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看病

来源 :东风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ilimin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清早,张三就出发了,他要去小镇看病,媳妇翠花病了三天了,蔫蔫地躺在床上,吃药又不见好,村里的大夫看完了,说张三你还是去镇里找王神医吧。
  张三就来到镇上,镇上有两家诊所,一家叫李氏诊所,一家叫王神医诊所。媳妇说,李大夫是个老大夫,经验丰富,去他家吧。
  可张三这人很倔,辩解道,王神医虽然是新来的,可他敢挂这神医的牌子,就说明有来历,看病谁不找王神医啊?
  说着,两个人就来到了王神医诊所。
  王神医诊所有大夫王大波坐诊,据说王大波是医学院的高材生,刚来镇上,就名声鹊起,成了小镇家喻户晓的人物。无论多大的病,多复杂的病情,多疑难的杂症,经过他一番望、闻、问、切,总能给出一种合理的说法。病人呢,照方抓药,也能得到很好的救治。久而久之,传来传去,人皆称“王神医”。
  今天的张三也是慕名而来的。
  张三还是第一次来这家诊所,以前有个病灾的,往往都在村里解决。可今天不一样了,媳妇的病村里大夫看不了。而王神医呢,却不知为什么,竟有一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怪癖,就是只坐诊,从不外出给人看病。上两天,邻居家孩子病了,行动不便,邻居就来找王神医,可任凭邻居好话说了千千万,甚至都跪地磕头了,可王神医就是死活不肯去。而且还放了狠话,哪怕叫他从诊所走出半步呢,他也坚决不干!,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小镇人这才知道王神医的潜规则。
  王神医诊所果然名不虚传,青堂瓦舍,窗明几净,王神医则一身白大褂,坐在屋子正中央。王神医看得迅速,一个个病人抓了药,运水似的往出走,可屋里还是围了一圈圈看病的人。看来所言非虚,张三为病号媳妇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了地儿。
  终于轮到张三媳妇看病了。王神医不愧是神医,病情问得格外仔细,不一会儿工夫,就走进屏风后开出药来,并耐心地嘱咐用法、用量。
  张三很高兴,接过药,掏250元钱付款,结果王神医身上没零钱,一时找不开,正巧一个少妇抱了个哭闹的宝宝,看来病情挺急。王神医不得不先给孩子看病,让张三稍等一会儿。张三只得静坐一旁,耐心地等待起来。
  王神医问少妇,宝宝怎么了?有什么症状?
  少妇说,感冒了,有点咳嗽,喉咙有痰,不流鼻涕,鼻子发干,舌苔有些白。
  少妇答完,王神医似有所思,回身就去屏风后抓药了。
  张三等着等着突然感到内急,就匆匆忙忙去了卫生间。方便完了,张三感觉轻松异常,站起来系腰带时,他发现卫生间墙壁有一个小窗户,也是出于好奇,就拨开窗帘子,这一看顿时目瞪口呆。
  张三发现了一个大秘密——王神医坐在窗下的电脑前,正在用百度搜索。只见王神医键入刚刚才从那少妇口中问出来宝宝的发病症状,鼠标一点“百度一下”电脑“唰”地一闪,就搜索出了答案:“普通上呼吸道感染,止咳化痰,抗菌消炎,多喝开水即可!”
  张三恍然大悟,原来王神医就是这么给人看病的啊!张三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生怕被人发现似的,红着脸慌慌张张地走出了卫生间。
  王神医这时也从屏风后走出来,手拿两盒药,对少妇说,宝宝得的是上呼吸道感染,我这开了药,回去多喝开水!少妇一一记下,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时王神医喊,张三,找你钱!
  张三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從王神医诊所出来的,他赶上马车,甩了一个响鞭,催促马儿快跑,逃也似的离开了。
  张三想,这病看的也不踏实啊,这王神医就百度一下能看好媳妇的病吗?想了想,张三调转马头,飞速赶奔李氏诊所。
  接待张三的是李大夫,李大夫仔细检查了张三媳妇的五官,又摸了摸脉,说,我看你媳妇得的可不是胃炎,而是食物中毒。
  张三说,我家每餐吃的都是新鲜饭啊,你……你是不是也……张三很气愤,说着转身就往外走,可刚到门口,媳妇却开口了,李大夫,三天前我采了蘑菇,能不能是吃它造成的?
  李大夫说,这就对了!
  张三急忙回过头紧张地问李大夫,那吃什么药呢?
  李大夫说,我看她吃的并不多,只需一片“阿托品”,即可解毒。
  吃了药,果然立竿见影,蔫蔫的媳妇就像浇了水的水葱不一会儿就精神起来了。
  张三问李大夫药钱多少,李大夫说,一片药不值几个钱,吃了就吃了吧!
  张三千恩万谢的,终于驾上马车,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其他文献
每逢佳节倍思亲,年年清明思故人。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以一个专属的时间祭奠先贤、祖辈、故人,传承了前人的智慧,启示着后人的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  羊年的四月五日,又是清明。年年清明情相似,年年思念人不同。大路上车水马龙,公园中流光溢彩,都是踏青者的身影。陵园、公墓鞭炮声声,青烟袅袅,人们在寄托哀思。近年来,一种新形式越来越被人们所注重,为了方便寄托哀思,出现了网上“追思园
期刊
我平常除了阅读文史、+美术史方面的学术著作,以及古书画集和碑帖之外,还喜欢阅读一些艺文掌故类著作,尤其对晚清至民国时期的艺文掌故情有独钟。但国内此类著作中值得一读而又有回味者,实在不多。遂托台湾友人帮我在宝岛寻购,但真正适合我“口味”也不多见。几年来也仅得陈定山《春申旧闻》(1967年)、《春申续闻》(1976年)、刘麟生《燕居脞语》(1970年)等数种。因为此类出版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书多已绝
期刊
张树  别署慧树居士,斋号隐寄堂、通慧文房。1960年4月生于吉林省吉林市,现居北京。1983年结业于东北师大艺术系美术专业;199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大专专修班;1997年结业于中国美院国画系;2000年深造于北京画院郭石夫画室;2013年入北京台湖画院名师工作室学习大写意花鸟画,得到张立辰、郝邦义、王石染等诸位先生教诲。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华大学客座教授。书法篆刻启蒙于朱寿友先生,
期刊
9月17日上午9:30,首届中国(潍坊)书法文化论坛暨当代书法作品展览系列活动的启动仪式在金茂国际大酒店举行。此次活动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报业集团、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联合主办。  中央美术学院邱振中教授作为论坛的学术主持,他在启动仪式上说,书法曾有非常辉煌的过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成就之一。但随着时代的變革,书法的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曾一度处于当代文化的边缘,重要而精彩的思想难以
期刊
与永忠睽违有年,近日收到他的书作集,披卷观赏,十分惊喜。这部汇集了他150多幅近作的书法集佳作迭出,颇耐玩味。永忠2003年于我校书法专业博士毕业,十年求索,终成豹变,可喜可贺。记得2000年秋首都师大将建我国首个书法博士点,受欧阳中石先生委派,我特到山东大学拜望蒋维崧先生,请教关于书法博士点教学事宜。蒋先生开口便道:“自古以来,那些书法家都不是书法专业培养出来的。”蒋先生的话发人深省:即使是高等
期刊
舒鸣,侗族,1984年出生于湖南靖州,现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导师郑晓华教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共党员。  草书和篆刻曾多次入选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论文见诸《书法》《中国书法》、《红楼梦学刊》、《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等,《人民艺术家》曾作推介。  获奖参展:作品《鱼》获湖南省少数民族书画展金奖(1990);获西泠印社“百年西泠  中国梦”海选比赛华南赛区优秀奖(2008)
期刊
2016年9月2日,由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潍坊市投资公司、中共潍城区委、潍城区人民政府主办,潍坊市书法家协会、潍坊市画廊协会、潍坊十笏园文化运营管理有限公司、集文斋美术馆承办的“中国当代百名博士书法楹联邀请展”,在集文斋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是首届中国(潍坊)陈介祺艺术节活动之一,是潍坊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专门的书法楹联展,共展出楹联作品160幅,作品分别为百余位各大
期刊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曾号东洲山人、东洲居士、晚年号猿叟,又作叟,亦有惜道味斋、耜真、九子山人等号,湖南道州人。  何绍基是清代最为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兼擅多种书体,在行草、篆书、隶书、楷书上均有较深造诣,并能将诸体融会在一起,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被誉为“有清二百余年一人。”①与此同时,何绍基还是著名的诗人。他少年时代即学习作诗,终生不废吟咏,生前曾刊行过《使黔草》、《峨眉瓦屋游草
期刊
王孔瑞,1978年12月生于山东章丘,国画师从张志民先生,篆刻师从陈靖,曾受教于陈振濂、孙慰祖、范正红、徐正濂、朱培尔等名家。中国国家画院张志民工作室画家。北山五子之一。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印社社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作品入展:全国第七届刻字艺术展、全国第六届篆刻艺术展、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西泠印社第七届篆刻艺术评展优秀奖、西泠印社第八届篆刻艺术评展、“泰山
期刊
吴老师是位解题高手,数学上的题,难不住他。我说的是高中数学,他儿子与我儿子同班。开家长会的时候,我认识了吴老师。在我们这个地方,凡是在某个方面有造诣的人,我们都称之为“某老师”。当然,吴老师并不是学校的老师,和我一样,他是个学生家长。  “您究竟是做什么工作的?”彼此熟悉后,我这么问他。  “我嘛,说出来也许您不信。”吴老师冲我一笑。  他告诉我,自己是个工人,在某工厂上班。他热情地邀请我,去他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