成为中国企业的榜样吗?
  将奢侈品作为中国企业的榜样,从企业发展战略上说,也绝对是一种无知。它存在着两个致命弱点。
  其一,它忽视了微利才是商业的本质,而高利润只是个别,本末倒置。
  为什么有些企业希望学习奢侈品?很简单,因为它的出现,正好迎合了当前形式下众多中国企业的心态。当前的中国企业处于一个什么形势?简言之,众多行业和众多企业,利润日益稀薄,开始步入微利时代。
  很多企业为什么喊利润下降了,没法活了?很简单,它们被以前的高利润宠惯了。
  20年前,一台微波炉将近5000元,而现在基本不足500元,到底谁正常?整体比起来,我们可以发现,是现在而非20年前的企业,才是真正日益强大的企业。20年前,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企业就是巨头,而现在,纵使是100亿,也并不鲜见。
  所以,我们应该感谢长虹能让我们买彩电像买衣服一样容易,感谢格兰仕能让我们买微波炉像买拖鞋一样容易,感谢国美能让我们买家电像买菜一样容易,它们将商业从贵胄拉向人间,但是换来的不是坠落,而是整体的升华。从奢侈品到一般商品,也是很多商品的宿命,虽然一些人听到故宫里有咖啡就跳三尺高,恨不得把这个“不奢侈”的东西赶出“奢侈”的故宫,但是,一个事实是,以前只有皇帝摸得的东西,很多平民都可以摸得了。
  所谓的“向奢侈品学习”其实是一个天大的无知:其假设的前提是,高利润的行业有无数个,每个企业在本行业中都是高利润,那可能吗?其致命的缺陷,就是忽略了前提:把适用于少数行业、少数企业、少数产品的东西,硬是上升为一个普遍现象。
  在一个正常的商业社会中,绝大多数的行业应该是低利润的,只有少数行业才是高利润,这就是奢侈品与大众产品的区别;在一个行业中,只有少数顶端产品是高利润的,而绝大多数产品企业应该是微利经营的,这就是高端产品与普通产品的区;这才是真正的商业社会,也是一个最普遍的规律。
  总有一些人把故意置换事物存在的根基,把特殊的、少数的硬要说是普遍的。喜欢玩乌龟与兔子赛跑的把戏。问题是,天下有100只兔子与100只乌龟赛跑,难道所有的兔子都去睡觉了吗?
  以奢侈品作为“榜样”,无疑是把乌龟当成赛跑冠军一样荒谬。属于少数的奢侈品,其运作模式对于一般企业根本无借鉴意义。
  其二,以奢侈品为榜样,是对于中国经济现状的无知。中国目前的消费市场,根本无法支撑奢侈品的发展。
  目前,房价暴涨,城市居住的財富迅速被房子绑架,无数人成为房奴,更遑论进行奢侈消费,医疗和教育的支出,也大大制约着其消费欲望。而在国民收入方面,多年以来,中国的国内收入增长速度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收入的不足,制约了国民消费能力。
  由此导致的一个问题是低端商品迅速普及但却无法升级,彩电已经进入千家万户,但是彩电企业普遍亏损的很多。微波炉也是,格兰仕利润最低的时候,一台微波炉竟然只有1元钱的利润。目前,中国企业都呼喊要从走出价格战的泥潭,开始品牌时代。现状却是,价格战依旧风行了十几年,而且没有停止的迹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没有足够的利润投入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企业只能在低端徘徊。很多人总喜欢说中国没有大企业家,没有企业家精神,所以诞生不了世界级企业,这无疑是一种偏见和无知。
  过低的收入,导致未来中国主流的商品必将还是以满足民生为主,整个中国的消费市场,还无法从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舒适性转变,更不谈向精神消费、奢侈消费转移。
  不光在中国奢侈品无法成为主流,就是在国际上,奢侈品的滑落,也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原本计划上市的知名品牌普拉达因为达不到销量要求,推迟了这一计划,可见所面临的严峻局面。在中国也一样,虽然一些富豪阶层对于奢侈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整体国民收入的低迷,使奢侈品的消费局限于一个很小的市场,根本无法拓展未来市场。
其他文献
为什么中国可以将制造业打造得“天下无双”,但是在服务贸易的发展中,却总是让人感觉到“步履沉重”?不得不说,我国的服务贸易行业存在着自己的“短板”。    2005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已达24147亿美元,而同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为739.1亿美元,逆差高达92.6亿美元,仅占全球总量约3%。这样的成绩单,看上去颇有几分“寒酸”。    服务业的发展已不是一个新课题,20年前将制造业转移到世界各
期刊
中国零售市场充满着不确定性,沃尔玛能否成功复制美国版的霸业,一切都是未知数。但重要的是,所谓的沃尔玛时代并没有落幕,沃尔玛的中国征途还在路上。    我们所熟悉的“天天低价”口号成为明日黄花,沃尔玛在中国采购订单也锐减40%,这一切似乎正在表明:沃尔玛时代已经落幕。  事实上并非如此,这个零售巨头依旧所向披靡,并且诸多伏笔般的动作,给未来可能的惊鸿亮相打下基础。这里的伏笔动作,一个是众所周知的沃尔
期刊
用一张看不见的网络,便可以“网住”所有你想要得到的商机,这正是B2B网站(企业之间贸易合作信息网站)的魅力所在,也正因如此,B2B网站成为企业最亲密的战友,可以说,在每一家进出口企业中,B2B网站都在发挥着强大的作用。    怎样用最少的资金换来最丰厚的收益?这是企业老板们抓破头皮也要找出的“黄金比率”,贸易合作作为企业日常运作中的重要一环,自然也是最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如今,传统的贸易模式正向
期刊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体而言,摆脱对高能耗的制造业出口的依赖、转向“绿色”的服务外包出口,从这个千亿美元的市场中获取自己应有的份额,这无疑是个巨大的诱惑。    “把自己的核心业务做好,其余的部分外包出去。”現代管理之父彼得·杜拉克的这句名言令全球绝大多数大型企业的管理层信奉至深,也奠定了全球外包业蓬勃发展的理论基石。    每年10月下旬开始的“外包世界纽约年会”是全球发包公司和外包
期刊
种种迹象都在表明,渠道的商业规则,由行业领袖们制定,与此同时,也正在被后起之秀所冲击;而沃尔玛模式的江河日下,正是印证了渠道变革中的一个商业巨头时代的落幕。    北京,潘家园小区,一栋住宅楼底商不足15平米的店面被蒙牛“拿下”。上个月,装修后开张的蒙牛社区专卖店,将蒙牛全系列的几十种奶产品铺满在店内的货架上,这成为蒙牛再次自建专卖店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零售业再次尝试垂直销售的一个标志。  渠道成
期刊
仿佛是受了诅咒,自奇瑞“碰撞门事件”之后,中国汽车业在俄罗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一场破冰之旅逐渐拉开。    创业难,守业更难!攻城略地之后,是否就能长久称王封相?市场经济之战有过之而无不及,往往费尽艰辛在国外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后,还没来得及品尝一下胜利的滋味,瞬息万变的“战火”刹那间又会重燃。  时下,仿佛是受了诅咒,自奇瑞“碰撞门事件”之后,中国汽车业在俄罗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一
期刊
“全球60亿人口,平均每个人都拥有一双中国鞋。”此类话语曾一度为人津津乐道,然而,两年前欧盟开始对中國鞋企采取反倾销政策,中国鞋企在几经挣扎却前途迷雾重重后,“如何破局,拓出新路”成为每位中国鞋业企业家最大的心事。  从2005年6月欧盟正式宣布对中国的两种劳保鞋进行反倾销调查开始,中欧之间的鞋业大战已经持续两年多时间。2006年10月7日起,欧盟开始对中国鞋企开征16.5%的高额反倾销税,为期两
期刊
纵观几年来欧盟在《反垄断法》上的作为,欧盟在反垄断领域的大力出击固然树立了榜样,令人担忧的是,其中一些处置方法是否会令后来者“谈欧色变”?    近两个月来,欧盟的反垄断高潮一轮接一轮,无论是惩罚性制裁,还是出于地方保护主义考虑,欧盟的高额罚金“大手笔”令全球范围众多企业目结舌的同时,也让全球经济界把目光齐齐聚焦过来——欧盟已成反垄断主战场。  在欧盟这个《反垄断法》主战场,即便是美国跨国企业巨头
期刊
中欧纺织品配额制终于离我们远去,这一定是近段时间来中国纺织行业最为关注的焦点。告别了配额制,下一步,中国企业将以怎样的表情踏上通往欧洲的出口之路?预期中的“疯狂涌入”会不会如期上演?    10月9日,中国纺织企业翘首以待的协议终于落定:中国与欧盟达成新的纺织品贸易协议,现行的对T恤、套衫、胸衣、上衣和男式长裤等8种纺织品配额制度,将从明年1月1日起解除。  然而同时,协议的另一面也将随之生效:“
期刊
中国竞争力报告    谁会面对中国的竞争而怨声不断,谁有着更多担忧?是频繁与中国进行贸易战的欧美国家,还是那些不仅在地理上毗邻中国,在经济上也与之关系密切的亚洲小国?事实上,中国农民工仍然愿意为低工资从事制衣等劳动密集型工作,中国依然占据着产业的第一级梯子,而且来自中国沿海工业地带的出口商品生产企业正迅速升级,已威胁到那些正在发展半途或者处于更上游的经济体。    中国崛起是历史的必然。  面对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