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部分性植入胎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3例剖宫产术中诊断为部分性植入胎盘的患者术中施行保守性手术,术后给予口服米非司酮50 mg,每12小时一次,共3天后改25 mg,每12小时一次,连用7天。每3天复查血βhCG及B超,观察阴道流血情况。结果20例患者2周内血βhCG均下降到正常,有部分胎盘排出,B超检查子宫均恢复正常,无晚期产后出血和产褥感染发生。3例排出不完全,行清宫术,术中无大出血发生。均于3~6月月經复潮,收到满意效果,痊愈出院。结论:保守性手术后米非司酮口服治疗部分性植入胎盘有效,安全、简便,不易形成胎盘残留。避免了子宫切除,保障了妇女身心健康。
【关键词】保守性手术 米非司酮 部分性植入胎盘。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061-01
胎盘植入是产科少见而危重的并发症之一,威胁产妇的生命安全。由于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方法,产前很难诊断。大多在胎儿娩出后发现胎盘剥离困难时才得以确认。既往治疗多采取切除子宫,尤其是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近年来,随着人工流产、剖宫产及其他宫内手术的增加,胎盘粘连和植入的发生率有明显上升趋势,若处理不当,会产生严重后果,因而探索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十分必要。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剖宫产术中采用保守性手术后口服米非司酮治疗部分性植入胎盘23例,均达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剖宫产术中采用保守性手术后口服米非司酮治疗部分性植入胎盘23例,,年龄20~40岁,平均28岁,19例均有人工流产史,其中有前次剖宫产史10例,人工流产次数1~6次,平均3次。胎盘植入体积最大5.5cm×4.3cm×3cm,最小2.5cm×1.5cm×1.0cm,均为部分性植入胎盘,合并前置胎盘12例。产时出血400~600ml 5例 ,600~ 1000ml 16例,>1000ml 2例。
1.2适应症:
(1)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术中子宫收缩好,出血量少;(2)患者体质好,无内外科及血液系统疾病,术前各项检查正常。(3)术中确诊为部分性植入胎盘;(4)无米非司酮禁忌症;(5)患者要求保留子宫,一旦保留子宫治疗无效,同意手术切除子宫。
1.3治疗方法:
术中将植入胎盘尽可能多地钝性剥离,依植入面形状用1号可吸收线穿透子宫肌层“8”字缝扎,以不穿透子宫浆膜层为准;同时根据胎盘植入面积大小、深浅,必要时行子宫壁楔形或部分切除后修补。术后给与子宫收缩剂促进子宫收缩,并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同时口服米非司酮(产,每片25mg)50mg,每12h 1次,连用3天,总量300mg服药前后1h禁食。后改为25mg,每12h 1次,共用7天。:服药期间可暂不哺乳,保持泌乳通畅。
1.4预后:
患者术后阴道出血不多,20例患者2周内血βhCG均下降到正常,有部分胎盘排出,B超检查子宫均恢复正常,无晚期产后出血和产褥感染发生。3例:排出不完全,行清宫术,术中无大出血发生。均于3~6月月经复潮,收到满意效果,痊愈出院。
讨论:
植入性胎盘是因蜕膜发育不全或创伤性内膜缺陷 ,如疤痕子宫、 子宫畸形 、子宫腺肌病等原因 ,使底蜕膜部分性或完全性缺乏, 胎盘绒毛直接侵入肌层内 。近几年来, 由于人工流产及剖宫产术的增加 ,引起子宫内膜层损伤、 内膜修复不全 ,造成以后蜕膜发育缺损而发生植入性胎盘增多。本组病例有剖宫产、人流史、合并前置胎盘均为植入性胎盘的高危因素。近年来随着胎盘植入发病率升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索保留子宫,保留女性生育功能的保守治疗方法。本组所有病例对残留在宫壁的胎盘组织采用米非司酮治疗,经密切监测,残留物排出干净,复查超声宫腔无异常回声,治疗过程中未见子宫复旧不良大出血。
米非司酮在受体水平拮抗孕激素的生理作用,通过改变细胞内激素分泌的平衡,抑制滋养层细胞的增殖过程,近而引起蜕膜和绒毛组织的变性,使孕激素生物活性受到抑制,使颗粒细胞的分泌与释放并激活了松弛素,引起蜕膜组织中网状纤维溶解断裂,导致绒毛滋养细胞变性、坏死。米非司酮通过抗孕酮作用,而兴奋子宫肌,是子宫肌细胞间形成间隙链接。加强细胞间的偶联和同步,导致节律性子宫收缩,减少子宫胎盘血流,减少出血感染的机会。同时对前列腺素敏感性增高,可抑制前列腺素脱氢酶的活性,抑制前列腺素的分解,使内源性前列腺素明显增高,进一步刺激子宫收缩,有利于残留胎盘尽早排出。由此可见,保守性手术后米非司酮口服治疗部分性植入胎盘有效,安全、简便,不易形成胎盘残留,减少晚期产后出血,避免了子宫切除。尤其对于年轻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妇女,可以最大限度保留子宫,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业州,曹泽毅,韩字研,等.米非司酮对早孕绒毛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中华妇产科杂志,1998,33(5):268.
[2]张仁英.剖宫产术中胎盘粘连及胎盘植入出血的治疗体会.中国社区医师,2003,18(10):31-32.
[3]李金科,刘兴会,刘辉.米非司酮治疗胎盘植入成功1例报道.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2005,1(1):41.
【关键词】保守性手术 米非司酮 部分性植入胎盘。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061-01
胎盘植入是产科少见而危重的并发症之一,威胁产妇的生命安全。由于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方法,产前很难诊断。大多在胎儿娩出后发现胎盘剥离困难时才得以确认。既往治疗多采取切除子宫,尤其是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近年来,随着人工流产、剖宫产及其他宫内手术的增加,胎盘粘连和植入的发生率有明显上升趋势,若处理不当,会产生严重后果,因而探索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十分必要。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剖宫产术中采用保守性手术后口服米非司酮治疗部分性植入胎盘23例,均达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剖宫产术中采用保守性手术后口服米非司酮治疗部分性植入胎盘23例,,年龄20~40岁,平均28岁,19例均有人工流产史,其中有前次剖宫产史10例,人工流产次数1~6次,平均3次。胎盘植入体积最大5.5cm×4.3cm×3cm,最小2.5cm×1.5cm×1.0cm,均为部分性植入胎盘,合并前置胎盘12例。产时出血400~600ml 5例 ,600~ 1000ml 16例,>1000ml 2例。
1.2适应症:
(1)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术中子宫收缩好,出血量少;(2)患者体质好,无内外科及血液系统疾病,术前各项检查正常。(3)术中确诊为部分性植入胎盘;(4)无米非司酮禁忌症;(5)患者要求保留子宫,一旦保留子宫治疗无效,同意手术切除子宫。
1.3治疗方法:
术中将植入胎盘尽可能多地钝性剥离,依植入面形状用1号可吸收线穿透子宫肌层“8”字缝扎,以不穿透子宫浆膜层为准;同时根据胎盘植入面积大小、深浅,必要时行子宫壁楔形或部分切除后修补。术后给与子宫收缩剂促进子宫收缩,并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同时口服米非司酮(产,每片25mg)50mg,每12h 1次,连用3天,总量300mg服药前后1h禁食。后改为25mg,每12h 1次,共用7天。:服药期间可暂不哺乳,保持泌乳通畅。
1.4预后:
患者术后阴道出血不多,20例患者2周内血βhCG均下降到正常,有部分胎盘排出,B超检查子宫均恢复正常,无晚期产后出血和产褥感染发生。3例:排出不完全,行清宫术,术中无大出血发生。均于3~6月月经复潮,收到满意效果,痊愈出院。
讨论:
植入性胎盘是因蜕膜发育不全或创伤性内膜缺陷 ,如疤痕子宫、 子宫畸形 、子宫腺肌病等原因 ,使底蜕膜部分性或完全性缺乏, 胎盘绒毛直接侵入肌层内 。近几年来, 由于人工流产及剖宫产术的增加 ,引起子宫内膜层损伤、 内膜修复不全 ,造成以后蜕膜发育缺损而发生植入性胎盘增多。本组病例有剖宫产、人流史、合并前置胎盘均为植入性胎盘的高危因素。近年来随着胎盘植入发病率升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索保留子宫,保留女性生育功能的保守治疗方法。本组所有病例对残留在宫壁的胎盘组织采用米非司酮治疗,经密切监测,残留物排出干净,复查超声宫腔无异常回声,治疗过程中未见子宫复旧不良大出血。
米非司酮在受体水平拮抗孕激素的生理作用,通过改变细胞内激素分泌的平衡,抑制滋养层细胞的增殖过程,近而引起蜕膜和绒毛组织的变性,使孕激素生物活性受到抑制,使颗粒细胞的分泌与释放并激活了松弛素,引起蜕膜组织中网状纤维溶解断裂,导致绒毛滋养细胞变性、坏死。米非司酮通过抗孕酮作用,而兴奋子宫肌,是子宫肌细胞间形成间隙链接。加强细胞间的偶联和同步,导致节律性子宫收缩,减少子宫胎盘血流,减少出血感染的机会。同时对前列腺素敏感性增高,可抑制前列腺素脱氢酶的活性,抑制前列腺素的分解,使内源性前列腺素明显增高,进一步刺激子宫收缩,有利于残留胎盘尽早排出。由此可见,保守性手术后米非司酮口服治疗部分性植入胎盘有效,安全、简便,不易形成胎盘残留,减少晚期产后出血,避免了子宫切除。尤其对于年轻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妇女,可以最大限度保留子宫,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业州,曹泽毅,韩字研,等.米非司酮对早孕绒毛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中华妇产科杂志,1998,33(5):268.
[2]张仁英.剖宫产术中胎盘粘连及胎盘植入出血的治疗体会.中国社区医师,2003,18(10):31-32.
[3]李金科,刘兴会,刘辉.米非司酮治疗胎盘植入成功1例报道.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200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