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古诗词浩如烟海,其中蕴含大量的物候知识,把地理知识与语文诗词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既能增加地理课堂的文化氛围,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者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地理教学;诗词;地理知识;激趣
“听歌,朗诵,演小品,放录像,一堂课就像一台综合的文艺节目。学生们兴致盎然,教室里掌声不断。”如果我不说,你一定不会猜到这是一节地理课,这种形式的地理课效果如何呢?是喧嚣过后的知之甚少,还是有序讨论后的完全掌握?其实方法无所谓好坏,关键看你怎样操作。地理课堂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地理知识,语文知识只是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情绪,取得最佳效果的一种手段。笔者从2009年开始,一直尝试将语文诗词引入地理课堂,现将我们教研组的一些做法总结如下,以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Why——为什么引入诗词
地理学科是一个文理性质兼备、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七年级的“地球与地球仪”“地球的运动”等知识比较抽象。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大胆尝试与语文诗词的巧妙结合。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横生的乐趣中,深入理解并挖掘教材意境,达到满意的课堂效果。
2 How——具体做法
2.1 巧用诗词,化解难点
在讲气候时,由于气温与降水的组合不同,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的差异,学生很好理解,但山地垂直气候带却是个难点。上课伊始,教师利用小黑板写下这样几句学生熟悉的诗:“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3)、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等,巧妙解释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约0.6℃的气温递减的知识,充分理解了因海拔高低的变化,引起了气温从而导致气候、植被景观的垂直变化的地理意义。又如在《天气及其影响》部分的学习中,我们布置这样的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收集、整理有关描写天气现象的诗词,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加以展示。”待到课上,学生们兴致极高地拿出了收集到的诗词资料,踊跃而自豪地展示,同样收到了满意的教学实效。学生搜集到有:
描写风的诗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二月春风似剪刀”“吹面不寒杨柳风”
描写雨的诗词:“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描写“阴”的诗词“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描写“晴”的诗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描写雪的诗词:“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描写“霜”的诗词,“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等等。
正如白居易诗《琵琶行》中所说:“大珠小珠落玉盘”。读着这些齿颊留香的诗词,体会其中的地理知识,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有极高的学习兴趣,他们很快掌握了自然界存在的各种天气现象,又把语文学科与地理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达到了知识间的整合,又促进了二学科的共同提高;同时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巧妙地把学生的学习范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2.2 地理知识解诗意,相得益彰
教学中,有时妙用一句诗词,课堂更变得形象生动、趣味无穷。用地理知识巧解语文诗词的意义,不仅使学生对地理学习热情极高,课堂会更加深化;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文学素养。比如在《地球运动》部分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我们展示毛泽东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以及探究问题“请同学们分析诗词中包含的地理意义?”经过同学们小组内激烈的讨论,很快得到答案:“坐地日行”包含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八万里”包含了地球的最大周长一一赤道约为4万千米的地理意义;诗词说明了地球自转一周所行的路程。“巡天”包含着地球在天空中的自转和公转。然后在此基础上提问“坐地日行八万里中的‘地’具体在地球的那个部位?”让学生更深入的探究知识。通过以上的地理教学活动,同学们利用已学的地理知识,巧解出诗词中包含的地理意义,使地理知识正向迁移。学生们既获得了一份地理知识之外的意外收获,又增强了学习地理知识的极大兴趣。
2.3 诗词引用,探究趣味更浓
在学习八年级地理上册地势与地形的时候,我们事先用多媒体展示一下四句诗词:
1)“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2)“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请同学们说出诗词中包含的地理意义?学生们利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颜色的变化,层层深入的讨论、探究,推出中国的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流,注入太平洋的原因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学生不仅知道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也使同学们加深了我国地势特征与我国河流流向之间关系的理解,培养了他们分析、解决的问题能力,使他们逐渐形成创造性探究事物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态度。再例如,学习完我国的地形与地势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之后,我们只利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句诗,让学生说出其所包含的地理意义并解释形成的原因。学生经过小组讨论最后得出这样的结果:1)我国东部深受夏季风的影响。2)我国季风区、非季风区内景象不同。3)我国西部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周围有高达山脉阻隔,夏季风带来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这样一来,经过学生的探究,地理现象和成因都清晰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教师又何须多说。
3 经验与教训——教学反思
语文诗词引入地理课堂之后,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不仅使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感到新鲜有趣,教学效果也比较好,而且学生积累的诗词宝库自然得到了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也大大提高,达到地理知识与语文知识的有机整合。学生们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诗词的陶冶下学习,既学到了地理知识,又培养了地理、语文的双重能力,更养成了学生们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资料收集等学习习惯。诚如文章开头所说的那样,教学中偶尔也会出现“为诗词而诗词”的情形,这样反而是舍本逐末,是我们今后尽力避免的误区。诗词只是一个手段,地理课的根本目的是掌握地理知识并运用到实际中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中学地理教学参考》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期P112
[3]楮亚平,曹琦,周靖馨《中学地理教学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地理教学;诗词;地理知识;激趣
“听歌,朗诵,演小品,放录像,一堂课就像一台综合的文艺节目。学生们兴致盎然,教室里掌声不断。”如果我不说,你一定不会猜到这是一节地理课,这种形式的地理课效果如何呢?是喧嚣过后的知之甚少,还是有序讨论后的完全掌握?其实方法无所谓好坏,关键看你怎样操作。地理课堂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地理知识,语文知识只是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情绪,取得最佳效果的一种手段。笔者从2009年开始,一直尝试将语文诗词引入地理课堂,现将我们教研组的一些做法总结如下,以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Why——为什么引入诗词
地理学科是一个文理性质兼备、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七年级的“地球与地球仪”“地球的运动”等知识比较抽象。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大胆尝试与语文诗词的巧妙结合。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横生的乐趣中,深入理解并挖掘教材意境,达到满意的课堂效果。
2 How——具体做法
2.1 巧用诗词,化解难点
在讲气候时,由于气温与降水的组合不同,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的差异,学生很好理解,但山地垂直气候带却是个难点。上课伊始,教师利用小黑板写下这样几句学生熟悉的诗:“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3)、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等,巧妙解释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约0.6℃的气温递减的知识,充分理解了因海拔高低的变化,引起了气温从而导致气候、植被景观的垂直变化的地理意义。又如在《天气及其影响》部分的学习中,我们布置这样的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收集、整理有关描写天气现象的诗词,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加以展示。”待到课上,学生们兴致极高地拿出了收集到的诗词资料,踊跃而自豪地展示,同样收到了满意的教学实效。学生搜集到有:
描写风的诗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二月春风似剪刀”“吹面不寒杨柳风”
描写雨的诗词:“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描写“阴”的诗词“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描写“晴”的诗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描写雪的诗词:“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描写“霜”的诗词,“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等等。
正如白居易诗《琵琶行》中所说:“大珠小珠落玉盘”。读着这些齿颊留香的诗词,体会其中的地理知识,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有极高的学习兴趣,他们很快掌握了自然界存在的各种天气现象,又把语文学科与地理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达到了知识间的整合,又促进了二学科的共同提高;同时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巧妙地把学生的学习范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2.2 地理知识解诗意,相得益彰
教学中,有时妙用一句诗词,课堂更变得形象生动、趣味无穷。用地理知识巧解语文诗词的意义,不仅使学生对地理学习热情极高,课堂会更加深化;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文学素养。比如在《地球运动》部分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我们展示毛泽东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以及探究问题“请同学们分析诗词中包含的地理意义?”经过同学们小组内激烈的讨论,很快得到答案:“坐地日行”包含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八万里”包含了地球的最大周长一一赤道约为4万千米的地理意义;诗词说明了地球自转一周所行的路程。“巡天”包含着地球在天空中的自转和公转。然后在此基础上提问“坐地日行八万里中的‘地’具体在地球的那个部位?”让学生更深入的探究知识。通过以上的地理教学活动,同学们利用已学的地理知识,巧解出诗词中包含的地理意义,使地理知识正向迁移。学生们既获得了一份地理知识之外的意外收获,又增强了学习地理知识的极大兴趣。
2.3 诗词引用,探究趣味更浓
在学习八年级地理上册地势与地形的时候,我们事先用多媒体展示一下四句诗词:
1)“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2)“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请同学们说出诗词中包含的地理意义?学生们利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颜色的变化,层层深入的讨论、探究,推出中国的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流,注入太平洋的原因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学生不仅知道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也使同学们加深了我国地势特征与我国河流流向之间关系的理解,培养了他们分析、解决的问题能力,使他们逐渐形成创造性探究事物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态度。再例如,学习完我国的地形与地势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之后,我们只利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句诗,让学生说出其所包含的地理意义并解释形成的原因。学生经过小组讨论最后得出这样的结果:1)我国东部深受夏季风的影响。2)我国季风区、非季风区内景象不同。3)我国西部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周围有高达山脉阻隔,夏季风带来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这样一来,经过学生的探究,地理现象和成因都清晰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教师又何须多说。
3 经验与教训——教学反思
语文诗词引入地理课堂之后,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不仅使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感到新鲜有趣,教学效果也比较好,而且学生积累的诗词宝库自然得到了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也大大提高,达到地理知识与语文知识的有机整合。学生们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诗词的陶冶下学习,既学到了地理知识,又培养了地理、语文的双重能力,更养成了学生们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资料收集等学习习惯。诚如文章开头所说的那样,教学中偶尔也会出现“为诗词而诗词”的情形,这样反而是舍本逐末,是我们今后尽力避免的误区。诗词只是一个手段,地理课的根本目的是掌握地理知识并运用到实际中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中学地理教学参考》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期P112
[3]楮亚平,曹琦,周靖馨《中学地理教学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