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生物课堂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生物教师都在积极打造具有高时效性和高效率的教学模式,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但无论教学模式如何改变,教师都要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明确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落实课程目标,秉承着严谨、求实的态度来完成教学任务。文章从合理分配课堂时间、实验创新、巧用小组合作学习、合理编制和使用学案四个方面阐述了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中对教师的几点建议,以实现教师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关键词:建议;分配;实验;小组合作;学案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0-0044-01
生物课程改革需要生物教师有新的理念和正确的发展方向,要求教师能构建合理的课堂结构。目前,不同学校的课堂结构不同,不同教师的教学模式改革也正处于探索和发展的阶段。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对高中生物教学改革进行思考与探索。
一、合理分配课堂时间
对于45分钟的课堂时间,教师如何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如何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时间分配。比如:2-7-1、4-5-1、2-6-2、3-6-1等,每一种时间分配的第一位数字代表教师的精讲时间,第二位数字代表学生的活动时间(包括讨论交流、展示、回答问题、质疑、思考等),第三位数字代表学生的精练时间。不少教师认为某一种时间分配方式的比例是绝对的,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按照相应的比例来进行,没有深刻理解课堂结构的改革,造成了理解及实践中的定式。这势必造成教学过程被束缚,不能游刃有余,因而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师如何能把握好45分钟的时间分配呢?无论采用哪一种时间分配方式,教师都要基于学生的能力素质层次不同、课型的不同(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实验课等)、学生自主预习的程度不同、教师授课内容难易程度的不同而灵活运用,在教师的合理调控之下,使课堂的节奏适度,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实验创新
生物学中的实验是体现学生能力素质的重要方面,更是高考中重点考察的内容。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可尝试大胆创新。比如,可以利用教材之外的一些优质的实验材料来进行实验。引导学生改进实验的方法和步骤,使实验在操作上更简便,但要注意实验改进的正确性。教师还可以将生活中一些现象的原理与教材中实验的原理进行类比,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的本质。另外,教师还可应用一些实验创新的方法,比如变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由易到难,逐步培养实验思维、提升实验操作技能。此外,教师还可以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和现象为背景来设计探究性实验,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使学生主动地去探求现象背后的本质,进而提升实验能力。
三、巧用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动态的、发展的,是师生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互动为方式。目前的教学改革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教师在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时,应根据学生本学科的学习成绩,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来进行小组的划分。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可使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取长补短、互助互爱,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师要时刻观察和调控小组合作学习的进程,让它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较高的时效性,使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学生之间在教师引导下学习和交流的有效性,要远远高于教师单纯教的有效性。此外,教师还可对小组进行学习、劳动、生活等多方面的评价,激励他们积极进取,永争第一,由此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方面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
四、合理编制和使用学案
学案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效载体,合理编制和使用学案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学案一般可分为预习案、探究案和课后评价案。学案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学习目标的编写要准确并细化,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拓展课程标准,并要符合课程标准。(2)预习案、探究案的编写方式不宜采用填空的形式,最好以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和驱动学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的思维时刻处于活跃状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3)探究案不是预习案的重复。预习案是引导学生对教材中浅层的知识自主进行学习,进而达到学习目标;而探究案是对教材中的深层知识进行挖掘、提升、综合、拓展。所以,教师在编制探究案时,要基于预习案之上,要有一定的深度,设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4)三案中都要有相应的检测题,以检测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课上的掌握情况、课后的复习情况。检测题的编制要依据学案的类型设置不同的难度,并要避免重题的出现。另外,检测题的编制要符合学习目标。(5)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学案中学生自主能学会的知识教师不讲。
教学思想不断更新、教学模式不断改革和创新的新环境,对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正确定位自己,在教学工作中严谨、求实,把自己最精湛的教学技能展现给自己的学生。要让学生在轻松和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使他们能乐于学,主动学,善于学。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建议;分配;实验;小组合作;学案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0-0044-01
生物课程改革需要生物教师有新的理念和正确的发展方向,要求教师能构建合理的课堂结构。目前,不同学校的课堂结构不同,不同教师的教学模式改革也正处于探索和发展的阶段。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对高中生物教学改革进行思考与探索。
一、合理分配课堂时间
对于45分钟的课堂时间,教师如何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如何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时间分配。比如:2-7-1、4-5-1、2-6-2、3-6-1等,每一种时间分配的第一位数字代表教师的精讲时间,第二位数字代表学生的活动时间(包括讨论交流、展示、回答问题、质疑、思考等),第三位数字代表学生的精练时间。不少教师认为某一种时间分配方式的比例是绝对的,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按照相应的比例来进行,没有深刻理解课堂结构的改革,造成了理解及实践中的定式。这势必造成教学过程被束缚,不能游刃有余,因而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师如何能把握好45分钟的时间分配呢?无论采用哪一种时间分配方式,教师都要基于学生的能力素质层次不同、课型的不同(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实验课等)、学生自主预习的程度不同、教师授课内容难易程度的不同而灵活运用,在教师的合理调控之下,使课堂的节奏适度,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实验创新
生物学中的实验是体现学生能力素质的重要方面,更是高考中重点考察的内容。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可尝试大胆创新。比如,可以利用教材之外的一些优质的实验材料来进行实验。引导学生改进实验的方法和步骤,使实验在操作上更简便,但要注意实验改进的正确性。教师还可以将生活中一些现象的原理与教材中实验的原理进行类比,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的本质。另外,教师还可应用一些实验创新的方法,比如变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由易到难,逐步培养实验思维、提升实验操作技能。此外,教师还可以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和现象为背景来设计探究性实验,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使学生主动地去探求现象背后的本质,进而提升实验能力。
三、巧用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动态的、发展的,是师生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互动为方式。目前的教学改革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教师在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时,应根据学生本学科的学习成绩,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来进行小组的划分。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可使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取长补短、互助互爱,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师要时刻观察和调控小组合作学习的进程,让它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较高的时效性,使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学生之间在教师引导下学习和交流的有效性,要远远高于教师单纯教的有效性。此外,教师还可对小组进行学习、劳动、生活等多方面的评价,激励他们积极进取,永争第一,由此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方面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
四、合理编制和使用学案
学案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效载体,合理编制和使用学案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学案一般可分为预习案、探究案和课后评价案。学案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学习目标的编写要准确并细化,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拓展课程标准,并要符合课程标准。(2)预习案、探究案的编写方式不宜采用填空的形式,最好以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和驱动学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的思维时刻处于活跃状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3)探究案不是预习案的重复。预习案是引导学生对教材中浅层的知识自主进行学习,进而达到学习目标;而探究案是对教材中的深层知识进行挖掘、提升、综合、拓展。所以,教师在编制探究案时,要基于预习案之上,要有一定的深度,设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4)三案中都要有相应的检测题,以检测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课上的掌握情况、课后的复习情况。检测题的编制要依据学案的类型设置不同的难度,并要避免重题的出现。另外,检测题的编制要符合学习目标。(5)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学案中学生自主能学会的知识教师不讲。
教学思想不断更新、教学模式不断改革和创新的新环境,对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正确定位自己,在教学工作中严谨、求实,把自己最精湛的教学技能展现给自己的学生。要让学生在轻松和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使他们能乐于学,主动学,善于学。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