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警还被冤男孩清白,不仅让孩子有了规则和诚信自信,也是对社会公义的一种滋养。
社交平台上有这样一个话题:被人冤枉是种什么样的体验?话题下面,很多网友描述了自己小时候被周围人冤枉,百口莫辩的经历。最近,10岁的重庆男孩小军也经历了这似曾相识的一幕。
那是10月7日下午,重庆某小区一辆车被划,车主报警求助。派出所民警邹兴华赶到现场后调阅的监控显示,一名10岁男孩曾碰触车辆并绕车一周,行动可疑。邹兴华联系到男孩的家长刘先生。尽管男孩小军一直不承认,但刘先生看了监控后也怀疑是孩子所為,并主动赔偿车主王先生3500元修理费。
按照常理,事情到这一步就划上句号了。但邹警官得知小军回家后变得沉默,感到很蹊跷,他决定继续追查此事。根据车主提供的信息,他连续追踪3天后,终于在10月5日江北区某地下车库入口处的监控视频中,看到车辆在入口处已有划痕,这完全排除了小军的嫌疑。于是,车主王先生将3500元退还给刘先生,还面对面郑重向小军道歉。小军嘴上说着没事儿,但表情轻松又高兴。刘先生说:“这件事对他来说意义重大!”他还表示,回家要给儿子好好道个歉。
这件事情被报道后,网友都觉得这个结果太治愈了。优秀的家长,负责的警官,让一个诚实而坚定的孩子更加坚信正义的力量。教科书般的办案态度,教科书般的教育过程,不仅在一个孩子心中投射进阳光,也是一次鲜活的诚信教育、法律教育、家庭教育、家长教育。
培根有句话常被引用:“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犯罪只是污染了水流,但错误的审判是污染了水源。”这句话用在这里尤其贴切,如果开始对孩子的错判没有及时纠错,那么这件事的恶果是非常严重的。但是,负责任的警察扭转了这个结果,用实际行动把培根那句话改写成:一次公正的审判,其善果甚至超过十次善行。公正的审判滋养了正义之源,尤其当这种判决事关孩子、被孩子凝视的时候,更是如此。
很多孩子的变坏,其实都是从第一次被冤枉开始的。尤其是当大人、家长都觉得你做错了、肯定是你做的,甚至连象征着法律正义的警察叔叔都这么认为时,就会觉得无从适从、天塌下来了。明明心里清楚不是自己干的,但孩子无法自证清白,说什么都被大人武断地判为“孩子撒谎”。成人面对这种情况时,也许还能诉诸于自我调查和法律诉讼,一个孩子能怎么选择?很多时候,他只能在内心选择不信任这个世界,既然“说了也白说”,既然“不管怎么样,反正你们也不相信我”,我为什么要信任别人?法律都这样,怎能靠它去讨回正义?这种心结得不到疏解,渐渐就会选择相信拳头、欺骗、厚黑、尔虞我诈……
这件事告诉我们,成年人的武断是多么可怕,孩子面对这种武断时又是多么无助。正因为反衬出这些问题,这条新闻才格外触动我们。
恰如男孩父亲刘先生所说:“真的要感谢认真负责的邹警官,虽然事情本身不是很大,但是邹警官一直积极沟通,反复研判,连续几天查阅监控录像,尽心尽力去寻找真相,还了孩子一个清白,守护了孩子心灵中的阳光。”
这的确是件小事,但足够伟大。
●媒体评点: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成年人扮演的角色,对他们精神世界的发育和建设有着重要影响。成年人一次不经意的误解,一次不走心的教育,一次不耐烦的陪伴,都会给孩子留下心理裂痕和精神创伤,甚至会导致他们的社会融入存在问题。所幸这次事件中有一名负责的警察和一位优秀的父亲,不仅避免了对一个孩子的伤害,让孩子有了规则和诚信自信,也是对社会公义的滋养,好人不会被欺负,老实人会有法律保护。相比教育孩子不说谎和相信正义,成人担任着更多责任,一个良性的循环,需要从成人开始。(曹林《中国青年报》)
◎话题拓展:小事不小;一次鲜活的教育;柔软的力量;为一个孩子受到善待和呵护而欣慰;规则意识;社会公义;责任与担当……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
编辑/华放 关晓星
社交平台上有这样一个话题:被人冤枉是种什么样的体验?话题下面,很多网友描述了自己小时候被周围人冤枉,百口莫辩的经历。最近,10岁的重庆男孩小军也经历了这似曾相识的一幕。
那是10月7日下午,重庆某小区一辆车被划,车主报警求助。派出所民警邹兴华赶到现场后调阅的监控显示,一名10岁男孩曾碰触车辆并绕车一周,行动可疑。邹兴华联系到男孩的家长刘先生。尽管男孩小军一直不承认,但刘先生看了监控后也怀疑是孩子所為,并主动赔偿车主王先生3500元修理费。
按照常理,事情到这一步就划上句号了。但邹警官得知小军回家后变得沉默,感到很蹊跷,他决定继续追查此事。根据车主提供的信息,他连续追踪3天后,终于在10月5日江北区某地下车库入口处的监控视频中,看到车辆在入口处已有划痕,这完全排除了小军的嫌疑。于是,车主王先生将3500元退还给刘先生,还面对面郑重向小军道歉。小军嘴上说着没事儿,但表情轻松又高兴。刘先生说:“这件事对他来说意义重大!”他还表示,回家要给儿子好好道个歉。
这件事情被报道后,网友都觉得这个结果太治愈了。优秀的家长,负责的警官,让一个诚实而坚定的孩子更加坚信正义的力量。教科书般的办案态度,教科书般的教育过程,不仅在一个孩子心中投射进阳光,也是一次鲜活的诚信教育、法律教育、家庭教育、家长教育。
培根有句话常被引用:“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犯罪只是污染了水流,但错误的审判是污染了水源。”这句话用在这里尤其贴切,如果开始对孩子的错判没有及时纠错,那么这件事的恶果是非常严重的。但是,负责任的警察扭转了这个结果,用实际行动把培根那句话改写成:一次公正的审判,其善果甚至超过十次善行。公正的审判滋养了正义之源,尤其当这种判决事关孩子、被孩子凝视的时候,更是如此。
很多孩子的变坏,其实都是从第一次被冤枉开始的。尤其是当大人、家长都觉得你做错了、肯定是你做的,甚至连象征着法律正义的警察叔叔都这么认为时,就会觉得无从适从、天塌下来了。明明心里清楚不是自己干的,但孩子无法自证清白,说什么都被大人武断地判为“孩子撒谎”。成人面对这种情况时,也许还能诉诸于自我调查和法律诉讼,一个孩子能怎么选择?很多时候,他只能在内心选择不信任这个世界,既然“说了也白说”,既然“不管怎么样,反正你们也不相信我”,我为什么要信任别人?法律都这样,怎能靠它去讨回正义?这种心结得不到疏解,渐渐就会选择相信拳头、欺骗、厚黑、尔虞我诈……
这件事告诉我们,成年人的武断是多么可怕,孩子面对这种武断时又是多么无助。正因为反衬出这些问题,这条新闻才格外触动我们。
恰如男孩父亲刘先生所说:“真的要感谢认真负责的邹警官,虽然事情本身不是很大,但是邹警官一直积极沟通,反复研判,连续几天查阅监控录像,尽心尽力去寻找真相,还了孩子一个清白,守护了孩子心灵中的阳光。”
这的确是件小事,但足够伟大。
●媒体评点: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成年人扮演的角色,对他们精神世界的发育和建设有着重要影响。成年人一次不经意的误解,一次不走心的教育,一次不耐烦的陪伴,都会给孩子留下心理裂痕和精神创伤,甚至会导致他们的社会融入存在问题。所幸这次事件中有一名负责的警察和一位优秀的父亲,不仅避免了对一个孩子的伤害,让孩子有了规则和诚信自信,也是对社会公义的滋养,好人不会被欺负,老实人会有法律保护。相比教育孩子不说谎和相信正义,成人担任着更多责任,一个良性的循环,需要从成人开始。(曹林《中国青年报》)
◎话题拓展:小事不小;一次鲜活的教育;柔软的力量;为一个孩子受到善待和呵护而欣慰;规则意识;社会公义;责任与担当……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
编辑/华放 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