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專业建设为依托,以校企合作为契机,该文研究了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认真分析了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适合当前高职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以该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实训》为例,简单介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促进我院课程改革等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2-0113-02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1],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可见,现在大多数高职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仍离不开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认真分析了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适合当前高职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供借鉴。同时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实训》为例,简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促进我院课程改革等方面的影响
1 当前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存在问题
虽然大部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认真分析研究。问题简要归纳如下:
1)合作层次、深度不够
高职都与企业开展了合作教学,大多处于较浅层次。企业和学校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和能力不足
重视不够。表现较常见为简单的“以工代学”,实效性不强的“放羊式”顶岗实习。
2)缺乏有效政策支持和长效合作机制
缺乏法律和政策保障。国家虽然出台了《职业教育法》,但对校企合作中的学校、企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尤其是对企业的利益保护不够。目前,各级政府尚未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造成很多项目难以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协调。
3)校企合作对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作用有限
大多数高职院校虽缺乏战略眼光,看重的是企业的资金投入以及合作所带来的招生宣传效应。教师也很难深入到企业生产现场,校企合作就很难起到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应有作用。
4)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缺陷
高职院校自身实力不强,难以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开展深层次的合作。
2 适合当前高职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好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符合校企双赢、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模式。对此,通过认真的分析、比较和研究,我们得出校企合作模式方面不能仅限于单一模式,必须灵活多样。因此,我们摸索出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供借鉴。
2.1 订单培养模式
这是目前最常见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学校与用人单位根据培养对象今后的工作岗位需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管理,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订单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加强了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就业导向明确,企业参与程度深,能极大地调动学校和企业的积极性,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的“共赢”。
2.2 顶岗实习模式
顶岗实习模式是学生根据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的职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在完成部分专业课程学习以后,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到企业生产、服务的第一线参加实践活动,实现学生“零距离”的直观接触,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的教学实践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造现代“职业人”,学生到企业之后能尽快地完成角色转变,最终顺利就业。目前流行的顶岗实习模式有 “2 1”模式、工学交替的本土双元制模式
2.3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
1)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如“厂中校”,完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岗位实践,严格执行行业或职业标准,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加专业教师实践机会,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2)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如“校中厂”,引进企业到学院建设生产车间,创造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模拟企业工作流程运行,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训练环境,实现生产车间与实习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与生产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
2.4 职教集团模式
职业教育集团是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带有方向性的办学体制改革模式。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的义务、职责和权利等,促进集团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制定相关政策吸引企业的积极参与;对校企合作项目给予资金、人力支持,保证双方交流与合作的顺利进行。
3 实践运作与效果
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实践中,由于运用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有关理论指导,借鉴了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下面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实训》为例,简单介绍校企人才培养模式对促进我院课程改革等方面的影响。
1)引进企业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导入企业最新的培训内容和方法,促进了学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论,校企合作开发的一门与实际工作一致,教、学、做一体化,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和明显促进作用的学习领域课程。具体人才需求如图1所示。
通过对行业和企业的深入调研,结合广东地区现代制造业人才需求,参照对应的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进行职业分析,借鉴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念和方法,以职业及活动为中心,依据高职教育目的,进行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行动领域的归纳,学习领域的设计,构建了符合当前市场需求的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群课程体系。自动化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过程如图2。
教学实践证明,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操作技能和竞争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知不觉中很轻松地全面提升了理论水平,全面提升了操作技能,全面提升了步入社会的竞争能力。
3)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的,同时也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4)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在企业所学的也是企业最前沿的先进技术,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提高了业务水平及教学能力。
5)改善实训条件,使实训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更贴近,丰富提升了学院教学设施设备的层次。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2)[Z].
[2]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 [Z].
[3] 刘红梅. 2l世纪高教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原则探析[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2(5):589.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2-0113-02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1],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可见,现在大多数高职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仍离不开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认真分析了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适合当前高职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供借鉴。同时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实训》为例,简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促进我院课程改革等方面的影响
1 当前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存在问题
虽然大部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认真分析研究。问题简要归纳如下:
1)合作层次、深度不够
高职都与企业开展了合作教学,大多处于较浅层次。企业和学校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和能力不足
重视不够。表现较常见为简单的“以工代学”,实效性不强的“放羊式”顶岗实习。
2)缺乏有效政策支持和长效合作机制
缺乏法律和政策保障。国家虽然出台了《职业教育法》,但对校企合作中的学校、企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尤其是对企业的利益保护不够。目前,各级政府尚未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造成很多项目难以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协调。
3)校企合作对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作用有限
大多数高职院校虽缺乏战略眼光,看重的是企业的资金投入以及合作所带来的招生宣传效应。教师也很难深入到企业生产现场,校企合作就很难起到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应有作用。
4)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缺陷
高职院校自身实力不强,难以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开展深层次的合作。
2 适合当前高职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好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符合校企双赢、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模式。对此,通过认真的分析、比较和研究,我们得出校企合作模式方面不能仅限于单一模式,必须灵活多样。因此,我们摸索出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供借鉴。
2.1 订单培养模式
这是目前最常见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学校与用人单位根据培养对象今后的工作岗位需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管理,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订单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加强了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就业导向明确,企业参与程度深,能极大地调动学校和企业的积极性,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的“共赢”。
2.2 顶岗实习模式
顶岗实习模式是学生根据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的职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在完成部分专业课程学习以后,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到企业生产、服务的第一线参加实践活动,实现学生“零距离”的直观接触,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的教学实践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造现代“职业人”,学生到企业之后能尽快地完成角色转变,最终顺利就业。目前流行的顶岗实习模式有 “2 1”模式、工学交替的本土双元制模式
2.3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
1)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如“厂中校”,完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岗位实践,严格执行行业或职业标准,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加专业教师实践机会,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2)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如“校中厂”,引进企业到学院建设生产车间,创造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模拟企业工作流程运行,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训练环境,实现生产车间与实习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与生产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
2.4 职教集团模式
职业教育集团是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带有方向性的办学体制改革模式。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的义务、职责和权利等,促进集团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制定相关政策吸引企业的积极参与;对校企合作项目给予资金、人力支持,保证双方交流与合作的顺利进行。
3 实践运作与效果
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实践中,由于运用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有关理论指导,借鉴了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下面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实训》为例,简单介绍校企人才培养模式对促进我院课程改革等方面的影响。
1)引进企业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导入企业最新的培训内容和方法,促进了学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论,校企合作开发的一门与实际工作一致,教、学、做一体化,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和明显促进作用的学习领域课程。具体人才需求如图1所示。
通过对行业和企业的深入调研,结合广东地区现代制造业人才需求,参照对应的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进行职业分析,借鉴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念和方法,以职业及活动为中心,依据高职教育目的,进行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行动领域的归纳,学习领域的设计,构建了符合当前市场需求的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群课程体系。自动化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过程如图2。
教学实践证明,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操作技能和竞争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知不觉中很轻松地全面提升了理论水平,全面提升了操作技能,全面提升了步入社会的竞争能力。
3)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的,同时也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4)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在企业所学的也是企业最前沿的先进技术,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提高了业务水平及教学能力。
5)改善实训条件,使实训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更贴近,丰富提升了学院教学设施设备的层次。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2)[Z].
[2]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 [Z].
[3] 刘红梅. 2l世纪高教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原则探析[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2(5):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