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吏“隐性福利”知多少?

来源 :民风·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q360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人丁柔克在他的笔记里面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个人到金山寺游玩,寺僧见他穿得很朴素,瞟了瞟他,说:“坐。”对小和尚说:“茶”。过了一会,僧问此人是干什么的。回答说:“官。”僧人马上变得热情起来,说:“请坐”,并让小和尚“泡茶”。再过一会,僧又问此人是什么官。此人慢吞吞地说:“中堂”。僧人大惊,恭敬地说:“请上坐”,再吩咐“泡好茶”。僧请此人为寺院题词,此人拿过笔来,写下一幅对联,上联是:“坐,请坐,请上座。”下联是:“茶,泡茶,泡好茶。”
  故事中撰写对联的人正是清朝大学士刘墉,也就是电视剧里的“宰相刘罗锅”。刘墉其人诙谐有智,这样的妙联估计也只有他写得出来。
  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个故事的人情倒无须多说,官崇拜、势利眼本是人间常态,实在没有必要为之多费唇舌,但这个故事中的“世界”却值得一说,这个“世界”就是帝国时代的社会生态和心态,以及其中隐藏的帝国秩序。
  仔细品味刘墉在金山寺享受的“待遇”,可以发现它含有两个系列、三个等级的内容。
  先说两个系列。对联的下联——“茶,泡茶,泡好茶”这个系列的待遇属于物质待遇。从随便倒一杯茶到现泡热茶,从泡普通的茶到泡好茶,物质待遇在逐渐提高。对联的上联——“坐,请坐,请上座”则是精神待遇。从坐到请坐,从请坐到请上座,这是态度问题,让人感受到了被人尊敬的精神满足。这两个系列的待遇,一个是可以用货币化来衡量的,一个难以用货币化来衡量。
  我们现在到名山古刹观光,常常可以品一杯茶小做休憩,环境再清雅、茶再好,其价值是可以用货币衡量的,大凡物质待遇大率如此。但精神性的待遇则不一样,它能让人感到满足,“请上座”的尊贵感比起享受好茶的感觉更美妙。
  再说三个等级。金山寺和尚的前倨后恭,开始冷淡最终热情,他在待人接物的心理上是看人下菜,根据人的身份等级分别对待:衣饰普通,“布衣”也,所给的“待遇”是“坐”、“茶”;如果是官,“待遇”提高一个等级,“请坐”,“泡茶”;如果是大官,那么“待遇”就再上一层楼,“请上坐”,再“泡好茶”。在这里,金山寺和尚给人的待遇依据身份被分成了“坐——茶”、“请坐——泡茶”、“请上坐——泡好茶”三个等级。
  所谓“待遇”,其实是一种个人的“福利”。福利福利,有福有利,在现代的用法中基本上是指物质利益,其实只是“利”,而没有“福”,而在中国古代的用词习惯中,二者是有区别的,物质待遇属于“利”,精神待遇则属于“福”。所以,刘墉享受的“待遇”既包含了“利”,也包含了“福”。
  在人的生活中,到底是“利”重要,还是“福”重要?这可能因人因时而异,难以一概而论。但人之不同于一般的动物,在于人有精神世界,有做人的尊严,所以“福”不是可有可无的。孔子曾经说,现在人们说到孝敬,以为只要给父母吃的、能够赡养父母就够了,可是人们养一只狗养一匹马,也都要给它们吃的,以养活它们,假如你没有孝敬的内心,那么你养父母与养狗养马的差别在哪里呢?孔子所谓“犬马之养”的论断,对于父母来说,他们要求的不仅仅是物质性的供养,还需要精神上的安慰,他们希望得到的不仅是“利”,还希望有“福”。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每个人都有可能做父母,父母的心态也就是每个人都一样的心态。这种心态,出于人的本性——追求自身精神和物质的最大限度的满足——“福”和“利”的最大化,概括地说,就是“福利最大化”,具体说,它应该包括“福”的最大化、“利”的最大化,和难以区分精神性的“福”和物质性的“利”或二者兼而有之的“福利”的最大化。“福利最大化”,是人的一切社会活动的根本目标和基本动力。
  
  (摘自《亚财政:非正式财政与中国历史弈局》)
其他文献
蒋介石一生善于搞特务活动。他控制手下特工的办法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办法就是对特工授予大权,但不给高位,以防他们在政治上做大。戴笠任军统头目十多年,始终是副局长,只给了一个少将军衔,还是拖到1945年3月才公布。尽管如此,两人又合作得相当默契。一方面戴笠要报蒋介石的知遇之恩;另一方面他也是一个有心计的人,深知以自己的资历、能力和水平,绝难跳出蒋介石的手心,惟有取得蒋介石的绝对信任,才能飞黄腾达。  
期刊
澳大利亚:白人“入侵”难被抹去    许多国家将历史教学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强制性课程,但另一些国家将其作为锻炼孩子自我思考能力的工具。  以澳大利亚为例来说,澳大利亚保守派代表、总理霍华德将历史课程设置作为自己最热忱的政治事业之一。他曾主持召开了一个“历史峰会”,鼓励教育者“重新构建关于澳大利亚历史的结构化叙事”。此举遭到自由派的激烈批评。他们认为霍华德是希望复兴关于18世纪白人定居澳大利亚那段历
期刊
《金瓶梅》第二十九回,“吴神仙”给西门庆看相,说他“一生多得妻财”,真是一语中的。纳妾得财,确实是西门庆的致富手段之一。  别以为西门庆是好色之徒,以貌取人便是他娶妻纳妾的唯一标准;作为商人,他一眼盯着女人的脸庞,一眼盯着女人的钱袋。最典型的例子,是娶三娘孟玉楼、六娘李瓶儿。  孟玉楼是布商杨某的遗孀,丈夫给她留下“一份好钱”:贵重的“南京拔步床”就有两张,装得满满的衣箱有四五只,金银首饰不用说,
期刊
阿璧这两年顺风顺水,稳稳做成下属倾服、上司赏识的骨干中层。她的困扰和压力,来自一班资历相当、职级相近的中层同事。不管阿璧做什么,只要涉及平行关系,都觉得费劲,除非有大头儿压阵,阿璧得不到真诚的支持和配合。  抱怨平级,成了阿璧跟朋友最重要的电话煲粥内容之一。听阿璧抱怨多了,就劝她,回去读红楼吧,瞧瞧人家宝姐姐是怎么处理平级关系的。  宝姐姐从来不做风头最劲的那个人。既然知道平级之间存在天然的竞争关
期刊
在中国民间,“夺妻之恨”与“杀父之仇”被相提并论为人生不能忍受的两种奇耻大辱。不过,这也就是一般老百姓这么看,要换了那些英雄豪杰,跟“做官之需”比起来,什么“杀父之仇”、“夺妻之恨”全不在话下。譬如大汉开国皇帝刘邦,当初,他的对手项羽为了逼他出营交战,就曾将他的老爸刘太公绑在一面大砧板上,威胁他:“你要再不出来交战的话,我就把你老爸剁了做成肉汤!”志在“大丈夫当如是乎”的刘邦听了,嘻嘻一笑,才不把
期刊
一份毛泽东同志1968年1月的家庭生活收支详细账单,使我们了解了不少内容。    家庭收入中稿费居多    账目的收入部分有三栏,分别是:“上月接转14095.45元;毛泽东工资404.8元;江青工资243元。”  据毛泽东警卫李银桥说,毛泽东20世纪50年代的稿费就达100万元,毛泽东本人不经手,由中央特别会计室管理。家用不够,或有重大的花销时,经毛泽东同意,从稿费中拨转、开支。  毛泽东的月工
期刊
在埃及历史上,法鲁克王朝是一个腐败无能的王朝。除了喜欢女人和赛车外,法鲁克还有一些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嗜好:爱吃、爱偷,而且不顾身份……    死前的饕餮大餐    流亡的前几年,他定居在罗马郊外的一处别墅。当时,人们看到最多的就是他每天呆在房间里,对着墙壁吃东西,一声不吭。“化郁闷为食量”,使得本来就身材矮胖、膀大腰圆的法鲁克体重猛增,在流亡的第一年,体重就增至300磅。  1965年3月17日,
期刊
历史的细节远比今天的电视剧精彩。《中国式官场——回望千年潜在规则》一书,通过史料碎片缀织拼接的方式,复原了古代官场的些许风貌和具体细节,读来饶有趣味且意味深长。    鸡鸣即起    古代的上班下班时间,和现代相似,也是晨聚昏散,但具体时辰上又比现代一般机关之朝九晚五的通例要提前,与农业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作息习惯相适应。《诗经·齐风·鸡鸣》中,妻子催丈夫起床:“公鸡已经叫了,上朝的都已经到了;东方已
期刊
中越勘界之所以成功,需要感谢在一线的勘界队员们,联合勘界第四组组长蔡碧凌为此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还有涉险的女队员们,刘建云、田丽华、袁自葵、廖维敏,她们都是最好的代表;更要感谢那些无名英雄们,年逾七旬的向导黄世邦就是其中一位,一个多月里他竟磨破了4双解放鞋。  勘界队员蔡碧凌:用脚步丈量国界线  中越陆地联合勘界第四组的工作在勘界整体工作中具有代表性。他们的工作段地形复杂、水急河深、山高坡陡,并且占
期刊
大家可能认为“城管”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新兴事物,其实在中国历史上,至少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城管这类工作岗位。  《旧唐书》载:“监市践于衙,理市治序。”这里说的“监市”,其特点和职业性质和今天的城管都非常相似,“践于衙”是指属于衙门管,但是比衙门官吏的社会地位要低一些,他们的任务就是“理市治商”,其中还有较为详细的城市街道管理规定:“距府十丈无市,商于舍外半丈,监市职治之。”古代的“府”是指行政
期刊