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髓核摘除术后施术椎间隙的组织学与影像学变化观察

来源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ai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兔髓核摘除术后施术椎间隙的组织学及影像学改变,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复发的原因,以期为临床预防术后复发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选取新西兰大白兔18只,均经左后外侧入路用注射器抽吸L4/5椎间隙的髓核组织,L3/4椎间隙不做任何处理。分别于术后4、8、12周3个时间点按数字表法随机抽取6只实验兔行数字化X线摄影检查、MRI检查,观察L3/4、L4/5椎间隙高度指数(DHI)、手术前后DHI变化(DHI%)以及改良Thompson分级的变化情况;然后处死动物,取出L3/4、L4/5椎间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显微镜下观察椎间盘中Ⅰ、Ⅱ、Ⅲ、Ⅵ型胶原纤维改变情况及4种胶原纤维的视野阳性率。将18只兔L4/5的各项指标观察数据纳入观察组,L3/4的各项指标观察数据则纳入对照组,并对不同时间点2组间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1)数字化X线摄影检查:观察组、对照组DHI%随时间延长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观察组=46.292,F对照组=4.251,P值均<0.05);观察组各时间点DH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961、6.660、9.122,P值均<0.05)。(2)MRI检查:观察组椎间隙信号强度随时间延长呈逐渐降低趋势,对照组椎间隙信号强度改变不明显。按改良的Thompson分级标准,观察组椎间隙信号强度分级呈逐渐升高趋势,不同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9.142,P<0.05);而对照组内不同时间点改变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0.611,P>0.05);对照组各时间点椎间隙信号强度分级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27、2.667、3.090,P值均<0.05)。(3)免疫组化染色显示:Ⅰ、Ⅲ、Ⅵ型胶原纤维在术后4、8、12周视野阳性率逐渐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818、9.451、10.620, P值均<0.05),而Ⅱ型胶原视野阳性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8, P>0.05)。

结论

兔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施术椎间盘异常的组织修复会导致施术节段脊柱不稳、椎间盘退变及椎间隙抗压能力下降,这些变化均可能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髓核摘除术后症状复发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以尺动脉远端穿支为蒂、以其上行支和下行支为轴心血管的双叶游离皮瓣修复手指复杂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徐州仁慈医院手足显微外科2010年5月–2013年5月,采用以尺动脉远端穿支为蒂、以其上行支和下行支为轴心血管的双叶游离皮瓣修复11例手指复杂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19~43岁;机器挤压伤7例,撕脱伤3例,电锯伤1例;指脱套伤创面4例,相邻两指创面2例,一指
目的总结脑肿瘤合并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2014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2例脑肿瘤合并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21例;年龄29~74岁,平均(54.5±11.6)岁;均CT、MRI、CTA或DSA确诊。脑膜瘤23例,垂体腺瘤6例,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颈静脉球瘤各1例;伴发颅内动
目的探讨双能量CT血管成像(DECTA)与DSA在原发性肝癌经导管化疗栓塞(TACE)术中协同应用的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2013年8月–2014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放射科采用TACE术治疗的9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0例,女28例,年龄47~84岁。按照完全随机化分组设计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8例,在TACE术前不行DECTA检查;观察组50例,在TACE术前行DECTA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Balloon-PKP)和珠链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arl-PKP)3种术式在成人正常胸腰椎标本实验中的骨水泥渗漏率,并探讨其临床预防策略。方法选成年人尸体正常胸腰椎标本6例共60椎(T8~L5),均经大体及放射学检查排除骨折及肿瘤等疾病,且骨密度(0.764±0.108)g/cm2、T值<-2.5的骨质疏松标本;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PVP
目的观察L4/5椎间盘前方大血管的影像解剖形态特征,测量相关数据并尝试分型,为腹腔镜下手术提供应对策略。方法收集2002年11月1日–2007年5月1日南方医院骨科住院的257例患者的L4/5椎间盘节段的MRI轴位图像进行观察与测量。观察L4/5椎间盘前方腹主动脉分叉、髂总静脉汇合情况并进行分组、组合。考虑到腹主动脉已分叉且髂总静脉未汇合(ⅰ+α组合)病例手术入路的复杂性,重点对此组合进行观测、分
目的观察波及后髁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在胫骨平台三柱分型理论指导下手术后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波及后髁的胫骨平台骨折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20~54岁,平均33.8岁。其中SchatzkerⅠ型2例,Ⅲ型3例,Ⅳ型3例,Ⅴ型7例,Ⅵ型2例;单纯后柱骨折4例,后柱+外侧柱骨折4例,后柱+内侧柱骨折2例,后柱
期刊
目的评价后路与前后路联合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简称布病脊柱炎)优劣势,为各自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3年7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确诊且药物治疗无效的143例腰椎布病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A组76例,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其中男41例、女35例,年龄(45.1±2.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LCOS)的患者与未发生LCOS的患者间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7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心外科81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81例患者均采用CABG治疗,采集所有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中心静脉血液标本,采用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