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润物细无声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in03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脱离社会生活的地理学习,知识不能走进社会实践中,人们就会感到学习地理无用,地理内容就给人空洞、单调、乏味的感觉。到生活中学习地理,或者说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是一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方式,是全新的、科学的、高效的学习方式。学习生活地理的重要平台可以借助乡土地理去搭建。教师将乡土地理有机、适时、巧妙渗透到地理课堂,非集中介入课堂不仅是教师自身能力提升、拓展的重要表现,而且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根本保证。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将地理知识本土化、通俗化,教导学生既能走进生活,也能走进课本,实现地理大教材与乡土地理的无缝对接,相互融合。
  【关键词】乡土地理;有用地理;生活地理;渗透策略
  
  美国大教育家杜威强调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校接受了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如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又不能应用在学校学习的东西。那就是学校的隔离现象,就是学校与生活的隔离”。【sup】〔1〕【/sup】浪费型教育很难使学生步入社会,走向生活。一旦他们步入社会,就有如青蛙进入铁锅,这种温水效应极其残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悲剧?是因为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面对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他们束手无策,无从适应。他们自然会反思十几年的学校学习到底学到了什么。笔者认为,最应当反思的应是教育体制和教师。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将课堂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最大限度的直接或间接联系生活,或许这样的温水效应就不会出现,悲剧就可以避免。让生活与地理联姻,地理走进生活,联系生活,地理教学才会结出累累硕果。有利于生活的才是有用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才是有用的,这两个有利于应当成为教师的至高追求。乡土地理恰恰与学生生活最接近,最贴身,最富生活气息。乡土的地理现象能够、也应当诠释、佐证地理大课堂所学的内容,学好乡土地理,就是对地理大课堂的进一步生活化、有用化。因此,乡土地理应当渗透到地理大课堂,实现与地理大课堂的无缝对接。只有这样,地理才能为学生发展服务,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1.乡土地理学习与生活结合是课程标准推行的基本理念
  《地理课程标准》是一部指导地理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标准》前言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地理学科应当实行的六大基本理念,其中“学习对生活有用地理”、“转变地理学习方式”更是核心内容。《标准》还指出了“(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的重要作用。【sup】〔2〕【/sup】《标准》中的这些理念反映了学习方式与乡土地理的密切关系。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必将改变以往地理课程与生活背离的现象,必将改变课程与实际生活两张皮、互不联系的现象,它对于指导构建“生活地理”与“科学地理”互为统一的地理课程具有重大意义。其次,这一理念也为课程内容的科学编制、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课程学习的有序组织指明了方向。美国《生活化的地理学:国家地理标准1994》正式出版,其第一章第一句是“从一种说法:终生的、维持生存的、改善生活的各种意义来看,地理是面向生活的。”【sup】〔3〕【/sup】说明了学习有用地理是当今全球的普遍教学理念。
  “转变地理学习方式”是课改十年来的主流理念,也是广大教师的不懈追求。教师在课改的实践中,“改变学习方式,主要依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在地理学习中历练生活才能真正得以体现和落实。乡土是他们生活的土壤,是他们生活的空间,乡土和他们关系最密切。乡土地理无疑承载着联系他们生活的使命,它正是使学生学习走进生活的助推器,而联系学生生活正是崭新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在地理大课堂要积极渗透乡土地理教学。之所以说是渗透教学,就是说不必要单独占用课时,实行大教材教学与使用乡土教材同步进行,也就是教学地理大教材非集中渗透乡土地理教材。当然要郑重说明一点,不是每一节地理大课堂都有相关的乡土地理内容可以渗透进入的,教师不必生硬渗透那些相关不大的内容,一定要做好乡土地理与大教材的比对工作,做好乡土教材内容的遴选工作。
  2.开发乡土地理教材是搭建学生地理学习的理想平台
  在地理课堂渗透乡土地理内容,为了做到未雨绸缪,就要积极加强乡土地理教材开发建设,包括校本乡土教材的开发。乡土地理教材切近学生生活实际,相关内容学生听得见,看得着,它们对其有兴趣,有亲近感,开发乡土教材真正做到了教材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只有这样做,地理才真正走进学生,走进他们生活,走进他们的学习实践。
  2.1编写乡土地理教材应当注重人地协调发展教育。编写乡土地理教材要十分关注身边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的现状,正确认识发展成就和存在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环境安全问题主要有四类:一是资源稀缺造成的冲突与不稳定;二是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而引发“环境难民”;三是跨界污染和危害转移引起的国际纠纷和冲突;四是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间货物与人员流动带来的生物、基因威胁。【sup】〔4〕【/sup】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到乡土层面上来,因此乡土地理教材对其要有所作为、有所反映,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和谐发展观、环境资源观等。我国乡土教材的乡土空间范围曾有几多争议,现在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指县一级区域的地理教材,教材涉及区域半径不大,学生较熟悉一些常见的地理现象。他们一旦将科学的地理知识与身边事物联系起来就兴趣倍增。日本心理学家大桥正夫研究表明“利用外加动机的作用虽然证明是有效地,但是从今日的教育或是社会的一般趋势来看这个手段未必应当提倡。……而与此相反的内发动机引起的特殊效应却正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sup】〔5〕【/sup】乡土地理教材最能唤醒学生地理学习的内在动机。
  2.2编写乡土地理教材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整与转变。乡土地理教材要求的实施过程,可有效地改变以往的教条化、单一化、静态化的陈旧教学模式,建立以探究为主导,合作式、体验式、问题式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学习方式作为一个组合概念,是行为参与、情感参与或认知参与方式及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结合,其中学生的行为方式是载体,认知和情感因素表达了学习方式的实质内涵。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意味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品质。”【sup】〔6〕【/sup】因此,乡土地理教材的认定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中国南北方的界河是淮河,淮河南北在气候、植被、水文等自然环境方面有着显著不同,人文环境也有迥异特征。在教学人教版地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时,生活在淮河南北两侧的学生会对南稻北麦、南蔗北甜,南船北马等地理差异提出质疑,这时教师就可以抓出这一有利时机,适时解释淮河这一地理界线两侧所显现出的不同自然、人文环境的差异是过渡性的,不管苏南还是苏北都兼有中国南北方的自然、人文的特征。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大教材知识的掌握,也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我们从学生的质疑中看到了学生独立探究的欲望,对于这个欲望教师要悉心呵护。在这种情形下,合作探究、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就能够形成。
  2.3应用乡土教材要注重对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培养。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很难是现成的,也不容易做到全面、及时地写在书本上。学生们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发现、探索,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并在此过程中提升自己对大教材所反映的地理现象、成因及规律的应用能力。用我所学,提高自己社会实践能力,这是一个科学生成的过程。教师要善于运用乡土教材,注重学生这种生成能力的开发和培养。例如,湘教版“富饶水乡——江苏省”一节有一活动内容,要求阅读江苏省经济地图,围绕教材看懂图例,了解地图内容,学会运用对比方法比较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活动的2、3两题都涉及到苏州和宿迁。苏州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羊,而宿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洼地。第2题是比较两市生产总值,面对苏州最多、宿迁最少两种情形,我提出假设,如果你是苏州、宿迁两组同学,你将为家乡提出怎样的建议?同时要求学生比较苏州、宿迁的各自优势和面临的问题,指导学生树立辩证分析思想,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对苏州组同学的沾沾自喜现象予以正确引导,使他们认识到苏州也有发展的瓶颈,太湖污染、劳动力不足也在困扰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更侧重帮助宿迁组学生找出当地后发优势:
  2.3.1宿迁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2.3.2宿迁地处淮北平原,是农业大市,农产品附加值高、深加工前景好;
  2.3.3宿迁有洪泽湖、骆马湖、大运河的养鱼之利,灌溉之利和舟楫之利;
  2.3.4宿迁是江苏最年轻地级市,全省举力帮扶宿迁发展。森林氧吧、意杨之乡、酒都花乡的宿迁完全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教师的激情点拨,有如拂动着学生情感的琴弦。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在这里得到了很成功地落实。
  3.提升乡土地理教学能力是地理老师的迫切需要
  3.1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迁移课本知识。地理是一门边缘学科,兼跨文理,知识覆盖面更加宽广,任何一位教师都要意识到原有的知识结构已经不能完全胜任当前地理教学,书本、成绩、校园的狭小空间显然不应成为教师学习、工作、生活的天地。教师要跳出本学科教材,向其它学科、向社会生活扩展,要能够构建、重组更完备的知识结构,要善于整合新旧知识体系,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兼收并蓄全新的科技前沿知识。历史的、物理的、生物的、化学的,都可以拿来来完善、充实自己,以满足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的需求。教学湘教版“北国粮仓--黑龙江省”时,我用多媒体以景入胜,播放“北大荒”野兽出没、禽鸟四飞,游鱼嬉戏画面,再播放“北大仓”良田万顷、麦浪涛涛、机声隆隆情景。其后,教师简介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历史经过。最后我话锋一转,引导学生展开针对北大荒是坚持“继续荒”还是坚持“继续垦”的辩论。教师不时给予学生以指导。环境与发展的矛盾随处可见。为了将这样的矛盾迁移、切换到我们乡土生活地理中来,我给学生指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们的追求,但很多地理事物具有双面性,开发与保护是利弊并有的双刃剑,同学们能否各举一例说明?有的同学说,我市明清商业中心东大街的开发与保护的矛盾,黄沙开采与保护的矛盾,人口、耕地与经济发展洼地的矛盾,等等。学生陈述不能说完美,但生活实践中的实例足以唤醒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了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要学会迁移课本知识,让书本知识近化为当地的相关相似问题,使知识生活化,生活知识化。
  3.2教师应摆正自己在教学活动的位置。学生走向生活是时代的要求。教师都知道要从内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内而外地去认识周围世界,乡土地理教学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乡土地理课本的大部分素材,对于学生来说大都是来源于身边的生活世界,教材呈现的大多是乡土现实生活中的表象材料,是客观现实的放映,但隐含于现实中的本质答案及原理多是未知的。教师在渗透乡土地理教学时应当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3.2.1教师应把自己放到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师生之间只有实现平等交流、平等对话,彼此间真正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sup】〔7〕【/sup】教师不应将自己放在活动的首席,放在至高的裁判位置,而应蹲下来与学生平等互动,学生真正感受教师所具有的生活情趣和魅力,只有拉近师生距离,学生才能心无芥蒂,畅所欲言。因为师生在乡土地理信息面前是平等的,是大家的共同资源。众多的学生在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上极有可能超越老师。
  3.2.2教师应把自己放在生活中的位置。体会生活地理真情实感,学生才有探究的欲望。教师也是生活中的一员,教师同样具有社会人、自然人的一切生活特性,教师也富有生活情趣。【sup】〔8〕【/sup】因此教师要长期坚持深入生活,并不断提升获取、整合、分析、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教师要允许学生充分质疑,并不断地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究、体验、纠偏,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自身的“生活世界”和书本的“地理科学世界”联系起来,实现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的目的。教师要与学生同呼吸,共学习,在生活中历练自己,这样的环境是很容易达成的。因为师生朝夕与共,彼此了解。乡土地理最能拉近师生的距离,是彼此情感交流、信息交流的重要基础。
  3.2.3教师应是地理科学探究活动的准备者、创设者、组织者、引领者。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着学习地理的乐趣,培养他们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乡土地理为学生所熟悉,他们地理课堂可能最有话可说,但课堂中的乡土地理渗透性学习不应当占主体成分,不能让学生偏离主题和主要内容,造成喧宾夺主局面。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预设可能出现的情景,善于调控学生的学习方法、步骤、情绪等。
  地理大课堂是地理课程的主要部分,乡土地理也是地理课程的有益组成部分。在地理大课堂中渗透乡土地理教学,生活气息浓,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乡土地理既印证、诠释大地理教材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提升大教材所不可或缺的。在地理大课堂积极渗透乡土地理教学,能为课堂增色不少,使课堂更加活泼、快乐,地理知识生活化,有着锦上添花的效果。精彩不容错过,我十分提倡地理教学渗透乡土地理内容。
  参考文献
  [1]〔美〕《杜威教育文集》,吕达刘立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2]《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教育部基教司,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3]《地理教育展望》,张超段玉山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
  [4]《如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百度网2011年5月2日
  [5]〔日〕大桥正夫,《教育心理学》第42页,钟钟启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年4月
  [6]《论学习方式的转变》,孔企平《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8月
  [7][8]《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教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收稿日期:2011-08-14
其他文献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而阅读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我们读的文章够多了,我们的眼界才够开阔,答起题来才能得心应手。  1. 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   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下的感性之美,语文课应当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嚼出那微妙的滋味。语文教学应该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在读中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深层感悟课文。我们现在很多老师对学生的读书时间很是吝啬,总是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
期刊
1.教学课题 《立体画—纸制浮雕》  2.教学时间 1课时  3.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在小学阶段有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对形的认识,他们对手工制作有浓厚的兴趣。立体画--纸制浮雕就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因此我把纸制浮雕作为校本教学题材。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学生带着好奇心来学习、体会、制作,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不仅感受纸制浮雕的艺术美感和获取成功的愉悦,还能热心关注生活中有趣的形象和事物,感受到生活与艺术
期刊
我校以《课程改革发展纲要》为根本,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在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基础上研究和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经过全校教师在学习理论、积累经验、反思过程、研究教材、关注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形成了引导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模式——“六步互动教学模式”。  我校为了将课改工作落到实处,打造高效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在全校教师共同探究下,形成了我校特色的课
期刊
1.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学生身心发展的整体加速提供保障 “凡是属于智力以外的因素,我们统称为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理想、信念、兴趣、需要、荣誉感、求知欲等,如果一个中学生没有理想,缺乏强烈的动机,对事物没有兴趣,即使他的智力再好,任何成功也将和他无缘。所以在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等智力因素发展的初中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学生身心发展的整体加速提供保障,是我们音
期刊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和人文化的高度统一,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怎样才能使两者和谐统一呢?现行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那么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
期刊
1.以受关注的音乐或生活热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过去的教学里,教师不管学生是否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一厢情愿地照本宣科,最后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形成了学生喜爱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局面。新课标中说道“普通高中音乐课的教学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在音乐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就要从学生关注的音乐或生活热点切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激发学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个的教学细节连接而成的,关注课堂教学的细节涉及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精心关注每一个教学细节,课堂就会充满灵气和智慧。  【关键词】关注教学设计的细节;关注课堂教学过程的细节;关注教师工作态度的细节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个的教学细节连接而成的。而教学细节是学校教学中发生的,对教学具有一定影响的最基本的教学要素或教学行为,一节课想要获得成功、
期刊
【摘要】1924年的国民大革命,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国民革命燃烧了大半个中国。但因国民党内部两大系-蒋、汪军阀,先后勾结大地主,转向镇压共产党。国民革命变成了新、旧军阀夺取权力的战争。大革命失败了。  【关键词】国民革命;大革命;失败    On the national revolution   Zhao fajia  【Abstract】1924 National Revolution,
期刊
如何提高学困生的成绩,是实施素质教育所面临的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我在从事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1.让学困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信心是成功之源。学生学习成绩差,除先天智力低下外,还有许多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也有的是因为他们学习的潜力没有得到发挥,而学习潜力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是否得到培养和发展。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充
期刊
【摘要】本文浅述笔者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经验,以供同行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读训练;奇葩    Devote themselves to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ovision of paths, "the United States read" training single flower show   —Language teaching, "the Un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