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的德育教育实践,探讨了德育的本土文化滋养问题。笔者认为,改革传统德育形式和方法,以本土文化滋养我们的德育,把锦溪古镇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成宝贵的德育教育资源,可以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等方面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教育管理;德育实践;本土文化;滋养
《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苏州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办法》的颁布,明确了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方法和途径等,这为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探索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考。如何适应新环境,破解德育教育形式上陈旧、方法单调、方式枯燥、载体单一等问题,有效地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当今德育工作的新课题。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笔者认为,我们的思想政治课如果能一改过去校内说教的方式,以本土文化滋养德育,将学生引向社会、生活实际,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品德发展机会和空间,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
锦溪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水乡古镇,具有旖旎的自然风光和深广的文化积淀,我们可以充分开发利用好这一宝贵的资源,营造校园文化氛围,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笔者用这种方法进行了德育实践,收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一、了解锦溪的自然资源、经济状况,接受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教育
笔者所在学校地处水乡古镇——锦溪,锦溪天华物博,人杰地灵,是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国家4A旅游景区,锦溪留存着诸多人文景观、名胜古迹,保留着无数明、清特色的建筑,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近年来,随着昆山市外向型经济带动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锦溪的区位优势、环境优势和人文资源优势也得到了进一步展现。那如何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英国学者麦克菲尔说得好:“个体体验是一个中介,通过这个中介,道德问题才能被体察和领悟。”笔者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锦溪的古镇区和经济开发区,有意识地将学生引向了解锦溪的自然资源、经济状况,并以此为切入口,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了解其源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家乡是美丽的,祖先是勤劳聪慧的,家乡的昨天是值得骄傲的,今天是引以为豪的,明天将是无比辉煌的。从而来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美感,提升学生认识的高度,激发他们爱家乡,立志为家乡作贡献的责任感,为后继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奠定了第一块坚实的基石。
二、认识锦溪历史,促进学生继往开来,奋发学习,自主发展
锦溪是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农垦鱼牧,是良渚文化重要遗址之一。吴越春秋,当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在苏州筑古城时,这里已成集镇,地属会稽郡,并有了制砖烧窑的历史。东汉初年(公元25年),刘秀手下的名将马援曾在镇南3公里处驯马练兵,以后人们聚居于此,形成村落,叫马援庄;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这里是吴国的后方,孙权的辅吴将军张昭,死后葬于镇南2公里处的张家厍村附近;南宋孝宗皇帝在此留下了“陈妃水冢”……同时锦溪的古桥、古庙和众多的博物馆无不诉说着锦溪悠久的历史。厚重的历史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德育资源,我们结合重大事件、重大纪念日和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以纪念会、座谈会、报告会、影展、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开展“走进锦溪博物馆”等课外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历史,体验家乡文化,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三、展示锦溪浓厚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湖清水秀、翰墨飘香的锦溪,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元明时期,逐渐形成了“陈墓八景”。高启、沈周、文徵明、陈淳这些文人墨客,都常来古镇,在游历了这世外桃源般的乐园后,举觞歌吟,并留下了一百多篇精美诗文。沈从文喻锦溪为“睡梦中的少女”,刘海粟则赞誉锦溪是“江南之最”,冯英子则称她“淡妆浓抹总相宜”。古砖瓦文化,是锦溪的特色古文化之一。锦溪也是吴文化传播最广泛的地区之一,勤劳聪慧的锦溪子民,还创造了许多广为流传的民俗文艺,远近闻名的“丝弦宣卷”便是其中的一朵奇葩。锦溪还是吴歌之乡,锦溪人以自己独特的才智创作了许多民间歌谣,他们在各个乡村世代相传,成为了人们一种特殊的娱乐方式和丰富的精神生活。诸多文化生动展现了一代又一代锦溪子民的生命历程。如今守望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成了历史赋予锦溪人的重要使命。我们通过文化沙龙,展示锦溪的稻耕文化、窑文化;通过参观实践,了解锦溪的桥文化;通过学唱锦溪民谣、“丝弦宣卷”,实现艺术熏陶;通过诵读“陈墓八景”诗等,丰富知识,提高文化修养。古镇丰厚的文化底蕴,就这样“润物细无声”,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家乡的美,也激发了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
四、熟悉锦溪名人志士,鼓励学生立志成才,实现教育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之目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灵秀的锦溪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锦溪人,崇文的民风使得古镇锦溪人才辈出。天文学家朱文鑫,深受古镇“枯灯夜读”风气的熏陶,成为一代宗师;“清华英烈”陈三才用热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自尊;这个小镇还走出了两个“中科院院士”,一位是中国农业微生物科学的奠基人之一陈华癸先生,一位是半导体材料物理专家秦国刚先生。其实,从古到今,锦溪究竟出了多少杰出人物,恐怕谁也无法统计。所有这些无不让人激动和震惊。我们带领学生走进锦溪杰出人物馆,触摸著名人物成长的轨迹,学生心灵受到极大触动,于是笔者趁热打铁,开展了“讲名人故事”“家乡美”“明天的我”等演讲比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强烈地激发了他们爱家乡的情感,既为身为锦溪人感到由衷的自豪,同时也树立远大志向,立誓要努力学习,成为当代锦溪的杰出人物,争取为锦溪美好的明天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
我们赖以生存的是环境,优美的环境不但能让我们健康生存,还能使我们的潜能得到最好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单薄,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接受着严峻的考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通过让学生走访调查、实地考察、摄影等,结合图片展、辩论赛、作文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锦溪昨天的环境和今天的环境,学习环境保护知识。面对纷至沓来旅游的人们,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志愿者实践活动,在宣传和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接受环境保护教育,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上述活动的开展带来了学生思想道德诸多的变化: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情感丰富了,主动接触社会、自然的机会增加了,感受了课堂上得不到的多种生活体验,综合实践能力也都得到和谐的发展。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的胆量得到了锻炼,自信心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了,社会责任感增强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综合能力也相应提高了……
其实,任何一个地方都有丰富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的资源,都与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人血脉相连。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也说:“教师应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由认识家乡的田野和树林而逐渐扩大到了解祖国以至全世界的生活。”由此可见,以本土文化滋养我们的德育,利用锦溪古镇丰富的旅游资源,把空洞的德育内容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世界,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把僵化的德育形式变得丰富多彩,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把迂腐陈旧的德育方法变更为更具时代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必将取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钟伏兰,苏州大学教育学院2008级教育管理硕士。
关键词:教育管理;德育实践;本土文化;滋养
《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苏州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办法》的颁布,明确了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方法和途径等,这为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探索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考。如何适应新环境,破解德育教育形式上陈旧、方法单调、方式枯燥、载体单一等问题,有效地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当今德育工作的新课题。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笔者认为,我们的思想政治课如果能一改过去校内说教的方式,以本土文化滋养德育,将学生引向社会、生活实际,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品德发展机会和空间,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
锦溪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水乡古镇,具有旖旎的自然风光和深广的文化积淀,我们可以充分开发利用好这一宝贵的资源,营造校园文化氛围,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笔者用这种方法进行了德育实践,收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一、了解锦溪的自然资源、经济状况,接受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教育
笔者所在学校地处水乡古镇——锦溪,锦溪天华物博,人杰地灵,是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国家4A旅游景区,锦溪留存着诸多人文景观、名胜古迹,保留着无数明、清特色的建筑,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近年来,随着昆山市外向型经济带动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锦溪的区位优势、环境优势和人文资源优势也得到了进一步展现。那如何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英国学者麦克菲尔说得好:“个体体验是一个中介,通过这个中介,道德问题才能被体察和领悟。”笔者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锦溪的古镇区和经济开发区,有意识地将学生引向了解锦溪的自然资源、经济状况,并以此为切入口,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了解其源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家乡是美丽的,祖先是勤劳聪慧的,家乡的昨天是值得骄傲的,今天是引以为豪的,明天将是无比辉煌的。从而来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美感,提升学生认识的高度,激发他们爱家乡,立志为家乡作贡献的责任感,为后继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奠定了第一块坚实的基石。
二、认识锦溪历史,促进学生继往开来,奋发学习,自主发展
锦溪是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农垦鱼牧,是良渚文化重要遗址之一。吴越春秋,当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在苏州筑古城时,这里已成集镇,地属会稽郡,并有了制砖烧窑的历史。东汉初年(公元25年),刘秀手下的名将马援曾在镇南3公里处驯马练兵,以后人们聚居于此,形成村落,叫马援庄;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这里是吴国的后方,孙权的辅吴将军张昭,死后葬于镇南2公里处的张家厍村附近;南宋孝宗皇帝在此留下了“陈妃水冢”……同时锦溪的古桥、古庙和众多的博物馆无不诉说着锦溪悠久的历史。厚重的历史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德育资源,我们结合重大事件、重大纪念日和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以纪念会、座谈会、报告会、影展、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开展“走进锦溪博物馆”等课外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历史,体验家乡文化,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三、展示锦溪浓厚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湖清水秀、翰墨飘香的锦溪,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元明时期,逐渐形成了“陈墓八景”。高启、沈周、文徵明、陈淳这些文人墨客,都常来古镇,在游历了这世外桃源般的乐园后,举觞歌吟,并留下了一百多篇精美诗文。沈从文喻锦溪为“睡梦中的少女”,刘海粟则赞誉锦溪是“江南之最”,冯英子则称她“淡妆浓抹总相宜”。古砖瓦文化,是锦溪的特色古文化之一。锦溪也是吴文化传播最广泛的地区之一,勤劳聪慧的锦溪子民,还创造了许多广为流传的民俗文艺,远近闻名的“丝弦宣卷”便是其中的一朵奇葩。锦溪还是吴歌之乡,锦溪人以自己独特的才智创作了许多民间歌谣,他们在各个乡村世代相传,成为了人们一种特殊的娱乐方式和丰富的精神生活。诸多文化生动展现了一代又一代锦溪子民的生命历程。如今守望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成了历史赋予锦溪人的重要使命。我们通过文化沙龙,展示锦溪的稻耕文化、窑文化;通过参观实践,了解锦溪的桥文化;通过学唱锦溪民谣、“丝弦宣卷”,实现艺术熏陶;通过诵读“陈墓八景”诗等,丰富知识,提高文化修养。古镇丰厚的文化底蕴,就这样“润物细无声”,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家乡的美,也激发了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
四、熟悉锦溪名人志士,鼓励学生立志成才,实现教育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之目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灵秀的锦溪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锦溪人,崇文的民风使得古镇锦溪人才辈出。天文学家朱文鑫,深受古镇“枯灯夜读”风气的熏陶,成为一代宗师;“清华英烈”陈三才用热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自尊;这个小镇还走出了两个“中科院院士”,一位是中国农业微生物科学的奠基人之一陈华癸先生,一位是半导体材料物理专家秦国刚先生。其实,从古到今,锦溪究竟出了多少杰出人物,恐怕谁也无法统计。所有这些无不让人激动和震惊。我们带领学生走进锦溪杰出人物馆,触摸著名人物成长的轨迹,学生心灵受到极大触动,于是笔者趁热打铁,开展了“讲名人故事”“家乡美”“明天的我”等演讲比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强烈地激发了他们爱家乡的情感,既为身为锦溪人感到由衷的自豪,同时也树立远大志向,立誓要努力学习,成为当代锦溪的杰出人物,争取为锦溪美好的明天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
我们赖以生存的是环境,优美的环境不但能让我们健康生存,还能使我们的潜能得到最好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单薄,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接受着严峻的考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通过让学生走访调查、实地考察、摄影等,结合图片展、辩论赛、作文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锦溪昨天的环境和今天的环境,学习环境保护知识。面对纷至沓来旅游的人们,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志愿者实践活动,在宣传和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接受环境保护教育,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上述活动的开展带来了学生思想道德诸多的变化: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情感丰富了,主动接触社会、自然的机会增加了,感受了课堂上得不到的多种生活体验,综合实践能力也都得到和谐的发展。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的胆量得到了锻炼,自信心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了,社会责任感增强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综合能力也相应提高了……
其实,任何一个地方都有丰富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的资源,都与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人血脉相连。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也说:“教师应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由认识家乡的田野和树林而逐渐扩大到了解祖国以至全世界的生活。”由此可见,以本土文化滋养我们的德育,利用锦溪古镇丰富的旅游资源,把空洞的德育内容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世界,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把僵化的德育形式变得丰富多彩,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把迂腐陈旧的德育方法变更为更具时代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必将取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钟伏兰,苏州大学教育学院2008级教育管理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