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美国爆发的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宣布了所谓“华盛顿共识”的破产,也宣布了新自由主义命运的终结.历史再次证明,“无为之手”不是对政府职能的正确诠释,当面临危机时,政府更应该有所作为,发挥“扶持之手”的作用。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政府应该从加强监管入手,重在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
关键词:金融危机 ;政府 ;作用;资产负债表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5-0002-03
一、国家资产负债表分析框架
(一)国家资产负债表分析的理论基础
国家资产负债表分析的基础是对国家金融资源和金融资产的认识。 对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划分为公共部门、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和住户部门四部分。 由于中央银行和财政部门承担宏观管理的职能,可以合并构成公共部门。部门资产负债表反映出国家金融资源在部门的分布状况, 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变化可以反映各类冲击对部门的影响。 如表1所示,当面临负的冲击时,资产价值下跌;当低于债务面值时,部门就会出现违约,发生破产。 部门资产下降的过程也就是部门信用风险累积的过程。
(二)基于国家资产负债表进行宏观金融风险研究的方法
首先, 以国家资产负债表反映的资产和权益状况作为宏观金融风险的研究对象。 以部门金融资源存量指标作为对象, 研究各类冲击对资产存量价值和波动性的影响, 从而为宏观金融风险的度量和管理提供客观基础。
其次,结合金融市场的信息进行宏观金融风险管理,从而使金融风险管理具有前瞻性。编制国家资产负债表可以反映部门资产负债表的历史信息,在此基础上编制或有权益资产负债表, 则将市场信息和历史资产负债表信息结合起来, 可以对宏观金融风险进行前瞻性的预测。
最后,构造反映宏观金融损失的有关指标。借鉴微观层面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有关技术和工具,构造反映宏观信用风险的有关指标,如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等。
(三)基于资产负债表的部门间风险传递机制
部门间风险的传递是宏观金融风险的重要特征。 使用资产负债表矩阵可以描述部门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反映风险在部门间的传递状况,如图1所示。其中,金融部门是社会信用关系枢纽,公共部门、企业部门和住户部门的风险都可以通过负债项和金融部门资产项的对应关系传递到金融部门。 由于公共部门对金融系统存在隐性担保, 金融部门风险最终会通过担保机制传递到公共部门。
使用或有权益资产负债表矩阵作为对象进行研究, 由于部门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体现为金融市场的权益工具, 权益价值的变动和波动可以反映部门间的风险传递状况,因此,通过考察或有权益资产负债表矩阵, 就可以对部门间的风险传递状况进行实时监测。
国家资产负债表反映的部门间风险传递关系可以为我们认识美国此次次贷危机导致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形成提供分析框架, 为研究政府如何采取措施化解金融部门的风险提供分析视角。
本次金融危机最初以次级抵押债券市场动荡的形式出现, 但形成的原因则是各商业银行和信贷机构向不具备借款条件的借贷者大量发放住房抵押贷款。 随着住房价格开始下跌及借款利率的上升,越来越多的借款者不能按时还贷或者放弃还贷, 开始违约, 从而造成商业银行等信贷机构的不良资产迅速增加,转化为商业银行的风险。而此前商业银行在投资银行的帮助下, 把这些次级房地产信贷资产通过资产证券化转变为CDO等次级抵押贷款的衍生产品。大量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投资这些金融衍生产品, 又将住户部门风险转移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由于当今世界已经进入金融全球化时代,美国又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因此, 发生在美国的金融危机也就自然地转化为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
为应对危机, 各国政府都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由于公共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存在隐性担保的关系, 政府采取组建资产管理公司和再贷款以及注资等方式来化解和控制金融部门风险, 实质上是将金融部门风险转化为公共部门风险, 这就是政府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发挥的作用。 在金融危机的关键时刻,政府这一作用非常重要。一是因为公共部门的风险承受能力要远远大于一个或多个金融机构的风险承受能力;二是金融机构破产的成本(本身的成本和社会成本) 很可能要远大于政府发挥作用所支付的成本。 但是政府花费大量成本应对金融危机也有其不合理性, 因为政府的钱毕竟是纳税人的钱,如果金融机构是因为其高管过度冒险, 盲目追求高额报酬而濒临破产, 最后由广大纳税人来承担风险, 则是极不合理的。 但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关键时刻,只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各国政府采取的措施分析
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应该或者实际起什么作用?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答案, 都可以概括地用“手”来比喻,即:“无为之手”、“扶持之手”和“掠夺之手”。(1)政府应该是一只“无为之手”的理论来自亚当·斯密。他把市场比喻成一只“看不见的手”,认为自由竞争的市场可以导致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在市场上,所有个人都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为社会服务。通过市场交换,经济资源实现最优配置,社会福利实现最大化。(2)政府的第二只“手”是“扶持之手”,这是福利经济学的基本思想。福利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框架是,首先定义社会福利(比如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总和), 确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然后讨论如何通过政府干预, 采取诸如反垄断和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措施,来帮助增加社会福利。这类讨论所假设的基本前提都是国家的目标是使社会福利最大化,国家是善意的,是对市场不足的必要补充。(3)政府的第三只“手”是“掠夺之手”。这方面的研究,最有名的代表人物应是曼库尔·奥尔森(Mancur Olson)。他指出,在人类社会,总有一些人会想,生产财富不如掠夺财富来得容易。而要掠夺财富,就要有武力。靠武力和掠夺获得财富的人有两种,奥而森称之为“流寇”和“坐寇”。“流寇”抢完就走,所以他对完全摧毁一地的经济在所不惜, 而“坐寇”则要考虑到今天抢光了明天就没有了,不能“杀鸡取卵”。奥尔森把国家视为“坐寇”。另外一个讨论“掠夺之手”的代表人物是安德烈·施莱弗(Andrei Shleifer),以他为代表的学者,近年来就“掠夺之手”这一“政府病”主题写了很多文章。 [1] 施莱弗等强调, 不能天真地假设国家的目标是使社会福利最大化。政府,或者说掌握国家机器的人,都有自己的目标, 有自身利益。 要理解政府的种种行为, 一定要理解掌握国家机器的人的自身利益和利己行为。 从美国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宣布了所谓“华盛顿共识” 的破产, 也宣布了新自由主义命运的终结,历史再次证明,政府作为“无为之手”不是对政府职能的正确诠释。当经济面临危机,社会遭受厄运时, 政府更应该有所作为, 应该发挥“扶持之手”的作用。
(一)美国、欧洲各国政府采取的措施分析
从此次金融危机中各国政府已经采取的对策来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注资。如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国政府都采取了向商业银行注资的策略。 二是政府利用财政资金收购一些金融机构的股权。如美国、英国等国政府采取了收购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部分股权的策略。 三是债务担保。如美国、欧元区国家政府。四是采取减税、增加项目投资, 尤其是基础设施投资等刺激经济措施。如澳大利亚、日本和欧盟。
下面对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采取的措施进行分析。(1)以上四种方式主要是把金融部门的风险转化为公共部门的风险。(2)美国和英国都迅速地推行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国有化措施, 挽救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我们都知道,美国的意识形态是强烈反对国有化的, 但是这次它被迫用国有化的方式挽救金融体系, 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面临的问题多么严重。经过迅速大规模的国有化,现在世界上一些最大的金融公司已经变成了国有公司。 比如世界上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世界上最大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公司像房利美、 房地美现在都变成了完全的国有企业。 而美国、 英国政府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国有金融机构的所有者。(3)全球主要国家的政府空前一致地进行紧密协调, 以应对这次金融危机。 这次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体系和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从美国到整个西欧,从北欧和东欧的部分国家到俄罗斯,从日本到韩国、印度、巴基斯坦等亚洲国家,纷纷卷入危机。有不少国家,如冰岛、乌克兰、匈亚利等,还面临国家破产的风险。正因如此, 各国政府为应对这次金融危机进行了空前的合作和配合。(4) 采取措施的弊端也显而易见。 一些大的金融机构为追求高额回报进行冒险,最后由广大纳税人为其“买单”,这一方面引起广大纳税人的不满, 另一方面会刺激更多的公司去过度冒险。
(二)中国政府采取的措施分析
中国是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影响相对较小的国家之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的金融体系与国际金融市场还有很大程度的隔离。 但是中国的对外贸易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3,因此,全球经济衰退一定会非常严重地影响中国经济。因此,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从危机爆发伊始,就在积极采取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2008年底, 中国政府出台了引人瞩目的“4万亿元” 经济刺激计划;(2)货币政策由“从紧”转向“适度宽松”,财政政策由“稳健”转向“积极”;(3)一些地方政府出台对当地企业的扶持政策, 如协调当地银行为一些濒临破产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对一些困难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等。
下面对中国政府采取的措施进行分析。(1)中国政府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不是用来拯救某些濒临破产的企业, 而是用来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的。主要用于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 对拉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作用更明显,同时,也没有“用纳税人的钱为一部分道德缺失的投机者买单”的弊端,更没有像美国那样把一部分企业国有化,因此,深得社会各界人士的理解和支持。但是,靠投资拉动经济也有一些负面影响, 有可能出现高能耗、高污染、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还有可能出现低工程质量、 劳命伤财的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以投资为主的扩大内需政策,将使中国的经济结构更加扭曲, 量的增长很可能以质的下降为代价。(2)一些地方政府扶持当地企业的一些政策, 如协调银行为一些出现财务危机, 可能濒临破产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实行税收优惠,这对一些产品适销对路、技术水平高、产品质量好的企业可能起到“雪中送碳”的作用, 但对那些以前就盲目扩张, 行业产能过剩的企业,尤其是对那些能耗高、污染环境、生产效率低、技术水平落后,早该淘汰而没有淘汰的企业,则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商业银行在政府的游说下,为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也会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 各国政府已经发挥了哪些作用呢? 澳大利亚现任总理陆克文认为:“国家显然在三个领域做出了首要贡献:拯救私人金融体系,防止其崩溃;提供对实体经济的直接刺激,抵消社会需求的减少;建立国家和全球性管理机制,由政府来承担和实施这一系统规则的最终责任。” [2]
一个经济体需要多长时间才能从经济低迷中重新崛起?笔者认为,这主要取决于政府采取何种配套的政策措施,来清除积弊和刺激经济,尤其是修复银行系统有效提供信贷的能力, 以及重新恢复企业和消费者的信心。 根据对过去发生的金融危机的分析,平均来看,在爆发金融危机以后,各国需要两年才能走出经济低迷期,大约需要4年才能恢复到趋势增长水平。历史上只有两次经济低迷期延续了更长的时间: 一个是日本的“10年低迷期”, 原因是政府采取的政策其效果适得其反;还有就是美国的“大萧条”时期,当时政府协调应对危机的能力很弱,不可与今天同日而语。
尽管发生的金融危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通常是在金融体系的某些领域杠杆水平过高,然后导致信心崩溃,但是,随之而来的经济衰退却有相当大的差异。 决定经济衰退时间长短和严重程度的是政府采取的应对方式, 尤其是政府能否设法恢复消费者、 企业、 投资者和贷款方的信心。以上各国采取的应对措施,对恢复消费者、企业、投资者和贷款方的信心是有积极作用的, 应该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三、结论
1. 以国家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的金融风险研究方法为金融危机的研究和应对提供了新思路,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将宏观金融风险的研究建立在一致性的基础上,宏观金融风险界定、部门金融风险的识别和度量、 金融风险管理三个环节在金融风险的内涵和有关分析工具的使用上都具有一致性,使我们在认识此次金融危机的产生、传递以及政府为什么要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发挥作用等方面形成逻辑一致的、清晰的分析思路。
2. 美国政府为拯救金融危机,积极采取行动,其行动的本身就标志着“华盛顿共识”的破产。 这次金融危机再一次证明政府合理的干预不再是“可耻”的事,而是必要的。但是政府的作用还是应该从加强监管入手,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而事后应对虽然十分必要,但毕竟是下策。
3. 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政府的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 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弊端,如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等。仅指望政府拉动经济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政府应探讨如何加强和改善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提高对金融危机的预警能力。在我国,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刺激民间资本在拉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安德列·施莱弗,罗佰特维什尼. 掠夺之手——政府病及其治疗[M]. 赵红军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2]陆克文(Kevin Rudd). “第三条道路”的使命[J]. 财经,2009(4).
[3]叶永刚,宋凌峰. 国家资产负债表与宏观金融风险管理研究[C]//.金融评论. 2006卷(第2辑).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06.
[4]王一江等. 国家与经济 [M]. 张早平,王义高编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许成钢. 解释金融危机的新框架和中国的应对建议[J]. 比较, 2008(39).
(责任编辑:郄彦平;校对:龙会芳)
关键词:金融危机 ;政府 ;作用;资产负债表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5-0002-03
一、国家资产负债表分析框架
(一)国家资产负债表分析的理论基础
国家资产负债表分析的基础是对国家金融资源和金融资产的认识。 对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划分为公共部门、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和住户部门四部分。 由于中央银行和财政部门承担宏观管理的职能,可以合并构成公共部门。部门资产负债表反映出国家金融资源在部门的分布状况, 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变化可以反映各类冲击对部门的影响。 如表1所示,当面临负的冲击时,资产价值下跌;当低于债务面值时,部门就会出现违约,发生破产。 部门资产下降的过程也就是部门信用风险累积的过程。
(二)基于国家资产负债表进行宏观金融风险研究的方法
首先, 以国家资产负债表反映的资产和权益状况作为宏观金融风险的研究对象。 以部门金融资源存量指标作为对象, 研究各类冲击对资产存量价值和波动性的影响, 从而为宏观金融风险的度量和管理提供客观基础。
其次,结合金融市场的信息进行宏观金融风险管理,从而使金融风险管理具有前瞻性。编制国家资产负债表可以反映部门资产负债表的历史信息,在此基础上编制或有权益资产负债表, 则将市场信息和历史资产负债表信息结合起来, 可以对宏观金融风险进行前瞻性的预测。
最后,构造反映宏观金融损失的有关指标。借鉴微观层面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有关技术和工具,构造反映宏观信用风险的有关指标,如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等。
(三)基于资产负债表的部门间风险传递机制
部门间风险的传递是宏观金融风险的重要特征。 使用资产负债表矩阵可以描述部门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反映风险在部门间的传递状况,如图1所示。其中,金融部门是社会信用关系枢纽,公共部门、企业部门和住户部门的风险都可以通过负债项和金融部门资产项的对应关系传递到金融部门。 由于公共部门对金融系统存在隐性担保, 金融部门风险最终会通过担保机制传递到公共部门。
使用或有权益资产负债表矩阵作为对象进行研究, 由于部门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体现为金融市场的权益工具, 权益价值的变动和波动可以反映部门间的风险传递状况,因此,通过考察或有权益资产负债表矩阵, 就可以对部门间的风险传递状况进行实时监测。
国家资产负债表反映的部门间风险传递关系可以为我们认识美国此次次贷危机导致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形成提供分析框架, 为研究政府如何采取措施化解金融部门的风险提供分析视角。
本次金融危机最初以次级抵押债券市场动荡的形式出现, 但形成的原因则是各商业银行和信贷机构向不具备借款条件的借贷者大量发放住房抵押贷款。 随着住房价格开始下跌及借款利率的上升,越来越多的借款者不能按时还贷或者放弃还贷, 开始违约, 从而造成商业银行等信贷机构的不良资产迅速增加,转化为商业银行的风险。而此前商业银行在投资银行的帮助下, 把这些次级房地产信贷资产通过资产证券化转变为CDO等次级抵押贷款的衍生产品。大量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投资这些金融衍生产品, 又将住户部门风险转移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由于当今世界已经进入金融全球化时代,美国又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因此, 发生在美国的金融危机也就自然地转化为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
为应对危机, 各国政府都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由于公共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存在隐性担保的关系, 政府采取组建资产管理公司和再贷款以及注资等方式来化解和控制金融部门风险, 实质上是将金融部门风险转化为公共部门风险, 这就是政府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发挥的作用。 在金融危机的关键时刻,政府这一作用非常重要。一是因为公共部门的风险承受能力要远远大于一个或多个金融机构的风险承受能力;二是金融机构破产的成本(本身的成本和社会成本) 很可能要远大于政府发挥作用所支付的成本。 但是政府花费大量成本应对金融危机也有其不合理性, 因为政府的钱毕竟是纳税人的钱,如果金融机构是因为其高管过度冒险, 盲目追求高额报酬而濒临破产, 最后由广大纳税人来承担风险, 则是极不合理的。 但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关键时刻,只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各国政府采取的措施分析
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应该或者实际起什么作用?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答案, 都可以概括地用“手”来比喻,即:“无为之手”、“扶持之手”和“掠夺之手”。(1)政府应该是一只“无为之手”的理论来自亚当·斯密。他把市场比喻成一只“看不见的手”,认为自由竞争的市场可以导致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在市场上,所有个人都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为社会服务。通过市场交换,经济资源实现最优配置,社会福利实现最大化。(2)政府的第二只“手”是“扶持之手”,这是福利经济学的基本思想。福利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框架是,首先定义社会福利(比如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总和), 确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然后讨论如何通过政府干预, 采取诸如反垄断和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措施,来帮助增加社会福利。这类讨论所假设的基本前提都是国家的目标是使社会福利最大化,国家是善意的,是对市场不足的必要补充。(3)政府的第三只“手”是“掠夺之手”。这方面的研究,最有名的代表人物应是曼库尔·奥尔森(Mancur Olson)。他指出,在人类社会,总有一些人会想,生产财富不如掠夺财富来得容易。而要掠夺财富,就要有武力。靠武力和掠夺获得财富的人有两种,奥而森称之为“流寇”和“坐寇”。“流寇”抢完就走,所以他对完全摧毁一地的经济在所不惜, 而“坐寇”则要考虑到今天抢光了明天就没有了,不能“杀鸡取卵”。奥尔森把国家视为“坐寇”。另外一个讨论“掠夺之手”的代表人物是安德烈·施莱弗(Andrei Shleifer),以他为代表的学者,近年来就“掠夺之手”这一“政府病”主题写了很多文章。 [1] 施莱弗等强调, 不能天真地假设国家的目标是使社会福利最大化。政府,或者说掌握国家机器的人,都有自己的目标, 有自身利益。 要理解政府的种种行为, 一定要理解掌握国家机器的人的自身利益和利己行为。 从美国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宣布了所谓“华盛顿共识” 的破产, 也宣布了新自由主义命运的终结,历史再次证明,政府作为“无为之手”不是对政府职能的正确诠释。当经济面临危机,社会遭受厄运时, 政府更应该有所作为, 应该发挥“扶持之手”的作用。
(一)美国、欧洲各国政府采取的措施分析
从此次金融危机中各国政府已经采取的对策来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注资。如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国政府都采取了向商业银行注资的策略。 二是政府利用财政资金收购一些金融机构的股权。如美国、英国等国政府采取了收购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部分股权的策略。 三是债务担保。如美国、欧元区国家政府。四是采取减税、增加项目投资, 尤其是基础设施投资等刺激经济措施。如澳大利亚、日本和欧盟。
下面对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采取的措施进行分析。(1)以上四种方式主要是把金融部门的风险转化为公共部门的风险。(2)美国和英国都迅速地推行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国有化措施, 挽救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我们都知道,美国的意识形态是强烈反对国有化的, 但是这次它被迫用国有化的方式挽救金融体系, 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面临的问题多么严重。经过迅速大规模的国有化,现在世界上一些最大的金融公司已经变成了国有公司。 比如世界上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世界上最大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公司像房利美、 房地美现在都变成了完全的国有企业。 而美国、 英国政府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国有金融机构的所有者。(3)全球主要国家的政府空前一致地进行紧密协调, 以应对这次金融危机。 这次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体系和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从美国到整个西欧,从北欧和东欧的部分国家到俄罗斯,从日本到韩国、印度、巴基斯坦等亚洲国家,纷纷卷入危机。有不少国家,如冰岛、乌克兰、匈亚利等,还面临国家破产的风险。正因如此, 各国政府为应对这次金融危机进行了空前的合作和配合。(4) 采取措施的弊端也显而易见。 一些大的金融机构为追求高额回报进行冒险,最后由广大纳税人为其“买单”,这一方面引起广大纳税人的不满, 另一方面会刺激更多的公司去过度冒险。
(二)中国政府采取的措施分析
中国是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影响相对较小的国家之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的金融体系与国际金融市场还有很大程度的隔离。 但是中国的对外贸易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3,因此,全球经济衰退一定会非常严重地影响中国经济。因此,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从危机爆发伊始,就在积极采取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2008年底, 中国政府出台了引人瞩目的“4万亿元” 经济刺激计划;(2)货币政策由“从紧”转向“适度宽松”,财政政策由“稳健”转向“积极”;(3)一些地方政府出台对当地企业的扶持政策, 如协调当地银行为一些濒临破产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对一些困难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等。
下面对中国政府采取的措施进行分析。(1)中国政府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不是用来拯救某些濒临破产的企业, 而是用来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的。主要用于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 对拉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作用更明显,同时,也没有“用纳税人的钱为一部分道德缺失的投机者买单”的弊端,更没有像美国那样把一部分企业国有化,因此,深得社会各界人士的理解和支持。但是,靠投资拉动经济也有一些负面影响, 有可能出现高能耗、高污染、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还有可能出现低工程质量、 劳命伤财的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以投资为主的扩大内需政策,将使中国的经济结构更加扭曲, 量的增长很可能以质的下降为代价。(2)一些地方政府扶持当地企业的一些政策, 如协调银行为一些出现财务危机, 可能濒临破产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实行税收优惠,这对一些产品适销对路、技术水平高、产品质量好的企业可能起到“雪中送碳”的作用, 但对那些以前就盲目扩张, 行业产能过剩的企业,尤其是对那些能耗高、污染环境、生产效率低、技术水平落后,早该淘汰而没有淘汰的企业,则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商业银行在政府的游说下,为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也会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 各国政府已经发挥了哪些作用呢? 澳大利亚现任总理陆克文认为:“国家显然在三个领域做出了首要贡献:拯救私人金融体系,防止其崩溃;提供对实体经济的直接刺激,抵消社会需求的减少;建立国家和全球性管理机制,由政府来承担和实施这一系统规则的最终责任。” [2]
一个经济体需要多长时间才能从经济低迷中重新崛起?笔者认为,这主要取决于政府采取何种配套的政策措施,来清除积弊和刺激经济,尤其是修复银行系统有效提供信贷的能力, 以及重新恢复企业和消费者的信心。 根据对过去发生的金融危机的分析,平均来看,在爆发金融危机以后,各国需要两年才能走出经济低迷期,大约需要4年才能恢复到趋势增长水平。历史上只有两次经济低迷期延续了更长的时间: 一个是日本的“10年低迷期”, 原因是政府采取的政策其效果适得其反;还有就是美国的“大萧条”时期,当时政府协调应对危机的能力很弱,不可与今天同日而语。
尽管发生的金融危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通常是在金融体系的某些领域杠杆水平过高,然后导致信心崩溃,但是,随之而来的经济衰退却有相当大的差异。 决定经济衰退时间长短和严重程度的是政府采取的应对方式, 尤其是政府能否设法恢复消费者、 企业、 投资者和贷款方的信心。以上各国采取的应对措施,对恢复消费者、企业、投资者和贷款方的信心是有积极作用的, 应该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三、结论
1. 以国家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的金融风险研究方法为金融危机的研究和应对提供了新思路,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将宏观金融风险的研究建立在一致性的基础上,宏观金融风险界定、部门金融风险的识别和度量、 金融风险管理三个环节在金融风险的内涵和有关分析工具的使用上都具有一致性,使我们在认识此次金融危机的产生、传递以及政府为什么要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发挥作用等方面形成逻辑一致的、清晰的分析思路。
2. 美国政府为拯救金融危机,积极采取行动,其行动的本身就标志着“华盛顿共识”的破产。 这次金融危机再一次证明政府合理的干预不再是“可耻”的事,而是必要的。但是政府的作用还是应该从加强监管入手,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而事后应对虽然十分必要,但毕竟是下策。
3. 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政府的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 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弊端,如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等。仅指望政府拉动经济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政府应探讨如何加强和改善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提高对金融危机的预警能力。在我国,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刺激民间资本在拉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安德列·施莱弗,罗佰特维什尼. 掠夺之手——政府病及其治疗[M]. 赵红军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2]陆克文(Kevin Rudd). “第三条道路”的使命[J]. 财经,2009(4).
[3]叶永刚,宋凌峰. 国家资产负债表与宏观金融风险管理研究[C]//.金融评论. 2006卷(第2辑).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06.
[4]王一江等. 国家与经济 [M]. 张早平,王义高编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许成钢. 解释金融危机的新框架和中国的应对建议[J]. 比较, 2008(39).
(责任编辑:郄彦平;校对:龙会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